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的喧嚣和论功行赏的热潮渐渐平息,华朝这台新生的国家机器开始尝试着缓缓运转。然而,一个关乎国本、牵动无数人神经的重大议题,迅速被摆上了台面,在新朝高层内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定都。
是继续沿用前朝旧都北京,还是另择新地,重立乾坤?
这个问题,远非简单的城池选址,其背后牵扯着军事安全、经济命脉、政治平衡、乃至意识形态的正统性,瞬间在华朝初立的朝堂上撕裂出不同的阵营,引发了汹涌的暗流。
第一次正式朝议,紫宸殿便成了辩论的战场。
率先出列的是以新任京畿卫戍都督、武威侯李铁为首的北方将领集团,他们的态度简单直接而强硬。
李铁声如洪钟,几乎是吼着陈述理由:“这还有什么可争的?京城就在这儿!城高池深,宫阙现成!咱们的根基在北边,将士的家小也多安置在附近!北疆还有蛮族那群杀才虎视眈眈,都城放在这里,就是告诉它们,咱华朝的刀把子就顶在它们喉咙眼上!谁敢龇牙,大军朝发夕至,直接碾过去!迁都?迁到南边那软绵绵的地方去?怕不是骨头都要待酥了!俺看谁提迁都,就是畏战,就是想躲清闲!”
他的观点立刻得到了一大批武将的附和。对他们而言,北京是胜利的象征,是经营已久的根据地,更是直面最大外部威胁的前线指挥部。迁都,意味着战略重心的南移,意味着他们这些北方将领影响力的相对下降,这是他们绝不愿看到的。
紧接着,以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周廷璧为代表的一批文官(多为南方籍或倾向于联系南方的官员)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周廷璧言辞恳切,引经据典:“陛下,李都督所言虽有其理,然则治国之道,非独恃武力。北京偏于北隅,漕运艰难,每年数百万石粮米皆需由南方千里转运,耗费巨大,前朝为此耗尽民力,此乃一大弊也。且北方历经战乱,民生凋敝,物资匮乏,若定都于此,朝廷用度何以支撑?”
他话锋一转:“反观江南,鱼米之乡,物阜民丰,漕运四通八达。且南方乃天下财赋之重地,如今虽未完全归附,正因如此,更需天子坐镇,以示重视,方可更快收服人心,稳定半壁江山。譬如汉高祖定都长安,控驭四方;宋室南迁临安,亦保百年社稷。此乃权衡利弊,立足长远之策也。或可选洛阳、开封等中原腹地,亦比北疆更为适中。”
他的主张,着眼于经济命脉、后勤保障以及对未完全控制的南方地区的震慑与整合。这同样赢得了不少文官,尤其是江南籍官员的暗中支持。
然而,立刻又有第三派声音响起,以一些前朝遗老和注重“天命”“正统”的官员为主。他们既不同意留在北京(认为前朝在此亡国,不祥),也反对迁往江南(担心偏安一隅,重蹈南宋覆辙)。
一位老臣颤巍巍出班:“陛下!北京乃前元、前明旧都,然二世而亡,国祚不长,恐非善地。江南虽富,然脂粉之气过重,恐消磨英雄之志。老臣以为,当效仿三代、汉唐,回归中原!长安、洛阳,乃华夏正统所系,王气所在!定都于此,方能昭示新朝承袭华夏正统,坐镇天下之中,抚驭四方!”
这一派看似折中,实则更加理想化和困难。长安、洛阳早已不复隋唐盛况,城池宫阙残破,基础设施衰败,若要重建,耗费的人力物力将是天文数字,对于一个新生的王朝而言,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朝堂之上,三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武将们强调军事和安全,嗓门洪亮,气势逼人。
文官们强调经济和治理,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遗老们强调正统和象征,情怀满满,却难以落地。
争吵从朝堂蔓延到私下,各方都在极力争取支持,尤其是那位端坐龙椅、至今未明确表态的启明皇帝江辰的支持。
这场争论背后,更是赤裸裸的利益和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
若定都北京,以北疆为重心,则军方,尤其是北方将领集团的权势将如日中天,成为新朝最强大的力量核心。
若迁都江南,则文官集团、特别是与南方经济息息相关的官僚和士绅的影响力将极大提升,甚至可能反过来制约武将。
若迁都中原,则意味着一个漫长的重建过程,各方势力都能参与其中,但也会消耗新朝巨大的国力,延缓统一南方的步伐。
江辰将这一切争吵和背后的算计都看在眼里。他连续数日召见各方重臣,单独问对,听取意见,却始终不露声色。
他的内心同样在进行着激烈的权衡。
从情感和军事安全上讲,他倾向于北京。这里是他起家的根基,黑水县的大本营就在不远处,军工体系、核心军队都在北方。北方的蛮族确实是心腹大患,都城在此,确实能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李铁等人的情绪,也必须顾及,他们是新政权的基石。
但从长远治理和经济发展角度看,周廷璧等人的话不无道理。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庞大的物资消耗必须依赖漫长的漕运,这确实是巨大的负担和经济风险。控制南方富庶之地,对于新政权的财政至关重要。
至于迁都中原,想法虽好,但现阶段纯属空中楼阁,直接被他排除。
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争论背后隐藏的文武之争、南北之争的苗头。作为皇帝,他绝不能允许某一方势力过度膨胀,必须保持平衡。
数日后,再次召开御前会议。面对依旧争论不休的众臣,江辰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锤定音的力度。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国都之选,确需慎之又慎。”他缓缓道,“北京,控扼北疆,根基所在,不可轻弃。江南,财赋所出,漕运便利,亦不可忽视。”
众臣屏息,不知皇帝意欲何为。
“然,朕以为,眼下并非做出永久决定的最佳时机。”江辰话锋一转,“北方未靖,徐锋还在苦战;南方未平,诸多州县犹怀观望。此时大规模迁都,劳民伤财,动摇国本,亦可能被敌人视为软弱或内部不稳之信号。”
他给出了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决定:“朕决定,暂以北京为行在,称‘北京’,暂为都城。朝廷机构依旧于此办公,枢密院重点策应北疆战事。”
支持北京的一方刚刚面露喜色,却听江辰继续道:“但同时,擢升南京为‘留都’,设留守府,由内阁选派重臣驻扎,统筹南方政务、漕运及对未附地区的招抚工作。工部即刻派遣精干人员,南下考察江宁(南京)及周边地理形势、城池宫阙状况,为未来可能的迁都做准备。”
“待北方彻底平定,南方大体归附,国库充盈之时,再根据当时情势,最终议定永久都城之选!”
这是一个典型的拖延和平衡策略。既安抚了北方将领,肯定了北京暂时的首都地位,又没有把话说死,给了南方派系以希望和念想,同时将最终决定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以待时机成熟。
朝堂上一时间安静下来。各方势力都在消化着皇帝的决策。
李铁等武将虽然对“暂定”和“考察南方”有些嘀咕,但毕竟皇帝没有立刻迁都,北京眼下还是中心,勉强可以接受。
周廷璧等文官虽然未能立刻促成迁都,但皇帝明确表达了重视南方的态度,并留下了未来迁都的可能性,还设立了留都实权机构,也算有所收获。
至于那些主张回归中原的,则彻底被搁置了。
“陛下圣明!”周廷璧率先反应过来,躬身领旨。众人纷纷附和。
定都之争,暂时被压了下去,但却并未真正解决。潜在的矛盾只是被延缓,南北之间的心结和朝堂上的博弈,必将随着时间推移和局势变化,再次浮现。
而江辰派往南方考察的都城选址队伍,也即将出发。谁也不知道,这支队伍的南下,将会给波澜稍息的南国,带来怎样的变数。新的风暴,或许已在酝酿之中。
是继续沿用前朝旧都北京,还是另择新地,重立乾坤?
这个问题,远非简单的城池选址,其背后牵扯着军事安全、经济命脉、政治平衡、乃至意识形态的正统性,瞬间在华朝初立的朝堂上撕裂出不同的阵营,引发了汹涌的暗流。
第一次正式朝议,紫宸殿便成了辩论的战场。
率先出列的是以新任京畿卫戍都督、武威侯李铁为首的北方将领集团,他们的态度简单直接而强硬。
李铁声如洪钟,几乎是吼着陈述理由:“这还有什么可争的?京城就在这儿!城高池深,宫阙现成!咱们的根基在北边,将士的家小也多安置在附近!北疆还有蛮族那群杀才虎视眈眈,都城放在这里,就是告诉它们,咱华朝的刀把子就顶在它们喉咙眼上!谁敢龇牙,大军朝发夕至,直接碾过去!迁都?迁到南边那软绵绵的地方去?怕不是骨头都要待酥了!俺看谁提迁都,就是畏战,就是想躲清闲!”
他的观点立刻得到了一大批武将的附和。对他们而言,北京是胜利的象征,是经营已久的根据地,更是直面最大外部威胁的前线指挥部。迁都,意味着战略重心的南移,意味着他们这些北方将领影响力的相对下降,这是他们绝不愿看到的。
紧接着,以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周廷璧为代表的一批文官(多为南方籍或倾向于联系南方的官员)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周廷璧言辞恳切,引经据典:“陛下,李都督所言虽有其理,然则治国之道,非独恃武力。北京偏于北隅,漕运艰难,每年数百万石粮米皆需由南方千里转运,耗费巨大,前朝为此耗尽民力,此乃一大弊也。且北方历经战乱,民生凋敝,物资匮乏,若定都于此,朝廷用度何以支撑?”
他话锋一转:“反观江南,鱼米之乡,物阜民丰,漕运四通八达。且南方乃天下财赋之重地,如今虽未完全归附,正因如此,更需天子坐镇,以示重视,方可更快收服人心,稳定半壁江山。譬如汉高祖定都长安,控驭四方;宋室南迁临安,亦保百年社稷。此乃权衡利弊,立足长远之策也。或可选洛阳、开封等中原腹地,亦比北疆更为适中。”
他的主张,着眼于经济命脉、后勤保障以及对未完全控制的南方地区的震慑与整合。这同样赢得了不少文官,尤其是江南籍官员的暗中支持。
然而,立刻又有第三派声音响起,以一些前朝遗老和注重“天命”“正统”的官员为主。他们既不同意留在北京(认为前朝在此亡国,不祥),也反对迁往江南(担心偏安一隅,重蹈南宋覆辙)。
一位老臣颤巍巍出班:“陛下!北京乃前元、前明旧都,然二世而亡,国祚不长,恐非善地。江南虽富,然脂粉之气过重,恐消磨英雄之志。老臣以为,当效仿三代、汉唐,回归中原!长安、洛阳,乃华夏正统所系,王气所在!定都于此,方能昭示新朝承袭华夏正统,坐镇天下之中,抚驭四方!”
这一派看似折中,实则更加理想化和困难。长安、洛阳早已不复隋唐盛况,城池宫阙残破,基础设施衰败,若要重建,耗费的人力物力将是天文数字,对于一个新生的王朝而言,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朝堂之上,三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武将们强调军事和安全,嗓门洪亮,气势逼人。
文官们强调经济和治理,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遗老们强调正统和象征,情怀满满,却难以落地。
争吵从朝堂蔓延到私下,各方都在极力争取支持,尤其是那位端坐龙椅、至今未明确表态的启明皇帝江辰的支持。
这场争论背后,更是赤裸裸的利益和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
若定都北京,以北疆为重心,则军方,尤其是北方将领集团的权势将如日中天,成为新朝最强大的力量核心。
若迁都江南,则文官集团、特别是与南方经济息息相关的官僚和士绅的影响力将极大提升,甚至可能反过来制约武将。
若迁都中原,则意味着一个漫长的重建过程,各方势力都能参与其中,但也会消耗新朝巨大的国力,延缓统一南方的步伐。
江辰将这一切争吵和背后的算计都看在眼里。他连续数日召见各方重臣,单独问对,听取意见,却始终不露声色。
他的内心同样在进行着激烈的权衡。
从情感和军事安全上讲,他倾向于北京。这里是他起家的根基,黑水县的大本营就在不远处,军工体系、核心军队都在北方。北方的蛮族确实是心腹大患,都城在此,确实能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李铁等人的情绪,也必须顾及,他们是新政权的基石。
但从长远治理和经济发展角度看,周廷璧等人的话不无道理。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庞大的物资消耗必须依赖漫长的漕运,这确实是巨大的负担和经济风险。控制南方富庶之地,对于新政权的财政至关重要。
至于迁都中原,想法虽好,但现阶段纯属空中楼阁,直接被他排除。
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争论背后隐藏的文武之争、南北之争的苗头。作为皇帝,他绝不能允许某一方势力过度膨胀,必须保持平衡。
数日后,再次召开御前会议。面对依旧争论不休的众臣,江辰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锤定音的力度。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国都之选,确需慎之又慎。”他缓缓道,“北京,控扼北疆,根基所在,不可轻弃。江南,财赋所出,漕运便利,亦不可忽视。”
众臣屏息,不知皇帝意欲何为。
“然,朕以为,眼下并非做出永久决定的最佳时机。”江辰话锋一转,“北方未靖,徐锋还在苦战;南方未平,诸多州县犹怀观望。此时大规模迁都,劳民伤财,动摇国本,亦可能被敌人视为软弱或内部不稳之信号。”
他给出了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决定:“朕决定,暂以北京为行在,称‘北京’,暂为都城。朝廷机构依旧于此办公,枢密院重点策应北疆战事。”
支持北京的一方刚刚面露喜色,却听江辰继续道:“但同时,擢升南京为‘留都’,设留守府,由内阁选派重臣驻扎,统筹南方政务、漕运及对未附地区的招抚工作。工部即刻派遣精干人员,南下考察江宁(南京)及周边地理形势、城池宫阙状况,为未来可能的迁都做准备。”
“待北方彻底平定,南方大体归附,国库充盈之时,再根据当时情势,最终议定永久都城之选!”
这是一个典型的拖延和平衡策略。既安抚了北方将领,肯定了北京暂时的首都地位,又没有把话说死,给了南方派系以希望和念想,同时将最终决定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以待时机成熟。
朝堂上一时间安静下来。各方势力都在消化着皇帝的决策。
李铁等武将虽然对“暂定”和“考察南方”有些嘀咕,但毕竟皇帝没有立刻迁都,北京眼下还是中心,勉强可以接受。
周廷璧等文官虽然未能立刻促成迁都,但皇帝明确表达了重视南方的态度,并留下了未来迁都的可能性,还设立了留都实权机构,也算有所收获。
至于那些主张回归中原的,则彻底被搁置了。
“陛下圣明!”周廷璧率先反应过来,躬身领旨。众人纷纷附和。
定都之争,暂时被压了下去,但却并未真正解决。潜在的矛盾只是被延缓,南北之间的心结和朝堂上的博弈,必将随着时间推移和局势变化,再次浮现。
而江辰派往南方考察的都城选址队伍,也即将出发。谁也不知道,这支队伍的南下,将会给波澜稍息的南国,带来怎样的变数。新的风暴,或许已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