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都护府立-《龙魂震贞观》

  漠北的深秋,来得远比中原更早,也更酷烈。寒风如同无形的巨镰,刮过已然泛黄枯萎的广袤草场,卷起阵阵草屑和沙尘,发出呜呜的尖啸。天空呈现出一种极高极远的湛蓝色,却更衬得这片天地苍茫而肃杀。阴山山脉如同一条蛰伏的巨龙,脊背上已然可见零星的白雪,沉默地见证着脚下这片土地权力的更迭。

  唐军大营依旧肃穆森严,但比起数月前决战时的紧张,多了几分井然有序的忙碌。营寨的范围扩大了不少,外围甚至开始出现一些简陋的土木结构的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建筑的雏形,显示出长期驻扎的意图。士兵们除了日常操练,更多的工作变成了伐木、夯土、修建营房、仓库以及加固防御工事。空气中除了熟悉的风沙味、牲口味,更弥漫着一股新鲜木材和泥土的气息。

  这一日,一骑快马如同旋风般冲破原野上的风沙,直抵大营辕门。骑士身背赤色军报包裹,虽风尘仆仆,但神色激动,高举着一卷杏黄色的、绣有龙纹的卷轴,厉声高喝:“长安圣旨到!李靖大总管及诸将接旨!”

  声音穿透风声,瞬间传遍大营。守卫辕门的士兵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验明正身,迅速放行,并同时派人飞马入内通传。

  很快,中军大帐内,香案已然设好。李靖率领麾下所有高级将领,甲胄整齐,肃然而立。程知节、尉迟恭、秦琼、苏定方、侯君集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灼灼地盯着帐门方向。就连被严密看押在后方营帐中的颉利和社尔,似乎也隐约感受到了什么,变得焦躁不安起来。

  传旨钦使大步走入帐中,虽然疲惫,但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庄重神色。他目光扫过帐内这些名震天下的将领,最后落在主帅李靖身上,展开那卷杏黄圣旨,朗声宣道:

  “皇帝诏曰:尚书右仆射、兵部尚书、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靖,并北征诸将校士卒听旨!”

  帐内所有人,包括李靖在内,齐齐躬身抱拳:“臣等恭聆圣谕!”

  钦使的声音清朗而有力,回荡在大帐之中,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长安未央宫的威严与力量,甚至隐隐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令人心神镇定的煌煌之气(龙气微蕴),让所有听闻者都不自觉地更加挺直了脊梁:

  “兹尔李靖,统率王师,远涉绝域,宣朕威德,吊伐有罪。阴山一役,摧破凶丑,荡涤妖氛,克竟全功,生擒颉利、社尔二酋,厥功至伟!朕心甚慰,天下欣戴!此乃上赖祖宗之灵,下赖将士用命,亦尔等运筹帷幄、身先士卒之功也!朕必当论功行赏,以酬勋劳!”

  读到此处,帐内众将脸上都忍不住露出激动与自豪之色。陛下肯定,乃是武人最高的荣誉。

  钦使顿了顿,继续宣读,语气转为更加宏大和具前瞻性:

  “今顽酋既擒,北疆初定。然,草原广袤,部落星散,非置府立制,无以长治久安。昔汉设西域都护,唐承大统,亦当效先贤之法,行开太平之策!”

  “着即于阴山之阳,单于台故地,设立‘安北都护府’!总辖阴山南北,大漠以南所有羁縻州府及归附诸蕃部落!抚慰诸部,辑宁外蕃,监统诸戍,赏罚善恶,征讨叛涣!”

  “擢升兵部尚书李靖,兼领首任安北大都护,假节钺,统管军政一切事宜!赐旌节、印信,便宜行事!”

  “另,于漠北金山(阿尔泰山)东南,设‘北庭都护府’,辖治漠北诸部,与安北互为犄角,共固边疆!首任大都护人选,朕另有所决,届时由吏部、兵部行文告知。”

  “两大都护府下,分置军、镇、戍、堡,移民实边,屯田练兵!开辟官市,以丝绸、茶盐、瓷器易草原牛马皮毛,互通有无,繁荣边贸!派遣儒生医者,传授耕作医术,播撒王化,使胡汉渐融,共沐天恩!”

  圣旨内容详细具体,从战略布局到具体治理措施,无不显示出长安那位皇帝陛下深远的眼光和掌控四海的雄心。这已不仅仅是一封嘉奖令,更是一份对未来北疆乃至整个草原地区进行彻底改造和融合的宏伟蓝图!

  李靖深吸一口气,带领众将躬身行礼,声音沉稳而有力:“臣李靖,领旨谢恩!陛下圣明!臣必当竭尽驽钝,恪尽职守,抚定北疆,开大唐万世之太平!”

  “臣等领旨谢恩!陛下万岁!”众将齐声应和,声震帐顶。

  接旨仪式结束后,帐内原本庄严肃穆的气氛瞬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热烈的欢腾。

  程知节兴奋地搓着那双粗糙的大手,满脸笑容地说道:“安北大都护!大总管,这下咱们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塞王啦!哈哈!”他的笑声在帐内回荡,充满了豪迈与喜悦。

  一旁的尉迟恭也咧嘴笑道:“是啊,正好!老子还没打够呢!那些个不服王化的部落,正好让咱们去松松筋骨!”他一边说着,一边挥舞着粗壮的手臂,仿佛已经迫不及待要奔赴战场。

  与他们的兴奋不同,秦琼显得更为沉稳和实际。他皱起眉头,若有所思地说:“设立都护府,屯田筑城,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事务繁杂,需要及早规划人手,招募流民工匠才行。”

  苏定方则静静地站在一旁,他的目光闪动着,似乎已经在思考未来如何经营这片新的疆域。他心中暗自盘算着各种可能的方案,怎样才能让这片土地繁荣起来,怎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李靖将圣旨恭敬地置于香案之上,转身对诸将道:“陛下雄才大略,非止于破敌,更在于长治。设立都护府,乃千秋之功业。我等武夫,破敌之后,更需转型为治世之能臣。此间事务,千头万绪,远比战场厮杀更为复杂。”

  他走到悬挂的巨大羊皮地图前,手指点向阴山脚下的一处:“单于台故地,水草丰美,地势险要,控扼南北通道,正适合设立安北都护府治所。即日起,加派人手,加速修建城垣、府衙、仓廪、军营!”

  “程知节、尉迟恭!”

  “末将在!”

  “命你二人各率本部兵马,并抽调归附突厥骑兵为辅,分南北两路,巡视草原,宣扬都护府设立之旨意,弹压任何敢于此时作乱之宵小,接收各部户籍图册!”

  “得令!”

  “秦琼!”

  “末将在!”

  “命你负责统筹营建之事,招募随军工匠及流民,开采木石,烧制砖瓦,督造都护府城!此为重中之重!”

  “遵命!”秦琼沉稳应下。

  “侯君集!”

  “末将在!”

  “命你负责清点所有缴获及各部贡赋,建立府库,登记造册,为日后屯田互市准备物资基础!”

  “是!”

  “苏定方!”

  “末将在!”苏定方上前一步。

  “命你精选骑兵,组建都护府直属‘侦巡营’,负责探查漠北情势,绘制详细地图,监视薛延陀、回纥等大部动向,若有异动,随时来报!”

  “末将明白!”

  李靖一条条命令清晰下达,将庞大的建设工作分解下去,井井有条,尽显名将之才。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唐军大营乃至周边的草原,都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忙碌和建设热潮之中。

  大量的土木石料被运往单于台故地。夯土号子声、伐木声、匠人的敲打声,取代了曾经的号角和厮杀声,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旋律。一座具有明显中原建筑风格、却又融合了边塞军事堡垒特色的城池,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地平线上崛起。高大的城墙、了望塔、以及城内开始搭建的府衙、军营、仓库的轮廓逐渐清晰。

  来自中原的工匠和部分愿意定居的军户家眷开始抵达,带来了中原的种子、农具和技术。在军队的保护下,第一批屯田在河流附近开辟出来,虽然规模不大,却象征着一种全新的、扎根于此的生活方式。

  互市的地点也被划定出来,虽然暂时还只是些简陋的帐篷和摊位,但已经有胆大的汉商和胡商开始进行小规模的交易,丝绸、茶叶、铁器与皮草、牛羊、奶酪在这里交换,语言虽然不通,但金币和银币的叮当声却成了共同的语言。

  李靖时常亲自巡视建设进度,他站在初具雏形的都护府城墙上,眺望着远方苍茫的草原和更北方隐约可见的沙漠,目光深邃。寒风吹动他的战袍,猎猎作响。他能看到更远的未来,这里将不再是边陲苦寒之地,而将成为大唐经略北方、融合胡汉的战略支点。

  一座名为“安北”的都护府,如同一颗强大的心脏,开始在阴山脚下强劲地搏动,将大唐的律法与秩序,源源不断地泵送至这片广袤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一个全新的时代,伴随着夯土的节奏,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