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法到手,那份踏实感只在陈平心中停留了半宿,便被一个更棘手的难题取代:如何送?
这本薄薄的《柔水经》此刻在他怀中,重逾千斤。直接托付清风商队?孙德海固然可信,可商队人多眼杂,千里路遥,谁也保不准哪个环节会出岔子。一旦被识破,便是泼天祸事。
陈平将册子取出又放回,反复数次。最终,他将《柔水经》平摊在桌上,目光没有落在那些字上,只是静静看着朴素的竹浆纸和沉静的墨迹。
许久,他缓缓起身走到后院。月光下,那几盆青线草长势正好,叶片上凝着晶莹露珠。陈平蹲下身,伸出布满老茧的指腹,轻轻拂过一片草叶的脉络,从根茎到主脉,再到细微分叉。
他眼中,那叶片仿佛不再是叶片,而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经络图。一个念头如惊雷般在他识海中轰然炸响!
他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回屋内,浑浊的眼睛里爆发出一种近乎狂热的、独属于匠人的璀璨光芒。他要做的,不是"送"一本书,而是"造"一件截然不同的东西。
接下来的十日,平安居的木门第一次在白日里也紧紧关闭,门外只挂着一块写着"东主有恙,暂歇十日"的木牌。
卧房之内成了他的工坊。他没有用法力,没有吐纳,变回了那个在燕尾城周记当铺里与故纸堆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陈平安。
他先将那三箱"赵孤本"的遗物重新翻出,从最残破的凡俗游记里极其小心地剥离出十数张尚未被虫蛀、质地最为坚韧的空白麻纸。
而后是墨。他没有用修士惯用的、蕴含灵气的"灵墨",而是取来最普通的松烟墨块,在一方半旧的石砚里,用隔夜的残茶混着一丝从墙角刮下的青苔粉末,反复研磨。直到那墨色褪尽所有火气与光泽,沉淀出一种仿佛从百年古画上拓下来的黯淡与古朴。
最后是笔。他寻来一根最细的狼毫,用小刀将笔锋剖开,削去十之七八,只留下中心最硬的那一撮,使其笔触如铁线,如钢针。
做完这一切,他才在那张泛黄的麻纸上落下了第一笔。他没有去写字,而是在画草。
第一株是"青线草"。他画得极慢极细,从深埋土中的根须,到破土而出的主干,再到那一片片舒展开的叶片。他画的不是草的形,而是草的"理"。
那主干是他脑海中《柔水经》开篇第一幅"引气入体"的经脉总纲图。主干之上,三片主叶,七片辅叶,不多不少,恰好对应着那十处最关键的"启蒙"穴位。而叶片上滚动的露珠,其汇聚、滑落的方向,便是那第一缕真气在经脉中运转的轨迹。
油灯之下,陈平屏住了呼吸。他眼中没有了百川坊的喧嚣,没有了仙途的挣扎,只剩下眼前这张纸,这支笔,与那份独属于创造者的绝对宁静。
他忘了时间。十日十夜,当最后一株"还神花"的最后一滴"露珠"在他笔下悄然成形时,窗外已是晨曦微露。
陈平缓缓放下笔,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他身前,十数张麻纸整整齐齐地铺了一地。每一张纸上都用精妙绝伦的白描笔法绘制着一株栩栩如生的灵草,从最常见的一品"青线草"到只存在于典籍中的三品"还神花",无一不备。
这,是一本足以让任何灵植夫都奉为至宝的《百草图谱》。可无人知晓,在这上百株草木的筋骨脉络之中,已然被他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藏进了一整部仙家功法!
陈平将这些图谱按功法运转的顺序一一收拢,又寻来一张质地更硬的"铁木妖"树皮作为封面,用早已备好的泛黄丝线将其穿订成册。最后,他在那古朴的封面上,用一种截然不同的、属于女红绣谱的娟秀字体,写下了四个字——《百草经络图》。
这本薄薄的《柔水经》此刻在他怀中,重逾千斤。直接托付清风商队?孙德海固然可信,可商队人多眼杂,千里路遥,谁也保不准哪个环节会出岔子。一旦被识破,便是泼天祸事。
陈平将册子取出又放回,反复数次。最终,他将《柔水经》平摊在桌上,目光没有落在那些字上,只是静静看着朴素的竹浆纸和沉静的墨迹。
许久,他缓缓起身走到后院。月光下,那几盆青线草长势正好,叶片上凝着晶莹露珠。陈平蹲下身,伸出布满老茧的指腹,轻轻拂过一片草叶的脉络,从根茎到主脉,再到细微分叉。
他眼中,那叶片仿佛不再是叶片,而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经络图。一个念头如惊雷般在他识海中轰然炸响!
他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回屋内,浑浊的眼睛里爆发出一种近乎狂热的、独属于匠人的璀璨光芒。他要做的,不是"送"一本书,而是"造"一件截然不同的东西。
接下来的十日,平安居的木门第一次在白日里也紧紧关闭,门外只挂着一块写着"东主有恙,暂歇十日"的木牌。
卧房之内成了他的工坊。他没有用法力,没有吐纳,变回了那个在燕尾城周记当铺里与故纸堆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陈平安。
他先将那三箱"赵孤本"的遗物重新翻出,从最残破的凡俗游记里极其小心地剥离出十数张尚未被虫蛀、质地最为坚韧的空白麻纸。
而后是墨。他没有用修士惯用的、蕴含灵气的"灵墨",而是取来最普通的松烟墨块,在一方半旧的石砚里,用隔夜的残茶混着一丝从墙角刮下的青苔粉末,反复研磨。直到那墨色褪尽所有火气与光泽,沉淀出一种仿佛从百年古画上拓下来的黯淡与古朴。
最后是笔。他寻来一根最细的狼毫,用小刀将笔锋剖开,削去十之七八,只留下中心最硬的那一撮,使其笔触如铁线,如钢针。
做完这一切,他才在那张泛黄的麻纸上落下了第一笔。他没有去写字,而是在画草。
第一株是"青线草"。他画得极慢极细,从深埋土中的根须,到破土而出的主干,再到那一片片舒展开的叶片。他画的不是草的形,而是草的"理"。
那主干是他脑海中《柔水经》开篇第一幅"引气入体"的经脉总纲图。主干之上,三片主叶,七片辅叶,不多不少,恰好对应着那十处最关键的"启蒙"穴位。而叶片上滚动的露珠,其汇聚、滑落的方向,便是那第一缕真气在经脉中运转的轨迹。
油灯之下,陈平屏住了呼吸。他眼中没有了百川坊的喧嚣,没有了仙途的挣扎,只剩下眼前这张纸,这支笔,与那份独属于创造者的绝对宁静。
他忘了时间。十日十夜,当最后一株"还神花"的最后一滴"露珠"在他笔下悄然成形时,窗外已是晨曦微露。
陈平缓缓放下笔,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他身前,十数张麻纸整整齐齐地铺了一地。每一张纸上都用精妙绝伦的白描笔法绘制着一株栩栩如生的灵草,从最常见的一品"青线草"到只存在于典籍中的三品"还神花",无一不备。
这,是一本足以让任何灵植夫都奉为至宝的《百草图谱》。可无人知晓,在这上百株草木的筋骨脉络之中,已然被他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藏进了一整部仙家功法!
陈平将这些图谱按功法运转的顺序一一收拢,又寻来一张质地更硬的"铁木妖"树皮作为封面,用早已备好的泛黄丝线将其穿订成册。最后,他在那古朴的封面上,用一种截然不同的、属于女红绣谱的娟秀字体,写下了四个字——《百草经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