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大理使者携茶求种,梯级池竹固坡破山洪-《破落皇帝重整山河》

  兴州盐滩的稻穗刚灌浆,金黄的穗子垂着晨露时,土堡外就传来了马蹄声——大理洱海部落的使者段青,穿着白族特色的扎染围裙,头上裹着绣花青布包头,手里提着两串油亮的普洱茶饼;身后跟着两个族人,扛着块青灰色的大理石样,还有一袋掺着腐叶的红壤土,脚步轻快地走进了土堡。

  “殿下!俺是大理洱海部落的段青,”段青把普洱茶饼递到赵昺面前,茶香混着晨露的湿气散开,“俺们部落住在洱海西岸的山坡上,世代种玉米、养渔鹰,可山坡地薄,一到雨季就发山洪,玉米冲得只剩根;去年冬天渔鹰捕不到鱼,族人只能挖野菜填肚子。听说兴州的稻种能在盐滩活,还能帮于阗、克烈种出粮,俺们也想来求‘兴州耐盐种’,让山坡上也能长出粮田!”

  一个族人赶紧打开红壤土袋,土粒里混着碎腐叶,捏起来发黏:“殿下您看,这是俺们山坡的土,一泡水就成泥,山洪一冲就垮;要是种稻,水存不住,土也留不下,俺们实在没辙了……”

  王铁蛋接过土样,先抓了把揉碎,对着太阳照了照,又舀了勺水倒进土里,看着土块慢慢化开:“大理的红壤土黏,还怕冲,得修‘梯级池’——顺着山坡挖三层池子,一层比一层低,用竹篾编筐装沙砾当池壁,既能挡山洪,又能存水;池底铺红柳枝和腐叶,肥土还能保墒。你们洱海多竹子,编筐的料不缺,正好就地取材!”

  段青听得眼睛发亮,可转眼又皱了眉:“俺们部落里有老人说,山坡是‘洱海的护神地’,挖池子会‘惹恼水神’,发更大的山洪;还有几个从北边来的游商说,盐沙队的人放话,说赵昺的稻种是‘灾种’,种了会让洱海的鱼变少——现在部落里一半人想试,一半人怕……”

  “这话俺们听过!”没等段青说完,扎西(吐蕃使者,因帮着调试青稞与稻种混种,暂留兴州)就凑了过来,手里还攥着半穗青稞稻(他试着将青稞与稻种混种,刚结的穗),“俺们吐蕃之前也怕‘神山发怒’,结果种了稻,青稞收得更多,老人孩子都吃饱了!水神要是真护着你们,咋会让山洪冲了玉米?盐沙队的人就是想让你们饿肚子,好抢你们的渔鹰和茶!”

  陈老根也跟着点头,指着盐滩的稻田:“俺们汉人在河南种麦时,也怕河冲地,后来修了梯田,地没冲垮,收得还多!你们大理的山坡,修了梯级池,既能种稻,又能挡山洪,比种玉米强多了!”

  正说着,林啸急匆匆跑进来:“殿下!土堡外有几个穿大理服饰的人在造谣,说段青使者是‘赵昺的细作’,要骗部落的地挖池子,还说要去洱海放毒,让鱼死光!俺看他们的鞋印,是从东边盐沙队老巢的方向来的,肯定是余党冒充的!”

  “岂有此理!”段青立刻拔出腰间的短刀,扎染围裙被气得发抖,“俺们大理人最敬洱海,哪会放毒害鱼!这些骗子,俺们跟他们算账去!”

  赵昺领着众人走出土堡,只见三个穿大理服饰的人正围着几个看热闹的党项牧民嚷嚷,手里还举着块画着“死鱼”的木牌。段青一眼就看出破绽:“你们的包头绣错了!俺们洱海部落的包头,青布边要绣三朵山茶,你们只绣了两朵,还歪歪扭扭的——肯定是冒充的!”

  那三人见露了馅,转身就想跑,嵬名阿骨的牧民立刻骑马围上去,扎西的随从甩出套马索,绊倒两人,段青的族人则冲上去,夺下他们手里的木牌,掰成了碎片。“说!是不是盐沙队让你们来的?”段青按住一个人的肩膀,那人哆哆嗦嗦地承认:“是……是盐沙队的头让俺们来造谣,说只要搅黄了大理求种,就给俺们粮食……”

  解决了冒充者,段青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他从马背上搬下另一包东西,打开是晒干的洱海鱼干:“这是俺们洱海的鱼干,送给殿下和兴州的百姓,感谢你们拆穿骗子!俺们部落还有很多竹篾匠,等回去就编筐修梯级池,肯定能种活稻子!”

  接下来的两天,王铁蛋忙着给大理的稻种做处理——把稻种泡在掺了普洱茶汁的温水里(他说普洱茶汁能让稻种耐湿),再裹上洱海的腐叶,增强抗冲性。蓝珠则带着段青的族人去采艾草和金银花:“大理的山坡多瘴气,雨季容易闹肚子,用艾草煮水喝,金银花泡澡,能防瘴气。你们回去也可以种些,既治病,又能当肥料。”

  嵬名阿骨派了五个懂修渠的牧民,跟着段青去大理:“俺们党项人修过贺兰山的水渠,梯级池的活俺们熟,帮你们搭好池壁再回来!”陈老根也让两个老把式同去:“俺们教你们怎么在池底铺红柳枝,保准土不冲,水不漏!”

  出发那天,段青捧着装稻种的布包,对着赵昺躬身:“殿下放心,俺们一定把梯级池修好,把稻种种活!等秋收了,俺们不仅送新米,还送最好的普洱茶!”

  看着段青一行人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尽头,林啸又递来一封书信,笑着说:“殿下,交趾部落和夜郎部落的使者也派人捎信来,说听说大理求到了稻种,他们也想过来,还说要带自家的香料和药材当谢礼!”

  赵昺站在盐滩边,风吹过金黄的稻穗,沙沙作响。他低头看着手里的一粒稻种——这粒种子,从兴州的盐滩出发,到于阗的绿洲、克烈的草原、吐蕃的山地、大理的山坡,再到更远的交趾、夜郎,早已不是普通的种子。它是各族百姓手手相传的信任,是跨越山川的协作,是天下同心的火种。

  而这复国的大卷,正随着稻穗的成熟,在越来越多的土地上,写下“岁岁丰登、各族共荣”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