第八十一章 淬火成钢(续 2)
顾锦城那句“以后,慢慢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宋墨涵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她只是微微颔首,专业地叮嘱了几句注意事项,便转身离开了病房,唯有微红的耳根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经历过生死边缘的携手与共,两人之间那种无形的纽带愈发坚韧,却也更加微妙。
危机过后,康复治疗进入了新的阶段。顾锦城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在稳步提升。陆文轩的治疗重点开始转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管理和心理重建,帮助他学习与创伤记忆共存,并构建新的意义。而宋墨涵则专注于顾锦城身体的彻底康复,尤其是那次心脏意外后,她对他的心血管功能监测更为细致。
这天,康复中心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一位来自西部战区某边防团的上校,姓陈,是顾锦城老部队的现任领导,也是周伟当年的战友。陈上校风尘仆仆,脸上带着高原阳光留下的深刻痕迹,眼神锐利如鹰,但见到顾锦城时,那锐利化为了深切的关怀和不易察觉的痛惜。
“锦城,你小子!”陈上校用力拍了拍顾锦城的肩膀,声音洪亮,“就知道你没那么容易垮掉!”
顾锦城立刻挺直了背脊,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首长好!”
陈上校还了礼,目光落在顾锦城依旧有些苍白的脸上,叹了口气:“周伟的事,我们都很难过。他是好样的,你也是。”他顿了顿,环顾了一下康复中心的环境,目光扫过一旁的宋墨涵和陆文轩,微微点头致意,然后对顾锦城说,“我这次来,一是代表组织看望你,二是……有件事想听听你的意见,也或许能对你有些帮助。”
陈上校带来的,是关于一个特殊任务的回忆和一位关键人物。任务发生在周伟牺牲前半年,一次在极端恶劣环境下进行的跨国界联合反恐演练中,顾锦城所在的突击队负责渗透引导,而配合他们行动的,是一支由军医和卫生员组成的战地医疗救护小组。带领那个小组的,是一位技术精湛、胆大心细的女军医——林曦少校。
“林曦医生,”陈上校的语气带着赞赏,“那可是我们战区有名的‘战地玫瑰’,别看是女同志,在海拔五千米的冰川地带,顶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和七八级的大风,带着医疗小组跟着突击队一起机动,救治了好名受伤的战士,其中包括一名在滑坠中腿部严重骨折的队员,是她硬是在悬崖边上做了紧急固定,保住了那孩子的腿。”
顾锦城的眼神随着陈上校的叙述亮了起来,那段冰与火的记忆仿佛瞬间被激活。他想起了那个在狂风暴雪中依然沉着冷静的身影,想起了她跪在冰面上为战友处理伤口时,睫毛上结满了霜花却依旧专注的神情。那是一次对生理和心理极限的双重考验,医疗小组的存在,尤其是林曦医生专业果敢的表现,给了突击队极大的心理支撑。
“林医生她……现在好吗?”顾锦城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他记得任务结束后,林曦因为严重冻伤和过度疲劳也曾住院治疗。
陈上校神色一黯:“林医生身体恢复后,主动申请调去了更艰苦的高原驻点医院。她说,那里更需要她。不过……”他话锋一转,看向宋墨涵和陆文轩,“我认为,林医生的经历,特别是她在极端环境下处理战伤和应对极限压力的经验,或许对锦城目前的康复,尤其是心理上理解创伤与职责的关系,会有所启发。而且,她本人也对战后心理创伤干预很感兴趣,进行过相关学习。”
这个提议让宋墨涵和陆文轩都陷入了思考。陆文轩首先表示赞同:“引入一位有相似经历、且具备医学背景的同袍进行交流,有时比纯粹的心理治疗更能产生共鸣和认同感,是一种很好的同伴支持(peer Support)方式。”
宋墨涵则从医疗角度考虑,林曦医生处理高原、极寒环境伤员的经验非常宝贵,或许能对顾锦城后续可能出现的某些身体机能恢复问题提供不一样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她敏锐地感觉到,这位素未谋面的林曦医生,其形象和经历,或许能悄然化解顾锦城心中那份因周伟牺牲而产生的、对女性参与危险任务的复杂心结——那份潜藏的对“失去”的恐惧。
在征得顾锦城同意后,陈上校很快安排了与林曦医生的视频连线。
视频接通的那一刻,屏幕那端出现了一张略显黝黑却英气勃勃的脸庞,高原的阳光在她脸上留下了健康的红晕,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能穿透屏幕,带来雪域纯净的气息。她穿着白大褂,背景是简陋的办公室,身后墙上挂着中国地图和锦旗。
“顾队长,好久不见。”林曦的笑容爽朗,带着一种经历过风霜洗礼后的豁达。
“林医生,好久不见。”顾锦城也露出了真诚的笑容。那次任务中建立的战友情谊,弥足珍贵。
接下来的交流顺畅而深入。林曦并没有过多安慰顾锦城,而是像分享经验一样,谈起自己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面对救治失败的压力,如何理解“尽人事,听天命”的无奈与坚持。她讲述高原上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讲述那些年轻士兵们用生命守护边疆的朴素信仰。
“我们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风险。”林曦的声音平静却有力,“悲伤和痛苦是真实的,但不能让它们成为枷锁。牺牲的战友,他们的价值在于激励我们更好地活下去,守护他们未能看到的和平。顾队长,你的班长,他绝不希望成为你前进路上的负担。”
这些话,从同样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林曦口中说出,带着非同寻常的分量。顾锦城静静地听着,眼神中闪烁着思考和认同的光芒。他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将悲痛转化为力量,将创伤记忆升华为对生命和职责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敬畏。
这次视频交流,像一股清泉,注入了顾锦城的康复进程。他与林曦约定,等她下次轮休下山,一定要当面好好聊聊。而林曦这个角色的引入,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新的、鲜活的军人形象(尤其是女性军人),拓展了叙事空间(高原边防),也使得顾锦城的救赎之路有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坚实的同伴支持系统,情节更具逻辑性和层次感。
视频结束后,顾锦城久久沉默。宋墨涵轻轻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杯温水。
“林医生……很了不起。”顾锦城忽然开口,语气中带着敬佩,也有一丝释然。
宋墨涵微笑点头:“是的,你们都是。”她顿了顿,声音温柔而坚定,“所以,顾锦城,你也要相信自己,一定能重新站起来,回到属于你的位置上去。”
顾锦城转头看向宋墨涵,窗外的阳光勾勒出她柔和的侧脸,那双总是充满专业冷静的眼眸里,此刻映照着他的身影,带着无声的信任与期待。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胸中涌动,比战友情更深,比依赖更重。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心理挣扎、以及来自战友(如林曦)的榜样力量后,他对眼前这个一次次将他从深渊边缘拉回的女医生,产生了一种基于深刻理解与共同经历的、无比纯粹而炽热的情感。
他伸出手,轻轻覆盖在宋墨涵放在床边的手背上。没有言语,但那份温度,那份坚定,已然胜过千言万语。
战地玫瑰的坚韧,映照着白衣天使的温柔,共同见证着一位钢铁战士的涅盘重生。他们的爱情,在使命与生死考验的熔炉中淬炼,无声,却重若千钧。未来的路依然漫长,但彼此陪伴的信念,已如磐石般坚定
顾锦城那句“以后,慢慢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宋墨涵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她只是微微颔首,专业地叮嘱了几句注意事项,便转身离开了病房,唯有微红的耳根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经历过生死边缘的携手与共,两人之间那种无形的纽带愈发坚韧,却也更加微妙。
危机过后,康复治疗进入了新的阶段。顾锦城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在稳步提升。陆文轩的治疗重点开始转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管理和心理重建,帮助他学习与创伤记忆共存,并构建新的意义。而宋墨涵则专注于顾锦城身体的彻底康复,尤其是那次心脏意外后,她对他的心血管功能监测更为细致。
这天,康复中心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一位来自西部战区某边防团的上校,姓陈,是顾锦城老部队的现任领导,也是周伟当年的战友。陈上校风尘仆仆,脸上带着高原阳光留下的深刻痕迹,眼神锐利如鹰,但见到顾锦城时,那锐利化为了深切的关怀和不易察觉的痛惜。
“锦城,你小子!”陈上校用力拍了拍顾锦城的肩膀,声音洪亮,“就知道你没那么容易垮掉!”
顾锦城立刻挺直了背脊,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首长好!”
陈上校还了礼,目光落在顾锦城依旧有些苍白的脸上,叹了口气:“周伟的事,我们都很难过。他是好样的,你也是。”他顿了顿,环顾了一下康复中心的环境,目光扫过一旁的宋墨涵和陆文轩,微微点头致意,然后对顾锦城说,“我这次来,一是代表组织看望你,二是……有件事想听听你的意见,也或许能对你有些帮助。”
陈上校带来的,是关于一个特殊任务的回忆和一位关键人物。任务发生在周伟牺牲前半年,一次在极端恶劣环境下进行的跨国界联合反恐演练中,顾锦城所在的突击队负责渗透引导,而配合他们行动的,是一支由军医和卫生员组成的战地医疗救护小组。带领那个小组的,是一位技术精湛、胆大心细的女军医——林曦少校。
“林曦医生,”陈上校的语气带着赞赏,“那可是我们战区有名的‘战地玫瑰’,别看是女同志,在海拔五千米的冰川地带,顶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和七八级的大风,带着医疗小组跟着突击队一起机动,救治了好名受伤的战士,其中包括一名在滑坠中腿部严重骨折的队员,是她硬是在悬崖边上做了紧急固定,保住了那孩子的腿。”
顾锦城的眼神随着陈上校的叙述亮了起来,那段冰与火的记忆仿佛瞬间被激活。他想起了那个在狂风暴雪中依然沉着冷静的身影,想起了她跪在冰面上为战友处理伤口时,睫毛上结满了霜花却依旧专注的神情。那是一次对生理和心理极限的双重考验,医疗小组的存在,尤其是林曦医生专业果敢的表现,给了突击队极大的心理支撑。
“林医生她……现在好吗?”顾锦城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他记得任务结束后,林曦因为严重冻伤和过度疲劳也曾住院治疗。
陈上校神色一黯:“林医生身体恢复后,主动申请调去了更艰苦的高原驻点医院。她说,那里更需要她。不过……”他话锋一转,看向宋墨涵和陆文轩,“我认为,林医生的经历,特别是她在极端环境下处理战伤和应对极限压力的经验,或许对锦城目前的康复,尤其是心理上理解创伤与职责的关系,会有所启发。而且,她本人也对战后心理创伤干预很感兴趣,进行过相关学习。”
这个提议让宋墨涵和陆文轩都陷入了思考。陆文轩首先表示赞同:“引入一位有相似经历、且具备医学背景的同袍进行交流,有时比纯粹的心理治疗更能产生共鸣和认同感,是一种很好的同伴支持(peer Support)方式。”
宋墨涵则从医疗角度考虑,林曦医生处理高原、极寒环境伤员的经验非常宝贵,或许能对顾锦城后续可能出现的某些身体机能恢复问题提供不一样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她敏锐地感觉到,这位素未谋面的林曦医生,其形象和经历,或许能悄然化解顾锦城心中那份因周伟牺牲而产生的、对女性参与危险任务的复杂心结——那份潜藏的对“失去”的恐惧。
在征得顾锦城同意后,陈上校很快安排了与林曦医生的视频连线。
视频接通的那一刻,屏幕那端出现了一张略显黝黑却英气勃勃的脸庞,高原的阳光在她脸上留下了健康的红晕,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能穿透屏幕,带来雪域纯净的气息。她穿着白大褂,背景是简陋的办公室,身后墙上挂着中国地图和锦旗。
“顾队长,好久不见。”林曦的笑容爽朗,带着一种经历过风霜洗礼后的豁达。
“林医生,好久不见。”顾锦城也露出了真诚的笑容。那次任务中建立的战友情谊,弥足珍贵。
接下来的交流顺畅而深入。林曦并没有过多安慰顾锦城,而是像分享经验一样,谈起自己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面对救治失败的压力,如何理解“尽人事,听天命”的无奈与坚持。她讲述高原上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讲述那些年轻士兵们用生命守护边疆的朴素信仰。
“我们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风险。”林曦的声音平静却有力,“悲伤和痛苦是真实的,但不能让它们成为枷锁。牺牲的战友,他们的价值在于激励我们更好地活下去,守护他们未能看到的和平。顾队长,你的班长,他绝不希望成为你前进路上的负担。”
这些话,从同样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林曦口中说出,带着非同寻常的分量。顾锦城静静地听着,眼神中闪烁着思考和认同的光芒。他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将悲痛转化为力量,将创伤记忆升华为对生命和职责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敬畏。
这次视频交流,像一股清泉,注入了顾锦城的康复进程。他与林曦约定,等她下次轮休下山,一定要当面好好聊聊。而林曦这个角色的引入,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新的、鲜活的军人形象(尤其是女性军人),拓展了叙事空间(高原边防),也使得顾锦城的救赎之路有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坚实的同伴支持系统,情节更具逻辑性和层次感。
视频结束后,顾锦城久久沉默。宋墨涵轻轻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杯温水。
“林医生……很了不起。”顾锦城忽然开口,语气中带着敬佩,也有一丝释然。
宋墨涵微笑点头:“是的,你们都是。”她顿了顿,声音温柔而坚定,“所以,顾锦城,你也要相信自己,一定能重新站起来,回到属于你的位置上去。”
顾锦城转头看向宋墨涵,窗外的阳光勾勒出她柔和的侧脸,那双总是充满专业冷静的眼眸里,此刻映照着他的身影,带着无声的信任与期待。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胸中涌动,比战友情更深,比依赖更重。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心理挣扎、以及来自战友(如林曦)的榜样力量后,他对眼前这个一次次将他从深渊边缘拉回的女医生,产生了一种基于深刻理解与共同经历的、无比纯粹而炽热的情感。
他伸出手,轻轻覆盖在宋墨涵放在床边的手背上。没有言语,但那份温度,那份坚定,已然胜过千言万语。
战地玫瑰的坚韧,映照着白衣天使的温柔,共同见证着一位钢铁战士的涅盘重生。他们的爱情,在使命与生死考验的熔炉中淬炼,无声,却重若千钧。未来的路依然漫长,但彼此陪伴的信念,已如磐石般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