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淬火成钢(续)
赵萍的到来,如同一道强光,瞬间照进了顾锦城心底最幽暗的角落。那压抑了太久的悲痛、自责与未能宣之于口的思念,在嫂子含泪的叙述中,终于找到了一个看似合理却痛彻心扉的宣泄口。那半小时洗手间里的呜咽,是祭奠,是告别,也是一次对灵魂的彻底冲刷。
当顾锦城红着眼眶,却步伐坚定地走出那扇门,并主动握住宋墨涵手腕时,不仅仅是对治疗的承诺,更是一种无声的交付。他将自己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的一面展现给了她,也将后续修复的希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
与赵萍的会面被安排在了一间安静的治疗室。宋墨涵和陆文轩都在场,但刻意保持了距离,将主导空间留给了顾锦城和赵萍。
赵萍没有过多的安慰,她只是平静地、细致地讲述着周伟生前的点滴,那些顾锦城熟悉或不熟悉的、班长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一面。她带来了周伟的几件遗物:一枚磨得发亮的军功章,一本边角卷起的军事笔记,还有一张周伟穿着常服、笑容略显局促的全家福。
“锦城,”赵萍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长嫂如母的关切,“老周走之前,最惦记的就是你。他说你是个好兵,更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兄弟。但他从来没想过要你背着包袱过一辈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你能好好的活着,连着他的那份,活出精彩。”她将那张全家福推到顾锦城面前,“你看,他希望你也能有这样平凡温暖的幸福。这不是奢望,这是他,也是我们所有关心你的人,对你最真切的期盼。”
顾锦城的手指颤抖着抚过照片上周伟的笑容,泪水再次无声滑落。但这一次,泪水不再是纯然的痛苦,里面掺杂了释然、怀念,以及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
“嫂子……我对不起班长……”顾锦城的声音哽咽。
“没有谁对不起谁。”赵萍斩钉截铁地打断他,“穿上这身军装,你们的选择就一样。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希望老周像你现在这样吗?”
顾锦城猛地一震,抬起了头。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敲碎了他心中最后一点固执的壁垒。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地、极其郑重地摇了摇头。
会面结束后,顾锦城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他依然话不多,但眼神中多了几分生气和坚定。在接下来的康复训练中,他更加投入,甚至开始主动关心同病房的其他伤员。对于陆文轩的治疗方案,无论是需要直面创伤的“空椅子技术”,还是更深度的EmdR治疗,他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配合度。
陆文轩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契机,调整了治疗节奏。在一次精心准备的治疗中,顾锦城终于面对着那把象征周伟的“空椅子”,说出了积压心底许久的忏悔、思念和承诺。过程中他大汗淋漓,几近虚脱,但在宋墨涵鼓励的目光和陆文轩专业的引导下,他坚持了下来。治疗结束,他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虽然疲惫,但眉宇间的阴郁却散去了大半。
这一切,宋墨涵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但她并未放松警惕,顾锦城的身体经过连番情绪波动和强化治疗,正处于一个相对脆弱的时期。她加强了对他生命体征的监测,叮嘱护士格外留意。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这天深夜,宋墨涵值夜班,正在办公室整理病历,突然接到护士站的紧急呼叫:“宋医生!307病房顾队长情况不对!心率骤降,血氧饱和度快速下跌!”
宋墨涵的心猛地一沉,扔下笔就以最快的速度冲向顾锦城的病房。脑海中瞬间闪过各种可能:肺栓塞?应激性心肌炎?感染加重?
病房里,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让人心悸。顾锦城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而浅弱,额头上沁出冷汗。值班护士正在紧急给他吸氧,但情况似乎还在恶化。
“什么情况?”宋墨涵的声音冷静得不像话,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手心瞬间被冷汗浸湿。
“十分钟前患者自诉胸闷,随后心率从70次\/分迅速降至40次\/分,血氧掉到85%!”护士快速汇报。
宋墨涵一边检查顾锦城的瞳孔、听诊心音肺音,一边大脑飞速运转。不像典型肺栓塞,无剧烈胸痛;无发热,感染可能性降低……她注意到顾锦城右手下意识地捂在左胸旧伤疤的位置。
“可能是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发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与情绪剧烈波动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准备阿托品0.5mg静脉推注!联系心内科急会诊!准备临时起搏器!”宋墨涵迅速做出判断,指令清晰明确。这种状况在极端应激后的战士身上并非罕见,她曾在文献上看过类似案例。
药物推注进去,但效果并不理想,顾锦城的心率依旧在危险区间徘徊,意识开始出现模糊。心内科医生还在赶来的路上。
“顾锦城!看着我!”宋墨涵俯下身,双手捧住他冰凉的脸颊,强迫他涣散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脸上,“坚持住!你不是答应过班长要好好活着吗?你不是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做吗?看着我!呼吸!跟着我的节奏!”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和难以言喻的急切。那一刻,什么医患界限,什么冷静自持,都被抛到了脑后。她只是一个不希望眼前这个好不容易从心理泥潭中挣扎出来的男人,再次被生理意外击倒的女人。
也许是药物开始缓慢起效,也许是宋墨涵的呼喊穿透了意识的迷雾,顾锦城艰难地聚焦视线,看进了宋墨涵盈满担忧和坚定的双眸。那眼神,像暗夜里的灯塔,让他混乱的身体机能似乎找到了一丝依循的节奏。他努力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陆文轩也被动静惊动,赶到了病房。他看到宋墨涵几乎半跪在床前,紧握着顾锦城的手,用近乎命令又充满鼓励的语气与他对话的一幕,脚步微微一顿,眼神复杂。但他很快收敛情绪,上前协助评估情况。
幸运的是,在心内科医生赶到之前,顾锦城的心率在宋墨涵的持续鼓励和药物后续作用下,开始缓缓回升,血氧饱和度也逐渐恢复正常。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在宋墨涵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处理下,化险为夷。
当顾锦城的情况彻底稳定下来,疲惫地睡去后,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宋墨涵瘫坐在病房外的长椅上,这才感到一阵后怕和虚脱。
陆文轩递给她一杯水,语气带着真诚的钦佩:“宋医生,刚才情况危急,你的判断非常准确,处理也很及时。尤其是你对他的心理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宋墨涵接过水,轻轻道谢,目光却依然透过玻璃窗,落在病床上那个安睡的身影上。经此一夜,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顾锦城的康复之路,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二者交织,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而自己对顾锦城的关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医生对患者。
第二天,顾锦城醒来后,从护士口中得知了昨夜惊险的一幕和宋墨涵的全力救治。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宋墨涵来查房时,深深地望了她一眼,那目光里,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难以言喻的感激,更有一种仿佛经历了生死考验后愈发坚定的东西。
当宋墨涵检查完毕,准备离开时,顾锦城忽然开口,声音因为虚弱而低沉,却清晰无比:
“宋医生,又欠你一条命。”
宋墨涵脚步一顿,回头看他。
顾锦城迎着她的目光,嘴角扯出一抹极淡却真实的弧度:“以后,慢慢还。”
这句话,轻描淡写,却胜过千言万语的承诺。在这充满消毒水气味的病房里,在刚刚经历的生与死的边缘,一种基于生死信任的情感,如同经历过淬火的钢铁,变得更加坚韧、纯粹。
窗外,朝阳喷薄而出,金色的光芒洒满病房,也照亮了两人眼中那无需言说却早已心照不宣的暖流。暗流或许仍在角落涌动,但此刻,阳光正好。
赵萍的到来,如同一道强光,瞬间照进了顾锦城心底最幽暗的角落。那压抑了太久的悲痛、自责与未能宣之于口的思念,在嫂子含泪的叙述中,终于找到了一个看似合理却痛彻心扉的宣泄口。那半小时洗手间里的呜咽,是祭奠,是告别,也是一次对灵魂的彻底冲刷。
当顾锦城红着眼眶,却步伐坚定地走出那扇门,并主动握住宋墨涵手腕时,不仅仅是对治疗的承诺,更是一种无声的交付。他将自己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的一面展现给了她,也将后续修复的希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
与赵萍的会面被安排在了一间安静的治疗室。宋墨涵和陆文轩都在场,但刻意保持了距离,将主导空间留给了顾锦城和赵萍。
赵萍没有过多的安慰,她只是平静地、细致地讲述着周伟生前的点滴,那些顾锦城熟悉或不熟悉的、班长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一面。她带来了周伟的几件遗物:一枚磨得发亮的军功章,一本边角卷起的军事笔记,还有一张周伟穿着常服、笑容略显局促的全家福。
“锦城,”赵萍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长嫂如母的关切,“老周走之前,最惦记的就是你。他说你是个好兵,更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兄弟。但他从来没想过要你背着包袱过一辈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你能好好的活着,连着他的那份,活出精彩。”她将那张全家福推到顾锦城面前,“你看,他希望你也能有这样平凡温暖的幸福。这不是奢望,这是他,也是我们所有关心你的人,对你最真切的期盼。”
顾锦城的手指颤抖着抚过照片上周伟的笑容,泪水再次无声滑落。但这一次,泪水不再是纯然的痛苦,里面掺杂了释然、怀念,以及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
“嫂子……我对不起班长……”顾锦城的声音哽咽。
“没有谁对不起谁。”赵萍斩钉截铁地打断他,“穿上这身军装,你们的选择就一样。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希望老周像你现在这样吗?”
顾锦城猛地一震,抬起了头。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敲碎了他心中最后一点固执的壁垒。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地、极其郑重地摇了摇头。
会面结束后,顾锦城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他依然话不多,但眼神中多了几分生气和坚定。在接下来的康复训练中,他更加投入,甚至开始主动关心同病房的其他伤员。对于陆文轩的治疗方案,无论是需要直面创伤的“空椅子技术”,还是更深度的EmdR治疗,他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配合度。
陆文轩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契机,调整了治疗节奏。在一次精心准备的治疗中,顾锦城终于面对着那把象征周伟的“空椅子”,说出了积压心底许久的忏悔、思念和承诺。过程中他大汗淋漓,几近虚脱,但在宋墨涵鼓励的目光和陆文轩专业的引导下,他坚持了下来。治疗结束,他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虽然疲惫,但眉宇间的阴郁却散去了大半。
这一切,宋墨涵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但她并未放松警惕,顾锦城的身体经过连番情绪波动和强化治疗,正处于一个相对脆弱的时期。她加强了对他生命体征的监测,叮嘱护士格外留意。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这天深夜,宋墨涵值夜班,正在办公室整理病历,突然接到护士站的紧急呼叫:“宋医生!307病房顾队长情况不对!心率骤降,血氧饱和度快速下跌!”
宋墨涵的心猛地一沉,扔下笔就以最快的速度冲向顾锦城的病房。脑海中瞬间闪过各种可能:肺栓塞?应激性心肌炎?感染加重?
病房里,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让人心悸。顾锦城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而浅弱,额头上沁出冷汗。值班护士正在紧急给他吸氧,但情况似乎还在恶化。
“什么情况?”宋墨涵的声音冷静得不像话,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手心瞬间被冷汗浸湿。
“十分钟前患者自诉胸闷,随后心率从70次\/分迅速降至40次\/分,血氧掉到85%!”护士快速汇报。
宋墨涵一边检查顾锦城的瞳孔、听诊心音肺音,一边大脑飞速运转。不像典型肺栓塞,无剧烈胸痛;无发热,感染可能性降低……她注意到顾锦城右手下意识地捂在左胸旧伤疤的位置。
“可能是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发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与情绪剧烈波动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准备阿托品0.5mg静脉推注!联系心内科急会诊!准备临时起搏器!”宋墨涵迅速做出判断,指令清晰明确。这种状况在极端应激后的战士身上并非罕见,她曾在文献上看过类似案例。
药物推注进去,但效果并不理想,顾锦城的心率依旧在危险区间徘徊,意识开始出现模糊。心内科医生还在赶来的路上。
“顾锦城!看着我!”宋墨涵俯下身,双手捧住他冰凉的脸颊,强迫他涣散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脸上,“坚持住!你不是答应过班长要好好活着吗?你不是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做吗?看着我!呼吸!跟着我的节奏!”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和难以言喻的急切。那一刻,什么医患界限,什么冷静自持,都被抛到了脑后。她只是一个不希望眼前这个好不容易从心理泥潭中挣扎出来的男人,再次被生理意外击倒的女人。
也许是药物开始缓慢起效,也许是宋墨涵的呼喊穿透了意识的迷雾,顾锦城艰难地聚焦视线,看进了宋墨涵盈满担忧和坚定的双眸。那眼神,像暗夜里的灯塔,让他混乱的身体机能似乎找到了一丝依循的节奏。他努力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陆文轩也被动静惊动,赶到了病房。他看到宋墨涵几乎半跪在床前,紧握着顾锦城的手,用近乎命令又充满鼓励的语气与他对话的一幕,脚步微微一顿,眼神复杂。但他很快收敛情绪,上前协助评估情况。
幸运的是,在心内科医生赶到之前,顾锦城的心率在宋墨涵的持续鼓励和药物后续作用下,开始缓缓回升,血氧饱和度也逐渐恢复正常。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在宋墨涵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处理下,化险为夷。
当顾锦城的情况彻底稳定下来,疲惫地睡去后,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宋墨涵瘫坐在病房外的长椅上,这才感到一阵后怕和虚脱。
陆文轩递给她一杯水,语气带着真诚的钦佩:“宋医生,刚才情况危急,你的判断非常准确,处理也很及时。尤其是你对他的心理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宋墨涵接过水,轻轻道谢,目光却依然透过玻璃窗,落在病床上那个安睡的身影上。经此一夜,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顾锦城的康复之路,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二者交织,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而自己对顾锦城的关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医生对患者。
第二天,顾锦城醒来后,从护士口中得知了昨夜惊险的一幕和宋墨涵的全力救治。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宋墨涵来查房时,深深地望了她一眼,那目光里,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难以言喻的感激,更有一种仿佛经历了生死考验后愈发坚定的东西。
当宋墨涵检查完毕,准备离开时,顾锦城忽然开口,声音因为虚弱而低沉,却清晰无比:
“宋医生,又欠你一条命。”
宋墨涵脚步一顿,回头看他。
顾锦城迎着她的目光,嘴角扯出一抹极淡却真实的弧度:“以后,慢慢还。”
这句话,轻描淡写,却胜过千言万语的承诺。在这充满消毒水气味的病房里,在刚刚经历的生与死的边缘,一种基于生死信任的情感,如同经历过淬火的钢铁,变得更加坚韧、纯粹。
窗外,朝阳喷薄而出,金色的光芒洒满病房,也照亮了两人眼中那无需言说却早已心照不宣的暖流。暗流或许仍在角落涌动,但此刻,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