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营业才不过短短一周时间,天还只是刚刚露出一丝曙光,海平线处也才刚刚泛起鱼肚白,“海晏糕坊”那扇陈旧的木门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卸下门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糕坊门前竟然已经排起了一条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长队。
队伍中,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码头的小陈。他紧紧地裹着一件已经被洗得发白的军大衣,仿佛这件衣服是他抵御清晨严寒的唯一屏障。他的双脚不停地跺着,试图驱散那股因寒冷而导致的麻木感,但这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小陈的脚边,摆放着一个空荡荡的竹篮,竹篮的边缘已经被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一圈。他时不时地踮起脚尖,透过门缝向糕坊里面张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急和期待。原来,昨天他没有买到海苔肉松饼干,结果被同船的兄弟们嘲笑了一路,说他“连块糕点都抢不到”。这让小陈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今天他特意揣着两个窝头就早早地赶来排队,决心就算排到晌午,也要买到那心心念念的海苔肉松饼干,好让自己一雪前耻。
卖菜的张嫂挎着竹篮,里面铺着块蓝布,放着刚从菜地里割的青菜,打算用新鲜蔬菜换两斤迷你草莓小贝。她孙女发着低烧,昨晚哭着说想吃“带小红花的小蛋糕”,张嫂摸黑摘了菜就往糕坊赶,篮子把手勒得手心发红也不觉得疼。
连隔壁岛的王婶都坐着早班船来了,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蓝布包,仿佛里面装着什么稀世珍宝一样。这个蓝布包虽然看起来有些旧,但却被王婶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污渍。
王婶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笑容,因为她知道这个蓝布包里装的是给城里儿子捎的海货。这些海货都是她精心挑选的,每一样都是儿子喜欢吃的。
王婶特意提前打听了,得知今儿糕坊有新做的“福寿绵长”礼盒。这个礼盒可是糕坊的招牌产品,里面的糕点不仅口感细腻,而且寓意美好。王婶心想,儿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礼盒的。
于是,王婶决定多买几盒“福寿绵长”礼盒,跟海货一起寄给儿子。上次她给儿子寄了一些海岛酥片,儿子说同事们都非常喜欢,抢着要呢。所以这次她想多寄一些过去,让儿子在同事面前也能有面子。
林小满刚推开侧门打算去后院烧水,冷不丁被门前的长队惊得后退半步。赵铁柱扛着袋新磨的面粉从后院出来,粗嗓门在晨雾里炸响:“乖乖,这才刚亮天,咋就排这么长队?”他把面粉袋往墙角一放,拍着手上的面灰,“林厂长,照这架势,咱攒的三屉海苔饼干、两筐草莓小贝,撑不过辰时!”
这句话可真是一点都不假啊!你瞧,辰时才刚刚过去,这柜台上的糕点就已经快要见底啦!原本满满当当的玻璃柜子里,现在只剩下了一些碎了角的芝麻酥,而且还被人们挑挑拣拣地买走了不少呢!
“哎呀呀,真是不好意思啊各位!”林小满满脸歉意地站在店门口,对着那些还在伸长脖子往店里张望的人们连连作揖,“今天的货已经全部卖完啦!实在对不住大家啦!”
他一边说着,一边还不停地给大家鞠躬道歉,态度那叫一个诚恳啊!“不过大家放心哈,明天我们一定会多烤两炉的,绝对保证让每一个人都能买到美味的糕点哦!”林小满拍着胸脯保证道。
原本嘈杂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紧接着发出一阵惋惜的骚动声。小陈见状,连忙把手中的空篮子往肩上一甩,然后粗声粗气地对林厂长说道:“林厂长啊,您可别误会,俺绝对没有催您的意思。实在是因为您家的糕点太金贵啦!昨儿个我那大侄子从部队探亲回来,一到家就心心念念着您家的海苔饼干呢。结果呢,他跑了好几趟都没买着,那脸啊,拉得比船锚都长!还一个劲儿地跟俺抱怨,说他在部队里都没受过这样的委屈呢!”
张嫂也跟着叹气:“可不是嘛,我那小孙女烧得迷迷糊糊,就惦记着草莓小贝上的小红花。这没买到,回去还不知咋哭呢。林厂长,你们真该多雇几个人,多做些出来——我看你这铺子后院挺宽敞,加两台烤箱也容得下啊。”
这话正说到林小满心坎上。这几天,她和工人们几乎连轴转。赵铁柱带着两个老师傅凌晨三点就开始生火预热烤箱,炉膛的火光映得满脸通红;小周娘带着女工们揉面,揉得手腕都肿了,贴了膏药还接着干;连做饭的李婶都来帮忙打包,手指头被麻绳勒出了红印。可即便这样,还是供不应求。
晚上盘点时,账本上的数字一天比一天亮眼,可看着空荡荡的柜台,林小满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她摩挲着账本上“海苔饼干:售罄”的字样,忽然拍板:“招兵买马,扩大生产!”
就在当天下午,林小满迅速行动起来,她拜托张大姐帮忙在塑料厂的布告栏上张贴招工启事。这张招工启事是用红纸写成的,上面的字是用毛笔精心书写而成。
招工启事的内容清晰明了:“海晏糕坊扩组招工啦!我们正在寻找揉面工五名、烘烤工三名以及包装工四名。我们对求职者的要求是手脚麻利、吃苦耐劳,性别不限哦。而且,我们提供优厚的待遇,还管务饭呢!”
为了让招工启事更具吸引力,林小满还在末尾画了一个小小的糕点图案。这个图案是她亲手绘制的,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童趣和创意。
启事刚贴出去,就围了一群人。三车间的小凤第一个挤上前,辫子上的红绸带随着动作晃悠:“张大姐,这揉面工我能行!我在家揉了十年面,蒸的馒头比供销社的还暄乎,不信你问我娘!”她说着还挽起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你看这力气,揉面保准又快又匀!”
烧锅炉的老王头挤进来,手里攥着张纸条,是他儿子写的申请书:“我儿子退伍在家没事干,他在部队烧过伙房,烤面包、蒸馒头样样行,控火准得很,这烘烤工非他莫属!”他说着往人群外拽了拽,“大柱,快给林厂长看看你在部队得的炊事标兵奖状!”
连平时不爱说话的老马媳妇都来了,手里还拿着块自己绣的帕子,上面绣着朵小菊花:“我眼神好,手也巧,包装工我能做,保证把礼盒叠得方方正正的,角都不带歪的。”她说话时声音不大,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不到半天,招工启事就被扯得只剩个边角。林小满和王厂长、张大姐在塑料厂的会议室里面试,来的人坐满了一屋子,有年轻姑娘,有中年汉子,还有刚毕业的学生,个个眼里都透着期待。
“我先说下规矩。”林小满坐在桌前,面前摆着一摞报名表,“咱糕坊虽小,但讲究个实在。揉面要准,差一钱面粉都不行;烘烤要稳,温度差五度都烤不出好味道;包装要细,歪一个角都不行。能干的,咱欢迎;糊弄的,咱可不收。”
“林厂长放心!”小凤第一个站起来,胸脯挺得高高的,“我要是做不好,任凭你罚,扣工钱都行!”
面试很顺利。林小满选了五个揉面工,都是在家做惯了针线活、手上有准头的——小凤赫然在列,她试揉的面团软硬适中,连小周娘都点头说“是个好手”;三个烘烤工里,老王头的儿子大柱凭着部队炊事班的经历被录取了,他说起控火温度来一套一套的,“烤饼干要上下火180度,烤蛋糕得先160度定型,再转140度慢烤,差一度都不行”;四个包装工里,老马媳妇凭着叠纸盒的功夫入选,她叠的纸盒边角比尺子量的还齐。
“从明天起,咱分两个班组。”林小满把新招的工人领到厂房,指着墙上的排班表,“甲组由小周娘带队,负责上午的生产;乙组由小凤带队,负责下午的生产,两组轮流倒班,保证机器不停、人不歇。”
新工人们走进宽敞明亮的工作间,一眼就被那崭新的烤箱和整齐摆放的揉面桌吸引住了目光。这些设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先进性和专业性。
大柱兴奋地走到烤箱前,伸出粗壮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烤箱的不锈钢外壳,感受着那冰冷而光滑的质感。他咧嘴笑着说:“这玩意儿可真不错啊!比部队的伙房锅炉还要先进呢!有了这样的烤箱,肯定能烤出美味的面包和糕点!”
站在一旁的小凤则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台揉面机上。她好奇地盯着揉面机的滚筒,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触摸它,感受着滚筒的硬度和光滑度。然后,她轻声问道:“这机器一次能揉多少面啊?我觉得我手动揉面的速度也不比它慢呢!”
扩组后的第一天,厂房里热闹得像过年。甲组揉面的“砰砰”声还没停,乙组的面粉袋就已经扛了进来;这边烤箱刚抽出一炉海苔饼干,那边包装区就已经摆好了油纸和绳子。赵铁柱站在两组中间,脖子上挂着个哨子,哪个环节出了岔子,“嘀嘀”一吹,立马就有人过来调整。
“甲组的温度再降五度!”“乙组的面团醒发时间再长五分钟!”他嗓门洪亮,指挥得有条不紊,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也顾不上擦。
可即便这样,到了中午,柜台还是见了底。林小满看着又一次空了的玻璃柜,心里明白——光增加人手还不够,得想办法让乡亲们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知道他们到底还想要啥,才能把生产做得更精准。
当天晚上,赵铁柱按林小满的吩咐,在店铺门口钉了个木箱子。箱子是用榆木做的,四四方方,上面挖了个巴掌大的口,旁边挂着个牌子,用红漆写着:“意见箱——为人民服务,欢迎提意见,可匿名,可实名。”箱子顶上还挂了支铅笔和一摞纸,方便没带纸笔的人写。
第二天一早,意见箱就派上了用场。第一个投意见的是老郑头,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把一张纸塞进去,嘴里还念叨:“我那老婆子有糖尿病,想吃无糖的糕点,但杂粮糕太硬,能不能做软点的?”
卖菜的张嫂也来了,她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草莓小贝能不能多做点?最好能预定,省得我天天来排队——我孙女就爱吃你们家的小红花。”
码头的王队长投了张纸条,上面画着个大大的渔船:“建议做款抗饿的糕点,能揣在怀里,出海打鱼时吃,别一压就碎。最好带点咸味,配海水喝着不呛。”
省报记者刘芳听闻了意见箱的事情后,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特意从县城赶来,想要一探究竟。
当刘芳抵达目的地时,她远远地就看到了那个引人注目的意见箱。它被放置在一个显眼的位置,周围围满了人。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每个人都手中拿着纸条,面带微笑地将它们投入意见箱中。
刘芳快步走到意见箱前,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这个小小的箱子。她看到人们投进去的纸条有厚有薄,有的甚至还被折叠成了各种形状。她不禁好奇这些纸条里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就在这时,刘芳注意到了站在一旁的林小满。她微笑着对林小满说道:“林厂长,你这主意真是太好了!通过让乡亲们自己说出他们想要什么,比你自己去琢磨要强上百倍呢。”
林小满听到刘芳的夸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解释道:“是啊,这样可以直接了解到乡亲们的需求和想法,我们也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林小满正拿着钥匙打开意见箱,里面已经塞满了纸条。她一张一张地看,有的说“希望包装纸用红纸,喜庆”,有的说“能不能做款咸味的饼干,配茶吃”,还有的说“礼盒太大,能不能做小盒的,适合家里人少的”。
“你看这条。”林小满把一张纸条递给刘芳,上面写着:“我娘有糖尿病,想吃软和的无糖糕,但牙口不好,能不能做蒸的?烤的太硬。”
刘芳看完,在采访本上记了下来:“这就是群众的需求。你们要是能做出蒸的无糖糕,肯定受欢迎。”
林小满把纸条分类整理好,贴在厂房的墙上,让两个班组的工人都能看见。“甲组负责研究加花生碎的芝麻酥,”她指着纸条,“乙组试试做软和的无糖糕,用小米面和南瓜泥,蒸的,保证不硬。另外,咱搞个预定本,让张嫂这样的老主顾能提前预定,省得跑空。”
工人们看着墙上的纸条,干劲更足了。小凤拿着“抗饿糕点”的纸条,跟大柱商量:“要不咱做款硬面糕?用全麦粉,烤得实诚,揣在怀里也不怕压。再加点虾皮碎,又抗饿又鲜,渔民肯定爱吃。”
大柱点头:“我看行,烤的时候多烤十分钟,让它更瓷实,出海揣着准没问题。”
小周娘则盯着“预定”的纸条,跟杏花说:“咱每天早上留出二十斤草莓小贝,让提前来预定的人拿,记个名字就行,不用交定金,信得过乡亲们。”
就这样,意见箱成了“海晏糕坊”和乡亲们之间的桥梁。每天早上,林小满都要打开箱子,把意见整理出来,再交给两个班组。工人们按意见调整配方,生产的糕点越来越合乡亲们的口味。
加了花生碎的芝麻酥一上市,就被抢空了。老郑头的媳妇吃了,拄着拐杖来道谢:“比供销社的杂粮糕软和多了,我那老婆子能咬动了!”
软和的无糖蒸糕成了糖尿病患者的最爱,每天预定的名单都排到了三天后。张嫂的孙女病好后,特意让奶奶带了幅画来,画上是个笑眯眯的糕点,旁边写着“谢谢海晏糕坊的甜”。
硬面虾皮糕成了渔民们的标配,揣在怀里出海,一天都不饿。码头的小陈每次来都要带十斤,说“船上的兄弟分着吃,比压缩饼干强十倍”。
预定本上的名字越来越多,张嫂再也不用为买不到草莓小贝发愁了。她每天早上来送菜,顺便在预定本上签个名,下午就能顺道把小贝带回家,孙女见了准会搂着她脖子亲两口。
半个月后,刘芳的报道在省日报上登了出来。标题是《海岛糕坊有个“意见箱”——听群众声,做贴心糕》,旁边还配了张照片:林小满正打开意见箱,里面的纸条像雪花似的飘出来,阳光照在她脸上,笑得格外踏实。
那天,林小满把报纸贴在厂房的墙上,和工人们一起看。赵铁柱指着报纸上的意见箱,嘿嘿直笑:“咱这箱子,比广告还管用!你看现在,每天的货刚摆上,就被预定的人领走一半,剩下的也不愁卖!”
小凤凑过来看报纸,忽然指着照片里的意见箱:“林厂长,这箱子都上报纸了,咱是不是该给它刷层新漆?红的,跟咱的糕点盒一样喜庆!”
大柱也跟着点头:“我觉得行!再在旁边钉块小黑板,把每天的预定品种写上,省得乡亲们白跑。”
林小满笑着点头:“都依你们。”她看着窗外,排队的人群里,有人手里拿着预定条,脸上带着笑;有人正往意见箱里塞纸条,神情认真。她知道,扩组增产只是开始,真正让“海晏糕坊”站稳脚跟的,是这箱子里的一字一句——那是乡亲们的心里话,也是糕坊最该记住的味道。
暮色降临时,两个班组的工人都下班了,厂房里还飘着淡淡的糕香。林小满最后一个离开,她锁上前门,看了眼意见箱,里面又塞满了新的纸条。月光照在“为人民服务”的牌子上,泛着柔和的光。她知道,明天一早,这些纸条又会变成新的糕点,带着乡亲们的心意,香遍整个海岛。
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带着海腥味吹来,林小满忽然想起开业那天,赵铁柱扛着面粉说“咱这糕坊准能火”。当时她还担心客源,如今看着家家户户窗台上摆着的海晏糕坊糕点盒,忽然觉得,所谓红火,不过是把乡亲们的心意揉进面团里,烤出最实在的味道罢了。
第二天一早,意见箱果然被刷成了喜庆的红色。小凤在旁边的黑板上写着:“今日预定:草莓小贝30斤、无糖蒸糕20斤、硬面虾皮糕15斤……”字里行间都透着认真。
第一个来投意见的是老郑头,他看着新漆的意见箱,笑得合不拢嘴:“这红箱子真好看!我再提个意见,能不能做款带枣泥的蒸糕?我那老婆子就爱吃枣泥的。”
林小满把纸条塞进意见箱,心里忽然暖暖的。她知道,这红色的箱子里,装着的不仅是意见,更是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而海晏糕坊要做的,就是把这份信任,酿成一笼笼、一屉屉的香甜,回馈给每一个期待的眼神。
扩组后的厂房里,揉面声、烘烤声、包装声此起彼伏,像一首热闹的歌谣。小凤带领的乙组正在揉枣泥面团,大柱负责的烤箱里,硬面虾皮糕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赵铁柱脖子上的哨子偶尔响一声,不是指挥生产,而是提醒大家:“新烤的海苔饼干出炉喽,预定的赶紧来领!”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墙上的省日报上,落在红色的意见箱上,落在每个人忙碌的身影上。林小满忽然明白,所谓的扩组增产,从来不是简单地加人加机器,而是把更多人的心意聚集起来,酿成更浓的香甜——就像那揉面时加的水,多一份,面团就更软一分;多一份意见,糕点就更合心意一分。
码头的小陈又来排队了,手里提着给糕坊送的新鲜海苔。他看着忙碌的厂房,笑着对林小满说:“林厂长,现在不用排到晌午了吧?我预定了两斤海苔饼干!”
林小满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微微颔首,表示同意。她的目光落在黑板上的预定名单上,那上面的名字清晰可见。
海风轻轻拂过,从敞开的窗户溜了进来。它带来了大海的气息,那是海苔的鲜美味道,混合着糕点的香甜,仿佛在空气中交织出一曲美妙的旋律。
与此同时,意见箱里飘出的淡淡墨香,也在这微风中若有若无地弥漫开来。那是纸张和墨水的独特香气,让人不禁想起那些被书写下来的文字和故事。
队伍中,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码头的小陈。他紧紧地裹着一件已经被洗得发白的军大衣,仿佛这件衣服是他抵御清晨严寒的唯一屏障。他的双脚不停地跺着,试图驱散那股因寒冷而导致的麻木感,但这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小陈的脚边,摆放着一个空荡荡的竹篮,竹篮的边缘已经被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一圈。他时不时地踮起脚尖,透过门缝向糕坊里面张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急和期待。原来,昨天他没有买到海苔肉松饼干,结果被同船的兄弟们嘲笑了一路,说他“连块糕点都抢不到”。这让小陈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今天他特意揣着两个窝头就早早地赶来排队,决心就算排到晌午,也要买到那心心念念的海苔肉松饼干,好让自己一雪前耻。
卖菜的张嫂挎着竹篮,里面铺着块蓝布,放着刚从菜地里割的青菜,打算用新鲜蔬菜换两斤迷你草莓小贝。她孙女发着低烧,昨晚哭着说想吃“带小红花的小蛋糕”,张嫂摸黑摘了菜就往糕坊赶,篮子把手勒得手心发红也不觉得疼。
连隔壁岛的王婶都坐着早班船来了,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蓝布包,仿佛里面装着什么稀世珍宝一样。这个蓝布包虽然看起来有些旧,但却被王婶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污渍。
王婶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笑容,因为她知道这个蓝布包里装的是给城里儿子捎的海货。这些海货都是她精心挑选的,每一样都是儿子喜欢吃的。
王婶特意提前打听了,得知今儿糕坊有新做的“福寿绵长”礼盒。这个礼盒可是糕坊的招牌产品,里面的糕点不仅口感细腻,而且寓意美好。王婶心想,儿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礼盒的。
于是,王婶决定多买几盒“福寿绵长”礼盒,跟海货一起寄给儿子。上次她给儿子寄了一些海岛酥片,儿子说同事们都非常喜欢,抢着要呢。所以这次她想多寄一些过去,让儿子在同事面前也能有面子。
林小满刚推开侧门打算去后院烧水,冷不丁被门前的长队惊得后退半步。赵铁柱扛着袋新磨的面粉从后院出来,粗嗓门在晨雾里炸响:“乖乖,这才刚亮天,咋就排这么长队?”他把面粉袋往墙角一放,拍着手上的面灰,“林厂长,照这架势,咱攒的三屉海苔饼干、两筐草莓小贝,撑不过辰时!”
这句话可真是一点都不假啊!你瞧,辰时才刚刚过去,这柜台上的糕点就已经快要见底啦!原本满满当当的玻璃柜子里,现在只剩下了一些碎了角的芝麻酥,而且还被人们挑挑拣拣地买走了不少呢!
“哎呀呀,真是不好意思啊各位!”林小满满脸歉意地站在店门口,对着那些还在伸长脖子往店里张望的人们连连作揖,“今天的货已经全部卖完啦!实在对不住大家啦!”
他一边说着,一边还不停地给大家鞠躬道歉,态度那叫一个诚恳啊!“不过大家放心哈,明天我们一定会多烤两炉的,绝对保证让每一个人都能买到美味的糕点哦!”林小满拍着胸脯保证道。
原本嘈杂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紧接着发出一阵惋惜的骚动声。小陈见状,连忙把手中的空篮子往肩上一甩,然后粗声粗气地对林厂长说道:“林厂长啊,您可别误会,俺绝对没有催您的意思。实在是因为您家的糕点太金贵啦!昨儿个我那大侄子从部队探亲回来,一到家就心心念念着您家的海苔饼干呢。结果呢,他跑了好几趟都没买着,那脸啊,拉得比船锚都长!还一个劲儿地跟俺抱怨,说他在部队里都没受过这样的委屈呢!”
张嫂也跟着叹气:“可不是嘛,我那小孙女烧得迷迷糊糊,就惦记着草莓小贝上的小红花。这没买到,回去还不知咋哭呢。林厂长,你们真该多雇几个人,多做些出来——我看你这铺子后院挺宽敞,加两台烤箱也容得下啊。”
这话正说到林小满心坎上。这几天,她和工人们几乎连轴转。赵铁柱带着两个老师傅凌晨三点就开始生火预热烤箱,炉膛的火光映得满脸通红;小周娘带着女工们揉面,揉得手腕都肿了,贴了膏药还接着干;连做饭的李婶都来帮忙打包,手指头被麻绳勒出了红印。可即便这样,还是供不应求。
晚上盘点时,账本上的数字一天比一天亮眼,可看着空荡荡的柜台,林小满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她摩挲着账本上“海苔饼干:售罄”的字样,忽然拍板:“招兵买马,扩大生产!”
就在当天下午,林小满迅速行动起来,她拜托张大姐帮忙在塑料厂的布告栏上张贴招工启事。这张招工启事是用红纸写成的,上面的字是用毛笔精心书写而成。
招工启事的内容清晰明了:“海晏糕坊扩组招工啦!我们正在寻找揉面工五名、烘烤工三名以及包装工四名。我们对求职者的要求是手脚麻利、吃苦耐劳,性别不限哦。而且,我们提供优厚的待遇,还管务饭呢!”
为了让招工启事更具吸引力,林小满还在末尾画了一个小小的糕点图案。这个图案是她亲手绘制的,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童趣和创意。
启事刚贴出去,就围了一群人。三车间的小凤第一个挤上前,辫子上的红绸带随着动作晃悠:“张大姐,这揉面工我能行!我在家揉了十年面,蒸的馒头比供销社的还暄乎,不信你问我娘!”她说着还挽起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你看这力气,揉面保准又快又匀!”
烧锅炉的老王头挤进来,手里攥着张纸条,是他儿子写的申请书:“我儿子退伍在家没事干,他在部队烧过伙房,烤面包、蒸馒头样样行,控火准得很,这烘烤工非他莫属!”他说着往人群外拽了拽,“大柱,快给林厂长看看你在部队得的炊事标兵奖状!”
连平时不爱说话的老马媳妇都来了,手里还拿着块自己绣的帕子,上面绣着朵小菊花:“我眼神好,手也巧,包装工我能做,保证把礼盒叠得方方正正的,角都不带歪的。”她说话时声音不大,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不到半天,招工启事就被扯得只剩个边角。林小满和王厂长、张大姐在塑料厂的会议室里面试,来的人坐满了一屋子,有年轻姑娘,有中年汉子,还有刚毕业的学生,个个眼里都透着期待。
“我先说下规矩。”林小满坐在桌前,面前摆着一摞报名表,“咱糕坊虽小,但讲究个实在。揉面要准,差一钱面粉都不行;烘烤要稳,温度差五度都烤不出好味道;包装要细,歪一个角都不行。能干的,咱欢迎;糊弄的,咱可不收。”
“林厂长放心!”小凤第一个站起来,胸脯挺得高高的,“我要是做不好,任凭你罚,扣工钱都行!”
面试很顺利。林小满选了五个揉面工,都是在家做惯了针线活、手上有准头的——小凤赫然在列,她试揉的面团软硬适中,连小周娘都点头说“是个好手”;三个烘烤工里,老王头的儿子大柱凭着部队炊事班的经历被录取了,他说起控火温度来一套一套的,“烤饼干要上下火180度,烤蛋糕得先160度定型,再转140度慢烤,差一度都不行”;四个包装工里,老马媳妇凭着叠纸盒的功夫入选,她叠的纸盒边角比尺子量的还齐。
“从明天起,咱分两个班组。”林小满把新招的工人领到厂房,指着墙上的排班表,“甲组由小周娘带队,负责上午的生产;乙组由小凤带队,负责下午的生产,两组轮流倒班,保证机器不停、人不歇。”
新工人们走进宽敞明亮的工作间,一眼就被那崭新的烤箱和整齐摆放的揉面桌吸引住了目光。这些设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先进性和专业性。
大柱兴奋地走到烤箱前,伸出粗壮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烤箱的不锈钢外壳,感受着那冰冷而光滑的质感。他咧嘴笑着说:“这玩意儿可真不错啊!比部队的伙房锅炉还要先进呢!有了这样的烤箱,肯定能烤出美味的面包和糕点!”
站在一旁的小凤则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台揉面机上。她好奇地盯着揉面机的滚筒,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触摸它,感受着滚筒的硬度和光滑度。然后,她轻声问道:“这机器一次能揉多少面啊?我觉得我手动揉面的速度也不比它慢呢!”
扩组后的第一天,厂房里热闹得像过年。甲组揉面的“砰砰”声还没停,乙组的面粉袋就已经扛了进来;这边烤箱刚抽出一炉海苔饼干,那边包装区就已经摆好了油纸和绳子。赵铁柱站在两组中间,脖子上挂着个哨子,哪个环节出了岔子,“嘀嘀”一吹,立马就有人过来调整。
“甲组的温度再降五度!”“乙组的面团醒发时间再长五分钟!”他嗓门洪亮,指挥得有条不紊,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也顾不上擦。
可即便这样,到了中午,柜台还是见了底。林小满看着又一次空了的玻璃柜,心里明白——光增加人手还不够,得想办法让乡亲们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知道他们到底还想要啥,才能把生产做得更精准。
当天晚上,赵铁柱按林小满的吩咐,在店铺门口钉了个木箱子。箱子是用榆木做的,四四方方,上面挖了个巴掌大的口,旁边挂着个牌子,用红漆写着:“意见箱——为人民服务,欢迎提意见,可匿名,可实名。”箱子顶上还挂了支铅笔和一摞纸,方便没带纸笔的人写。
第二天一早,意见箱就派上了用场。第一个投意见的是老郑头,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把一张纸塞进去,嘴里还念叨:“我那老婆子有糖尿病,想吃无糖的糕点,但杂粮糕太硬,能不能做软点的?”
卖菜的张嫂也来了,她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草莓小贝能不能多做点?最好能预定,省得我天天来排队——我孙女就爱吃你们家的小红花。”
码头的王队长投了张纸条,上面画着个大大的渔船:“建议做款抗饿的糕点,能揣在怀里,出海打鱼时吃,别一压就碎。最好带点咸味,配海水喝着不呛。”
省报记者刘芳听闻了意见箱的事情后,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特意从县城赶来,想要一探究竟。
当刘芳抵达目的地时,她远远地就看到了那个引人注目的意见箱。它被放置在一个显眼的位置,周围围满了人。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每个人都手中拿着纸条,面带微笑地将它们投入意见箱中。
刘芳快步走到意见箱前,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这个小小的箱子。她看到人们投进去的纸条有厚有薄,有的甚至还被折叠成了各种形状。她不禁好奇这些纸条里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就在这时,刘芳注意到了站在一旁的林小满。她微笑着对林小满说道:“林厂长,你这主意真是太好了!通过让乡亲们自己说出他们想要什么,比你自己去琢磨要强上百倍呢。”
林小满听到刘芳的夸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解释道:“是啊,这样可以直接了解到乡亲们的需求和想法,我们也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林小满正拿着钥匙打开意见箱,里面已经塞满了纸条。她一张一张地看,有的说“希望包装纸用红纸,喜庆”,有的说“能不能做款咸味的饼干,配茶吃”,还有的说“礼盒太大,能不能做小盒的,适合家里人少的”。
“你看这条。”林小满把一张纸条递给刘芳,上面写着:“我娘有糖尿病,想吃软和的无糖糕,但牙口不好,能不能做蒸的?烤的太硬。”
刘芳看完,在采访本上记了下来:“这就是群众的需求。你们要是能做出蒸的无糖糕,肯定受欢迎。”
林小满把纸条分类整理好,贴在厂房的墙上,让两个班组的工人都能看见。“甲组负责研究加花生碎的芝麻酥,”她指着纸条,“乙组试试做软和的无糖糕,用小米面和南瓜泥,蒸的,保证不硬。另外,咱搞个预定本,让张嫂这样的老主顾能提前预定,省得跑空。”
工人们看着墙上的纸条,干劲更足了。小凤拿着“抗饿糕点”的纸条,跟大柱商量:“要不咱做款硬面糕?用全麦粉,烤得实诚,揣在怀里也不怕压。再加点虾皮碎,又抗饿又鲜,渔民肯定爱吃。”
大柱点头:“我看行,烤的时候多烤十分钟,让它更瓷实,出海揣着准没问题。”
小周娘则盯着“预定”的纸条,跟杏花说:“咱每天早上留出二十斤草莓小贝,让提前来预定的人拿,记个名字就行,不用交定金,信得过乡亲们。”
就这样,意见箱成了“海晏糕坊”和乡亲们之间的桥梁。每天早上,林小满都要打开箱子,把意见整理出来,再交给两个班组。工人们按意见调整配方,生产的糕点越来越合乡亲们的口味。
加了花生碎的芝麻酥一上市,就被抢空了。老郑头的媳妇吃了,拄着拐杖来道谢:“比供销社的杂粮糕软和多了,我那老婆子能咬动了!”
软和的无糖蒸糕成了糖尿病患者的最爱,每天预定的名单都排到了三天后。张嫂的孙女病好后,特意让奶奶带了幅画来,画上是个笑眯眯的糕点,旁边写着“谢谢海晏糕坊的甜”。
硬面虾皮糕成了渔民们的标配,揣在怀里出海,一天都不饿。码头的小陈每次来都要带十斤,说“船上的兄弟分着吃,比压缩饼干强十倍”。
预定本上的名字越来越多,张嫂再也不用为买不到草莓小贝发愁了。她每天早上来送菜,顺便在预定本上签个名,下午就能顺道把小贝带回家,孙女见了准会搂着她脖子亲两口。
半个月后,刘芳的报道在省日报上登了出来。标题是《海岛糕坊有个“意见箱”——听群众声,做贴心糕》,旁边还配了张照片:林小满正打开意见箱,里面的纸条像雪花似的飘出来,阳光照在她脸上,笑得格外踏实。
那天,林小满把报纸贴在厂房的墙上,和工人们一起看。赵铁柱指着报纸上的意见箱,嘿嘿直笑:“咱这箱子,比广告还管用!你看现在,每天的货刚摆上,就被预定的人领走一半,剩下的也不愁卖!”
小凤凑过来看报纸,忽然指着照片里的意见箱:“林厂长,这箱子都上报纸了,咱是不是该给它刷层新漆?红的,跟咱的糕点盒一样喜庆!”
大柱也跟着点头:“我觉得行!再在旁边钉块小黑板,把每天的预定品种写上,省得乡亲们白跑。”
林小满笑着点头:“都依你们。”她看着窗外,排队的人群里,有人手里拿着预定条,脸上带着笑;有人正往意见箱里塞纸条,神情认真。她知道,扩组增产只是开始,真正让“海晏糕坊”站稳脚跟的,是这箱子里的一字一句——那是乡亲们的心里话,也是糕坊最该记住的味道。
暮色降临时,两个班组的工人都下班了,厂房里还飘着淡淡的糕香。林小满最后一个离开,她锁上前门,看了眼意见箱,里面又塞满了新的纸条。月光照在“为人民服务”的牌子上,泛着柔和的光。她知道,明天一早,这些纸条又会变成新的糕点,带着乡亲们的心意,香遍整个海岛。
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带着海腥味吹来,林小满忽然想起开业那天,赵铁柱扛着面粉说“咱这糕坊准能火”。当时她还担心客源,如今看着家家户户窗台上摆着的海晏糕坊糕点盒,忽然觉得,所谓红火,不过是把乡亲们的心意揉进面团里,烤出最实在的味道罢了。
第二天一早,意见箱果然被刷成了喜庆的红色。小凤在旁边的黑板上写着:“今日预定:草莓小贝30斤、无糖蒸糕20斤、硬面虾皮糕15斤……”字里行间都透着认真。
第一个来投意见的是老郑头,他看着新漆的意见箱,笑得合不拢嘴:“这红箱子真好看!我再提个意见,能不能做款带枣泥的蒸糕?我那老婆子就爱吃枣泥的。”
林小满把纸条塞进意见箱,心里忽然暖暖的。她知道,这红色的箱子里,装着的不仅是意见,更是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而海晏糕坊要做的,就是把这份信任,酿成一笼笼、一屉屉的香甜,回馈给每一个期待的眼神。
扩组后的厂房里,揉面声、烘烤声、包装声此起彼伏,像一首热闹的歌谣。小凤带领的乙组正在揉枣泥面团,大柱负责的烤箱里,硬面虾皮糕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赵铁柱脖子上的哨子偶尔响一声,不是指挥生产,而是提醒大家:“新烤的海苔饼干出炉喽,预定的赶紧来领!”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墙上的省日报上,落在红色的意见箱上,落在每个人忙碌的身影上。林小满忽然明白,所谓的扩组增产,从来不是简单地加人加机器,而是把更多人的心意聚集起来,酿成更浓的香甜——就像那揉面时加的水,多一份,面团就更软一分;多一份意见,糕点就更合心意一分。
码头的小陈又来排队了,手里提着给糕坊送的新鲜海苔。他看着忙碌的厂房,笑着对林小满说:“林厂长,现在不用排到晌午了吧?我预定了两斤海苔饼干!”
林小满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微微颔首,表示同意。她的目光落在黑板上的预定名单上,那上面的名字清晰可见。
海风轻轻拂过,从敞开的窗户溜了进来。它带来了大海的气息,那是海苔的鲜美味道,混合着糕点的香甜,仿佛在空气中交织出一曲美妙的旋律。
与此同时,意见箱里飘出的淡淡墨香,也在这微风中若有若无地弥漫开来。那是纸张和墨水的独特香气,让人不禁想起那些被书写下来的文字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