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的夜,被血腥味浸透。
城头上的火把噼啪作响,将赵昺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怀里的蓝珠身体已渐冷,箭镞穿透的后心,血迹在素色战衣上凝结成紫黑色的硬块。晚风卷着旷野的尸臭吹来,赵昺却似毫无所觉,只低头用指腹轻轻拂过蓝珠紧蹙的眉,像要替她展平这半生的颠沛与战场的惊惶。
“殿下,该下城了。”张勇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难掩的沙哑。他左肩的伤口刚用布条草草裹住,血渍渗出来,在甲胄上晕开一片暗红。白日里与阿剌罕厮杀时被砍中的那一刀,此刻正随着呼吸抽痛,可他不敢露出半分虚弱——陛下怀里抱着战死的蓝珠,眼底的死寂比战场上的元军更让人心悸。
赵昺没有动,只是缓缓抬手,将蓝珠鬓边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后。这双手曾握过现代的课本,执过宋室的玉玺,如今却连替她拢一拢头发都觉得沉重。他想起初遇时,畲族少女在武夷山的密林中搭弓射箭,箭尖指着他的咽喉,眼里满是警惕与野性;想起她捧着草药蹲在伤兵旁,手指被药汁染得发绿,却笑得比山间的映山红还亮;想起中秋祭月那晚,她悄悄塞给他一块畲族的糯米糕,说“殿下总忘了吃饭”……
“她才二十岁。”赵昺的声音很轻,像被风吹散的絮,“本该在畲寨里织锦、采药,嫁个喜欢的人,生几个孩子,而不是死在这城墙下。”
张勇喉结滚动,说不出话。他知道陛下说的不是蓝珠一个人——城根下堆着的尸体里,有十五六岁的流民少年,有刚从田里被拉来守城的农夫,还有那些跟着陛下从红螺岛、潜龙寨一路走过来的老弟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等到“复宋”的那一天。
“清点完了?”赵昺终于转过身,眼底的红血丝像蛛网般蔓延,却没了方才的死寂,只剩一种沉沉的疲惫。
“是。”张勇垂首,声音艰涩,“我军阵亡一万三千人,百姓殉难八千余;元军溃逃时丢下的尸体,约三万七千具,阿剌罕重伤被俘,海都率残部北逃,忽必烈……据传已被抬回大都,生死未卜。”
“阿剌罕在哪?”
“关在府衙大牢,林啸正看着。”
赵昺点点头,抱着蓝珠的手臂紧了紧,转身朝城下走去。每一步踏在城砖上,都像踩在将士们的骨血里,硌得人心尖发疼。城门口,百姓们还在尸堆里辨认亲人,哭声断断续续,与远处巡夜士兵的甲叶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这夜最悲凉的调子。
路过一处断墙时,赵昺忽然停下脚步。墙根下,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女孩正趴在一具尸体上哭,那尸体穿着畲族的服饰,背上插着半截断箭——是蓝珠的亲兵。小女孩手里攥着一只木雕的小鸟,木头粗糙,却能看出是用心刻的,想来是亲兵生前给她做的玩物。
赵昺弯腰,将蓝珠轻轻放在墙边的草垛上,动作轻柔得像怕惊醒她。他蹲下身,想去摸一摸小女孩的头,却被她猛地推开,那双哭红的眼睛里满是恨意:“是你们!是你们打仗,才害死阿爹!”
张勇立刻上前,却被赵昺抬手拦住。他看着小女孩,眼底的疲惫里掺了些什么,是愧疚,也是疼惜:“对不住。”
这三个字说得极轻,却让小女孩的哭声戛然而止。她愣愣地看着赵昺,看着这个穿着龙纹战衣、浑身是血的人,忽然想起阿爹说过的“殿下”,想起阿爹说要护着殿下,护着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人。可阿爹死了,好日子还没来。
小女孩突然扑上来,用小拳头捶打着赵昺的胸膛:“我阿爹死了!你说的好日子呢?你骗人!你骗人!”
赵昺没有躲,任由那小小的拳头落在自己身上,像被蚊子叮了几口,却疼得钻心。他抬手,轻轻抱住小女孩颤抖的肩膀,声音哑得几乎听不清:“是朕骗了你。对不起,是朕没护住他。”
远处,林啸匆匆赶来,见此情景,脚步顿了顿,低声道:“殿下,刘先生在皇宫等着,说有要事商议。”
赵昺点点头,松开小女孩,帮她把木雕小鸟捡起来,塞回她手里:“跟朕走,朕让厨房给你做甜粥,好不好?”
小女孩没有说话,只是攥着木雕,眼泪又掉了下来,却不再捶打他,反而伸手,轻轻碰了碰他染血的衣袖,像在确认什么。
赵昺站起身,重新抱起蓝珠的尸体,转身朝皇宫走去。火把的光映着他的背影,怀里的人很轻,却让他的脚步每一步都走得无比沉重。张勇跟在后面,看着陛下的背影,忽然觉得,经过这一战,陛下好像又变了些——不再是那个偶尔会用现代知识耍些小聪明的“赵十三”,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要“复宋”的少帝,而是成了一座山,一座扛着无数人命、无数期盼,也扛着无数愧疚与痛苦的山。
皇宫的大殿里,刘秉忠正对着沙盘出神,见赵昺抱着蓝珠走进来,连忙起身:“陛下,蓝姑娘她……”
“以王妃之礼安葬,”赵昺打断他,将蓝珠放在殿中临时铺就的锦垫上,伸手替她合上眼睛,“选最好的棺木,葬在汴梁城外的青山上,能看见江南的方向。”
“臣遵旨。”刘秉忠躬身,看着陛下苍白的脸,终究还是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本想说“战时不宜大办葬礼”,可看着陛下眼底的悲恸,话到嘴边却成了“臣会亲自去办,定让蓝姑娘走得安心”。
赵昺点点头,走到沙盘前。沙盘上,汴梁城被圈了起来,周围散落着代表元军的黑色棋子,北方的大都方向,一枚棋子被推倒,旁边写着“忽必烈重伤”。
“元军的动向如何?”赵昺拿起一枚白色棋子,放在汴梁与大都之间的官道上。
“海都率残部逃回漠北,沿途收拢溃兵,看样子是想等忽必烈的消息;铁穆耳在大都主持大局,已派人快马去漠北,似是想稳住海都;阿剌罕被俘后,嘴硬得很,只说‘成王败寇’,不肯吐露元廷的虚实。”刘秉忠指着沙盘,一一禀报,“还有,濠州那边传来消息,朱元璋所在的皇觉寺,被元军溃兵洗劫,他不知去向。”
赵昺握着棋子的手顿了顿,指尖泛白。朱元璋……那个历史上最终荡平天下的人,终究还是在乱世里失去了最后的安稳。他忽然想起在濠州破庙遇见朱初一的情景,想起那句“子孙或能出有田之人”,如今想来,竟是一语成谶——只是这“有田之人”,要踩着多少尸骨,才能挣来一片天地。
“阿剌罕那边,不用审了。”赵昺放下棋子,声音平静得有些反常,“明日午时,斩于西门外,祭奠阵亡的将士和百姓。”
刘秉忠愣了一下,随即躬身:“臣遵旨。”他知道,陛下这是要用阿剌罕的血,告慰那些死去的人,也给活着的人一个交代。
“还有,”赵昺看向殿外,夜色正浓,星星被乌云遮住,连一点光都没有,“传朕旨意,开仓放粮,安抚百姓;阵亡将士的家属,每月由官府发放粮米两石,孩子入学堂读书,免一切赋税;百姓家的死者,由官府统一安葬,立碑记名。”
“臣这就去办。”
刘秉忠转身要走,却被赵昺叫住:“刘先生,你说……我们真的能复宋吗?”
刘秉忠脚步一顿,回头看向赵昺。大殿里的火把噼啪作响,映着陛下疲惫的脸,那双眼睛里,没有了往日的坚定,反而充满了迷茫。他忽然明白,陛下不是在问他,而是在问自己——在经历了这么多死亡,这么多背叛,这么多痛苦之后,那个“复宋”的梦,到底还值不值得坚持。
刘秉忠沉默了片刻,缓缓道:“殿下,臣不知道能不能复宋,但臣知道,那些跟着殿下从红螺岛走到现在的人,那些为了守城而死的百姓,他们不是为了‘宋’这个字,而是为了殿下你,为了你说的‘没有战乱,能吃饱饭’的日子。”
赵昺怔怔地看着沙盘,良久,才轻轻“嗯”了一声。
刘秉忠退下后,大殿里只剩下赵昺和蓝珠的尸体。火把渐渐燃尽,光线越来越暗,赵昺坐在锦垫旁,握着蓝珠冰冷的手,像一尊雕塑。他想起陆秀夫的遗书,想起“复宋未必在朕,而在民心”,想起建宁之变后,那些跟着他航向南洋的人,想起新宋洲的阳光和风车。
或许,从一开始,他就错了。他不该执着于“复宋”,不该执着于那片浸透了血的中原大地。可他又不能退——身后是十几万百姓,是无数双期盼的眼睛,是张勇、林啸、答失八都鲁,还有蓝珠用命换来的机会。
窗外,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要来了。赵昺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蓝珠,转身朝殿外走去。他的脚步不再沉重,眼底的迷茫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悲壮的坚定。
复宋也好,不复宋也罢,他都要走下去。不是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大宋”,而是为了那些死去的人,为了那个在断墙下哭着要阿爹的小女孩,为了所有还活着,还在期盼好日子的人。
哪怕这条路,要用他的命来铺。
西门外,朝阳升起时,阿剌罕的头颅被挂在城楼上。百姓们围在城下,有人唾骂,有人哭泣,也有人沉默。赵昺站在城头上,望着远方的旷野,那里的血迹还未干涸,却已有嫩芽从土里钻出来,带着微弱的生机。
“蓝珠,”赵昺轻声道,“新的一天,来了。”
风从南方吹来,带着一丝暖意,像是在回应他的话。城楼下,那个攥着木雕小鸟的小女孩,忽然抬起头,看向城头上的赵昺,轻轻说了一句:“殿下,要好好的。”
赵昺低头,对上小女孩的眼睛,忽然笑了。那笑容很淡,却像朝阳一样,驱散了些许残阳泣血的悲凉。
是啊,要好好的。为了所有活着的人,好好的。
城头上的火把噼啪作响,将赵昺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怀里的蓝珠身体已渐冷,箭镞穿透的后心,血迹在素色战衣上凝结成紫黑色的硬块。晚风卷着旷野的尸臭吹来,赵昺却似毫无所觉,只低头用指腹轻轻拂过蓝珠紧蹙的眉,像要替她展平这半生的颠沛与战场的惊惶。
“殿下,该下城了。”张勇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难掩的沙哑。他左肩的伤口刚用布条草草裹住,血渍渗出来,在甲胄上晕开一片暗红。白日里与阿剌罕厮杀时被砍中的那一刀,此刻正随着呼吸抽痛,可他不敢露出半分虚弱——陛下怀里抱着战死的蓝珠,眼底的死寂比战场上的元军更让人心悸。
赵昺没有动,只是缓缓抬手,将蓝珠鬓边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后。这双手曾握过现代的课本,执过宋室的玉玺,如今却连替她拢一拢头发都觉得沉重。他想起初遇时,畲族少女在武夷山的密林中搭弓射箭,箭尖指着他的咽喉,眼里满是警惕与野性;想起她捧着草药蹲在伤兵旁,手指被药汁染得发绿,却笑得比山间的映山红还亮;想起中秋祭月那晚,她悄悄塞给他一块畲族的糯米糕,说“殿下总忘了吃饭”……
“她才二十岁。”赵昺的声音很轻,像被风吹散的絮,“本该在畲寨里织锦、采药,嫁个喜欢的人,生几个孩子,而不是死在这城墙下。”
张勇喉结滚动,说不出话。他知道陛下说的不是蓝珠一个人——城根下堆着的尸体里,有十五六岁的流民少年,有刚从田里被拉来守城的农夫,还有那些跟着陛下从红螺岛、潜龙寨一路走过来的老弟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等到“复宋”的那一天。
“清点完了?”赵昺终于转过身,眼底的红血丝像蛛网般蔓延,却没了方才的死寂,只剩一种沉沉的疲惫。
“是。”张勇垂首,声音艰涩,“我军阵亡一万三千人,百姓殉难八千余;元军溃逃时丢下的尸体,约三万七千具,阿剌罕重伤被俘,海都率残部北逃,忽必烈……据传已被抬回大都,生死未卜。”
“阿剌罕在哪?”
“关在府衙大牢,林啸正看着。”
赵昺点点头,抱着蓝珠的手臂紧了紧,转身朝城下走去。每一步踏在城砖上,都像踩在将士们的骨血里,硌得人心尖发疼。城门口,百姓们还在尸堆里辨认亲人,哭声断断续续,与远处巡夜士兵的甲叶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这夜最悲凉的调子。
路过一处断墙时,赵昺忽然停下脚步。墙根下,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女孩正趴在一具尸体上哭,那尸体穿着畲族的服饰,背上插着半截断箭——是蓝珠的亲兵。小女孩手里攥着一只木雕的小鸟,木头粗糙,却能看出是用心刻的,想来是亲兵生前给她做的玩物。
赵昺弯腰,将蓝珠轻轻放在墙边的草垛上,动作轻柔得像怕惊醒她。他蹲下身,想去摸一摸小女孩的头,却被她猛地推开,那双哭红的眼睛里满是恨意:“是你们!是你们打仗,才害死阿爹!”
张勇立刻上前,却被赵昺抬手拦住。他看着小女孩,眼底的疲惫里掺了些什么,是愧疚,也是疼惜:“对不住。”
这三个字说得极轻,却让小女孩的哭声戛然而止。她愣愣地看着赵昺,看着这个穿着龙纹战衣、浑身是血的人,忽然想起阿爹说过的“殿下”,想起阿爹说要护着殿下,护着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人。可阿爹死了,好日子还没来。
小女孩突然扑上来,用小拳头捶打着赵昺的胸膛:“我阿爹死了!你说的好日子呢?你骗人!你骗人!”
赵昺没有躲,任由那小小的拳头落在自己身上,像被蚊子叮了几口,却疼得钻心。他抬手,轻轻抱住小女孩颤抖的肩膀,声音哑得几乎听不清:“是朕骗了你。对不起,是朕没护住他。”
远处,林啸匆匆赶来,见此情景,脚步顿了顿,低声道:“殿下,刘先生在皇宫等着,说有要事商议。”
赵昺点点头,松开小女孩,帮她把木雕小鸟捡起来,塞回她手里:“跟朕走,朕让厨房给你做甜粥,好不好?”
小女孩没有说话,只是攥着木雕,眼泪又掉了下来,却不再捶打他,反而伸手,轻轻碰了碰他染血的衣袖,像在确认什么。
赵昺站起身,重新抱起蓝珠的尸体,转身朝皇宫走去。火把的光映着他的背影,怀里的人很轻,却让他的脚步每一步都走得无比沉重。张勇跟在后面,看着陛下的背影,忽然觉得,经过这一战,陛下好像又变了些——不再是那个偶尔会用现代知识耍些小聪明的“赵十三”,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要“复宋”的少帝,而是成了一座山,一座扛着无数人命、无数期盼,也扛着无数愧疚与痛苦的山。
皇宫的大殿里,刘秉忠正对着沙盘出神,见赵昺抱着蓝珠走进来,连忙起身:“陛下,蓝姑娘她……”
“以王妃之礼安葬,”赵昺打断他,将蓝珠放在殿中临时铺就的锦垫上,伸手替她合上眼睛,“选最好的棺木,葬在汴梁城外的青山上,能看见江南的方向。”
“臣遵旨。”刘秉忠躬身,看着陛下苍白的脸,终究还是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本想说“战时不宜大办葬礼”,可看着陛下眼底的悲恸,话到嘴边却成了“臣会亲自去办,定让蓝姑娘走得安心”。
赵昺点点头,走到沙盘前。沙盘上,汴梁城被圈了起来,周围散落着代表元军的黑色棋子,北方的大都方向,一枚棋子被推倒,旁边写着“忽必烈重伤”。
“元军的动向如何?”赵昺拿起一枚白色棋子,放在汴梁与大都之间的官道上。
“海都率残部逃回漠北,沿途收拢溃兵,看样子是想等忽必烈的消息;铁穆耳在大都主持大局,已派人快马去漠北,似是想稳住海都;阿剌罕被俘后,嘴硬得很,只说‘成王败寇’,不肯吐露元廷的虚实。”刘秉忠指着沙盘,一一禀报,“还有,濠州那边传来消息,朱元璋所在的皇觉寺,被元军溃兵洗劫,他不知去向。”
赵昺握着棋子的手顿了顿,指尖泛白。朱元璋……那个历史上最终荡平天下的人,终究还是在乱世里失去了最后的安稳。他忽然想起在濠州破庙遇见朱初一的情景,想起那句“子孙或能出有田之人”,如今想来,竟是一语成谶——只是这“有田之人”,要踩着多少尸骨,才能挣来一片天地。
“阿剌罕那边,不用审了。”赵昺放下棋子,声音平静得有些反常,“明日午时,斩于西门外,祭奠阵亡的将士和百姓。”
刘秉忠愣了一下,随即躬身:“臣遵旨。”他知道,陛下这是要用阿剌罕的血,告慰那些死去的人,也给活着的人一个交代。
“还有,”赵昺看向殿外,夜色正浓,星星被乌云遮住,连一点光都没有,“传朕旨意,开仓放粮,安抚百姓;阵亡将士的家属,每月由官府发放粮米两石,孩子入学堂读书,免一切赋税;百姓家的死者,由官府统一安葬,立碑记名。”
“臣这就去办。”
刘秉忠转身要走,却被赵昺叫住:“刘先生,你说……我们真的能复宋吗?”
刘秉忠脚步一顿,回头看向赵昺。大殿里的火把噼啪作响,映着陛下疲惫的脸,那双眼睛里,没有了往日的坚定,反而充满了迷茫。他忽然明白,陛下不是在问他,而是在问自己——在经历了这么多死亡,这么多背叛,这么多痛苦之后,那个“复宋”的梦,到底还值不值得坚持。
刘秉忠沉默了片刻,缓缓道:“殿下,臣不知道能不能复宋,但臣知道,那些跟着殿下从红螺岛走到现在的人,那些为了守城而死的百姓,他们不是为了‘宋’这个字,而是为了殿下你,为了你说的‘没有战乱,能吃饱饭’的日子。”
赵昺怔怔地看着沙盘,良久,才轻轻“嗯”了一声。
刘秉忠退下后,大殿里只剩下赵昺和蓝珠的尸体。火把渐渐燃尽,光线越来越暗,赵昺坐在锦垫旁,握着蓝珠冰冷的手,像一尊雕塑。他想起陆秀夫的遗书,想起“复宋未必在朕,而在民心”,想起建宁之变后,那些跟着他航向南洋的人,想起新宋洲的阳光和风车。
或许,从一开始,他就错了。他不该执着于“复宋”,不该执着于那片浸透了血的中原大地。可他又不能退——身后是十几万百姓,是无数双期盼的眼睛,是张勇、林啸、答失八都鲁,还有蓝珠用命换来的机会。
窗外,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要来了。赵昺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蓝珠,转身朝殿外走去。他的脚步不再沉重,眼底的迷茫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悲壮的坚定。
复宋也好,不复宋也罢,他都要走下去。不是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大宋”,而是为了那些死去的人,为了那个在断墙下哭着要阿爹的小女孩,为了所有还活着,还在期盼好日子的人。
哪怕这条路,要用他的命来铺。
西门外,朝阳升起时,阿剌罕的头颅被挂在城楼上。百姓们围在城下,有人唾骂,有人哭泣,也有人沉默。赵昺站在城头上,望着远方的旷野,那里的血迹还未干涸,却已有嫩芽从土里钻出来,带着微弱的生机。
“蓝珠,”赵昺轻声道,“新的一天,来了。”
风从南方吹来,带着一丝暖意,像是在回应他的话。城楼下,那个攥着木雕小鸟的小女孩,忽然抬起头,看向城头上的赵昺,轻轻说了一句:“殿下,要好好的。”
赵昺低头,对上小女孩的眼睛,忽然笑了。那笑容很淡,却像朝阳一样,驱散了些许残阳泣血的悲凉。
是啊,要好好的。为了所有活着的人,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