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那番“勉为其难”、“暂摄大位”的表态,如同在烧沸的油锅里又泼进一瓢冷水,瞬间让本已炽热的“劝进”浪潮达到了新的顶峰。所有人都明白,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推辞,而是新朝开国大典前最后的、也是必须遵循的“礼法”程序——三辞三让。一场关乎权力交接合法性与新朝气象的宏大政治戏剧,正式拉开了帷幕。
第一让:谦辞德薄,以观臣心。
临时帅府(已改称“摄政王府”)内,江辰面对以张崮、李铁为首的军方重臣和以原礼部侍郎周廷璧(因其较早投诚且熟悉典仪而被启用)为首的文官代表,神色凝重,甚至带着几分“惶恐”。
他拿起那份字字恳切、万人联名的劝进表,声音沉痛:“诸位之心,本王岂能不知?然,天命岂可轻受?本王起于行伍,本为朝廷一卒,虽有微功,实赖将士用命、上天眷顾。德薄才浅,于治国安邦之道更是懵懂,岂敢贸然践祚,君临天下?此绝非谦辞,实乃肺腑之言!万望诸位体谅,另择贤德,以安社稷。”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将自己摆得极低。张崮、李铁等武将闻言,急得抓耳挠腮,却不知如何用文绉绉的话反驳,只能连连磕头,高呼“将军若不允,末将等便长跪不起!”
而文官队列中,周廷璧等人则心中雪亮,知道戏肉来了。他立刻代表众人,更加恳切地回应,引经据典,从“汤武革命”到“汉高起事”,极力论证“有德者居之”而非“血统论”,将江辰的功绩拔高到足以承受天命的高度,再次恳请。
江辰“深受感动”,却依旧“坚辞不受”。
这第一让,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藏机锋。江辰借此向外传递了几个信号:一,他重视法统和程序,并非蛮干之人;二,他谦逊,看重“德行”,这有助于安抚士林人心;三,他也在观察,哪些人是真心拥戴,哪些人只是随大流。
消息传出,民间赞誉之声更多,皆言“摄政王”谦逊仁德。然而,某些阴暗角落的议论却也悄然响起:
“装得倒像!真要不想当,当初何必造反?”
“就是,假惺惺的,看着就恶心!”
“且看他能装到几时!”
第二让:固请民心,以察民意。
数日后,规模更大、代表范围更广的第二次劝进浪潮如期而至。这一次,不仅仅是文武官员,还有京城各界推选的“耆老代表”、商户代表甚至还有几名被特意找来的、声称受过黑水军恩惠的普通百姓。
劝进的场面更加隆重。众人跪伏于王府前的广场上,黑压压一片。周廷璧代表众人,宣读了一份更加骈四俪六、感人肺腑的劝进表文,不仅细数江辰之功,更着重强调“民心所向”,称“九州四海,望新君如久旱盼甘霖”,若再不应允,“则天下失望,万民寒心”。
江辰再次出面,他换上了一身更加朴素的袍服,脸上带着沉重的压力。他的回应依旧是否定,但理由发生了变化。
“诸位父老乡亲之心,本王闻之,五内俱焚,深感惶恐!”他声音洪亮,确保能让更多人听到,“然,治国非易事。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南方未附,北疆不宁,库帑空虚,百姓困苦。本王若此时登基,无异于临深履薄,唯恐有负天下万民之厚望!岂能因一己之私名,而置天下苍生于险境?此事,万万不可!”
这一次,他将理由从“个人德行”提升到了“天下苍生”的高度,显得更加忧国忧民。
这番言论,再次赢得了许多底层百姓和务实官员的由衷好感。看看!这才是真正为民着想的主公!
但同样的,这也触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特别是那句“南方未附,北疆不宁”,听在一些有心人耳中,仿佛是一种暗示和警告。
暗中的串联更加频繁。
“听到吗?他在点我们呢!南方未附……”
“北疆不宁?莫非徐锋那边战事不利?”
“他越是这么说,越说明他心虚!底气不足!”
“不能再等了!必须在他登基之前,给他找点大麻烦!”
一股危险的暗流,涌动得更加急促。
第三让:天命所归,终顺人心。
又过了几日,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劝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一次,不仅仅是京城,从已被黑水军控制的北方各州郡,也送来了无数劝进表文和万民伞。甚至有人“发现”了种种“祥瑞”,如某地出现白光贯日的异象(实为大型石英矿反射)、某地黄河水暂时变清(上游降雨减少导致泥沙沉淀)、还有人称梦到金龙落入摄政王府等等。种种迹象都被渲染成“天命所归”的象征。
劝进的场面极尽隆重。文武百官身着最正式的礼服(旧朝规制),耆老百姓代表恭敬跪迎。劝进表文由周廷璧亲自撰写,字字珠玑,将江辰的功绩与德行吹捧到近乎神化的地步,最后几乎是声泪俱下地恳求:“伏望王爷,体念上天好生之德,俯从亿兆翘首之愿,早正大位!否则,臣等只好碰死阶前,以明心志!”
场面悲壮,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江辰身上。
这一次,江辰沉默了许久。他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看过那些激动、期盼、敬畏、甚至隐含恐惧的面孔。他看到了军中将校们按捺不住的兴奋,看到了降臣们渴望从龙之功的急切,也看到了百姓眼中对太平的单纯渴望。
他知道,火候已到。戏,该收场了。
他长长地、仿佛卸下千钧重担般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一种无比的沉重与毅然:“罢,罢,罢!诸位如此……本王若再固执己见,岂非成了天下罪人?虽自知德能浅薄,前路艰险,然……”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清晰无比地传遍全场:“然既承天意,顺民心,本王……便不再推辞!唯有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与诸位臣工,与天下万民,共创新天,以求四海升平,百姓安居!若负此愿,天地共殛!”
“万岁!”
“万岁!万岁!”
台下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军民人等激动万分,纷纷叩首!许多人甚至喜极而泣!漫长的等待和忐忑终于有了结果,一个新的时代,似乎真的要到来了!
登基大典的筹备工作立刻以最高效率运转起来。钦天监(临时组建)择定吉日,礼部(临时班子)拟定仪轨,工部整修宫阙,整个京城都陷入一种忙碌而喜庆的气氛中。
然而,就在这普天同庆(至少表面如此)的氛围下,几封绝密的军报和情报,被紧急送入了已是“准皇帝”的江辰手中。
一封来自北疆:徐锋回报,虽成功击退蛮族数次进攻,但自身伤亡不小,且蛮族主力并未远遁,似在酝酿更大规模的进攻,请求指示和支援。
另一封来自南方:“夜不收”密报,南方几股最大的割据势力正在秘密接触,似有联合抗衡新朝之意。
最后一份,则来自京城内部:安全部门侦知,部分前朝余孽与某些心怀不满的降臣暗中勾结,似欲在登基大典期间,制造事端!
江辰看着这些情报,脸上刚刚因“顺应天命”而浮现的些许轻松瞬间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的深邃和冰冷。
三辞三让,让他赢得了人心,看清了局面,也麻痹了部分敌人。但真正的挑战和危机,从未远离。
那至高无上的龙椅,仿佛是由北疆的烽火、南方的阴云和京城的暗流共同浇筑而成,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却也充满了致命的危险。
登基大典,是终点,更是起点。一场盛大的典礼,能否顺利举行?暗处的敌人,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所有的一切,都将在那场万众瞩目的仪式上,见分晓。
第一让:谦辞德薄,以观臣心。
临时帅府(已改称“摄政王府”)内,江辰面对以张崮、李铁为首的军方重臣和以原礼部侍郎周廷璧(因其较早投诚且熟悉典仪而被启用)为首的文官代表,神色凝重,甚至带着几分“惶恐”。
他拿起那份字字恳切、万人联名的劝进表,声音沉痛:“诸位之心,本王岂能不知?然,天命岂可轻受?本王起于行伍,本为朝廷一卒,虽有微功,实赖将士用命、上天眷顾。德薄才浅,于治国安邦之道更是懵懂,岂敢贸然践祚,君临天下?此绝非谦辞,实乃肺腑之言!万望诸位体谅,另择贤德,以安社稷。”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将自己摆得极低。张崮、李铁等武将闻言,急得抓耳挠腮,却不知如何用文绉绉的话反驳,只能连连磕头,高呼“将军若不允,末将等便长跪不起!”
而文官队列中,周廷璧等人则心中雪亮,知道戏肉来了。他立刻代表众人,更加恳切地回应,引经据典,从“汤武革命”到“汉高起事”,极力论证“有德者居之”而非“血统论”,将江辰的功绩拔高到足以承受天命的高度,再次恳请。
江辰“深受感动”,却依旧“坚辞不受”。
这第一让,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藏机锋。江辰借此向外传递了几个信号:一,他重视法统和程序,并非蛮干之人;二,他谦逊,看重“德行”,这有助于安抚士林人心;三,他也在观察,哪些人是真心拥戴,哪些人只是随大流。
消息传出,民间赞誉之声更多,皆言“摄政王”谦逊仁德。然而,某些阴暗角落的议论却也悄然响起:
“装得倒像!真要不想当,当初何必造反?”
“就是,假惺惺的,看着就恶心!”
“且看他能装到几时!”
第二让:固请民心,以察民意。
数日后,规模更大、代表范围更广的第二次劝进浪潮如期而至。这一次,不仅仅是文武官员,还有京城各界推选的“耆老代表”、商户代表甚至还有几名被特意找来的、声称受过黑水军恩惠的普通百姓。
劝进的场面更加隆重。众人跪伏于王府前的广场上,黑压压一片。周廷璧代表众人,宣读了一份更加骈四俪六、感人肺腑的劝进表文,不仅细数江辰之功,更着重强调“民心所向”,称“九州四海,望新君如久旱盼甘霖”,若再不应允,“则天下失望,万民寒心”。
江辰再次出面,他换上了一身更加朴素的袍服,脸上带着沉重的压力。他的回应依旧是否定,但理由发生了变化。
“诸位父老乡亲之心,本王闻之,五内俱焚,深感惶恐!”他声音洪亮,确保能让更多人听到,“然,治国非易事。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南方未附,北疆不宁,库帑空虚,百姓困苦。本王若此时登基,无异于临深履薄,唯恐有负天下万民之厚望!岂能因一己之私名,而置天下苍生于险境?此事,万万不可!”
这一次,他将理由从“个人德行”提升到了“天下苍生”的高度,显得更加忧国忧民。
这番言论,再次赢得了许多底层百姓和务实官员的由衷好感。看看!这才是真正为民着想的主公!
但同样的,这也触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特别是那句“南方未附,北疆不宁”,听在一些有心人耳中,仿佛是一种暗示和警告。
暗中的串联更加频繁。
“听到吗?他在点我们呢!南方未附……”
“北疆不宁?莫非徐锋那边战事不利?”
“他越是这么说,越说明他心虚!底气不足!”
“不能再等了!必须在他登基之前,给他找点大麻烦!”
一股危险的暗流,涌动得更加急促。
第三让:天命所归,终顺人心。
又过了几日,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劝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一次,不仅仅是京城,从已被黑水军控制的北方各州郡,也送来了无数劝进表文和万民伞。甚至有人“发现”了种种“祥瑞”,如某地出现白光贯日的异象(实为大型石英矿反射)、某地黄河水暂时变清(上游降雨减少导致泥沙沉淀)、还有人称梦到金龙落入摄政王府等等。种种迹象都被渲染成“天命所归”的象征。
劝进的场面极尽隆重。文武百官身着最正式的礼服(旧朝规制),耆老百姓代表恭敬跪迎。劝进表文由周廷璧亲自撰写,字字珠玑,将江辰的功绩与德行吹捧到近乎神化的地步,最后几乎是声泪俱下地恳求:“伏望王爷,体念上天好生之德,俯从亿兆翘首之愿,早正大位!否则,臣等只好碰死阶前,以明心志!”
场面悲壮,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江辰身上。
这一次,江辰沉默了许久。他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看过那些激动、期盼、敬畏、甚至隐含恐惧的面孔。他看到了军中将校们按捺不住的兴奋,看到了降臣们渴望从龙之功的急切,也看到了百姓眼中对太平的单纯渴望。
他知道,火候已到。戏,该收场了。
他长长地、仿佛卸下千钧重担般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一种无比的沉重与毅然:“罢,罢,罢!诸位如此……本王若再固执己见,岂非成了天下罪人?虽自知德能浅薄,前路艰险,然……”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清晰无比地传遍全场:“然既承天意,顺民心,本王……便不再推辞!唯有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与诸位臣工,与天下万民,共创新天,以求四海升平,百姓安居!若负此愿,天地共殛!”
“万岁!”
“万岁!万岁!”
台下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军民人等激动万分,纷纷叩首!许多人甚至喜极而泣!漫长的等待和忐忑终于有了结果,一个新的时代,似乎真的要到来了!
登基大典的筹备工作立刻以最高效率运转起来。钦天监(临时组建)择定吉日,礼部(临时班子)拟定仪轨,工部整修宫阙,整个京城都陷入一种忙碌而喜庆的气氛中。
然而,就在这普天同庆(至少表面如此)的氛围下,几封绝密的军报和情报,被紧急送入了已是“准皇帝”的江辰手中。
一封来自北疆:徐锋回报,虽成功击退蛮族数次进攻,但自身伤亡不小,且蛮族主力并未远遁,似在酝酿更大规模的进攻,请求指示和支援。
另一封来自南方:“夜不收”密报,南方几股最大的割据势力正在秘密接触,似有联合抗衡新朝之意。
最后一份,则来自京城内部:安全部门侦知,部分前朝余孽与某些心怀不满的降臣暗中勾结,似欲在登基大典期间,制造事端!
江辰看着这些情报,脸上刚刚因“顺应天命”而浮现的些许轻松瞬间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的深邃和冰冷。
三辞三让,让他赢得了人心,看清了局面,也麻痹了部分敌人。但真正的挑战和危机,从未远离。
那至高无上的龙椅,仿佛是由北疆的烽火、南方的阴云和京城的暗流共同浇筑而成,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却也充满了致命的危险。
登基大典,是终点,更是起点。一场盛大的典礼,能否顺利举行?暗处的敌人,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所有的一切,都将在那场万众瞩目的仪式上,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