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运河截粮断敌脉,徐州田埂播新希望-《破落皇帝重整山河》

  徐州城外的运河水面,晨雾像薄纱裹着船帆。蓝珠伏在竹筒船里,指尖触到微凉的河水——这是她带着畲族勇士潜伏的第三天,元军的漕运粮船每天辰时会从上游驶来,船上载着徐州守将也速迭儿的军粮,据说能供城内守军吃一个月。

  “姑娘,来了!”船头的勇士压低声音,手指指向远处——三艘粮船顺着水流漂来,船头的元军士兵抱着弯刀打盹,船尾的桨手有气无力地划着,显然没料到运河支流里藏着伏兵。蓝珠做了个手势,二十艘竹筒船突然散开,像离弦的箭般射向粮船。

  “动手!”蓝珠一声令下,勇士们从船里跃出,标枪精准扎断粮船的缆绳,船身瞬间失控。元军士兵惊醒时,短铳的枪口已顶在他们腰间:“降者不杀!反抗者扔河里喂鱼!”一个士兵刚要拔刀,就被身边的同伴按住:“别傻了!军粮被截,咱们早晚要饿死,不如降了义军,还能回家种稻!”

  短短半个时辰,三船军粮全被截下。蓝珠让人把粮船划到芦苇荡深处,对着赶来接应的徐州士族信使笑道:“告诉城里的百姓,军粮我们扣下了,也速迭儿撑不了几天了,让他们再等等,义军很快就进城送稻种!”

  此时的徐州东门,张勇正带着先锋营与元军骑兵对峙。也速迭儿得知粮船被截,气得亲自带兵出城,想夺回粮道。他骑着高头大马,举着弯刀吼:“反贼!敢截我的军粮,今日定要把你们斩尽杀绝!”

  “就凭你?”张勇冷笑一声,挥手示意——士兵们迅速展开竹制盾牌,形成一道坚墙,后面的工匠立刻架起改良火炮。“轰!”一炮轰在元军骑兵阵前,烟尘里,几匹战马受惊狂奔,冲乱了元军的阵形。也速迭儿刚要重整队伍,就见城内方向升起烟火——那是士族约定的“内应信号”!

  “不好!”也速迭儿心里一沉,刚要撤军回城,却被张勇拦住。两人刀光剑影打了十几个回合,张勇一刀挑飞他的弯刀,厉声喝道:“也速迭儿,你粮道已断,城内百姓倒戈,还不投降!”元军士兵看着城头上渐渐换成的义军旗帜,纷纷扔下兵器,有的甚至跪地求饶:“我们降!我们要回家种稻!”

  也速迭儿看着空荡荡的身边,又望向城内——百姓们举着火把,围着义军欢呼,手里还攥着稻种,那是士族提前藏好的占城稻种样本。他长叹一声,瘫坐在马背上,被义军士兵押了下去。

  赵昺进城时,徐州的百姓早已在街头等候。一个老农捧着一碗糙米饭,颤巍巍地走到他面前:“殿下,这是咱们徐州最好的米,可比起您带来的占城稻,差远了!去年大旱,咱们的稻子减产一半,要是早有占城稻,也不会饿肚子了!”

  赵昺接过糙米饭,又从怀里掏出一袋占城稻种,递给老农:“老丈,这稻种耐旱,三个月就能收。咱们先把城外的旱田改种占城稻,工匠们会帮你们修水渠,引运河的水灌溉,以后就算再遇大旱,也能有收成!”

  百姓们围上来,争相要稻种。有的当场就跑到城外的田埂上,用手刨开干硬的泥土,把稻种撒进去;有的帮着工匠丈量土地,规划水渠路线;连投降的元军士兵也扛着锄头过来,他们大多是徐州周边的农户,家里的田还在,早就盼着能放下武器,好好侍弄庄稼。

  中军帐里,陆仲远递来一份名册:“殿下,徐州的士族捐了二十船粮,还说要组织农户跟着咱们北伐,把占城稻种带到开封、洛阳去。另外,林啸的暗线传回消息,元顺帝派了丞相脱脱带兵南下,想在黄河边阻拦咱们。”

  赵昺展开地图,手指在黄河流域划过:“脱脱是元军的硬茬,不过他手下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常年吃不上饱饭,只要咱们把占城稻种带到黄河边,让他们看到丰收的希望,不愁他们不倒戈。”扩廓帖木儿点头附和:“我在北方待过,黄河边的土地肥沃,只是缺水缺好稻种,只要咱们修好了水渠,种上占城稻,百姓们定会支持咱们!”

  接下来的几天,徐州的田埂上热闹非凡。蓝珠带着畲族勇士帮百姓挖水渠,运河的水顺着新挖的沟渠流进旱田,干硬的泥土渐渐变得湿润;王铁蛋改良了灌溉用的水车,用竹筒代替木板,更轻便也更节水;张勇则带着士兵帮百姓翻地,有的士兵还教农户怎么分辨占城稻种,怎么控制播种密度——这些都是在建宁、杭州学的经验,如今全用在了徐州的田地里。

  临走前,赵昺去了城外的旱田。老农正蹲在地里,看着刚冒芽的占城稻苗,眼里满是欢喜:“殿下,您看这芽多壮!等秋收了,俺就把新种子送到黄河边,让那边的百姓也尝尝!”赵昺笑着点头,又掏出一袋新的稻种:“这是南京的新收稻种,比建宁的更耐旱,你们留着试种,要是长得好,就推广到整个北方!”

  北伐军出发时,徐州的百姓举着稻苗送行。田埂上的新苗在风里晃,运河的水流淌着,带着稻种的清香。赵昺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怀里揣着徐州的新稻种——这袋稻种,不仅装着徐州百姓的希望,更装着北方百姓的期待。他望向黄河的方向,心里清楚,接下来的仗会更难打,但只要带着民心,带着稻种,就没有跨不过的黄河,没有攻不破的大都。

  队伍走远时,身后传来百姓的呼喊:“殿下!等你们从大都回来,俺们用新稻给你们做馒头!”赵昺回头,只见田埂上的百姓还在挥手,稻苗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那是北方春天的第一抹绿,也是复宋大业最坚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