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第二个锦囊:官盐与马票-《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雾从许县城西的盐碱地升起,像一层未化的霜。

  庙桥心的石缝里还窝着昨夜的凉意,鼓房的鼓皮被火烤得发紧,一按即响。

  问名亭前的白帛被收起一角,露出“明前二字”,墨线压得稳。

  曹操素衣、手不持刃,站在桥背阴。他不看人,只看水。水很慢,慢得像在数拍。荀彧执册,程昱抱臂,满宠佩刀而立,腰间的铜牌磕在鞘口上,发出“叮”的一声。

  卫峥自东来,脚边泥水未干,作揖。郭嘉披薄裘,咳了一声,指了指亭侧那只紫色小锦囊。

  “开吧。”他淡淡道。

  荀彧解封。系口处仍是“王师封签”,收笔短三分。抽出三页,第一页只有六个字,笔力劲直——

  “官盐与马票。”

  卫峥眼里光一聚,又敛。荀彧看向郭嘉。

  郭嘉点头,目光落在桥心那块黑木牌上。上面还写着前日的三条:“工牌即名。庙在前,灯在后。工饭即药。”此刻又添了一行细字:以工为先,以市继之,以学持之,以法定之。

  荀彧会意,低声续道:“今日一件,明后三件。先以工,后以市,再以学,末以法。”

  “官盐,收归。马票,行市。”荀彧把第二页举高,短句落字,像投石入井,层层荡开。

  “盐先于礼,鼓先于声,灯后行;市先于盐,马后随之。”郭嘉不语,只以指叩案。第三页是算——盐引与马票的回流之比、票息、贴水、折兑、限期。墨未干,淡淡的药味从纸上腾起。

  满宠上前一步:“敢问‘官盐’。凡私盐、海盐、井盐、卤水,皆归官乎?”

  “不是归,是回。”郭嘉答,“盐是民命。归则滞,回则行。设‘盐引’。引在‘明’,盐在‘明’,价在‘明’。盐关四处,执照两式。凡贩不持引者,扣盐不扣命。先教,后法。”

  满宠点头,神色仍冷。他的冷不是反对,是把每一条做成“有边”的习惯。程昱笑意淡:“把钱的道,打在人的手上,还要押在人的舌上,让他愿意喊价。”郭嘉望他一眼,没接话。

  曹操终于转身。他目光落在锦囊第三页的算上:“马票,如何抵?”

  “以军马为质,以盐为锚。”卫峥上前,声音平稳,“票面二至十,计‘匹’为单位,背嵌金线微纹,正面安印,暗刻马头纹。以盐仓、马监、仓曹为兑。票息不以钱计,以盐计。十日一分,三分封顶。凡持票供草、粟、革、铁者,优先兑付。凡外郡马贩入境者,验票先于验马。票可贴,贴走照影柜。”说到“照影柜”,他停了一下,把“影子”两个字吞回去。荀彧知道他吞的是什么,眼中微光一闪。

  “票有期?”曹操问。

  “有。”卫峥伸手指第三页下缘,“一季小期,三季中期,一岁大期。大期可滚,滚不加息,只加品。品有‘安’‘稳’‘行’三等。越稳,贴水越低;越行,折兑越快。”荀彧提笔把“稳”“行”二字各重描了一笔。

  “盐引如何出?”满宠再问。

  “庙桥先开,许县后开。四关并设:河关、陆关、桥关、夜关。夜关只看灯,不看人。凡灯后行者,先免半票。”郭嘉道,“盐价不上天,不压地。比市低一钱,比私低半钱。差价三成归军,三成修渠,三成归‘明账’,余下一成作‘盐病’,给病棚。”

  曹操笑了,笑意仍不热,却真:“奉孝的盐,不咸。”

  “盐不该咸。”郭嘉看他,“该稳。”

  鼓声在此刻敲了三下。桥东的白帛重新落下,遮住“明前”。人群在雾里像潮,听见“盐”的字就向前推一步,又因“官”的字退半步。卫峥上前,抬手,指向鼓房:“公告。”

  荀彧开声,读“官盐八条”。条条不长,不拗口。人听得懂。读到“扣盐不扣命”一条时,桥下“哗”的一声,有人哭,有人笑。满宠按刀,目不斜视。

  ——

  午后,“盐灯”亮。镜灯之下,第一批盐引印出。纸是不久前新织的丝纸,背里藏线,摸着微涩。安印落下,红得不妖,稳。照影柜前,长几三张,铜衡三杆。荀彧亲手把第一张盐引递给一个背佝偻的老人:“你叫王二,记过名。你家三口,给小盐引一纸,限三斗。价按‘庙桥价’。卖余可回柜收。你认字吗?”

  老人摇头。荀彧笑,把盐引上的“安”字用笔描得更厚些:“这一个字,你记住。拿着它,你不亏。”

  “我不亏?”老人不信,“那你们亏?”

  “我们赚‘稳’。”荀彧道,“你赚盐。谁都赚一点,路就能走下去。”

  卫峥站在旁边,听见身后有人低声道:“这不是赈,这是市。”

  他回头,看见郭嘉正看桥心那块黑木牌。那木牌上的字在灯下像浮在水上一样,微微动。——“今日一件,明后三件。先以工,后以市,再以学,末以法。”

  ——

  “马票也要出给人看。”程昱提议,“盐引安人,马票安商。”

  “安商不在给他看钱,在给他看路。”郭嘉说,“路是‘回’。”

  于是“马票”在夜里出炉。选在“云来”楼后的内室。楼外是酒气与笑语,楼内只有两盏灯,一盏镜灯,一盏盐灯。镜灯照“面”,盐灯照“纹”。

  卫峥亲手把第一套票面铺在案上:一匹、三匹、五匹、十匹,四等。每等票面皆有“安印”,背嵌金线,边角打三孔,成“品”字,表示可滚可贴。票背左下,刻一枚小小的马头,线眼里藏了“回”的暗记。

  “此票以军马为质,以盐为锚。”卫峥对着在场的马贩、粮行、皮匠、铁匠解释,“持票供草粟者,得优先与减价。供铁革者,得上门收票。过期者按‘稳品’折兑,不罚。票可转,可贴,可拆为‘半匹’。凡照影柜,皆可贴。凡影子柜……”他说到这里停住,看了郭嘉一眼,改口,“凡市外之柜,需经‘明账’过手,方可兑。”

  “这和我们走的旧路不一样。”一个老马贩试探,“我们讲现钱。”

  “你们讲的是‘快’。”卫峥笑,“我们要的是‘稳快’。快的人,会快到气短。我们给你一张椅子,叫你坐一坐,喘过气,再跑。跑得久,赚得多。”

  “谁保?”那人又问。

  “‘安印’保。”卫峥指印,“盐价保。庙桥的鼓点保。曹公的信保。”他说“曹公”二字时,曹操恰好推门而入。他没穿甲,只着一袭素衣。所有人起立,齐声:“丞相。”

  “不必。”曹操举手,目光落在那一张“十匹”的票上,指尖轻按,“马是军之骨。诸位把骨头给我,我把盐给你们。此票不枉。”他话不多,但当着众人落下的手,重过千言。

  满宠把清册立在案侧:“凡入马市者,先验票,后验马。凡出境者,先验盐引,后验车。凡异动者,不先押人,先问账。问不清,再押。押不久,限一夜。”法度落地,如石入井,声不大,落得实。

  夜风吹进屋,盐灯的火根不动。鸩在窗外看了一会,扯了扯帘角,悄无声息地离开。

  ——

  (暗影视觉·鸩)

  我要去找一个人。许县城西,盐滩尽头,堆着白骨一样的盐丘,夕阳照着会晃眼。

  盐丘后有一条暗河,河的皮面是黑色,像一条用墨写出来的“回”。我沿着那条“回”走,直到它钻进一座废桥的桥洞。

  桥洞里有人闻到了我带来的盐。不是盐味,是“官”的味道。人会闻“官”的味道。那味道不咸,甚至有点淡,像熬过头的汤。他们最怕这种淡。淡会把他们的“快”稀释。

  “石牙。”我说,“出来。”

  他从桥墩后出来,脸上有一颗像钉子的黑痣。那颗痣像钉在人皮上的钉子,一看就知道疼了很多年。他手里的刀不亮。他不喜欢亮。他喜欢黑,黑像水。他握刀握得很低,低到像握一把柴。他看一眼我腰间的安印,又看我手里的两盏灯。

  “你带两盏灯做什么?”他问。

  “一盏镜灯,一盏盐灯。”我把镜灯举高,灯不摇,“镜灯照‘面’,盐灯照‘纹’。你要看你的人,还是看你的票?”

  他笑了一声:“我又没有票。”

  “有。”我把一叠纸,轻轻丢到他脚边。纸不厚,落地不响,是马票。他弯腰去捡。我知道他先看的是边角的三孔。三孔成“品”。他不懂字,也知道这个“品”的规矩。规矩是他最怕的。他杀了很多人,但规矩不会流血。

  “你跟满宠?”他抬眼,声音发紧。

  “我跟‘安印’。”我用另一只手把盐灯放低,光照在马票背后,那枚小小的马头就浮出来,像水面上浮起的一缕气泡。他懂了。他眼睛有一瞬的闪,他知道这是“回”。回不出去的,就回来。

  “你要我做什么?”他问。

  “分盐。”我说,“井盐给官。海盐让出三成。你的人留下手,把盐引拿回去。原有的路不封,只换灯。你走镜灯,官走盐灯。你出一条‘夜路’,我给你留一条‘早路’。你的人里能识‘安’的,去照影柜,贴票。识‘行’的,去马市,拿草。”

  “那我的快呢?”他喉结动了一下,“我快过一辈子。你叫我慢?”

  “你不慢。”我把镜灯交给他,灯在他手里稳住了,“你‘稳快’。你不再跑两趟。你跑一趟,票在你手里。你睡一夜,票息在你枕下。你的人不在牢里了。在家里。你杀的人不再为盐死。你为自己活。”

  他沉默了一会儿。我知道他在想刀。他的刀在他的手里很久了。他的手如果放开,刀会掉在地上,发出不好听的声。我不催。我让暗河的水声替我催。水声比我更懂他的“快”。

  “满宠会不会找我麻烦?”他最后问。

  “他找‘案’。”我说,“不找你。你给他‘案’看。”我把一枚安印递给他,“你去问名亭坐一会。坐着,才不乱。坐稳,再按印。”

  他终于把刀丢进水里,声音很小。小到像夜里的一口叹息。

  ——

  马市开在许县北门外的空坪。

  白石做界,红绳作篱。第一匹入场的马,是一匹肩高八尺的河套马,鬃短,目黑,蹄重。马贩把它牵到“验票台”前。

  台上挂了两盏灯,一盏镜灯,一盏盐灯。验票的吏先看“安印”,再看背嵌金线。金线在灯下不耀,手摸微涩。吏点头,按“安”。马贩的手抖了一下,不是怕,是忽然相信了一件不该相信的东西。

  “贴多少?”他问。

  “照影柜今日贴一分半。”吏答,“你要快,可以贴。你要稳,可以等。马入场先验草券。草券可用马票抵。”一句一句,说得清楚。

  午后第二匹马入场时,“照影柜”前就排起了队。有人来贴,有人来换,有人只是看。看的人最多。人看到了“票”,就知道“钱”在别处。钱不在口袋里,在一张纸上。在一盏灯下。在一枚印里。人的心,跟着纸走,跟着灯走,跟着印走。

  程昱远远站着,和荀彧低声笑:“你看,他把钱从人手里换到人心里去了。”

  “他不是换。”荀彧看着照影柜里那把铜衡,“他是让它回。”

  影子柜在更远一点的阴处。那里没有灯,只有一条长几。长几上摆着三只木匣,匣里各有一把钥匙。

  掌柜的人很年轻,指节细,握钥匙时像握着一根针。他不抬头,只看票。票一张一张地从白日走到夜里,又从夜里走回白日。走到第三更时,郭嘉让人关了影子柜。他说:“今夜到此。”掌柜点头,不问为什么。

  盐仓这边,第一车官盐出城。盐车在轴上裹了布,走起来不响。车后挂着安印小旗。

  不像军旗,也不像商旗。它介于两者之间。人看见它,就知道这不是要去打仗,也不是要去谋利,这是去“稳”。城门口有个婆子突然跪下,抱住一只车轮。

  她的儿子被盐徒拖去运货,去年冬天冻死在路上。她哭了很久,什么也没说。满宠过去,把她扶起来,塞给她一张小盐引。她不会认字,只会摸那张纸背里的金线,摸着摸着,就不哭了。

  夜里,庙桥心又亮灯。郭嘉坐在灯下,看“回流账”。

  荀彧端来姜汤,卫峥把今日的“盐引出、马票入、贴水、折兑、回账、病棚开销、渠工回填”逐条呈上。账面最下的一行,是“净返之比”。

  卫峥用笔点了一点:“今夜八比二。净返八,明返二。盐与票,相反相成。”

  “很好。”郭嘉咳了两声,目光从账面移到沙盘上。沙盘上的中轴线像一枚针,针尖压着未揭的第三只锦囊。他没有看那只锦囊,只把它用手背轻轻往案角一推。那只小小的锦囊像压住了整张“许都营造图”。

  “先生。”卫峥忽然抬首,眼底有一丝少年人忍不住的火,“钱,够了吗?”

  “钱?”郭嘉听见自己笑了一下,笑里带着血丝,“钱永远不够。‘稳’够了。”

  “可我们今晚,真像把天下的钱都吸过来了。”卫峥仍然兴奋,“盐引回,马票入,马贩、铁匠、皮匠、粮行都被我们牵了一根线。主公的库,能撑一个大仗了。”

  “撑不住也要撑住。”郭嘉把盏里温过的姜汤端起,一口饮尽,“明日,学。后日,法。学让人看见路,法让路不乱。至于仗……”他没说完。

  帐外鼓声忽然紧了一拍,又恢复四成拍。他听出来了,是“有人快了”。他把手放在那只未开的锦囊上,压住它,不让它此刻说话。

  ——

  清晨之前,第一箱铜钱由照影柜护送入曹营内库。箱上安印未干,红光在晨风里像一条不敢散开的丝。

  押运的兵卒本以为会有刺客来抢,结果一路无人。并不是无人知晓,而是知道的人坐在问名亭多坐了一会,坐到夜里腿不酸了,再起身走了另一条路。

  内库门前,曹操亲自相迎。他没有披甲。他让人把箱盖撬开,看见里面密密一匣的方孔钱。铜钱在灯下不闪。它们是沉的。沉,才是它们的价值。

  营中诸将围上来,程昱笑而不语,荀彧低眉无声。满宠的手搭在佩刀上,手指不动。

  卫峥喘了一口大气,像是刚从水里抬头。他忽然意识到,战争可以不用血来开局。

  “主公。”卫峥抱拳,“第二个锦囊,行了。”

  “嗯。”曹操的“嗯”字很轻。他看向郭嘉。郭嘉把杯放下,声音也轻:“以工代赈之后,以市行盐与票。‘官盐’收散,‘马票’聚散。人心由散归回。”他顿了一下,像在暗里校一条看不见的线,“从今夜起,钱粮的算,彻底翻了章。”

  有人忍不住低声道:“这……这才是战争。”

  火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有人红,有人白。只有郭嘉的脸像一直在灯外。他咳了一声,转过身去。桌上那只第三个锦囊被灯影压住一角,像一条尚未起飞的影子。没人问它有什么。任何人问,都会把今天的“稳”打乱。

  “诸位。”荀彧收了收袖,声音沉了沉,“盐引今日再印一千,马票加印五扎,‘病棚’姜与盐不得断。

  夜关加两名老兵,桥关添椅两张。”他念着念着,忽然笑了一下,“坐着,才不乱。坐稳,再走。”

  卫峥应了声是,转身去看“照影柜”。柜后那把铜衡还在静静悬着。

  他忽然明白,自己不是把钱从府库里掏出来,而是从人心里“长”出来。那株“钱”的芽,在盐灯下出土,在马票上抽丝,在鼓点里生节。它们不叫枯荣,只叫“稳快”。

  天快亮了。庙桥心的石缝里,昨夜那点盐星又浮起来。

  它不刺眼,像一个小小的“安”。下一拍,鼓会落在它上面。再下一拍,水会绕开它继续走。

  再下一拍,远处的马蹄会从“快”里“稳”出来,把晨雾踏成一条看得见的路。

  路,要走很久很久。

  而好戏,才刚刚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