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第一个锦囊:以工代赈-《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黎明未破,许县城东的薄雾像一层没彻底晒干的纸,轻贴在屋檐与路面上。

  鼓先响在工所,夯杵应在“讨逆路”的第一段。鼓点由四成拍,沉稳缓行,从一到四,再从四回一。

  土地跟着“律”吐气,夜里的潮被一点点压下去。

  问名亭下,姜汤的热腾先起。亭檐挂着白帛,角上那行小楷仍清:“白帛若愿回名,来日请坐明前。”亭案后,荀彧手执簿册,笔尾沾着晨光。

  他不催人,不问苦,只四问:“几口,几亩,走何路,何时回。”答完,名入簿,即使此刻不兑银,明日也认得你。

  庙桥心的“正逆之界”静静立着。收笔处藏着盐星,薄薄一闪,又沉下。桥背阴一隅,郭嘉披薄裘而立。他今晨不看罗盘,只看桥面石缝,像在看一条脉。他咳了一声,很轻,没有再发。

  “奉孝。”荀彧压低声,“回流账昨夜收束。净返之比八比二。今晨再开榜,市上闲话少了一线。”

  “少了一线,就把‘线’握住。”郭嘉把目光从桥面移开,落到亭侧那只薄锦囊上,“开吧。”

  锦囊不大,紫色,绣一枚短而稳的“安”。系口封着“王师封签”,收笔短三分。荀彧解封,抽出三页。第一页只有四个字,笔力劲直——

  “以工代赈。”

  第二页是纲:“五工八门三律。”第三页是算:“流水与回流的四则。”

  荀彧抬眼,郭嘉点头。荀彧便当场宣读。声不高,句短,落字如石。

  “五工:路工,桥工,渠工,仓工,庙工。

  八门:问名,净手,入簿,授牌,点鼓,日结,照影,问疾。

  三律:盐先于礼,鼓先于声,灯后行。”

  他放下第二页,取第三页,抬笔在“回流账”的新页上点了三点,“今天起,凡入五工者,先入‘明’,后领‘工牌’。工牌以丝票为底,以‘安印’为面,背嵌‘金线微纹’,角孔成‘品’字。日结不延,午发半,暮发半。粥棚与姜汤随工所并行。凡工所新立,必先立盐缸与镜灯。凡日结之银,走照影柜,不走影子柜。”

  众吏低声领诺。卫峥自桥东来,青衣半湿,抱拳,“‘子明’在。”

  郭嘉转身看他,“第一工,仍是路。再铺三十里,先夯后石,掘涵先树,‘正逆之界’两侧设三处‘缓’标。第二工,北渠回护,堤背填柴,外覆青土,留泄口两处。第三工,粟仓两座先修梁,再做壁。第四工,庙阁加一室,置鼓与盐。第五工,桥侧设‘工病棚’。”

  “工病棚?”卫峥一怔。

  “以工代赈,不是逼命,是护命。”郭嘉轻声,“‘病棚’不问工价,只问病。姜、盐、汤,先入。”

  荀彧合起锦囊,抬目,“奉孝,‘以工代赈’四字,世间常见。你的‘术’在哪?”

  郭嘉指向亭边新立的一块黑木牌,“三条。”

  他用短句一道一道落下:

  “一,工牌即名。名在‘明’,银走‘明’。

  二,工棚即庙。鼓律在前,盐灯在后。

  三,工饭即药。日半给汤,夜半给盐。”

  程昱被风送来。黑衣轻拢,笑不至眼底,“你这是把钱的‘道’,打在人的‘手’上。”

  “打在手上,心才跟着走。”郭嘉看他,“快的人要快到气短。我们要慢到心稳。”

  曹操远远立在桥侧。素衣,手背按在栏石上,听而不言。片刻,他向荀彧微一点头。

  荀彧会意,转身点将。五工分头立标:路工白旗,桥工青旗,渠工黑旗,仓工黄旗,庙工朱旗。五色旗在雾里生风。风过,鼓起。

  (暗影视觉·鸩)

  我先去“路工”的工棚。棚在庙桥北,两排木架撑着篷布,篷布上写着两个字:慢行。盐缸摆在门口,镜灯不罩,安安地照着。棚里,人不喧,动静都有“拍”。

  领工牌的人排在盐缸这边。每人先净手,再问名,再按“安印”。印落在一张厚一点的丝票上,背后藏了细细的金线。线在灯下不耀眼,握在掌心会微涩。我看得很明白:这不是一枚“钱”,这是一张“脸”。脸写在纸上,纸回在柜前。

  一个抱孩子的女人站在队尾,眼皮浮肿。

  她名叫姚氏,昨日在问名亭报过名,写了“寡,二口”。她把孩子往肩上一挪,抬手净手。盐水不烫。她的手褪得发白,指尖裂着。镜灯照过去,她把手躲了一躲,又站稳,重新伸过来。吏按下“安印”,把工牌递到她掌心:“重工不取。你去‘缚草’与‘拣石’,午后看仓。”

  她点头。孩子在她肩上哼了一声,她轻拍,拍成“一二三四”。我听见她心里也跟着拍。

  队中有个年轻汉子,脸上有夜不眠的青。他把手伸过来,镜灯下指腹光得不该光。光不是洗出来,是磨出来。磨得太平滑,盐也挂不住。我把笛轻轻敲了一下桌沿。

  卫峥回头。都吏把盐星盆挪近,汉子手一入,粉起了一线“鹤颈纹”。他愣了一愣,笑开,“昨夜喝茶,今晨来认。”

  “认什么?”卫峥问。

  “认‘慢’。”他低声,“夜里两趟,脚乱。”

  卫峥把工牌递给他,“路边树,先间距,后落锄。”

  “诺。”他握工牌的手稳了一线。

  我去桥工。庙桥另一侧的河风比城里狠,冷削到骨。工棚的鼓稳稳地落在地上,每一拍都像把河皮按住。青旗在风里直直地立着,像一根针。

  桥面铺石的匠人分两列,前列试缝,后列递灰。

  卫峥把“缓”标再挪半寸,留一口“泄”。工头是个老兵,胸前有旧伤。他不多言,只拿槌示范一遍,把槌面落在石的角上。槌不重,角不崩。角一稳,缝才不走。

  “午汤时间到。”工棚里有人提着大壶出来,姜味浓了一把。姜汤不烫,入口是暖。

  暖把风从喉咙里压了下去。老兵喝了一口,长吁一声。他把空碗交给我,低声,“这叫赈?”

  “叫饭。”我答。

  他笑了一下,笑在风里被吹薄,“饭吃过,才有工。”

  我在渠工那里停久一点。北渠回护是要命的活。堤背填柴,外覆青土,木桩间距有数。两侧都树了“缓”标。渠工的工棚挂着黑旗,旗边用白线绣了一圈小小的“止”。木标上写:“止言快。”工人都是庄稼人,懂水性。他们不急。他们一排排地抬,齐齐地放。放的时候,鼓势落下去,水声就低一线。

  “庙工”的棚里,有鼓,有盐,有镜灯,有温石。

  王家侄子坐在室内,眼睛只认叶与盅。他不抬头,手不急。卫峥在门外写“子明守则”的第七条:工先学,学先问。问的是“拍”,不是“钱”。

  仓工的棚边,陆稷架着一只小案。他换了干净的襟衣,耳背的浅白几乎退尽。他负责“日半结”。他把“照影柜”的堆簿搬来半扇,按“工牌号”发银,发前先照一遍“安印”。

  镜灯下,盐星浮起,他再把银推过去。他把“回流账”的“赎”栏往里挪了一指宽。挪得很稳,像把一块石从水里托出来,轻轻地放在岸边。

  午后,第一批日半结。

  照影柜前的人一波一波散又来。有人拿着工牌,有人来问病,有人只是站着看“三问”。

  陆稷把“安印”按下去,把镜灯稍微一倾,让围在灯下的人看见“短收笔”的“尾钉”。他不讲术语,他说:“你看,这里略钝一点。别人学不来。学了手涩。”

  人群里有人低声笑,那笑不酸。笑像石头受了太阳,发一线暖。荀彧站在一旁,袖里铃轻轻响了一下。他知道,这叫“认”。认的,不只是钱,是“名”。

  然而“以工代赈”的第一日,也要经一场“试”。试不是斗殴,是“术”的较量。

  云来对面的茶铺里,凉茶价已翻三倍。坐在里头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午后,有几名口音不本地的汉子分散入五工的队。他们的手指缠着薄薄一层白粉,粉不香,微涩。镜灯照过去,盐星不起。

  我在队末看了一会儿,去盐缸旁把一撮“盐星粉”抹在缸沿。那几人的指腹过缸,粉与粉遇,浮出了一圈极淡的纹。纹不是“凰尾”,也不是“鹤颈”,是更细的一道“蛇背”。蛇背纹的收尾有一个针眼。针眼里残了油。

  “水盏的皮。”我低声。

  卫峥眼角一动,他没有动人。他只是把鼓的拍子轻轻调慢了半分。拍子一慢,队伍里急的人心就先乱。

  那几名汉子耐不住,换到桥工的队,又换到仓工的队,最后换到渠工的队。渠工的工头把他们分到了最靠下游的一排。他们抬,落,抬,落。落了两回,其中一人忍不住抹了抹鼻翼。手背上,蛇背纹更清了一线。

  “请。”卫峥走到他面前,把“王师封签”抬了一寸。收笔短的那一小截在阳光下重重一顿。汉子眼里闪了一下,没躲。他伸出手,落在盐星盆边。粉起,蛇背纹露全。卫峥不喝骂。他抬手把镜灯转向围观的工人,“今日的‘术’,叫‘照影’。诸位看清。学了真,假的便无处可藏。”

  围观的人没有嘈。他们把目光从那双手上移开,又落回自己的工牌。有人低声说:“慢就是稳。”有人点头。有人把“盐缸”的位置记下,一句也没说。

  那几名汉子没有被打。他们的工牌被按了“摇”字。摇,今日不发银。明日来问名亭坐一坐。来,便记名;不来,便散。散的人,自摔。

  程昱在桥阴看完这一幕,笑意淡,眼里却亮。他对荀彧道:“奉孝的‘锦囊’,第一条就不打人。”

  “打‘影’。”荀彧答,“不打人。”

  他把“回流账”翻过一页,添上一行小注——“以工代赈日一,净返八比二,摇四。”又在旁边写了四字:盐先鼓后。

  夕阳反到水面。桥影在水里拉长又收拢,像一口巨锅的沿。在这沿上,“饭”“工”“名”“印”四个字一块起落。

  ……

  夜最深时,帅帐微亮。卫峥把“以工代赈”的“日结总目”置于案上。陆稷立在旁边,他把小算盘扣着,怕响惊了帐里的那盏桥影一般的灯。

  “出,”陆稷低声,“九千三百一十缗。”

  “回,”卫峥接,“三千八百七十缗。”

  “赎,”陆稷,“一千一百二十缗。”

  “净返之比,”卫峥抬眼,“八比二。”

  “摇,”陆稷补,“四十七缗,未发。”

  帐内静。荀彧在一旁,笔落纸面。郭嘉伸手按了按胸口,咳意压住。他看这几行字,把“回”的一栏用淡墨挑了一线,又把“摇”字圈了一圈,“摇,设椅。”

  “椅?”荀彧问。

  “问名亭旁添两张椅。”郭嘉轻声,“‘摇’的人,坐一会。坐着,才不乱。坐稳,再记名。”

  程昱笑,“奉孝连椅也管。”

  “我们管的是‘稳’。”郭嘉看他,“稳不是把人钉住,是给他一把可以坐的椅。——以工代赈,赈的是‘稳’。”

  曹操入帐,素衣未更。他扫一眼账,目光停在“摇”字上。片刻,他点了点头,“再添姜。夜里寒。”

  荀彧应诺。曹操又看向郭嘉,“锦囊有几件?”

  “今日一件。”郭嘉道,“明后三件。”他顿了一顿,“先以工,后以市,再以学,末以法。——先把人心稳住,再把手稳住,再把眼稳住,最后才把脚稳住。”

  曹操笑意不热,却真。他抬手按在沙盘边,“你熬火,我添柴。”

  帐外微雨至。鼓声远远,夯杵与鼓拍合拍。庙桥心两字在雨里更沉。罗盘匣未开。

  郭嘉不看。他把锦囊重新系好,放回案角。锦囊不大,却压住一角“许都营造图”。图上的中轴线像一枚长针。针要在夜里也稳。

  (暗影视觉·鸩)

  第二夜,我去“庙工”的鼓旁坐一会。

  我把笛含在唇边,笛不响。我听人拍,一二三四,从四回一。王家侄子抬头看了我一眼,又低下。他不问“钱”,他问“规”。我把“规”写在墙上,他便照着做。手稳,目稳,心稳。

  夜里,“云来”楼后的暗河没有起波。水皮上有一条细线,是盏票在水下走。我没有追。快的人会更快。快的人今晚想跑两趟。跑到第二趟,脚就乱。脚一乱,他会先去问名亭坐一会。

  我转身去仓工的棚。陆稷没走。他在灯下把“赎回”的一栏挪细。他的手曾在“快”里活,如今在“慢”里稳。灯照着他的指腹,盐星薄薄的。薄,不是没了,是不再刺。他抬头看我,“姑娘,‘以工代赈’,赈的是‘饱’吗?”

  “赈的是‘名’。”我说,“饱会散,名会回。”

  他愣了一下,笑了。那笑比药暖。

  “以工代赈”的第二日,“病棚”先热。姜汤换大锅。盐水加一盆。庙桥东侧多了两张椅。椅不高,木纹很直。问名亭的吏指了指,“摇”的人坐着。坐过再写。

  有人坐着流泪。有人坐着闭目。有人坐着,看桥。桥上的石纹稳,他的心也慢慢稳。

  五工的旗在风里各自立着。渠工的“止言快”挂得更正。桥工的“缓”标又挪了半寸。

  路工的白旗多了一条小小的横笔,那是孩子的手画的。孩子在棚边学拍,拍得又准又慢。仓工的黄旗下,镜灯照着“安印”的短收笔。庙工的朱旗里,鼓拍稳。

  “白帛记”的“茶”未撤。对面凉茶价还在。他们改了“话术”,不言毒,不言害,只说“快利”。话不重,像一根极细的毛飘在水面上。有人去喝,更多的人把姜汤端在手里,看着桥。

  午时,第一处“工饭”发在渠工。饭不腻,盐入得恰好。老兵把碗往脚边一放,把槌抬起来,又落下去。落下去的时候,他低低说了一句:“这才叫赈。”

  郭嘉在远处听见。他没有回头。他把锦囊的带子又系紧一分。系紧时,他指背的青筋微起,又平。

  荀彧从旁递来一盏温水,他没接。他只是看了看盐缸,再看了看问名亭边那两张椅。椅上坐着三个人。一个手上有蛇背纹,一个手上的“鹤颈纹”淡了,一个只是单纯地累。

  他们坐了一会,起身,走到照影柜前写下名。吏把“安印”按在丝票上,把镜灯轻轻一倾。他们的名字从影子里站了出来。

  入夜,卫峥把“子明守则”的第七、第八条补上:

  第七条:工先学,学先问。问拍,不问钱。

  第八条:半日给汤,半夜给盐。盐后可言快。

  他落笔停住,回头看郭嘉。郭嘉点了一下。他才在角落写下第九条:赈先名,名后银。

  第十条空着。空不是忘,是留给明日的“市”。

  ……

  第三日的“回流账”,荀彧在“回”的旁边添了一个小字:稳。净返之比九比一。

  摇字仍有,少了一半。赎回的数字变细。流水仍大,回流更顺。盐缸的水白了一层,姜汤的香淡了一些。人的眼,亮了一点。

  “第一个锦囊:以工代赈”,在许县的每日鼓声里打开,又在盐与灯之间落地。快的人还会来,快的话还会说。

  桥上的“正逆之界”字不热,却重。重得把影压薄了一层。薄到什么地步,薄到一个抱孩子的女人在工棚里拣石时,会把孩子的小手放在“安印”的边上,让他摸一摸那一点轻微的涩。孩子笑了一声,很轻。那一声落在鼓拍里。鼓拍没乱。风也没乱。

  帅帐里,锦囊又添了一只。封未启。封签收笔短。

  郭嘉把它压在“许都营造图”的角上。他不急。他在等第三日的“市”,在等第五日的“学”,在等第七日的“法”。他把咳意按住,把灯挪半寸,把影再挪一尺。

  外头雨过。云未散。庙桥心两字在洗过的天光下更显其“稳”。“以工代赈”的一日,像把柴。

  柴未大,火已温。火温的时候,人心不跳,人就肯坐下来。坐下来,名就写在纸上。纸上有金线,有盐星,有短收笔的小尾钉。钱的脸,便一点点地清起来。

  ——第一个锦囊,落在“人”上。下一只,会落在“市”。

  而此刻,夯杵声与鼓拍声继续在城内外互答。每一拍,都在告诉人:慢,是路。稳,是名。回,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