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那老车夫的身影消失在巷口,陈平在黑暗中又静立了片刻,才转身离去。
他像一滴水,悄然汇入了青石镇那片由凡人构成的夜的海洋,没有留下一丝涟漪。
回到药园的路上,他的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就如同在当铺时送走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一旦离了手,便不再去想它的归宿,不再去忧虑它路途上的安危。
他已经做完了他能做的一切。
他筛选了最稳妥的渠道,付出了足以让对方尽心的代价,也拟定了一句最不可能引起任何误解的暗语。剩下的,便只能交给两样东西——
一样,是那位刘老头对“信义”二字的敬畏,和他对那十两雪花银的“贪婪”。
另一样,则是他对自己那位侄子陈守义“心性”的判断。
做完这一切,他便将此事从自己的心头彻底“斩”了出去。
他深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求长生者,最忌心有挂碍。一颗已经撒下的、远在千里之外的种子,是死是活,是发芽还是腐烂,都不是他此刻应该,也无法再去操心的事。
他的心神,重新回归到了眼前这座幽静的、与世隔绝的山谷,回归到了他那炼气二层的、如一条宁静溪流的修为之上。
……
一个月后,燕尾城。
南城的“周记当铺”,在这位新掌柜陈守义的打理下,虽说不上日进金,却也经营得有声有色,比之三年前更多了几分生气。
午后,日头正暖。陈守义刚送走一位客人,正准备拨拉一下算盘,清点今日的账目。
铺门外,一个满面风霜、身上带着一股牲口与劣酒混合味道的老车夫,探头探脑地走了进来。
“请问,哪位是陈守义,陈掌柜?”
“我便是。”陈守义放下算盘,站起身,有些疑惑地打量着对方。
“哦,那便好。”刘老头松了口气,像是完成了一件什么大事。他从怀里掏出个水囊灌了一大口,才抹着嘴说道,“月前,在北边的青石镇,有个山上来的老先生托我给你捎一句口信。话带到了,我的差事也就算完了。”
“我三叔公?”陈守义心中一惊,连忙追问,“是……是在山上当仆役的陈平,陈老先生?”
“我哪儿晓得那么多,我就是个送信的。”刘老头不耐烦地摆了摆手,“他只说他姓陈,是你三叔公。行了,话给你带到,听好了——”
他清了清嗓子,努力回忆着那句有些绕口的嘱托:
“他说,他给你托了个梦。梦里说,老家祖祠后头那棵老槐树,朝东的那条根,最是粗壮,也最值钱。”
说完,刘老头也不等陈守义反应,便转身大摇大摆地走了,仿佛多待一刻都会惹上什么麻烦。
只留下陈守义一人站在柜台后,愣在当场,满脸的困惑与茫然。
托梦?祖祠?老槐树?
他家的祖祠早在爷爷辈便已败落,哪还有什么老槐树?况且,三叔公不是回乡养老了吗,怎么又会出现在北方的青石镇,还成了“山上的人”?
这句口信,前言不搭后语,简直是莫名其妙。
他皱着眉头,将那句话在口中反复地咀嚼、默念。
“……老槐树……朝东的根……最值钱……”
忽然,一个被他遗忘了许久的、发生在三年前那个阴雨午后的画面,如同闪电般划破了他记忆的迷雾。
他清楚地记得,那一日,自己刚接手当铺,面对着日渐萧条的生意愁眉不展。
而自己的三叔公陈平,正背着手站在当铺门口,看着门外那条通往城东的、泥泞的新路。
他记得,三叔公当时用一种极其平淡的语气对自己说过一句话:
“守义,你看这燕尾城,西边是旧坊,人越来越少,路也越来越窄,就像一棵老树的西根,快要烂了。而东边,官府正在建新的码头,商铺也越开越多。咱们做生意就像树根,总要朝着有水、有肥的地方去长。你以后,要多往东边看看。”
“树根……要朝着……东边长……”
陈守义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来!
他猛地抬起头,那句看似荒诞的“托梦之言”,在这一刻与三年前的教诲完美地重合在了一起!
老槐树,指的就是陈家的根基,是这家当铺!
而那条“朝东的、最值钱的根”,分明就是在用一种最隐秘、最安全的方式告诉自己,家族未来的生路就在城东!
这不是什么托梦,这是三叔公在千里之外,为他、为整个陈家指明的一条康庄大道!
一瞬间,陈守义只觉得浑身血液都冲上了头顶,耳边嗡嗡作响。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敬畏与狂喜的战栗从他的尾椎骨直冲天灵盖。他终于明白,自己那位看似平凡的三叔公,究竟是何等深不可测的存在!
……
流云宗,外门药园。
已是黄昏。
陈平正提着一个破旧的葫芦瓢,为自己田里的一株新栽下的、只有三寸高的“凝露草”幼苗小心翼翼地浇灌着泉水。
他的动作专注而缓慢,仿佛他的整个世界都已浓缩在了眼前这株脆弱的、需要他亲手呵护的幼苗之上。
那支南下的商队,那句寄托了他长远谋划的口信,早已被他抛在了脑后。
他为远方的侄儿指明了家族该扎根的方向。
而后,便收回了所有的心神,只专注于眼前这株需要他亲手浇灌的、更为长久的“长生之根”。
一颗种子,无论撒向何方,剩下的,都只待时间给出回答。
他像一滴水,悄然汇入了青石镇那片由凡人构成的夜的海洋,没有留下一丝涟漪。
回到药园的路上,他的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就如同在当铺时送走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一旦离了手,便不再去想它的归宿,不再去忧虑它路途上的安危。
他已经做完了他能做的一切。
他筛选了最稳妥的渠道,付出了足以让对方尽心的代价,也拟定了一句最不可能引起任何误解的暗语。剩下的,便只能交给两样东西——
一样,是那位刘老头对“信义”二字的敬畏,和他对那十两雪花银的“贪婪”。
另一样,则是他对自己那位侄子陈守义“心性”的判断。
做完这一切,他便将此事从自己的心头彻底“斩”了出去。
他深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求长生者,最忌心有挂碍。一颗已经撒下的、远在千里之外的种子,是死是活,是发芽还是腐烂,都不是他此刻应该,也无法再去操心的事。
他的心神,重新回归到了眼前这座幽静的、与世隔绝的山谷,回归到了他那炼气二层的、如一条宁静溪流的修为之上。
……
一个月后,燕尾城。
南城的“周记当铺”,在这位新掌柜陈守义的打理下,虽说不上日进金,却也经营得有声有色,比之三年前更多了几分生气。
午后,日头正暖。陈守义刚送走一位客人,正准备拨拉一下算盘,清点今日的账目。
铺门外,一个满面风霜、身上带着一股牲口与劣酒混合味道的老车夫,探头探脑地走了进来。
“请问,哪位是陈守义,陈掌柜?”
“我便是。”陈守义放下算盘,站起身,有些疑惑地打量着对方。
“哦,那便好。”刘老头松了口气,像是完成了一件什么大事。他从怀里掏出个水囊灌了一大口,才抹着嘴说道,“月前,在北边的青石镇,有个山上来的老先生托我给你捎一句口信。话带到了,我的差事也就算完了。”
“我三叔公?”陈守义心中一惊,连忙追问,“是……是在山上当仆役的陈平,陈老先生?”
“我哪儿晓得那么多,我就是个送信的。”刘老头不耐烦地摆了摆手,“他只说他姓陈,是你三叔公。行了,话给你带到,听好了——”
他清了清嗓子,努力回忆着那句有些绕口的嘱托:
“他说,他给你托了个梦。梦里说,老家祖祠后头那棵老槐树,朝东的那条根,最是粗壮,也最值钱。”
说完,刘老头也不等陈守义反应,便转身大摇大摆地走了,仿佛多待一刻都会惹上什么麻烦。
只留下陈守义一人站在柜台后,愣在当场,满脸的困惑与茫然。
托梦?祖祠?老槐树?
他家的祖祠早在爷爷辈便已败落,哪还有什么老槐树?况且,三叔公不是回乡养老了吗,怎么又会出现在北方的青石镇,还成了“山上的人”?
这句口信,前言不搭后语,简直是莫名其妙。
他皱着眉头,将那句话在口中反复地咀嚼、默念。
“……老槐树……朝东的根……最值钱……”
忽然,一个被他遗忘了许久的、发生在三年前那个阴雨午后的画面,如同闪电般划破了他记忆的迷雾。
他清楚地记得,那一日,自己刚接手当铺,面对着日渐萧条的生意愁眉不展。
而自己的三叔公陈平,正背着手站在当铺门口,看着门外那条通往城东的、泥泞的新路。
他记得,三叔公当时用一种极其平淡的语气对自己说过一句话:
“守义,你看这燕尾城,西边是旧坊,人越来越少,路也越来越窄,就像一棵老树的西根,快要烂了。而东边,官府正在建新的码头,商铺也越开越多。咱们做生意就像树根,总要朝着有水、有肥的地方去长。你以后,要多往东边看看。”
“树根……要朝着……东边长……”
陈守义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来!
他猛地抬起头,那句看似荒诞的“托梦之言”,在这一刻与三年前的教诲完美地重合在了一起!
老槐树,指的就是陈家的根基,是这家当铺!
而那条“朝东的、最值钱的根”,分明就是在用一种最隐秘、最安全的方式告诉自己,家族未来的生路就在城东!
这不是什么托梦,这是三叔公在千里之外,为他、为整个陈家指明的一条康庄大道!
一瞬间,陈守义只觉得浑身血液都冲上了头顶,耳边嗡嗡作响。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敬畏与狂喜的战栗从他的尾椎骨直冲天灵盖。他终于明白,自己那位看似平凡的三叔公,究竟是何等深不可测的存在!
……
流云宗,外门药园。
已是黄昏。
陈平正提着一个破旧的葫芦瓢,为自己田里的一株新栽下的、只有三寸高的“凝露草”幼苗小心翼翼地浇灌着泉水。
他的动作专注而缓慢,仿佛他的整个世界都已浓缩在了眼前这株脆弱的、需要他亲手呵护的幼苗之上。
那支南下的商队,那句寄托了他长远谋划的口信,早已被他抛在了脑后。
他为远方的侄儿指明了家族该扎根的方向。
而后,便收回了所有的心神,只专注于眼前这株需要他亲手浇灌的、更为长久的“长生之根”。
一颗种子,无论撒向何方,剩下的,都只待时间给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