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南洋耕新,港埠立规-《破落皇帝重整山河》

  初夏的占城,烈日炙烤着土地,却挡不住田间的热闹。大宋农官周明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占城农户王阿福整理秧苗,指尖沾着泥水:“这占城稻虽耐旱,但插秧时株距要留三寸,这样通风好,稻穗才能长得饱满。”

  王阿福跟着比划,额头的汗珠滴进田里:“往年种本地稻,亩产不足百斤,若真能像大人说的,亩产翻一倍,俺家再也不用饿肚子了。”周明笑着点头,身后的大宋工匠们正忙着组装曲辕犁——这是赵昺特意叮嘱送来的,比占城传统的木犁省力三成,一天能多耕两亩地。

  不远处,朱重八正带着水师士兵帮占城修建港口。夯土的夯声、锯木的锯声此起彼伏,占城百姓也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石头,有的递木料。占城国王站在港口高处,看着渐渐成型的码头,对朱重八感叹:“有了这码头,占城的香料、象牙能更快运到大宋,大宋的丝绸、瓷器也能更快到占城,这都是托陛下的福啊!”

  朱重八笑道:“待港口修好,大宋水师会派战船驻守,往后海盗再不敢来,贵国的商路定能安稳。”话音刚落,远处传来马蹄声——三佛齐的使者快马赶来,说三佛齐的农官已成功种出双季稻,百姓们正忙着收割第一季,特意来请大宋农官去指导第二季种植。

  而在千里之外的泉州港,“海商篇”的推行正让港口焕新生。码头上,户部官员李大人拿着《大宋律》“海商篇”的刊本,对各国商人宣读:“凡大宋港口通商,关税皆为‘十税一’,若遇货物丢失、贸易纠纷,可到港务司申诉,依律裁决!”

  人群中的阿拉伯商人穆罕默德听得仔细,此前他在其他港口常被乱收关税,如今见大宋律法明确,当即放心:“我要运十船香料来泉州,往后就跟大宋通商!”旁边的高丽商人也附和:“有律法保障,咱们做生意更安心了!”

  港务司内,官员们正按“海商篇”的规定整理商队登记册,每支商队的货物清单、通关时间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李大人巡视时,见一名小吏正耐心帮占城商人填写表单,不禁点头:“陛下说,‘通商要讲公平,更要讲便利’,咱们得让各国商人感受到大宋的诚意。”

  消息传回汴梁时,赵昺正在国子监查看学子们的课业。见学子们能用南洋诸国的语言背诵《大宋律》的“海商篇”,他欣慰道:“往后你们中,会有人去南洋当通译、做官员,要把大宋的律法与仁政带到那里,让更多人受益。”

  刘秉忠捧着泉州港的通商账册进来,脸上满是笑意:“陛下,这月泉州港的通商税银比上月多了三成,占城、三佛齐的香料,阿拉伯的宝石都源源不断运来,大宋的丝绸、瓷器也卖往南洋各国,真是一派繁荣景象!”

  赵昺接过账册,翻到“农产”一栏,见占城、三佛齐的稻谷产量都有记录,不禁笑道:“通商是表,民生是里。只有各国百姓都能吃饱饭、过好日子,通商才能长久,天下才能太平。”

  当日午后,赵昺下旨:再派三十名农官前往南洋,协助占城、三佛齐推广双季稻;命泉州港务司再修五座仓库,用于存放各国货物;让翰林院将“海商篇”译成阿拉伯文、波斯文,方便西域、南洋的商人查阅。

  旨意传出,汴梁的商户们纷纷筹备货物,盼着能早日将商品运往南洋;翰林院的编修们再次挑灯夜战,确保译本准确无误;而在南洋的田间,周明正带着占城农户收割第一季稻谷,金黄的稻穗堆成小山,王阿福捧着稻谷,对着汴梁的方向深深鞠躬——这是他这辈子见过最饱满的稻穗,也是最安稳的日子。

  朱重八站在占城的新港口上,望着往来的商船,心中清楚:大宋的影响力,正通过律法、农技、通商,一点点扎根在南洋的土地上。而这,正是陛下想要的“天下太平,万国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