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兰考段的浊浪拍打着堤岸,卷起的泥沙在风中散成黄雾。赵昺勒住马缰,目光落在远处的堤坝上——脱脱果然下了狠手,不仅在堤上布了三千精兵,还挖开了两处堤口,浑浊的河水漫过农田,淹没了百姓的茅屋,几个老农跪在堤边,望着被淹的稻茬哭红了眼。
“殿下,脱脱派人传话,说咱们再往前一步,就彻底掘开堤坝,让整个兰考变成泽国!”林啸策马奔来,手里攥着元军送来的恐吓信,信纸边缘还沾着泥浆,“城里的百姓都被赶到堤边当人质,元军的刀架在他们脖子上,逼咱们退兵!”
扩廓帖木儿皱紧眉头,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兰考是黄河中游的关键地段,堤坝一旦全毁,下游的百姓都会遭殃。脱脱这是赌咱们不敢不顾百姓死活!”张勇按在腰间的短铳上,声音发沉:“可咱们也不能退!退了,元军只会更嚣张,北方的百姓就更没盼头了!”
赵昺望向堤边的百姓,一个老妇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手里还攥着半根干稻穗——那是去年仅存的收成。他心里一沉,突然翻身下马,从怀里掏出一袋占城稻种,走到堤边的老农面前:“老丈,这稻种耐涝,就算田被淹了,只要水退了,补种上还能收。咱们先把堤坝堵上,保住你的田,再跟脱脱算账!”
老农抬起满是泪痕的脸,看着那袋饱满的稻种,眼里渐渐有了光:“殿下……这稻种真能行?俺们的田被淹了三年,早就种不出东西了……”“能行!”赵昺蹲下身,指着不远处的高地,“咱们先把百姓转移到高坡,再堵堤口,等水退了,我让工匠帮你修水渠,种上占城稻,今年秋收就能有好收成!”
百姓们听见“秋收”二字,纷纷围过来,有的主动扛起身边的木桩,有的去扶受伤的乡邻——绝望的眼神里,重新燃起了希望。脱脱在堤上看见这一幕,气得拔剑砍断身边的旗杆:“一群泥腿子!给我射箭!把他们逼回去!”
箭雨刚要落下,却被元军阵里的一阵骚动打断——几个士兵突然扔下弓箭,对着堤下的百姓喊:“别射箭!俺们也是农家出身,不能伤了百姓!”脱脱回头一看,只见自己的亲卫里,竟有十几个士兵放下了兵器,为首的正是他从前的部将阿古拉。
“阿古拉,你敢反我!”脱脱怒吼着挥刀砍去,阿古拉却抽出佩刀格挡:“将军,咱们跟着你打仗,是为了混口饭吃,可你现在要淹了百姓的田,断了所有人的活路!义军给百姓分稻种,让大家能安稳种地,这才是咱们该走的路!”
元军士兵本就因粮少心散,听见“安稳种地”四个字,纷纷扔下兵器,有的甚至跳下堤坝,帮百姓转移物资。脱脱见大势已去,想骑马突围,却被张勇拦住。两人刀光剑影打了几个回合,张勇一脚踹落马下,亲兵们立刻上前按住他:“脱脱,你害百姓失了田,断了活路,今天就是你的死期!”
“别杀他!”赵昺快步上前,按住张勇的刀,“留着他,让他看看咱们是怎么帮百姓堵堤坝、种稻子的,让他知道,靠武力欺压百姓,永远赢不了民心!”
接下来的三天,兰考的堤坝上满是忙碌的身影。蓝珠带着畲族勇士,用竹编筐装满泥沙堵堤口,王铁蛋改良了夯土工具,让堤身更坚固;扩廓帖木儿和阿古拉带着投降的元军士兵,帮百姓转移到高坡,还搭起了临时棚屋;陆仲远则联络当地士族,运来粮食和农具,在高坡上搭起了临时粮站,分发给受灾的百姓。
赵昺每天都蹲在堤边,和老农一起查看水情,教他怎么在涝灾后选种、翻地。老农捧着占城稻种,小心翼翼地撒在高坡的一小块试验田里:“殿下,俺这辈子没种过这么金贵的稻种,要是真能收,俺就教全村人种!”赵昺笑着点头,又递给他一袋新的稻种:“这是徐州的耐旱种,混着种,就算再遇涝灾,也能有收成。”
第七天,堤坝终于堵牢,河水渐渐退去。百姓们回到自家田边,看着露出的泥地,又看了看试验田里刚冒芽的稻苗,激动得哭了起来。阿古拉带着几个元军士兵,扛着锄头过来帮忙翻地:“殿下,俺们想留下来,跟着您种稻子,再也不打仗了!”赵昺拍了拍他的肩:“好!等北伐成功了,我给你们分田,让你们都能当安稳的农户!”
中军帐里,林啸递来一份密信:“殿下,大都传来消息,元顺帝见脱脱被俘,已经慌了,召集了所有精锐守大都,还把皇宫里的粮食都运到了城墙上,想做最后抵抗。不过大都周边的百姓都在传,说义军会带稻种来,都盼着咱们早点进城呢!”
赵昺展开密信,目光落在“大都”二字上——那是北伐的终点,也是复宋大业的最后一步。他抬头望向窗外,高坡上的试验田泛着嫩绿,百姓们的谈笑声顺着风飘进来,混着黄河的浊浪声,像一首希望的歌谣。“传我命令,休整五日,五日之后,北伐军兵发大都!”
休整的日子里,兰考的变化日新月异。临时棚屋变成了结实的土房,试验田扩展成了连片的稻田,乡学的先生在高坡上搭起了学堂,孩子们的读书声里,多了关于“黄河丰收”的歌谣。临走前,老农带着全村人,给北伐军送来了一袋新磨的米粉:“殿下,这是用您留下的稻种试种的新米,您带着路上吃,等您从大都回来,俺们给您煮新米粥!”
赵昺接过米粉袋,心里满是暖意。他从怀里掏出一袋兰考的新稻种,递给老农:“这稻种你们留着,等秋收了,就送到大都周边,让那里的百姓也尝尝黄河边的新稻。咱们北伐,不仅是为了复宋,更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能在自己的田里,种出饱饭,种出安稳日子。”
北伐军出发时,兰考的百姓举着稻苗送行。黄河的浊浪拍打着新修的堤坝,试验田里的稻苗在风里舒展叶片,孩子们跟着队伍跑,嘴里唱着:“义军北伐,稻苗茁壮,大都城下,百姓安康……”赵昺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怀里揣着兰考的新稻种——这袋稻种,装着黄河百姓的希望,也装着复宋的最终期盼。他知道,大都的城墙再坚固,也挡不住民心,挡不住这带着黄河泥土香的稻种。北伐的终点就在前方,胜利的曙光,已在大都的城楼上,悄然亮起。
        “殿下,脱脱派人传话,说咱们再往前一步,就彻底掘开堤坝,让整个兰考变成泽国!”林啸策马奔来,手里攥着元军送来的恐吓信,信纸边缘还沾着泥浆,“城里的百姓都被赶到堤边当人质,元军的刀架在他们脖子上,逼咱们退兵!”
扩廓帖木儿皱紧眉头,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兰考是黄河中游的关键地段,堤坝一旦全毁,下游的百姓都会遭殃。脱脱这是赌咱们不敢不顾百姓死活!”张勇按在腰间的短铳上,声音发沉:“可咱们也不能退!退了,元军只会更嚣张,北方的百姓就更没盼头了!”
赵昺望向堤边的百姓,一个老妇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手里还攥着半根干稻穗——那是去年仅存的收成。他心里一沉,突然翻身下马,从怀里掏出一袋占城稻种,走到堤边的老农面前:“老丈,这稻种耐涝,就算田被淹了,只要水退了,补种上还能收。咱们先把堤坝堵上,保住你的田,再跟脱脱算账!”
老农抬起满是泪痕的脸,看着那袋饱满的稻种,眼里渐渐有了光:“殿下……这稻种真能行?俺们的田被淹了三年,早就种不出东西了……”“能行!”赵昺蹲下身,指着不远处的高地,“咱们先把百姓转移到高坡,再堵堤口,等水退了,我让工匠帮你修水渠,种上占城稻,今年秋收就能有好收成!”
百姓们听见“秋收”二字,纷纷围过来,有的主动扛起身边的木桩,有的去扶受伤的乡邻——绝望的眼神里,重新燃起了希望。脱脱在堤上看见这一幕,气得拔剑砍断身边的旗杆:“一群泥腿子!给我射箭!把他们逼回去!”
箭雨刚要落下,却被元军阵里的一阵骚动打断——几个士兵突然扔下弓箭,对着堤下的百姓喊:“别射箭!俺们也是农家出身,不能伤了百姓!”脱脱回头一看,只见自己的亲卫里,竟有十几个士兵放下了兵器,为首的正是他从前的部将阿古拉。
“阿古拉,你敢反我!”脱脱怒吼着挥刀砍去,阿古拉却抽出佩刀格挡:“将军,咱们跟着你打仗,是为了混口饭吃,可你现在要淹了百姓的田,断了所有人的活路!义军给百姓分稻种,让大家能安稳种地,这才是咱们该走的路!”
元军士兵本就因粮少心散,听见“安稳种地”四个字,纷纷扔下兵器,有的甚至跳下堤坝,帮百姓转移物资。脱脱见大势已去,想骑马突围,却被张勇拦住。两人刀光剑影打了几个回合,张勇一脚踹落马下,亲兵们立刻上前按住他:“脱脱,你害百姓失了田,断了活路,今天就是你的死期!”
“别杀他!”赵昺快步上前,按住张勇的刀,“留着他,让他看看咱们是怎么帮百姓堵堤坝、种稻子的,让他知道,靠武力欺压百姓,永远赢不了民心!”
接下来的三天,兰考的堤坝上满是忙碌的身影。蓝珠带着畲族勇士,用竹编筐装满泥沙堵堤口,王铁蛋改良了夯土工具,让堤身更坚固;扩廓帖木儿和阿古拉带着投降的元军士兵,帮百姓转移到高坡,还搭起了临时棚屋;陆仲远则联络当地士族,运来粮食和农具,在高坡上搭起了临时粮站,分发给受灾的百姓。
赵昺每天都蹲在堤边,和老农一起查看水情,教他怎么在涝灾后选种、翻地。老农捧着占城稻种,小心翼翼地撒在高坡的一小块试验田里:“殿下,俺这辈子没种过这么金贵的稻种,要是真能收,俺就教全村人种!”赵昺笑着点头,又递给他一袋新的稻种:“这是徐州的耐旱种,混着种,就算再遇涝灾,也能有收成。”
第七天,堤坝终于堵牢,河水渐渐退去。百姓们回到自家田边,看着露出的泥地,又看了看试验田里刚冒芽的稻苗,激动得哭了起来。阿古拉带着几个元军士兵,扛着锄头过来帮忙翻地:“殿下,俺们想留下来,跟着您种稻子,再也不打仗了!”赵昺拍了拍他的肩:“好!等北伐成功了,我给你们分田,让你们都能当安稳的农户!”
中军帐里,林啸递来一份密信:“殿下,大都传来消息,元顺帝见脱脱被俘,已经慌了,召集了所有精锐守大都,还把皇宫里的粮食都运到了城墙上,想做最后抵抗。不过大都周边的百姓都在传,说义军会带稻种来,都盼着咱们早点进城呢!”
赵昺展开密信,目光落在“大都”二字上——那是北伐的终点,也是复宋大业的最后一步。他抬头望向窗外,高坡上的试验田泛着嫩绿,百姓们的谈笑声顺着风飘进来,混着黄河的浊浪声,像一首希望的歌谣。“传我命令,休整五日,五日之后,北伐军兵发大都!”
休整的日子里,兰考的变化日新月异。临时棚屋变成了结实的土房,试验田扩展成了连片的稻田,乡学的先生在高坡上搭起了学堂,孩子们的读书声里,多了关于“黄河丰收”的歌谣。临走前,老农带着全村人,给北伐军送来了一袋新磨的米粉:“殿下,这是用您留下的稻种试种的新米,您带着路上吃,等您从大都回来,俺们给您煮新米粥!”
赵昺接过米粉袋,心里满是暖意。他从怀里掏出一袋兰考的新稻种,递给老农:“这稻种你们留着,等秋收了,就送到大都周边,让那里的百姓也尝尝黄河边的新稻。咱们北伐,不仅是为了复宋,更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能在自己的田里,种出饱饭,种出安稳日子。”
北伐军出发时,兰考的百姓举着稻苗送行。黄河的浊浪拍打着新修的堤坝,试验田里的稻苗在风里舒展叶片,孩子们跟着队伍跑,嘴里唱着:“义军北伐,稻苗茁壮,大都城下,百姓安康……”赵昺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怀里揣着兰考的新稻种——这袋稻种,装着黄河百姓的希望,也装着复宋的最终期盼。他知道,大都的城墙再坚固,也挡不住民心,挡不住这带着黄河泥土香的稻种。北伐的终点就在前方,胜利的曙光,已在大都的城楼上,悄然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