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第二位“盟友”-《汉东政法王,祁同伟的仕途人生》

  在成功说服了省委宣传部长周岳,将“笔杆子”这支重要的力量纳入自己的同盟后,高育良没有片刻的停歇。

  他深知,在汉东省委常委会这座充满了制衡与博弈的权力天平上,仅仅有舆论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让祁同伟的任命获得无可争议的通过,他还必须争取到另一个,也是更具分量的“强力部门”的支持。

  当天下午,他的车,便悄无声息地驶入了那个气氛比省委大院还要森严、肃穆的汉东省军区大院。

  与宣传部那种充满了书卷气的儒雅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散发着一种属于钢铁与纪律的、冰冷而又强大的气息。

  高大的营房,整齐的队列,以及警卫战士那如同雕塑般笔挺的身姿,无一不在彰示着这里是汉东省暴力机器的最高殿堂。

  高育良要见的,是省委常委、省军区的定海神神——张海洋政委。

  张政委是军人出身,性格耿直,不喜官场上那些弯弯绕绕的客套,也从不参与地方上的派系斗争。

  他唯一的政治诉求,就是“稳定”。

  地方的绝对稳定,就是军队最可靠的后方保障。

  这,正是高育良此行要切入的、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突破口。

  ……

  省军区政委的办公室里,陈设简单得近乎简陋。

  一张行军桌,几把硬木椅子,墙上挂着的不是名家字画,而是一幅巨大的、标注得密密麻麻的汉东省军事地形图。

  “育良书记,稀客啊。”张海洋政委亲自为高育良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装在军绿色搪瓷缸子里的白开水,声音洪亮,不怒自威,“你这个大教授今天怎么有空,跑到我这舞刀弄枪的地方来了?”

  高育良微笑着接过水杯,姿态放得很平:“政委同志,我今天来,是来向您这个‘定海神针’,讨教一个关于‘稳定’的问题啊。”

  他没有绕圈子,直接将话题引向了张政委最关心的领域。

  “政委同志,吕州的事情,想必您也听说了。”高育良的脸上,露出了恰到好处的忧虑,“一场看似普通的经济纠纷,差点就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这给我们省委,特别是我们政法系统,敲响了警钟啊!”

  张政委闻言,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凝重。

  “我听说了。胡闹!”他重重地将水杯顿在桌上,“地方不稳,军心不宁。我们军队在外保家卫国,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如果连我们省会城市周边的治安都暗流汹涌,那我们还怎么能让前线的将士们安心?”

  “政委说得对!”高育良立刻抓住了这个话头,他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军事地图前,声音变得无比沉重,“所以,我今天来,就是想向您汇报一下我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我们必须立刻,以雷霆手段,加强对全省公安队伍的绝对控制!”

  他看着张政委,眼神诚恳无比。

  “祁同伟同志,您也知道,他是缉毒英雄出身,在‘11·15抢案’中更是亲临一线,身上有股军人的血性,作风果决,手段强硬。由他来统一指挥,把我们整个公安厅,打造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铁军,是我们汉东未来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这番话,句句都说在了张政委的心坎上!

  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最欣赏的,就是祁同伟身上那股不畏艰险、敢打硬仗的军人气质。

  他最看重的,就是地方的绝对稳定。

  高育良的这番“说帖”,完美地将一次看似属于“汉大帮”的政治扩张,包装成了一次关乎“汉东战略安全”的重大军事部署。

  张政委沉默了许久。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操场上那些正在进行格斗训练的战士,许久,才缓缓转过身。

  “育良同志,你说的有道理。”他的声音,如同最终的裁决,“我不管你们地方上的派系怎么分,我只看一点:谁能保证汉东的绝对稳定,我就支持谁。”

  他看着高育良,那双军人特有的、充满了决断力的眼睛里,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光芒。

  “祁同伟这个年轻人,我听说了,是个能打硬仗的。你这个提议,我原则上同意。”

  高育良的心,彻底落回了肚子里。

  他知道,“原则上同意”,从张政委这种级别的军方领导口中说出来,就等同于一份最坚实的、无可动摇的政治承诺。

  他站起身,向着这位军人,郑重地伸出了手。

  “政委,感谢您对我们政法工作的支持。”

  当他走出军区大院,重新坐进那辆黑色的奥迪A6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智珠在握的笑容。

  他知道,这场战争最关键的第二块拼图,也已经被他,稳稳地拼上了。

  “笔杆子有了,枪杆子也有了。”他在心中自语,“瑞金书记那边,现在只缺同伟自己,递上那份最后的‘投名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