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的稻田里,金浪翻滚着涌向天际。周明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看着王阿福挥镰割稻的身影,嘴角扬起笑意。这一季稻谷长势远超预期,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每亩收成竟达两百三十斤,比当初承诺的翻一倍还多。
“周大人!您快看看!”王阿福捧着一捧脱粒后的稻谷跑过来,掌心的米粒饱满莹润,沾着阳光的温度,“俺家五亩地,收了一千一百多斤!足够全家吃两年,还能留着明年当种子!”他的声音带着哽咽,身后的占城农户们也围了上来,个个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喜悦,有人当场捧着稻谷落泪——往年这个时候,他们早已开始为下一季的口粮发愁,如今谷仓将满,终于不用再受饥馑之苦。
周明接过米粒,放在指尖捻了捻:“这是你们勤劳的功劳,也是占城稻与曲辕犁的好处。”他转头看向不远处,大宋农官们正指导农户搭建谷仓,用的是大宋传来的干栏式结构,离地三尺,防潮通风,能长久保存粮食。“等谷仓建好,你们把余粮存好,往后咱们还能试着用稻谷酿酒、做米糕,多余的粮食,还能卖给往来的商船,换些大宋的丝绸、瓷器。”
这话让农户们眼睛一亮。王阿福立刻道:“俺要换块印花布给婆娘做衣裳,再换个瓷碗,俺家那陶碗早就漏了!”旁边的农户纷纷附和,有人想换大宋的农具,有人盼着能给孩子换些笔墨纸砚,想让孩子也学学大宋的文字。
此时的泉州港,穆罕默德的十船香料刚靠岸。码头上,港务司的官员带着通译,按《大宋律》“海商篇”的规定,逐一核对货物清单。“丁香三百担、肉桂两百五十担、龙涎香五十斤……”官员清点完毕,在登记册上签字盖章,“关税十税一,合计丁香三十担、肉桂二十五担,或是折算成银钱缴纳,你可选其一。”
穆罕默德指着身边的银箱:“折算成银钱吧,香料留在船上,我要尽快卖给大宋商户。”他原本还担心会有额外苛捐杂税,没想到整个通关流程顺畅快捷,官员们态度谦和,既没有故意刁难,也没有拖延时间,不过半个时辰,所有手续便已办妥。
通译领着穆罕默德来到港内的商贸集市,这里早已挤满了大宋商户和各国商人。刚一露面,就有几家绸缎庄的老板围了上来:“穆罕默德先生,您的丁香可要卖给我?我出高价!”“我要肉桂,我家的绸缎要运往西域,正需要香料搭配着卖!”
穆罕默德笑着与商户们议价,他发现大宋商户交易公道,从不强买强卖,甚至主动拿出丝绸样品让他挑选,承诺用香料换丝绸,可按市价折算,分文不少。一番洽谈后,他的香料很快卖出大半,换得的丝绸、瓷器堆满了临时租用的仓库,还有商户预付了定金,约定下一批香料到港后优先交易。
傍晚时分,穆罕默德站在码头,看着夕阳下往来穿梭的商船。大宋的官船正装载着粮食、农具驶向南洋,阿拉伯的商船则满载着丝绸、瓷器准备返航,高丽的商船、占城的货船在港口有序停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相互寒暄,一派和睦景象。
“这才是真正的通商之道。”穆罕默德身旁的副手感叹道,“有律法保障,有公平交易,还有源源不断的需求,往后咱们就扎根泉州了。”穆罕默德点头,他已决定,回去后便召集族中商人,组织更大的商队来大宋,不仅要运来香料,还要把阿拉伯的宝石、波斯的地毯也带来,换回更多大宋的好物。
消息传到占城时,王阿福正用卖余粮换来的银钱,从停靠港口的大宋商船上买了块印花布和一个白瓷碗。商船老板额外送了他一小袋茶叶,笑着说:“这是大宋的明前茶,用开水冲泡,解乏得很。”王阿福捧着瓷碗,看着港口里装卸货物的商船,又望向自家金黄的稻田,心中满是踏实——吃饱了饭,有了安稳的营生,这样的日子,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周明看着这一切,提笔给汴梁写了一封奏疏。信中写道:“占城、三佛齐农桑已成,百姓谷满仓廪,商贾往来不绝,大宋仁政与律法,已深入人心。愿再遣工匠,教南洋百姓纺织、制瓷之术,使民生更丰,通商更盛。”
奏疏送出时,朱重八正在监督工人修建港口的货栈。他望着远处田埂上农户们的身影,又看看码头上来往的商船,忽然明白陛下所说的“民生是里,通商是表”的深意。当南洋的百姓能吃饱穿暖,当各国商人能安心交易,大宋与南洋的羁绊,便如地里的稻根一般,深深扎进了土壤里,再也拔不掉了。
“周大人!您快看看!”王阿福捧着一捧脱粒后的稻谷跑过来,掌心的米粒饱满莹润,沾着阳光的温度,“俺家五亩地,收了一千一百多斤!足够全家吃两年,还能留着明年当种子!”他的声音带着哽咽,身后的占城农户们也围了上来,个个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喜悦,有人当场捧着稻谷落泪——往年这个时候,他们早已开始为下一季的口粮发愁,如今谷仓将满,终于不用再受饥馑之苦。
周明接过米粒,放在指尖捻了捻:“这是你们勤劳的功劳,也是占城稻与曲辕犁的好处。”他转头看向不远处,大宋农官们正指导农户搭建谷仓,用的是大宋传来的干栏式结构,离地三尺,防潮通风,能长久保存粮食。“等谷仓建好,你们把余粮存好,往后咱们还能试着用稻谷酿酒、做米糕,多余的粮食,还能卖给往来的商船,换些大宋的丝绸、瓷器。”
这话让农户们眼睛一亮。王阿福立刻道:“俺要换块印花布给婆娘做衣裳,再换个瓷碗,俺家那陶碗早就漏了!”旁边的农户纷纷附和,有人想换大宋的农具,有人盼着能给孩子换些笔墨纸砚,想让孩子也学学大宋的文字。
此时的泉州港,穆罕默德的十船香料刚靠岸。码头上,港务司的官员带着通译,按《大宋律》“海商篇”的规定,逐一核对货物清单。“丁香三百担、肉桂两百五十担、龙涎香五十斤……”官员清点完毕,在登记册上签字盖章,“关税十税一,合计丁香三十担、肉桂二十五担,或是折算成银钱缴纳,你可选其一。”
穆罕默德指着身边的银箱:“折算成银钱吧,香料留在船上,我要尽快卖给大宋商户。”他原本还担心会有额外苛捐杂税,没想到整个通关流程顺畅快捷,官员们态度谦和,既没有故意刁难,也没有拖延时间,不过半个时辰,所有手续便已办妥。
通译领着穆罕默德来到港内的商贸集市,这里早已挤满了大宋商户和各国商人。刚一露面,就有几家绸缎庄的老板围了上来:“穆罕默德先生,您的丁香可要卖给我?我出高价!”“我要肉桂,我家的绸缎要运往西域,正需要香料搭配着卖!”
穆罕默德笑着与商户们议价,他发现大宋商户交易公道,从不强买强卖,甚至主动拿出丝绸样品让他挑选,承诺用香料换丝绸,可按市价折算,分文不少。一番洽谈后,他的香料很快卖出大半,换得的丝绸、瓷器堆满了临时租用的仓库,还有商户预付了定金,约定下一批香料到港后优先交易。
傍晚时分,穆罕默德站在码头,看着夕阳下往来穿梭的商船。大宋的官船正装载着粮食、农具驶向南洋,阿拉伯的商船则满载着丝绸、瓷器准备返航,高丽的商船、占城的货船在港口有序停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相互寒暄,一派和睦景象。
“这才是真正的通商之道。”穆罕默德身旁的副手感叹道,“有律法保障,有公平交易,还有源源不断的需求,往后咱们就扎根泉州了。”穆罕默德点头,他已决定,回去后便召集族中商人,组织更大的商队来大宋,不仅要运来香料,还要把阿拉伯的宝石、波斯的地毯也带来,换回更多大宋的好物。
消息传到占城时,王阿福正用卖余粮换来的银钱,从停靠港口的大宋商船上买了块印花布和一个白瓷碗。商船老板额外送了他一小袋茶叶,笑着说:“这是大宋的明前茶,用开水冲泡,解乏得很。”王阿福捧着瓷碗,看着港口里装卸货物的商船,又望向自家金黄的稻田,心中满是踏实——吃饱了饭,有了安稳的营生,这样的日子,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周明看着这一切,提笔给汴梁写了一封奏疏。信中写道:“占城、三佛齐农桑已成,百姓谷满仓廪,商贾往来不绝,大宋仁政与律法,已深入人心。愿再遣工匠,教南洋百姓纺织、制瓷之术,使民生更丰,通商更盛。”
奏疏送出时,朱重八正在监督工人修建港口的货栈。他望着远处田埂上农户们的身影,又看看码头上来往的商船,忽然明白陛下所说的“民生是里,通商是表”的深意。当南洋的百姓能吃饱穿暖,当各国商人能安心交易,大宋与南洋的羁绊,便如地里的稻根一般,深深扎进了土壤里,再也拔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