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张伟结成秘密同盟的第二天上午,省委组织部长吴春林的办公室里,气氛一扫往日的沉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如同手术室般的精准与肃杀。
他知道,反击的时刻,到了。
他没有召集任何大规模的会议,只是将自己最信任的心腹,组织部干部考察一处的副处长,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小李,”吴春林亲自为这位跟了自己近十年的下属泡上一杯茶,语气温和得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关于这次省委常委的增补工作,省委的精神是,一定要做到全面、客观、审慎。不能只看一时一事,更要看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长远潜力。”
副处长立刻心领神会,他知道,部长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将是这次人事考察中真正的“指导思想”。
“祁同伟同志嘛,能力很强,功劳也很大,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
吴春林先是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了一丝意味深长的“顾虑”,“但是,我们组织部门看干部,不能只看他飞得高不高,更要看他飞得稳不稳。我最近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同志反映,同伟同志在工作中,作风过于霸道,不善于团结同志,在系统内外都得罪了不少人。这些声音,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他看着自己这位早已将他的意图领会得一清二楚的心腹,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下达了那道看不见的指令。
“所以,在接下来的‘谈话调研’和‘会议推荐’环节,你们一定要深入下去,广泛听取意见。对于祁同伟同志,在肯定他功绩的同时,也要把这些‘不同的声音’,原封不动地、客观全面地反映上来。我们有责任,为省委,为沙书记,提供一个最完整的、360度无死角的干部画像,明白吗?”
“至于张伟同志,”吴春林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漂浮的茶叶,“他虽然不像同伟同志那样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工作扎实,作风稳健,尤其是在团结地方干部、顾全大局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这一点,你们也要重点挖掘,不能让老黄牛式的干部,吃了没功劳也有苦劳的亏嘛。”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充满了无可指摘的“组织原则”,却将一柄淬满了剧毒的、名为“偏见”的手术刀,精准地递到了自己心腹的手中。
……
一场无声的、针对祁同伟的“程序性围剿”,在省委组织部的操刀下,正式拉开序幕。
在接下来的“谈话调研”环节,考察组的成员们如同最高明的心理医生,用各种充满了暗示和引导性的问题,巧妙地撬动着每一个谈话对象内心深处的天平。
当他们面对一位曾经因工作分歧被祁同伟当众批评过的厅局级干部时,他们会语重心长地问道:“我们理解祁副省长对工作要求高,但您觉得,他这种比较直接的领导方式,是否有时会影响到班子的内部团结?”
而当他们面对一位来自地方市、与张伟私交甚笃的市委书记时,他们的问题则变成了:“张副省长长期在地方工作,经验丰富,您认为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是就是善于协调各方关系,能够团结大多数同志一起干事?”
在一次次看似客观公正的谈话中,一份份对祁同伟“作风强硬”、“不近人情”,对张伟“顾全大局”、“群众基础好”的“口碑”,被不动声色地记录、放大、归档。
……
一周后,一份凝聚了吴春林全部政治智慧的《关于新增省委常委提名人选的初步考察报告》,被正式呈送到了省委书记沙瑞金的案头。
这份报告,堪称官样文章的典范,一篇充满了偏见的“捧杀”与“暗贬”的杰作。
在关于祁同伟的部分,报告先是用了一整个段落,高度赞扬了他在“吕州扫穴”、“阳光招警”等一系列大案要案中“无可争议”的巨大功绩。
但紧接着,报告却用了整整三页的篇幅,详细地罗列了从各个渠道“收集”上来的、关于他“作风霸道、独断专行”、“不善于团结同志,在系统内外树敌过多”、“提拔干部不讲程序,容易引发队伍内部矛盾”等一系列“值得警惕”的负面评价。
报告的结论充满了“客观”的惋惜:祁同伟同志是一把能力出众的利剑,但其锋芒过盛,容易伤人伤己,作为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的常委人选,其性格上的“棱角”尚需进一步的打磨。
而在关于张伟的部分,报告的行文则充满了温暖的、四平八稳的赞许。
报告中,张伟成了一个“长期扎根基层、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善于顾全大局”、“能够团结各方力量,在干部群众中拥有良好口碑”的“老黄牛”式干部典范。
报告的最终结论充满了暗示:张伟同志虽然在短期内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稳健的执政风格,对于刚刚经历了一场剧烈风暴、急需休养生息的汉东省而言,或许是一剂更宝贵的“稳定剂”。
一份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充满了偏向性的推荐名单,悄无声息地递向了省委书记沙瑞金的案头,也为祁同伟那看似一片光明的晋升之路,钉下了第一颗阴险的“软钉子”。
他知道,反击的时刻,到了。
他没有召集任何大规模的会议,只是将自己最信任的心腹,组织部干部考察一处的副处长,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小李,”吴春林亲自为这位跟了自己近十年的下属泡上一杯茶,语气温和得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关于这次省委常委的增补工作,省委的精神是,一定要做到全面、客观、审慎。不能只看一时一事,更要看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长远潜力。”
副处长立刻心领神会,他知道,部长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将是这次人事考察中真正的“指导思想”。
“祁同伟同志嘛,能力很强,功劳也很大,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
吴春林先是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了一丝意味深长的“顾虑”,“但是,我们组织部门看干部,不能只看他飞得高不高,更要看他飞得稳不稳。我最近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同志反映,同伟同志在工作中,作风过于霸道,不善于团结同志,在系统内外都得罪了不少人。这些声音,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他看着自己这位早已将他的意图领会得一清二楚的心腹,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下达了那道看不见的指令。
“所以,在接下来的‘谈话调研’和‘会议推荐’环节,你们一定要深入下去,广泛听取意见。对于祁同伟同志,在肯定他功绩的同时,也要把这些‘不同的声音’,原封不动地、客观全面地反映上来。我们有责任,为省委,为沙书记,提供一个最完整的、360度无死角的干部画像,明白吗?”
“至于张伟同志,”吴春林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漂浮的茶叶,“他虽然不像同伟同志那样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工作扎实,作风稳健,尤其是在团结地方干部、顾全大局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这一点,你们也要重点挖掘,不能让老黄牛式的干部,吃了没功劳也有苦劳的亏嘛。”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充满了无可指摘的“组织原则”,却将一柄淬满了剧毒的、名为“偏见”的手术刀,精准地递到了自己心腹的手中。
……
一场无声的、针对祁同伟的“程序性围剿”,在省委组织部的操刀下,正式拉开序幕。
在接下来的“谈话调研”环节,考察组的成员们如同最高明的心理医生,用各种充满了暗示和引导性的问题,巧妙地撬动着每一个谈话对象内心深处的天平。
当他们面对一位曾经因工作分歧被祁同伟当众批评过的厅局级干部时,他们会语重心长地问道:“我们理解祁副省长对工作要求高,但您觉得,他这种比较直接的领导方式,是否有时会影响到班子的内部团结?”
而当他们面对一位来自地方市、与张伟私交甚笃的市委书记时,他们的问题则变成了:“张副省长长期在地方工作,经验丰富,您认为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是就是善于协调各方关系,能够团结大多数同志一起干事?”
在一次次看似客观公正的谈话中,一份份对祁同伟“作风强硬”、“不近人情”,对张伟“顾全大局”、“群众基础好”的“口碑”,被不动声色地记录、放大、归档。
……
一周后,一份凝聚了吴春林全部政治智慧的《关于新增省委常委提名人选的初步考察报告》,被正式呈送到了省委书记沙瑞金的案头。
这份报告,堪称官样文章的典范,一篇充满了偏见的“捧杀”与“暗贬”的杰作。
在关于祁同伟的部分,报告先是用了一整个段落,高度赞扬了他在“吕州扫穴”、“阳光招警”等一系列大案要案中“无可争议”的巨大功绩。
但紧接着,报告却用了整整三页的篇幅,详细地罗列了从各个渠道“收集”上来的、关于他“作风霸道、独断专行”、“不善于团结同志,在系统内外树敌过多”、“提拔干部不讲程序,容易引发队伍内部矛盾”等一系列“值得警惕”的负面评价。
报告的结论充满了“客观”的惋惜:祁同伟同志是一把能力出众的利剑,但其锋芒过盛,容易伤人伤己,作为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的常委人选,其性格上的“棱角”尚需进一步的打磨。
而在关于张伟的部分,报告的行文则充满了温暖的、四平八稳的赞许。
报告中,张伟成了一个“长期扎根基层、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善于顾全大局”、“能够团结各方力量,在干部群众中拥有良好口碑”的“老黄牛”式干部典范。
报告的最终结论充满了暗示:张伟同志虽然在短期内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稳健的执政风格,对于刚刚经历了一场剧烈风暴、急需休养生息的汉东省而言,或许是一剂更宝贵的“稳定剂”。
一份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充满了偏向性的推荐名单,悄无声息地递向了省委书记沙瑞金的案头,也为祁同伟那看似一片光明的晋升之路,钉下了第一颗阴险的“软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