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城的晨光里,粮市街口的石碾子还沾着昨夜的露水,几个裹着补丁棉袄的百姓正排队领粮,手里的陶碗碰出细碎的声响。阿珠带着十几个渔村妇女,推着新织的粗布走到城门口,见守卫的畲族猎手正帮老人扛粮袋,忍不住笑着递过一匹布:“蓝大哥,这布耐穿,给弟兄们做冬衣正好。”那猎手黝黑的脸上露出憨笑,忙接过布:“多谢阿珠姐,上次你教的织布法子,俺媳妇在家练了好几遍呢!”
中军大帐里,赵昺正对着摊开的建宁城舆图出神。舆图上用朱砂标出了粮仓、铁坊和医馆的位置,西门瓮城旁还空着一块地,他指尖在那处点了点:“这里可以建学堂,让流民子弟和畲族孩子一起识字,懂了道理,才知道为啥要抗元。”
“殿下,此举不妥。”陆仲远捧着一卷《宋会要》走进来,眉头拧成疙瘩,“畲族乃‘化外之民’,历来与中原士族殊途,让他们的孩子与汉人子弟同堂,恐乱了‘华夷之辨’的祖制。”
赵昺抬眼看向他,指了指帐外:“陆长史刚从街上过,该见着蓝飞虎的人帮百姓修屋顶了吧?上次落马坡之战,畲族兄弟死了七十多个,他们的血和我们的血流在一处,哪还有什么‘华夷’之分?”他顿了顿,拿起案上的战俘名册,“再说,眼下还有更要紧的事——这三百多降兵,你说该怎么处置?”
陆仲远翻了两页名册,语气坚定:“按宋律,降兵当充作苦役,或流放海岛,绝不可留在军中。这些人曾为元廷卖命,难保不会复叛。”
“可苦役要耗粮食,流放要派船,都是负担。”赵昺站起身,走到帐门口,“我倒觉得,不如让他们去修城墙、垦荒,若有人愿加入义军,只要真心抗元,就给他们机会。王老铁的铁坊缺人手,这些降兵里有不少铁匠,正好能用。”
“殿下这是在冒风险!”陆仲远急得上前一步,“前日有降兵偷偷藏了匕首,若不是张统领查得紧,恐怕已出了乱子。旧制之所以能传百年,就是因为能防患于未然,岂能因一时之念随意更改?”
两人正争执时,帐外突然传来脚步声,林啸掀帘进来,脸色比外面的天色还沉:“殿下,细作从福州传回消息,阿剌罕已从漠北调回五千骑兵,还联合了建宁周边的元军万户,不日就要来攻建宁城!”
赵昺猛地攥紧拳头,舆图上的朱砂印记被指尖蹭得模糊:“阿剌罕动作倒快,看来他是想趁我们立足未稳,把建宁城夺回去。”他转头看向陆仲远,语气缓和了些,“陆长史,降兵的事暂且搁置,你先去清点粮仓,确保粮草能支撑三个月。另外,贴出告示,凡愿参与守城的百姓,每人每日发半斗米,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
陆仲远虽仍有顾虑,但见军情紧急,也只能拱手应下:“臣这就去办。”
待陆仲远走后,林啸从怀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条:“还有个消息,泉州的赛义德派人来说,元军最近在查硫磺和硝石的买卖,我们的贸易线恐怕要断了。王老铁的震天雷,现在只剩不到二十枚了。”
“硫磺断了?”赵昺皱起眉,转身看向帐外的铁坊方向,“走,去看看王老铁。”
铁坊里弥漫着灼热的铁腥味,王老铁正光着膀子,用大锤砸向烧红的铁块,火星溅在他满是老茧的胳膊上。见赵昺进来,他忙放下锤子,用粗布擦了擦汗:“殿下,您来得正好,俺刚改良了锄头,比之前的省力多了,给畲族兄弟送去,开春种地正好用。”
赵昺拿起案上的锄头,看了看锋利的刃口:“王师傅,硫磺的事你知道了吗?震天雷要是没了,守城就难了。”
王老铁的脸沉了下来,蹲在地上抓了抓头发:“俺知道这硫磺金贵,可除了泉州,俺也不知道哪儿还有。要不……俺试试用硝石和木炭调调?就是威力肯定没那么大。”
“只能先这样了。”赵昺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先多造些铁箭和短刀,另外,让你的徒弟们把城墙缺口处的铁板再加厚些,元军的回回炮威力不小,得防着他们轰城。”
刚走出铁坊,就见蓝珠提着药箱匆匆走来,脸上带着急色:“殿下,城西的战俘营里有十几个降兵闹肚子,俺怀疑是水土不服,可医馆的草药快用完了,得让人去山里采。”
赵昺点头:“让畲族的猎手带几个懂草药的兄弟去,务必尽快把药采回来。另外,你去战俘营看看,若有愿意学医的,也可以教他们,多一个医人,就能多救几个人。”
蓝珠眼睛亮了亮:“殿下这个主意好!上次有个降兵说他以前是郎中,就是被元军抓去当差的,说不定能帮上忙。”
夕阳西下时,建宁城的城墙上已站满了守卫的士兵,畲族猎手在箭楼里搭好了弓箭,汉人步兵则扛着长枪来回巡逻。赵昺站在东门城楼,看着远处的官道,隐约能看到尘土飞扬——那是元军的先锋部队来了。
“殿下,张统领已经带着五百骑兵去袭扰元军粮道了。”林啸走到他身边,声音低沉,“陆长史也清点完了粮草,够支撑四个月,就是硫磺……只够造五枚震天雷。”
赵昺望着渐渐逼近的狼烟,深吸了一口气:“没关系,我们有城墙,有百姓,还有畲汉兄弟一起守着。阿剌罕想夺回建宁城,得先问问我们手里的刀答应不答应。”
夜色渐浓,城墙上的火把连成了一条火龙,映着士兵们坚毅的脸庞。远处传来元军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建宁城的第一次守城战,即将打响。
中军大帐里,赵昺正对着摊开的建宁城舆图出神。舆图上用朱砂标出了粮仓、铁坊和医馆的位置,西门瓮城旁还空着一块地,他指尖在那处点了点:“这里可以建学堂,让流民子弟和畲族孩子一起识字,懂了道理,才知道为啥要抗元。”
“殿下,此举不妥。”陆仲远捧着一卷《宋会要》走进来,眉头拧成疙瘩,“畲族乃‘化外之民’,历来与中原士族殊途,让他们的孩子与汉人子弟同堂,恐乱了‘华夷之辨’的祖制。”
赵昺抬眼看向他,指了指帐外:“陆长史刚从街上过,该见着蓝飞虎的人帮百姓修屋顶了吧?上次落马坡之战,畲族兄弟死了七十多个,他们的血和我们的血流在一处,哪还有什么‘华夷’之分?”他顿了顿,拿起案上的战俘名册,“再说,眼下还有更要紧的事——这三百多降兵,你说该怎么处置?”
陆仲远翻了两页名册,语气坚定:“按宋律,降兵当充作苦役,或流放海岛,绝不可留在军中。这些人曾为元廷卖命,难保不会复叛。”
“可苦役要耗粮食,流放要派船,都是负担。”赵昺站起身,走到帐门口,“我倒觉得,不如让他们去修城墙、垦荒,若有人愿加入义军,只要真心抗元,就给他们机会。王老铁的铁坊缺人手,这些降兵里有不少铁匠,正好能用。”
“殿下这是在冒风险!”陆仲远急得上前一步,“前日有降兵偷偷藏了匕首,若不是张统领查得紧,恐怕已出了乱子。旧制之所以能传百年,就是因为能防患于未然,岂能因一时之念随意更改?”
两人正争执时,帐外突然传来脚步声,林啸掀帘进来,脸色比外面的天色还沉:“殿下,细作从福州传回消息,阿剌罕已从漠北调回五千骑兵,还联合了建宁周边的元军万户,不日就要来攻建宁城!”
赵昺猛地攥紧拳头,舆图上的朱砂印记被指尖蹭得模糊:“阿剌罕动作倒快,看来他是想趁我们立足未稳,把建宁城夺回去。”他转头看向陆仲远,语气缓和了些,“陆长史,降兵的事暂且搁置,你先去清点粮仓,确保粮草能支撑三个月。另外,贴出告示,凡愿参与守城的百姓,每人每日发半斗米,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
陆仲远虽仍有顾虑,但见军情紧急,也只能拱手应下:“臣这就去办。”
待陆仲远走后,林啸从怀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条:“还有个消息,泉州的赛义德派人来说,元军最近在查硫磺和硝石的买卖,我们的贸易线恐怕要断了。王老铁的震天雷,现在只剩不到二十枚了。”
“硫磺断了?”赵昺皱起眉,转身看向帐外的铁坊方向,“走,去看看王老铁。”
铁坊里弥漫着灼热的铁腥味,王老铁正光着膀子,用大锤砸向烧红的铁块,火星溅在他满是老茧的胳膊上。见赵昺进来,他忙放下锤子,用粗布擦了擦汗:“殿下,您来得正好,俺刚改良了锄头,比之前的省力多了,给畲族兄弟送去,开春种地正好用。”
赵昺拿起案上的锄头,看了看锋利的刃口:“王师傅,硫磺的事你知道了吗?震天雷要是没了,守城就难了。”
王老铁的脸沉了下来,蹲在地上抓了抓头发:“俺知道这硫磺金贵,可除了泉州,俺也不知道哪儿还有。要不……俺试试用硝石和木炭调调?就是威力肯定没那么大。”
“只能先这样了。”赵昺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先多造些铁箭和短刀,另外,让你的徒弟们把城墙缺口处的铁板再加厚些,元军的回回炮威力不小,得防着他们轰城。”
刚走出铁坊,就见蓝珠提着药箱匆匆走来,脸上带着急色:“殿下,城西的战俘营里有十几个降兵闹肚子,俺怀疑是水土不服,可医馆的草药快用完了,得让人去山里采。”
赵昺点头:“让畲族的猎手带几个懂草药的兄弟去,务必尽快把药采回来。另外,你去战俘营看看,若有愿意学医的,也可以教他们,多一个医人,就能多救几个人。”
蓝珠眼睛亮了亮:“殿下这个主意好!上次有个降兵说他以前是郎中,就是被元军抓去当差的,说不定能帮上忙。”
夕阳西下时,建宁城的城墙上已站满了守卫的士兵,畲族猎手在箭楼里搭好了弓箭,汉人步兵则扛着长枪来回巡逻。赵昺站在东门城楼,看着远处的官道,隐约能看到尘土飞扬——那是元军的先锋部队来了。
“殿下,张统领已经带着五百骑兵去袭扰元军粮道了。”林啸走到他身边,声音低沉,“陆长史也清点完了粮草,够支撑四个月,就是硫磺……只够造五枚震天雷。”
赵昺望着渐渐逼近的狼烟,深吸了一口气:“没关系,我们有城墙,有百姓,还有畲汉兄弟一起守着。阿剌罕想夺回建宁城,得先问问我们手里的刀答应不答应。”
夜色渐浓,城墙上的火把连成了一条火龙,映着士兵们坚毅的脸庞。远处传来元军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建宁城的第一次守城战,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