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城的校场上,黄土被晨光晒得发烫。
一夜之间,一座丈高的誓师坛拔地而起,坛上插着两杆宋军大旗,红底黄字的“宋”字在风里舒展,像一双欲要展翅的翅膀。坛下,三万将士列成整齐的方阵,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其中既有跟着赵昺从潜龙寨出来的老部下,也有刚投降的元军降兵,还有拿着锄头、铁叉赶来的百姓义勇,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同一种神情:那是压抑了太久的渴望,是对故土的执念。
王小铁扛着一门新造的床弩,满头大汗地跑到方阵末尾。这床弩比之前的轻便了三成,箭杆裹了铁皮,箭头淬了火,他昨夜在铁坊忙到后半夜,此刻眼皮还在打架,却硬是撑着不肯后退。“阿铁,你这床弩能射多远?”旁边的阿牛凑过来,手里握着那把替死兵报仇的刀,刀身被磨得锃亮。
“五十步!准头够的话,能穿透元军的铁皮甲!”王小铁拍了拍床弩,语气里满是骄傲,“俺还加了滑轮,两个人就能抬着走,北伐时正好用得上。”
阿牛咧嘴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好!到时候俺跟着你,你射翻元兵的马,俺上去砍他们的脑袋!”
两人正说着,校场入口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赵昺骑着白马,一身银甲,腰间挂着那把短铳,身后跟着张勇、蓝珠、林啸等人。将士们看到他,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音震得坛上的旗帜都在发抖。
赵昺翻身下马,走上誓师坛。他站在坛边,目光扫过下方的人群——他看到了张勇缠着绷带的左臂,看到了蓝珠腰间的畲族弯刀,看到了阿牛脸上的煤灰,看到了那些降兵眼里的忐忑与期待。他深吸一口气,声音透过风,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兄弟们,三年前,崖山一战,大宋的旗帜倒了。咱们像丧家之犬,躲在山里,看着元兵烧杀抢掠,看着亲人流离失所!”他的声音渐渐提高,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坚定,“可咱们没有认输!潜龙寨的雪,建宁城的血,都告诉咱们——大宋没有亡!只要还有一个宋人在,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咱们就要把元兵赶出中原,就要让大宋的旗帜,重新插在临安的城楼上!”
“赶出中原!复我大宋!”将士们齐声呐喊,声浪直冲云霄。张勇拔剑出鞘,指着北方,嘶吼道:“殿下说得对!今日誓师,明日就北伐!拿下温州,拿下临安,拿下大都!”
“拿下大都!”呐喊声再次响起,连那些原本忐忑的降兵,也忍不住跟着喊了起来。
赵昺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我知道,北伐之路凶险。元廷还有十万铁骑,还有内乱未平的变数。但我向你们保证,只要我赵昺还有一口气,就绝不会让兄弟们白白送死!咱们不仅要打胜仗,还要让天下的汉人知道——跟着大宋,有饭吃,有田种,有尊严!”
他从怀里掏出一份文书,高高举起:“这是我拟的《北伐安民策》!沿途州县,凡归降者,免除三年赋税;凡战死的兄弟,家属由朝廷供养终身;凡掳掠百姓者,无论官阶高低,立斩不赦!”
坛下一片沸腾,百姓义勇们激动得热泪盈眶,降兵们也露出了安心的神色。蓝珠走上前,将一面崭新的“宋”字旗递给赵昺:“殿下,畲族八千儿郎,已在城外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赵昺接过旗帜,用力插在誓师坛中央:“好!三日之后,兵分两路!张勇,你率水师东进,攻打温州;蓝珠,你率畲族义军为先锋,从陆路北上,牵制元军;林啸,你统领中军,随我坐镇建宁,待温州拿下,再挥师北上!”
“末将遵旨!”三人齐声领命,声音铿锵有力。
誓师大会一直持续到正午,将士们散去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激昂的斗志。赵昺刚走下誓师坛,林啸就快步跟了上来,压低声音道:“殿下,昨夜的事,有结果了。”
赵昺点点头,带着他往帅府后院走去。进了书房,林啸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是细作记录的陆仲远和钱穆的对话。“陆仲远确实和甘麻剌的人有联系,还收了甘麻剌的玉佩,用来联络降兵里的旧部。”林啸的声音低沉,“细作还说,钱穆昨夜偷偷去了降兵营,见了一个叫巴图的百户——那是甘麻剌的亲信。”
赵昺接过纸条,仔细看着,手指在“困住赵昺”几个字上轻轻敲击。他没有发怒,反而平静地问道:“降兵营里,甘麻剌的旧部有多少人?”
“大约三百人,都被编入了辅兵营,由阿力统领。”林啸答道,“阿力已经察觉到不对劲,巴图这几日总是私下联络人,形迹可疑。”
赵昺沉默了片刻,抬头看向林啸:“你觉得,陆仲远会在什么时候动手?”
“三日之后北伐,张勇和蓝珠的部队离开建宁,城中兵力空虚,这是最好的时机。”林啸分析道,“他只要煽动降兵哗变,再联合城外的元军,就能趁机控制建宁。”
赵昺走到窗边,望着校场上正在收拾的誓师坛,嘴角勾起一丝冷笑:“他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既想借甘麻剌的手恢复家族荣耀,又想在我北伐失败后,拥立赵屿夺权——可惜,他算漏了一点。”
“殿下是说……”
“他算漏了,我早就知道他的心思。”赵昺转过身,眼神锐利,“林啸,你去告诉阿力,假意配合巴图,让他以为降兵都愿意跟着他哗变。三日之后,等张勇和蓝珠的部队出城,你就把那三百降兵和钱穆、巴图,都‘请’到帅府来——我要让他们看看,谁才是建宁的主人。”
林啸眼睛一亮:“殿下是想将计就计?”
“没错。”赵昺点点头,“陆仲远是江南士族的代表,钱穆是泉州富商的头面人物。若能当众揭穿他们的阴谋,既能清除内患,又能震慑那些心怀异心的人。至于甘麻剌……”他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玩味,“咱们正好可以借他的手,搅乱元廷的内乱。”
林啸领命离去,书房里只剩下赵昺一人。他拿起桌上的《北伐安民策》,上面的字迹还带着墨香,那是他昨夜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的成果。他想起陆仲远在议事时的犹豫,想起他在偏房里的挣扎,心里不禁有些唏嘘——若不是士族的执念,若不是时代的裹挟,陆仲远或许会是个好官。
可唏嘘归唏嘘,赵昺很清楚,在复兴大宋的路上,容不得半点心软。
与此同时,陆仲远的府邸里,巴图正跪在地上,手里捧着一封密信:“大人,甘麻剌大人回信了!他说三日之后,会派五千骑兵埋伏在城外的落马坡,只要咱们在城中哗变,控制住赵昺,他们就立刻进城接应!”
陆仲远接过密信,快速扫了一眼,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扶起巴图,从怀里掏出一袋银子:“辛苦你了。这几日,你继续联络降兵,务必让他们在三日之后,听我的号令行事。记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大人放心!”巴图接过银子,脸上露出贪婪的笑容,“那些降兵早就不想跟着赵昺了,只要大人一声令下,他们肯定会跟着我哗变!”
巴图离去后,陆仲远走到书架前,拉开一个暗格,里面放着那枚甘麻剌给的玉佩。他拿起玉佩,对着阳光看了看,玉上刻着的“甘”字清晰可见。他想起钱穆说的“恢复陆氏荣耀”,想起父亲的嘱托,眼神渐渐变得坚定:“爹,儿子很快就能让陆氏重振雄风了。”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阿力正躲在府邸外的巷子里,将巴图离去的身影,记在了心里。而巷口的一棵老槐树上,林啸的细作正用望远镜,观察着府邸里的一举一动。
三日的时间,转瞬即逝。
出发那天,建宁城的东门挤满了百姓,他们拿着鸡蛋、馒头,往将士们的手里塞,眼里满是期盼。张勇率领水师,乘着战船,顺着闽江而下,船帆上的“宋”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蓝珠率领畲族义军,骑着战马,朝着陆路进发,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赵昺站在城楼上,目送着两支部队远去。林啸走到他身边,低声道:“殿下,都安排好了。阿力说,巴图已经联络好了三百降兵,约定今日午时,在帅府外集合,借口‘请求赏赐’,趁机哗变。”
赵昺点点头,目光看向帅府的方向:“好。让他们来。今日,咱们就把这张暗网,彻底撕开。”
正午的阳光,格外刺眼。帅府外,三百降兵拿着武器,在巴图的带领下,朝着大门走去。他们的脸上带着紧张与兴奋,以为只要控制了赵昺,就能得到甘麻剌的赏赐,就能摆脱降兵的身份。
而帅府内,赵昺正坐在大堂上,手里拿着那把短铳,神色平静。张勇留下的禁军,林啸的细作,都已埋伏在大堂两侧,只等着鱼儿上钩。
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一场将计就计的对决,即将在这座刚刚迎来胜利的城市里,拉开帷幕。而北伐的号角,才刚刚吹响,大宋复兴的道路上,第一场内患,已悄然降临。
一夜之间,一座丈高的誓师坛拔地而起,坛上插着两杆宋军大旗,红底黄字的“宋”字在风里舒展,像一双欲要展翅的翅膀。坛下,三万将士列成整齐的方阵,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其中既有跟着赵昺从潜龙寨出来的老部下,也有刚投降的元军降兵,还有拿着锄头、铁叉赶来的百姓义勇,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同一种神情:那是压抑了太久的渴望,是对故土的执念。
王小铁扛着一门新造的床弩,满头大汗地跑到方阵末尾。这床弩比之前的轻便了三成,箭杆裹了铁皮,箭头淬了火,他昨夜在铁坊忙到后半夜,此刻眼皮还在打架,却硬是撑着不肯后退。“阿铁,你这床弩能射多远?”旁边的阿牛凑过来,手里握着那把替死兵报仇的刀,刀身被磨得锃亮。
“五十步!准头够的话,能穿透元军的铁皮甲!”王小铁拍了拍床弩,语气里满是骄傲,“俺还加了滑轮,两个人就能抬着走,北伐时正好用得上。”
阿牛咧嘴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好!到时候俺跟着你,你射翻元兵的马,俺上去砍他们的脑袋!”
两人正说着,校场入口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赵昺骑着白马,一身银甲,腰间挂着那把短铳,身后跟着张勇、蓝珠、林啸等人。将士们看到他,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音震得坛上的旗帜都在发抖。
赵昺翻身下马,走上誓师坛。他站在坛边,目光扫过下方的人群——他看到了张勇缠着绷带的左臂,看到了蓝珠腰间的畲族弯刀,看到了阿牛脸上的煤灰,看到了那些降兵眼里的忐忑与期待。他深吸一口气,声音透过风,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兄弟们,三年前,崖山一战,大宋的旗帜倒了。咱们像丧家之犬,躲在山里,看着元兵烧杀抢掠,看着亲人流离失所!”他的声音渐渐提高,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坚定,“可咱们没有认输!潜龙寨的雪,建宁城的血,都告诉咱们——大宋没有亡!只要还有一个宋人在,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咱们就要把元兵赶出中原,就要让大宋的旗帜,重新插在临安的城楼上!”
“赶出中原!复我大宋!”将士们齐声呐喊,声浪直冲云霄。张勇拔剑出鞘,指着北方,嘶吼道:“殿下说得对!今日誓师,明日就北伐!拿下温州,拿下临安,拿下大都!”
“拿下大都!”呐喊声再次响起,连那些原本忐忑的降兵,也忍不住跟着喊了起来。
赵昺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我知道,北伐之路凶险。元廷还有十万铁骑,还有内乱未平的变数。但我向你们保证,只要我赵昺还有一口气,就绝不会让兄弟们白白送死!咱们不仅要打胜仗,还要让天下的汉人知道——跟着大宋,有饭吃,有田种,有尊严!”
他从怀里掏出一份文书,高高举起:“这是我拟的《北伐安民策》!沿途州县,凡归降者,免除三年赋税;凡战死的兄弟,家属由朝廷供养终身;凡掳掠百姓者,无论官阶高低,立斩不赦!”
坛下一片沸腾,百姓义勇们激动得热泪盈眶,降兵们也露出了安心的神色。蓝珠走上前,将一面崭新的“宋”字旗递给赵昺:“殿下,畲族八千儿郎,已在城外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赵昺接过旗帜,用力插在誓师坛中央:“好!三日之后,兵分两路!张勇,你率水师东进,攻打温州;蓝珠,你率畲族义军为先锋,从陆路北上,牵制元军;林啸,你统领中军,随我坐镇建宁,待温州拿下,再挥师北上!”
“末将遵旨!”三人齐声领命,声音铿锵有力。
誓师大会一直持续到正午,将士们散去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激昂的斗志。赵昺刚走下誓师坛,林啸就快步跟了上来,压低声音道:“殿下,昨夜的事,有结果了。”
赵昺点点头,带着他往帅府后院走去。进了书房,林啸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是细作记录的陆仲远和钱穆的对话。“陆仲远确实和甘麻剌的人有联系,还收了甘麻剌的玉佩,用来联络降兵里的旧部。”林啸的声音低沉,“细作还说,钱穆昨夜偷偷去了降兵营,见了一个叫巴图的百户——那是甘麻剌的亲信。”
赵昺接过纸条,仔细看着,手指在“困住赵昺”几个字上轻轻敲击。他没有发怒,反而平静地问道:“降兵营里,甘麻剌的旧部有多少人?”
“大约三百人,都被编入了辅兵营,由阿力统领。”林啸答道,“阿力已经察觉到不对劲,巴图这几日总是私下联络人,形迹可疑。”
赵昺沉默了片刻,抬头看向林啸:“你觉得,陆仲远会在什么时候动手?”
“三日之后北伐,张勇和蓝珠的部队离开建宁,城中兵力空虚,这是最好的时机。”林啸分析道,“他只要煽动降兵哗变,再联合城外的元军,就能趁机控制建宁。”
赵昺走到窗边,望着校场上正在收拾的誓师坛,嘴角勾起一丝冷笑:“他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既想借甘麻剌的手恢复家族荣耀,又想在我北伐失败后,拥立赵屿夺权——可惜,他算漏了一点。”
“殿下是说……”
“他算漏了,我早就知道他的心思。”赵昺转过身,眼神锐利,“林啸,你去告诉阿力,假意配合巴图,让他以为降兵都愿意跟着他哗变。三日之后,等张勇和蓝珠的部队出城,你就把那三百降兵和钱穆、巴图,都‘请’到帅府来——我要让他们看看,谁才是建宁的主人。”
林啸眼睛一亮:“殿下是想将计就计?”
“没错。”赵昺点点头,“陆仲远是江南士族的代表,钱穆是泉州富商的头面人物。若能当众揭穿他们的阴谋,既能清除内患,又能震慑那些心怀异心的人。至于甘麻剌……”他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玩味,“咱们正好可以借他的手,搅乱元廷的内乱。”
林啸领命离去,书房里只剩下赵昺一人。他拿起桌上的《北伐安民策》,上面的字迹还带着墨香,那是他昨夜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的成果。他想起陆仲远在议事时的犹豫,想起他在偏房里的挣扎,心里不禁有些唏嘘——若不是士族的执念,若不是时代的裹挟,陆仲远或许会是个好官。
可唏嘘归唏嘘,赵昺很清楚,在复兴大宋的路上,容不得半点心软。
与此同时,陆仲远的府邸里,巴图正跪在地上,手里捧着一封密信:“大人,甘麻剌大人回信了!他说三日之后,会派五千骑兵埋伏在城外的落马坡,只要咱们在城中哗变,控制住赵昺,他们就立刻进城接应!”
陆仲远接过密信,快速扫了一眼,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扶起巴图,从怀里掏出一袋银子:“辛苦你了。这几日,你继续联络降兵,务必让他们在三日之后,听我的号令行事。记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大人放心!”巴图接过银子,脸上露出贪婪的笑容,“那些降兵早就不想跟着赵昺了,只要大人一声令下,他们肯定会跟着我哗变!”
巴图离去后,陆仲远走到书架前,拉开一个暗格,里面放着那枚甘麻剌给的玉佩。他拿起玉佩,对着阳光看了看,玉上刻着的“甘”字清晰可见。他想起钱穆说的“恢复陆氏荣耀”,想起父亲的嘱托,眼神渐渐变得坚定:“爹,儿子很快就能让陆氏重振雄风了。”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阿力正躲在府邸外的巷子里,将巴图离去的身影,记在了心里。而巷口的一棵老槐树上,林啸的细作正用望远镜,观察着府邸里的一举一动。
三日的时间,转瞬即逝。
出发那天,建宁城的东门挤满了百姓,他们拿着鸡蛋、馒头,往将士们的手里塞,眼里满是期盼。张勇率领水师,乘着战船,顺着闽江而下,船帆上的“宋”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蓝珠率领畲族义军,骑着战马,朝着陆路进发,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赵昺站在城楼上,目送着两支部队远去。林啸走到他身边,低声道:“殿下,都安排好了。阿力说,巴图已经联络好了三百降兵,约定今日午时,在帅府外集合,借口‘请求赏赐’,趁机哗变。”
赵昺点点头,目光看向帅府的方向:“好。让他们来。今日,咱们就把这张暗网,彻底撕开。”
正午的阳光,格外刺眼。帅府外,三百降兵拿着武器,在巴图的带领下,朝着大门走去。他们的脸上带着紧张与兴奋,以为只要控制了赵昺,就能得到甘麻剌的赏赐,就能摆脱降兵的身份。
而帅府内,赵昺正坐在大堂上,手里拿着那把短铳,神色平静。张勇留下的禁军,林啸的细作,都已埋伏在大堂两侧,只等着鱼儿上钩。
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一场将计就计的对决,即将在这座刚刚迎来胜利的城市里,拉开帷幕。而北伐的号角,才刚刚吹响,大宋复兴的道路上,第一场内患,已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