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张知府兴勇变战局,金枪手酒肆遇表弟-《水浒:我王进不打酱油》

  济州城外,尘烟滚滚,热闹的叫卖声震得城砖都似在颤。

  城楼上,张叔夜扶着垛口,眉头拧成个疙瘩。

  不禁回想起自关胜大军屯在城外,他便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他深知梁山势大,仅凭关胜一军难以彻底根除,便暗中打起了主意。

  白日里听着城外官军操练声,夜里就点起灯笼,领着县尉、里正们挨村挨户编排乡勇。

  济州百姓被梁山袭扰多年,家产被掠、亲人遭害者不在少数,一听要合力剿匪,个个摩拳擦掌,踊跃报名。

  不过两月功夫,竟练出三万精壮,这些人虽没经过正规军训练,比不得官军精锐,但骨子里那股报仇雪恨的狠劲,却丝毫不输旁人。

  那日趁着关胜与史文恭大战,张叔夜率领乡勇杀出,直接改变了战局。

  自此,官军、乡勇、梁山军三方在济州城外形成对峙,一场持久战拉开了序幕。

  几日后的清晨,金枪营的校场上,徐宁身着紧身短打,正亲自操练士兵。

  他手持一杆长枪,动作迅捷如电,“唰”地一声挺枪直刺,枪尖划破空气,带着凌厉的风声,紧接着一个旋身,枪杆横扫,招式刚猛有力。

  “都看仔细了!”徐宁沉声喝道,

  “破连环马,靠的就是出枪要快、钩拉要狠,手腕得有巧劲!”

  校场上的士兵们跟着操练起来,数千杆长枪同时舞动,枪影重重,倒也有几分气势。

  只是细看便知,这些士兵手中拿的都不是破连环马的钩镰枪,而是寻常的长枪,枪头是锋利的尖刃,而非带弯钩的镰刃。

  一套招式练下来,徐宁额上渗出汗珠,看着士兵们操练的模样,眉头忍不住皱起。

  “停!”徐宁喊了一声,走到一个士兵跟前,拿起对方手中的长枪,

  “没有钩镰枪,光练这些空架子有何用?”

  那士兵低下头,喏喏道:

  “将军,造作营那边还没把钩镰枪送来,我等只能用这个先练着。”

  徐宁叹了口气,将枪还给他,

  “继续练!就算没有钩镰枪,把这些招式练熟了,总比手生强!”

  士兵们齐声应和,再次操练起来,只是动作里少了几分底气。

  与校场的肃杀不同,营寨外却是另一番景象。

  战事一缓,商机便冒了出来。

  济州城里的小商贩们最是眼尖,见关胜营寨外每日人来人往,官军、乡勇进进出出,便动起了心思。

  先是有个卖茶水的老汉挑着担子过来,没想到生意极好,没过两日,卖馒头的、烙饼的、腌菜的也陆续赶来。

  时日一久,营寨外围竟自发形成了一个热闹集市。

  几十家摊子一溜排开,有卖酒水的,酒坛子摆在地上,酒香飘出老远;

  有卖熟食的,酱牛肉、卤鸡爪、熏肠堆得像小山,油光锃亮,引得人直咽口水;

  还有卖针头线脑、毛巾袜子的,甚至有说书先生支起个小台子,唾沫横飞地讲着三国故事,周围围了一圈听客,时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

  吆喝声、说笑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夹杂着远处隐约的操练声,竟比济州城里还要兴旺几分。

  几个官军士兵刚操练完,脱下头盔,袒着胳膊,凑到一个卖西瓜的摊子前,你一个我一个地买着吃,汁水顺着下巴往下滴,吃得不亦乐乎。

  这日,徐宁操练完金枪营,额上还挂着汗,正准备回帐歇息,就被几个小头目拉着往营外走。

  “徐将军,辛苦了!那‘老王酒肆’的酱牛肉绝了,入口即化,配上他家自酿的米酒,简直是神仙日子!今日我等做东,请将军尝尝鲜!”

  一个小头目笑着说道,不由分说就把徐宁往营外拽。

  徐宁拗不过,只得跟着他们往那热闹的集市走去。

  刚在酒肆里坐下,点了两壶酒、一盘牛肉,就见一个黑瘦汉子挑着担子从门口经过,那汉子抬头一瞥,猛地定住脚,试探着喊了声:

  “表哥?”

  徐宁一愣,回头看去,见是汤隆,也吃了一惊:

  “表弟?你怎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