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黑暗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压抑和不安,天边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林小满就已经摸黑坐起身来。她的动作很轻,生怕吵醒还在熟睡中的家人。
房间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缝纫机的铁皮罩上,形成了一层淡淡的银霜。这微弱的光线虽然不足以照亮整个房间,但对于林小满来说已经足够了。
她轻轻地伸出手,摸索着枕边的账本。那是一本已经有些泛黄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字和账目。林小满小心翼翼地翻开账本,找到昨夜算到的那一页,上面写着“”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代表着她已经完成的化肥袋数量,而她的目标是40万个。林小满用手指轻轻触碰着这个数字,仿佛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辛勤努力和汗水。
在“”旁边,林小满用铅笔轻轻地画了一个小小的稻穗。这个稻穗虽然简单,但却代表着她离目标又近了一步。然而,她心里清楚,距离40万的目标,还差个化肥袋。
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林小满并没有气馁。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完成这个目标。林小满笑了笑,把账本塞回枕下,蹑手蹑脚地爬起来。车间的钥匙串在手腕上晃悠,铜环撞击的轻响惊得窗台上的蛐蛐停了叫,她推开宿舍门,晨露打湿了裤脚,带着海雾的凉意钻进鞋里。
塑料厂的大铁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车间里的机器还沉在黑暗里,像一群蛰伏的铁兽。林小满摸到墙角的煤油灯,“擦”地划亮火柴,橘红色的火苗舔上灯芯,把她的影子投在铁皮货架上,忽长忽短。她走到最熟悉的三号烫金机旁,指尖抚过冰冷的滚筒,去年冬天为了赶制一批印着“农业学大寨”的化肥袋,这机器连续转了几天,滚筒烫得能烙熟饼,她的手被烫出个水泡,虽然用空间泉水泡过但至今还留着浅浅的褐色的印子。
“林姐,你咋这么早?”张师傅扛着布卷进来时,天已蒙蒙亮,他的顶针在晨光里闪了闪,“昨儿公社粮站的老李来说,咱的袋子结实,装五十斤稻子都不鼓肚,比县塑料厂的强多了!”林小满正往滚筒上刷滑石粉,闻言直起腰:“咱的针脚是‘三进三出’,比纳鞋底还扎实。你看这‘寨’字的撇,得斜着烫才有力道,像咱海岛的船帆,风再大也折不弯。”
小周抱着账本跑进来,辫子上还沾着草屑:“林姐,昨儿的产量算出来了!个整,一分不差!”她把账本递过来,上面用红笔圈着数字,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我娘说,这数跟你上回预估的分毫不差,你咋算得这么准?”林小满接过账本,笔尖在“”旁点了点
车间里原本一片静谧,只有机器轻微的运转声和工人们偶尔的交谈声。然而,就在这平静的氛围中,突然,一阵激昂的音乐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那是《东方红》的旋律,它如同汹涌的海浪一般,裹挟着海雾,从车间的广播中倾泻而出。这激昂的旋律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使得车间里的一切都被瞬间唤醒。
原本安静的机器们,像是被这激昂的旋律所激励,开始逐渐发出“嗡嗡”的低鸣。那声音起初还很轻微,就像沉睡中的巨兽在慢慢苏醒,但随着音乐的推进,这低鸣声越来越响亮,最终汇聚成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
在这片轰鸣声中,林小满站在烫金机前,她的脚踩在踏板上,随着音乐的节奏,熟练地启动了烫金机。随着滚筒的转动,金粉如雪花般簌簌落下,均匀地洒落在布面上。
在晨光的映照下,“农业学大寨”这五个字在布面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给这朴素的化肥袋镶上了一道华丽的金边。林小满凝视着传送带上缓缓移动的袋子,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然而,就在她专注于工作的时候,一个念头突然闪过她的脑海——阿泽今早要考试。她想起临出门时,自己匆匆忙忙地往阿泽的书包里塞了两个煮鸡蛋,希望能给他补充一些营养。
不知道阿泽有没有好好吃那两个鸡蛋呢?林小满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担忧。她一边继续操作着烫金机,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着,希望阿泽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此时的公社小学,教室里弥漫着粉笔灰和紧张的气息。王老师抱着试卷走进来,铁皮卷笔刀在讲台上转得“咯吱”响,刀片刮过铅笔芯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考卷发下去不许交头接耳,”她敲了敲黑板,白粉笔灰簌簌落在蓝布褂子上,“铅笔削尖,算盘拨顺,把名字写清楚——别学狗剩上次,把‘狗剩’写成‘狗肚’,阅卷老师笑了三天!”
全班哄笑起来,狗剩的脸“腾”地红了,赶紧用橡皮蹭着铅笔头,橡皮屑掉了一课桌。阿泽坐在第一排,帆布书包挂在椅背上,带子上的铜铃铛偶尔“叮”地响一声。他摸出林小满给的铅笔,笔杆上“上海制造”的字样被磨得模糊,笔帽上还缠着圈蓝布条——那是去年他摔断笔尖时,林小满用布条缠好的,比任何新笔都顺手。
试卷发下来时,阿泽先翻到最后一页看附加题,题目赫然写着:“公社化肥厂每天产个袋子,7天能产多少?”他嘴角忍不住翘起来——这不正是妈车间的产量吗?昨天晚饭时,他还听见妈和张师傅念叨“乘7”,当时他扒着门框算,林小满还笑着揉他的头发:“等你考完,妈教你用算盘打。”
二丫坐在他斜后方,紧张得手心冒汗,指甲深深掐进橡皮里。她偷偷看了眼桌角的草药标本,那是林小满教她做的薄荷叶片,绒毛在阳光下看得清清楚楚。考前林小满特意嘱咐:“紧张了就闻闻薄荷,比攥着拳头管用。”她捏起叶片凑到鼻尖,清清凉的气息钻进鼻孔,果然觉得心跳慢了些。
狗剩的弹簧戒指在铅笔上套了又摘,摘了又套。那是他爹从海边捡的铜丝弯的,磨得发亮,却总往下滑。王老师的教鞭在他桌前“笃笃”敲了两下:“狗剩!再玩戒指,我就没收了!”他赶紧把戒指塞回兜里,却不小心带出来颗玻璃弹珠,“啪”地滚到过道上,在水泥地上蹦了三下,停在阿泽脚边。
阿泽正算到“5乘7等于35”,余光瞥见弹珠,想起昨晚狗剩拉着他说“要是考砸了,就用弹珠打弹弓发泄”,忍不住憋笑。他假装捡橡皮,用鞋底把弹珠蹭到自己脚边,朝狗剩挤了挤眼——这是他们约好的“暗号”,谁有麻烦就互相掩护。
考到一半,三胖突然举手,声音带着哭腔:“王老师,我、我要上茅房!”全班憋不住笑,王老师瞪了一眼:“早干嘛去了?快去快回!”三胖捂着肚子跑出去,路过阿泽身边时,偷偷塞过来个小纸团。阿泽展开一看,上面画着个哭脸,旁注“最后一道题不会”,赶紧画了个“x”塞回去——林小满说过,考试作弊比考砸了还丢人。
塑料厂的午休铃响时,林小满正和小周核对产量。车间里飘着饭菜香,张师傅的铝饭盒里装着咸鱼茄子,油星子顺着盒缝往下滴。“乘7等于,”小周拨着算盘,算珠打得“噼啪”响,“林姐,这数跟你昨天预估的分毫不差!你咋连阿泽的考题都算到了?”林小满接过账本,指尖在“”上敲了敲:“咱天天跟这些数打交道,闭着眼都能算出来。”
突然,车间外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像群刚出笼的小麻雀。林小满扒着窗户往外看,见阿泽举着试卷朝车间跑,蓝布校服的衣角在风里飘,试卷上的红勾像串小灯笼。“妈!我全算对了!”他冲进车间,辫子上的汗珠甩到林小满脸上,“最后一道题就是算化肥袋,我用你教的‘三五一十五’口诀,一下子就算出来了!”
林小满接过试卷,最后一道题的“”写得格外用力,笔尖都戳破了纸。她掏出帕子给阿泽擦汗,帕子上还沾着烫金粉,蹭得阿泽鼻尖亮晶晶的。“晚上给你做海菜饼,”她笑着说,“再卧两个鸡蛋。”小周在旁边笑:“阿泽这算术天赋随你,将来准能接你的班!”
下午的劳动课改成“暑假动员会”。王老师在黑板上写“暑假任务”:拾麦穗、学雷锋、写三篇日记。狗剩举手:“能去海边钓虾不?阿泽说用铁丝钩子能钓大青虾,钓来给五保户李奶奶送去。”王老师笑着点头:“钓虾也算劳动,记得多带几个袋子装。”二丫站起来,辫子上的蝴蝶结歪到一边:“我要去药圃浇水,林婶教我认的薄荷该收割了,晒干了能泡茶。”
放学时,孩子们的书包里塞满了暑假作业。阿泽的算术本上,王老师用红笔写着“公社比赛加油”;二丫的草药图谱多了页“暑假采收表”,上面画着小小的薄荷叶;狗剩的弹簧戒指终于敢套在手指上,阳光下闪着银光,他攥着弹珠朝阿泽喊:“明天海边见,谁钓的虾少,谁请吃冰棍!”
林小满下班回家时,见院墙上多了幅新画。宛宛踩着板凳,用滑石笔在“农业学大寨”标语旁画了群小人:阿泽举着算术本,二丫抱着草药,狗剩拎着虾网,每个人头顶都飘着朵白云,云里写着“放假啦”。“嫂子,阿泽这算术天赋随你,”邻居林小雨正帮着晾海菜,海菜的咸腥味混着阳光的味道飘过来,“妈说让他暑假去夜校旁听,跟你学算盘。”
晚饭时,实验棚的塑料布被海风吹得“哗啦啦”响。阿泽扒拉着玉米糊糊,突然说:“妈,咱车间的袋子能装多少麦穗?我想拾满一袋给五保户李奶奶。”林小满往他碗里夹了块咸鱼:“一个袋子能装五十斤,你要是拾满,妈给你做海菜饼当奖励。”宛宛举着筷子喊:“我也要拾!我用小布包装,装不满五十斤,装五斤总行吧?”
夜里,林小满坐在灯下缝补工装。车间的算盘就放在旁边,算珠上还沾着白天的金粉,映着煤油灯的光,像撒了把星星。她想起十年前刚进厂时,自己还是个连缝纫机都踩不稳的姑娘,第一次烫金时把“大寨”的“寨”字烫成了黑疙瘩,被师傅骂得直掉眼泪。如今却能带着二十多号人冲刺产量,连阿泽都能把车间的数字算进考题里。
窗外的月光落在算珠上,每个珠子都像颗饱满的谷粒,串起了那些踩着踏板的清晨,那些烫金机旁的黄昏,还有孩子们考场上认真的模样。远处传来海浪拍礁石的声音,混着车间隐约的机器轰鸣,像支永远不会停的歌。
第二天一早,海边的礁石上挤满了孩子。阿泽和三胖用铁丝钩子钓虾,虾钳夹住钩子时,两人吓得手忙脚乱,钩子甩到半空,差点勾住二丫的辫子;二丫带着女孩子们捡贝壳,说要给塑料厂的叔叔阿姨做哨子,贝壳串成的项链挂在脖子上,硌得人直缩脖子;狗剩的弹簧戒指掉进海里,他捞了半天没捞着,急得直跺脚,最后宛宛从石缝里摸出个更大的海螺,塞给他:“这个比戒指好,能吹响声!”
林小满去车间时,见小周正往化肥袋上贴小红花。“每满500个就贴一朵,”小周指着墙上的“红花榜”,最上面那朵最大的红花上,还沾着点金粉——是阿泽昨天来车间时,用手指蘸着烫金粉画的,“林姐,咱再有四朵就能凑满全年目标了!”林小满摸着那朵红花,突然听见广播里响起《歌唱祖国》的旋律,比往常更响亮些。
老马拿着喇叭走进来,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告诉大家个好消息,咱厂的化肥袋被评为公社优质品!下周去公社领奖,每人发两尺布票!”车间里立刻炸开了锅,张师傅的顶针掉在地上都没察觉,小周抱着林小满的胳膊直蹦:“林姐,咱能去公社领奖了?阿泽肯定高兴!”
林小满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她的目光缓缓地落在了窗外。
远处的海面上,一艘艘渔船正扬起洁白的风帆,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显得格外耀眼。这些帆船迎着海风,带着新的希望,驶向那遥远的地方。
与此同时,一阵清脆的笑声从海边传来,那是孩子们在尽情嬉戏玩耍时发出的声音。这笑声仿佛一阵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过林小满的耳畔,让她的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
而在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独特而热闹的交响曲。这声音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透露出一种忙碌与紧张。
林小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知道,考试已经结束,暑假正式开始了。然而,生活就如同这永不停歇的流水线一般,源源不断地装载着各种事物——稻穗、希望,还有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努力,一直朝着更远的地方奔去。
而那些藏在化肥袋褶皱里的金粉,那些写在试卷上的红勾,终究会落在海岛的土地上,长出比任何数字都饱满的明天。就像阿泽算对的那道题,个袋子,装的不仅是化肥,更是数不清的期待,在阳光里闪闪发亮。
房间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缝纫机的铁皮罩上,形成了一层淡淡的银霜。这微弱的光线虽然不足以照亮整个房间,但对于林小满来说已经足够了。
她轻轻地伸出手,摸索着枕边的账本。那是一本已经有些泛黄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字和账目。林小满小心翼翼地翻开账本,找到昨夜算到的那一页,上面写着“”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代表着她已经完成的化肥袋数量,而她的目标是40万个。林小满用手指轻轻触碰着这个数字,仿佛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辛勤努力和汗水。
在“”旁边,林小满用铅笔轻轻地画了一个小小的稻穗。这个稻穗虽然简单,但却代表着她离目标又近了一步。然而,她心里清楚,距离40万的目标,还差个化肥袋。
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林小满并没有气馁。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完成这个目标。林小满笑了笑,把账本塞回枕下,蹑手蹑脚地爬起来。车间的钥匙串在手腕上晃悠,铜环撞击的轻响惊得窗台上的蛐蛐停了叫,她推开宿舍门,晨露打湿了裤脚,带着海雾的凉意钻进鞋里。
塑料厂的大铁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车间里的机器还沉在黑暗里,像一群蛰伏的铁兽。林小满摸到墙角的煤油灯,“擦”地划亮火柴,橘红色的火苗舔上灯芯,把她的影子投在铁皮货架上,忽长忽短。她走到最熟悉的三号烫金机旁,指尖抚过冰冷的滚筒,去年冬天为了赶制一批印着“农业学大寨”的化肥袋,这机器连续转了几天,滚筒烫得能烙熟饼,她的手被烫出个水泡,虽然用空间泉水泡过但至今还留着浅浅的褐色的印子。
“林姐,你咋这么早?”张师傅扛着布卷进来时,天已蒙蒙亮,他的顶针在晨光里闪了闪,“昨儿公社粮站的老李来说,咱的袋子结实,装五十斤稻子都不鼓肚,比县塑料厂的强多了!”林小满正往滚筒上刷滑石粉,闻言直起腰:“咱的针脚是‘三进三出’,比纳鞋底还扎实。你看这‘寨’字的撇,得斜着烫才有力道,像咱海岛的船帆,风再大也折不弯。”
小周抱着账本跑进来,辫子上还沾着草屑:“林姐,昨儿的产量算出来了!个整,一分不差!”她把账本递过来,上面用红笔圈着数字,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我娘说,这数跟你上回预估的分毫不差,你咋算得这么准?”林小满接过账本,笔尖在“”旁点了点
车间里原本一片静谧,只有机器轻微的运转声和工人们偶尔的交谈声。然而,就在这平静的氛围中,突然,一阵激昂的音乐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那是《东方红》的旋律,它如同汹涌的海浪一般,裹挟着海雾,从车间的广播中倾泻而出。这激昂的旋律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使得车间里的一切都被瞬间唤醒。
原本安静的机器们,像是被这激昂的旋律所激励,开始逐渐发出“嗡嗡”的低鸣。那声音起初还很轻微,就像沉睡中的巨兽在慢慢苏醒,但随着音乐的推进,这低鸣声越来越响亮,最终汇聚成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
在这片轰鸣声中,林小满站在烫金机前,她的脚踩在踏板上,随着音乐的节奏,熟练地启动了烫金机。随着滚筒的转动,金粉如雪花般簌簌落下,均匀地洒落在布面上。
在晨光的映照下,“农业学大寨”这五个字在布面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给这朴素的化肥袋镶上了一道华丽的金边。林小满凝视着传送带上缓缓移动的袋子,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然而,就在她专注于工作的时候,一个念头突然闪过她的脑海——阿泽今早要考试。她想起临出门时,自己匆匆忙忙地往阿泽的书包里塞了两个煮鸡蛋,希望能给他补充一些营养。
不知道阿泽有没有好好吃那两个鸡蛋呢?林小满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担忧。她一边继续操作着烫金机,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着,希望阿泽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此时的公社小学,教室里弥漫着粉笔灰和紧张的气息。王老师抱着试卷走进来,铁皮卷笔刀在讲台上转得“咯吱”响,刀片刮过铅笔芯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考卷发下去不许交头接耳,”她敲了敲黑板,白粉笔灰簌簌落在蓝布褂子上,“铅笔削尖,算盘拨顺,把名字写清楚——别学狗剩上次,把‘狗剩’写成‘狗肚’,阅卷老师笑了三天!”
全班哄笑起来,狗剩的脸“腾”地红了,赶紧用橡皮蹭着铅笔头,橡皮屑掉了一课桌。阿泽坐在第一排,帆布书包挂在椅背上,带子上的铜铃铛偶尔“叮”地响一声。他摸出林小满给的铅笔,笔杆上“上海制造”的字样被磨得模糊,笔帽上还缠着圈蓝布条——那是去年他摔断笔尖时,林小满用布条缠好的,比任何新笔都顺手。
试卷发下来时,阿泽先翻到最后一页看附加题,题目赫然写着:“公社化肥厂每天产个袋子,7天能产多少?”他嘴角忍不住翘起来——这不正是妈车间的产量吗?昨天晚饭时,他还听见妈和张师傅念叨“乘7”,当时他扒着门框算,林小满还笑着揉他的头发:“等你考完,妈教你用算盘打。”
二丫坐在他斜后方,紧张得手心冒汗,指甲深深掐进橡皮里。她偷偷看了眼桌角的草药标本,那是林小满教她做的薄荷叶片,绒毛在阳光下看得清清楚楚。考前林小满特意嘱咐:“紧张了就闻闻薄荷,比攥着拳头管用。”她捏起叶片凑到鼻尖,清清凉的气息钻进鼻孔,果然觉得心跳慢了些。
狗剩的弹簧戒指在铅笔上套了又摘,摘了又套。那是他爹从海边捡的铜丝弯的,磨得发亮,却总往下滑。王老师的教鞭在他桌前“笃笃”敲了两下:“狗剩!再玩戒指,我就没收了!”他赶紧把戒指塞回兜里,却不小心带出来颗玻璃弹珠,“啪”地滚到过道上,在水泥地上蹦了三下,停在阿泽脚边。
阿泽正算到“5乘7等于35”,余光瞥见弹珠,想起昨晚狗剩拉着他说“要是考砸了,就用弹珠打弹弓发泄”,忍不住憋笑。他假装捡橡皮,用鞋底把弹珠蹭到自己脚边,朝狗剩挤了挤眼——这是他们约好的“暗号”,谁有麻烦就互相掩护。
考到一半,三胖突然举手,声音带着哭腔:“王老师,我、我要上茅房!”全班憋不住笑,王老师瞪了一眼:“早干嘛去了?快去快回!”三胖捂着肚子跑出去,路过阿泽身边时,偷偷塞过来个小纸团。阿泽展开一看,上面画着个哭脸,旁注“最后一道题不会”,赶紧画了个“x”塞回去——林小满说过,考试作弊比考砸了还丢人。
塑料厂的午休铃响时,林小满正和小周核对产量。车间里飘着饭菜香,张师傅的铝饭盒里装着咸鱼茄子,油星子顺着盒缝往下滴。“乘7等于,”小周拨着算盘,算珠打得“噼啪”响,“林姐,这数跟你昨天预估的分毫不差!你咋连阿泽的考题都算到了?”林小满接过账本,指尖在“”上敲了敲:“咱天天跟这些数打交道,闭着眼都能算出来。”
突然,车间外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像群刚出笼的小麻雀。林小满扒着窗户往外看,见阿泽举着试卷朝车间跑,蓝布校服的衣角在风里飘,试卷上的红勾像串小灯笼。“妈!我全算对了!”他冲进车间,辫子上的汗珠甩到林小满脸上,“最后一道题就是算化肥袋,我用你教的‘三五一十五’口诀,一下子就算出来了!”
林小满接过试卷,最后一道题的“”写得格外用力,笔尖都戳破了纸。她掏出帕子给阿泽擦汗,帕子上还沾着烫金粉,蹭得阿泽鼻尖亮晶晶的。“晚上给你做海菜饼,”她笑着说,“再卧两个鸡蛋。”小周在旁边笑:“阿泽这算术天赋随你,将来准能接你的班!”
下午的劳动课改成“暑假动员会”。王老师在黑板上写“暑假任务”:拾麦穗、学雷锋、写三篇日记。狗剩举手:“能去海边钓虾不?阿泽说用铁丝钩子能钓大青虾,钓来给五保户李奶奶送去。”王老师笑着点头:“钓虾也算劳动,记得多带几个袋子装。”二丫站起来,辫子上的蝴蝶结歪到一边:“我要去药圃浇水,林婶教我认的薄荷该收割了,晒干了能泡茶。”
放学时,孩子们的书包里塞满了暑假作业。阿泽的算术本上,王老师用红笔写着“公社比赛加油”;二丫的草药图谱多了页“暑假采收表”,上面画着小小的薄荷叶;狗剩的弹簧戒指终于敢套在手指上,阳光下闪着银光,他攥着弹珠朝阿泽喊:“明天海边见,谁钓的虾少,谁请吃冰棍!”
林小满下班回家时,见院墙上多了幅新画。宛宛踩着板凳,用滑石笔在“农业学大寨”标语旁画了群小人:阿泽举着算术本,二丫抱着草药,狗剩拎着虾网,每个人头顶都飘着朵白云,云里写着“放假啦”。“嫂子,阿泽这算术天赋随你,”邻居林小雨正帮着晾海菜,海菜的咸腥味混着阳光的味道飘过来,“妈说让他暑假去夜校旁听,跟你学算盘。”
晚饭时,实验棚的塑料布被海风吹得“哗啦啦”响。阿泽扒拉着玉米糊糊,突然说:“妈,咱车间的袋子能装多少麦穗?我想拾满一袋给五保户李奶奶。”林小满往他碗里夹了块咸鱼:“一个袋子能装五十斤,你要是拾满,妈给你做海菜饼当奖励。”宛宛举着筷子喊:“我也要拾!我用小布包装,装不满五十斤,装五斤总行吧?”
夜里,林小满坐在灯下缝补工装。车间的算盘就放在旁边,算珠上还沾着白天的金粉,映着煤油灯的光,像撒了把星星。她想起十年前刚进厂时,自己还是个连缝纫机都踩不稳的姑娘,第一次烫金时把“大寨”的“寨”字烫成了黑疙瘩,被师傅骂得直掉眼泪。如今却能带着二十多号人冲刺产量,连阿泽都能把车间的数字算进考题里。
窗外的月光落在算珠上,每个珠子都像颗饱满的谷粒,串起了那些踩着踏板的清晨,那些烫金机旁的黄昏,还有孩子们考场上认真的模样。远处传来海浪拍礁石的声音,混着车间隐约的机器轰鸣,像支永远不会停的歌。
第二天一早,海边的礁石上挤满了孩子。阿泽和三胖用铁丝钩子钓虾,虾钳夹住钩子时,两人吓得手忙脚乱,钩子甩到半空,差点勾住二丫的辫子;二丫带着女孩子们捡贝壳,说要给塑料厂的叔叔阿姨做哨子,贝壳串成的项链挂在脖子上,硌得人直缩脖子;狗剩的弹簧戒指掉进海里,他捞了半天没捞着,急得直跺脚,最后宛宛从石缝里摸出个更大的海螺,塞给他:“这个比戒指好,能吹响声!”
林小满去车间时,见小周正往化肥袋上贴小红花。“每满500个就贴一朵,”小周指着墙上的“红花榜”,最上面那朵最大的红花上,还沾着点金粉——是阿泽昨天来车间时,用手指蘸着烫金粉画的,“林姐,咱再有四朵就能凑满全年目标了!”林小满摸着那朵红花,突然听见广播里响起《歌唱祖国》的旋律,比往常更响亮些。
老马拿着喇叭走进来,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告诉大家个好消息,咱厂的化肥袋被评为公社优质品!下周去公社领奖,每人发两尺布票!”车间里立刻炸开了锅,张师傅的顶针掉在地上都没察觉,小周抱着林小满的胳膊直蹦:“林姐,咱能去公社领奖了?阿泽肯定高兴!”
林小满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她的目光缓缓地落在了窗外。
远处的海面上,一艘艘渔船正扬起洁白的风帆,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显得格外耀眼。这些帆船迎着海风,带着新的希望,驶向那遥远的地方。
与此同时,一阵清脆的笑声从海边传来,那是孩子们在尽情嬉戏玩耍时发出的声音。这笑声仿佛一阵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过林小满的耳畔,让她的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
而在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独特而热闹的交响曲。这声音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透露出一种忙碌与紧张。
林小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知道,考试已经结束,暑假正式开始了。然而,生活就如同这永不停歇的流水线一般,源源不断地装载着各种事物——稻穗、希望,还有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努力,一直朝着更远的地方奔去。
而那些藏在化肥袋褶皱里的金粉,那些写在试卷上的红勾,终究会落在海岛的土地上,长出比任何数字都饱满的明天。就像阿泽算对的那道题,个袋子,装的不仅是化肥,更是数不清的期待,在阳光里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