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内部,关于“祁同伟作风过于强硬,不利于班子团结”的论调,开始在一些老同志之间悄然流传。
沙瑞金书记没有对此做出任何明确的表态,只是按照程序,批示省委组织部正式组建干部考察组,对祁同伟和张伟两位提名人选,进行最后的全面考察。
这个决定,让吴春林和张伟心中大定。他们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
考察组的成立,意味着他们的“程序战争”,将进入最关键的、也是最致命的收官阶段。
……
考察组的效率高得惊人。
组长,是吴春林最信任的、在组织部内以“严谨”、“刻板”着称的副部长马立国。
这支队伍的到来,没有鲜花,没有横幅。
一辆黑色的考斯特中巴车,悄无声息地驶入了省政府招待所。
然而,它所带来的无形压力,却像一块巨大的铅云,笼罩在每一个相关干部的心头。
一场没有硝烟的、针对祁同伟的“显微镜”式审查,正式开始。
考察组对张伟的考察,进行得如同春风拂面。
他们来到张伟分管的省农业厅,召开了一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的座谈会。
会上,从厅长到普通科员,对张伟的“稳健务实”、“平易近人”赞不绝口。
考察组的成员们微笑着频频点头,手中的笔,只记录下了满满几页的溢美之词。
整个考察过程,更像是一场走马观花的表彰大会。
而轮到祁同伟时,画风却陡然一变。
考察组进驻省公安厅的第一天,就给所有人来了一个下马威。
他们没有先听取省厅党委的工作汇报,而是直接下发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材料清单。
他们要求调阅祁同伟主导侦办吕州“窝案”的全部卷宗、审讯记录、乃至每一次专案组会议的录音!
省厅的一间大型会议室,被考察组成员临时征用。
堆积如山的案卷,从地面一直码到了天花板。
副部长马立国亲自坐镇,他戴着一副白手套,拿着一个高倍放大镜,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铁面判官”。
“这个抓捕令的签发时间是凌晨两点零五分,”他指着一份卷宗,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的、质问的语气对省厅办公室主任说道,“但是,专案组的行动预案上报时间,记录的是凌晨两点十分。这中间的五分钟时间差,是怎么回事?是先行动,后报备吗?我们的组织程序还要不要了?”
“还有这里,”他翻到另一页,“在对‘金海湾’会所进行突袭时,动用的是省厅的特警总队。一个市级的治安案件,为什么要动用省级反恐级别的力量?有没有向省政法委和高育良书记进行书面报备?程序上,有没有越级指挥的嫌疑?”
一个个看似专业、实则充满了陷阱的尖锐问题,被不断地抛出。
在随后的个别谈话环节,马立国更是将“放大镜找茬”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他没有找方志新、石磊这些立下赫赫战功的“祁系”干将,反而特意挑选了几个在近期“清理门户”行动中被处分、或是在李达康、刘海峰时期颇受重用的老干部。
“老同志,我们今天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真心话。”马立国的语气“语重心长”,“我们知道,祁同伟同志能力很强,但我们也听到一些反映,说他在厅里搞‘一言堂’,听不进不同意见。你作为老同志,在日常工作中,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压力?”
他用这种充满了诱导性的问题,不断地在那些本就心怀不满的干部心中,挖掘着、放大着对祁同伟的负面情绪。
一场针对祁同伟的、以“组织考察”为名的、系统性的政治围剿,在省公安厅的大楼内,悄然展开。
沙瑞金书记没有对此做出任何明确的表态,只是按照程序,批示省委组织部正式组建干部考察组,对祁同伟和张伟两位提名人选,进行最后的全面考察。
这个决定,让吴春林和张伟心中大定。他们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
考察组的成立,意味着他们的“程序战争”,将进入最关键的、也是最致命的收官阶段。
……
考察组的效率高得惊人。
组长,是吴春林最信任的、在组织部内以“严谨”、“刻板”着称的副部长马立国。
这支队伍的到来,没有鲜花,没有横幅。
一辆黑色的考斯特中巴车,悄无声息地驶入了省政府招待所。
然而,它所带来的无形压力,却像一块巨大的铅云,笼罩在每一个相关干部的心头。
一场没有硝烟的、针对祁同伟的“显微镜”式审查,正式开始。
考察组对张伟的考察,进行得如同春风拂面。
他们来到张伟分管的省农业厅,召开了一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的座谈会。
会上,从厅长到普通科员,对张伟的“稳健务实”、“平易近人”赞不绝口。
考察组的成员们微笑着频频点头,手中的笔,只记录下了满满几页的溢美之词。
整个考察过程,更像是一场走马观花的表彰大会。
而轮到祁同伟时,画风却陡然一变。
考察组进驻省公安厅的第一天,就给所有人来了一个下马威。
他们没有先听取省厅党委的工作汇报,而是直接下发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材料清单。
他们要求调阅祁同伟主导侦办吕州“窝案”的全部卷宗、审讯记录、乃至每一次专案组会议的录音!
省厅的一间大型会议室,被考察组成员临时征用。
堆积如山的案卷,从地面一直码到了天花板。
副部长马立国亲自坐镇,他戴着一副白手套,拿着一个高倍放大镜,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铁面判官”。
“这个抓捕令的签发时间是凌晨两点零五分,”他指着一份卷宗,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的、质问的语气对省厅办公室主任说道,“但是,专案组的行动预案上报时间,记录的是凌晨两点十分。这中间的五分钟时间差,是怎么回事?是先行动,后报备吗?我们的组织程序还要不要了?”
“还有这里,”他翻到另一页,“在对‘金海湾’会所进行突袭时,动用的是省厅的特警总队。一个市级的治安案件,为什么要动用省级反恐级别的力量?有没有向省政法委和高育良书记进行书面报备?程序上,有没有越级指挥的嫌疑?”
一个个看似专业、实则充满了陷阱的尖锐问题,被不断地抛出。
在随后的个别谈话环节,马立国更是将“放大镜找茬”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他没有找方志新、石磊这些立下赫赫战功的“祁系”干将,反而特意挑选了几个在近期“清理门户”行动中被处分、或是在李达康、刘海峰时期颇受重用的老干部。
“老同志,我们今天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真心话。”马立国的语气“语重心长”,“我们知道,祁同伟同志能力很强,但我们也听到一些反映,说他在厅里搞‘一言堂’,听不进不同意见。你作为老同志,在日常工作中,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压力?”
他用这种充满了诱导性的问题,不断地在那些本就心怀不满的干部心中,挖掘着、放大着对祁同伟的负面情绪。
一场针对祁同伟的、以“组织考察”为名的、系统性的政治围剿,在省公安厅的大楼内,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