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天启五十七年惊蛰,太医院院判周忱跪在乾清宫冰凉的金砖上,指尖还残留着帝王腕脉的紊乱搏动。当他颤抖着说出“陛下需静养三年”时,烛台爆开的灯花,恰似龙椅上那人眼中转瞬即逝的惊雷。
---
01 御案前的眩晕
那本《南洋橡胶园年报》上的字迹开始扭曲时,江辰以为是烛火太暗。他伸手去端参茶,却发现五指不受控制地颤抖,瓷盏跌碎在地的脆响,惊动了门外值守的暗卫。
“陛下!”侍卫长冲进来时,只见帝王单手撑着御案,额角渗出细密冷汗。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上,朱批才写到一半,“准”字的最后一横拖出猩红的尾巴,像道血痕划过《北疆军费奏销册》。
“无妨。”江辰摆手屏退众人,却在下台阶时一个踉跄。那种熟悉的眩晕感又来了——如同许多年前穿越之初,灵魂与肉身剥离的飘忽感。他攥紧蟠龙柱,指节发白地想:这具身体,终究不是铁打的。
太医署的针灸没能压住咳疾。当夜子时,值夜太监听见寝殿传来压抑的闷咳,像破旧风箱在拉扯。清晨内侍收走的帕子上,隐约可见淡红血丝。
02 太医署的密谈
七位御医会诊的结果,让太医院正堂气压低得骇人。
“肝木过旺,心火亢盛,肾水枯竭...”院判周忱每说一句,同僚脸色就白一分。这些症状背后,是三十年宵衣旰食积下的沉疴:批阅奏折至五更落下的眼疾,亲征漠北时中的箭毒复发,更有近年为平衡朝局耗损的心血。
“若即刻静养,辅以药石,或可延寿十载。”最年轻的张太医脱口而出,立刻被同僚拽住衣袖。谁不知道,帝国正在蒸汽机车与无畏舰的轰鸣中全速前进,此时让帝王放手,无异于让巨轮在暴风雨中失去舵手。
江辰听完诊断却笑了:“十年?够朕看到铁路通到拉萨了。”他漫不经心转动拇指上的玉韘,“开药吧,朕还有事要办。”
03 朝堂上的伪装
次日大朝会,江辰破天荒用了脂粉掩盖病容。当议到海军远征吕宋的军费时,他洪亮的声音震得梁柱作响,甚至亲手将虎符掷给兵部尚书——只有贴身太监看见,陛下回身时借扶龙椅的动作稳住轻晃的身形。
退朝后他却没立刻服药,而是召见钦天监:“星象可有异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望着浑天仪喃喃:“朕的时间...还够吗?”
这种反常的焦虑在深夜奏折批阅时爆发。当看到太子关于“裁撤织造局”的提议时,他竟朱批“孺子妄言”,墨迹透纸三寸。次日清醒后,又急召太子温言安抚,反常得让东宫属官们心惊肉跳。
04 太子的警觉
真正发现端倪的是太子。那日他汇报漕运改制时,见父皇以手支额,竟短暂睡去。晨光透过窗棂,照出帝王鬓角新生的白发,像雪落在墨玉上般刺眼。
“儿臣请为父皇分忧。”太子跪地叩首,声音哽咽。江辰却突然暴怒:“朕还没死!”摔碎的镇纸擦过太子额角,留下淡淡血痕。
但当晚,帝王竟亲自提着药箱来到东宫。给太子上药时,苍老的手指拂过那道伤,颤抖得比当事人更厉害。“你要快点长大...”烛光里,皇帝的声音轻得像叹息,“这艘船,太重了。”
05 暗流与抉择
后宫最先嗅到风声。皇后开始每日亲奉汤药,贵妃娘家则暗中联络边将。当江辰偶然听见宫女议论“太子监国”时,竟笑着对暗卫说:“瞧,朕这病生得正是时候。”
真正的考验在秋狩。围场遇刺时,江辰挽弓的手突然脱力,眼睁睁看着箭矢偏离轨迹。若不是太子飞身扑救,那支毒箭本该钉入帝王心口。
夜审刺客得知主谋时,江辰屏退左右,独自在帐中坐到天明。清晨他唤来太子,递过一份名单:“这些人,你来处置。”那是登基以来最艰难的决定——名单首位,竟是当年陪他打天下的老兄弟。
06 黄昏的诏书
冬至祭天大典前夜,江辰终于晕倒在宗庙。醒来时见太子衣不解带守在榻前,他苦笑:“这下瞒不住了。”
太庙香雾缭绕中,他强行登坛主持祭礼。当诵读到“天命佑启”时,狂风骤起,吹落帝王旒冕。百官惊骇中,太子拾起冠冕,为父亲重新戴正。那一刻,无数老臣恍然看见三十年前,那个在烽火中接过传国玉玺的年轻身影。
三日后,中旨明发天下:陛下静养期间,由太子监国,内阁辅政。而御书房暗格里,多出一封朱漆密诏,只有短短九字:
“若朕大限,即开此匣。江辰。”
---
初雪落满紫禁城时,江辰披着大氅站在角楼。远处火车站喷出的蒸汽像朵朵白云,而他的视野已开始模糊。“再给朕五年...”他对着虚空喃喃,“只要五年...”
---
01 御案前的眩晕
那本《南洋橡胶园年报》上的字迹开始扭曲时,江辰以为是烛火太暗。他伸手去端参茶,却发现五指不受控制地颤抖,瓷盏跌碎在地的脆响,惊动了门外值守的暗卫。
“陛下!”侍卫长冲进来时,只见帝王单手撑着御案,额角渗出细密冷汗。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上,朱批才写到一半,“准”字的最后一横拖出猩红的尾巴,像道血痕划过《北疆军费奏销册》。
“无妨。”江辰摆手屏退众人,却在下台阶时一个踉跄。那种熟悉的眩晕感又来了——如同许多年前穿越之初,灵魂与肉身剥离的飘忽感。他攥紧蟠龙柱,指节发白地想:这具身体,终究不是铁打的。
太医署的针灸没能压住咳疾。当夜子时,值夜太监听见寝殿传来压抑的闷咳,像破旧风箱在拉扯。清晨内侍收走的帕子上,隐约可见淡红血丝。
02 太医署的密谈
七位御医会诊的结果,让太医院正堂气压低得骇人。
“肝木过旺,心火亢盛,肾水枯竭...”院判周忱每说一句,同僚脸色就白一分。这些症状背后,是三十年宵衣旰食积下的沉疴:批阅奏折至五更落下的眼疾,亲征漠北时中的箭毒复发,更有近年为平衡朝局耗损的心血。
“若即刻静养,辅以药石,或可延寿十载。”最年轻的张太医脱口而出,立刻被同僚拽住衣袖。谁不知道,帝国正在蒸汽机车与无畏舰的轰鸣中全速前进,此时让帝王放手,无异于让巨轮在暴风雨中失去舵手。
江辰听完诊断却笑了:“十年?够朕看到铁路通到拉萨了。”他漫不经心转动拇指上的玉韘,“开药吧,朕还有事要办。”
03 朝堂上的伪装
次日大朝会,江辰破天荒用了脂粉掩盖病容。当议到海军远征吕宋的军费时,他洪亮的声音震得梁柱作响,甚至亲手将虎符掷给兵部尚书——只有贴身太监看见,陛下回身时借扶龙椅的动作稳住轻晃的身形。
退朝后他却没立刻服药,而是召见钦天监:“星象可有异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望着浑天仪喃喃:“朕的时间...还够吗?”
这种反常的焦虑在深夜奏折批阅时爆发。当看到太子关于“裁撤织造局”的提议时,他竟朱批“孺子妄言”,墨迹透纸三寸。次日清醒后,又急召太子温言安抚,反常得让东宫属官们心惊肉跳。
04 太子的警觉
真正发现端倪的是太子。那日他汇报漕运改制时,见父皇以手支额,竟短暂睡去。晨光透过窗棂,照出帝王鬓角新生的白发,像雪落在墨玉上般刺眼。
“儿臣请为父皇分忧。”太子跪地叩首,声音哽咽。江辰却突然暴怒:“朕还没死!”摔碎的镇纸擦过太子额角,留下淡淡血痕。
但当晚,帝王竟亲自提着药箱来到东宫。给太子上药时,苍老的手指拂过那道伤,颤抖得比当事人更厉害。“你要快点长大...”烛光里,皇帝的声音轻得像叹息,“这艘船,太重了。”
05 暗流与抉择
后宫最先嗅到风声。皇后开始每日亲奉汤药,贵妃娘家则暗中联络边将。当江辰偶然听见宫女议论“太子监国”时,竟笑着对暗卫说:“瞧,朕这病生得正是时候。”
真正的考验在秋狩。围场遇刺时,江辰挽弓的手突然脱力,眼睁睁看着箭矢偏离轨迹。若不是太子飞身扑救,那支毒箭本该钉入帝王心口。
夜审刺客得知主谋时,江辰屏退左右,独自在帐中坐到天明。清晨他唤来太子,递过一份名单:“这些人,你来处置。”那是登基以来最艰难的决定——名单首位,竟是当年陪他打天下的老兄弟。
06 黄昏的诏书
冬至祭天大典前夜,江辰终于晕倒在宗庙。醒来时见太子衣不解带守在榻前,他苦笑:“这下瞒不住了。”
太庙香雾缭绕中,他强行登坛主持祭礼。当诵读到“天命佑启”时,狂风骤起,吹落帝王旒冕。百官惊骇中,太子拾起冠冕,为父亲重新戴正。那一刻,无数老臣恍然看见三十年前,那个在烽火中接过传国玉玺的年轻身影。
三日后,中旨明发天下:陛下静养期间,由太子监国,内阁辅政。而御书房暗格里,多出一封朱漆密诏,只有短短九字:
“若朕大限,即开此匣。江辰。”
---
初雪落满紫禁城时,江辰披着大氅站在角楼。远处火车站喷出的蒸汽像朵朵白云,而他的视野已开始模糊。“再给朕五年...”他对着虚空喃喃,“只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