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初步安定的表象之下,一股新的、更加汹涌的暗流正在急速汇聚、发酵——劝进。
皇帝自焚,旧朝法统已然断绝。天下不可一日无主。这个最简单也最核心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而对于那些追随江辰浴血奋战打下江山的将领、那些渴望在新朝中站稳脚跟甚至更进一步的降臣、乃至那些期盼着一位“真龙天子”带来太平盛世的普通百姓而言,答案似乎只有一个。
首先动起来的是军中将校。在一个由张崮、李铁等核心将领私下组织的会议上,气氛热烈得几乎要掀翻屋顶。
“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李铁声如洪钟,挥舞着拳头,激动得满脸通红,“这天下是将军带着咱们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没有将军,就没有咱们的今天!皇帝老儿自己烧死了,这龙椅,除了将军,还有谁有资格坐?谁敢坐?俺老李第一个不答应!”
“铁哥说得对!”另一员悍将高声附和,“兄弟们提着脑袋跟着将军干,图啥?不就是图个从龙之功,博个封妻荫子吗?将军不登基,名不正言不顺,咱们这些兄弟算什么?反贼吗?必须登基!”
张崮相对沉稳,但语气同样坚定:“将军,并非我等贪图富贵。而是时势如此,人心所向。您若不正位,则国本不立,政令难通。各方势力便会心存观望,甚至滋生异心。为了稳定大局,为了犒赏有功将士,也为了天下早日安定,您必须迈出这一步。”
很快,一份由军中几乎所有高级将领联名签署的“劝进表”,便被恭恭敬敬地呈送到了江辰的面前。文书辞藻华丽,引经据典,但核心意思简单粗暴:兄弟们等不及了,请将军赶紧当皇帝!
几乎是同时,以那位原御史台经历(现被委任为临时文书总管)为首的一批降臣,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政治投机”的最佳机会。他们深知,在新朝想要获得地位,没有比拥立首功更快捷的途径了。
他们四处串联,暗中鼓动,很快也凑起了一份由数百名原朝廷中下级官员签名的劝进表。他们的理由则更加“冠冕堂皇”:“天命无常,惟德是辅。今旧主失德,自绝于天。而将军提义兵,扫寰宇,拯生灵于涂炭,此实乃天命所归,神器更易之时也。伏望将军顺天应人,早正大位,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甚至,一些被黑水军政策安抚、得以保全性命和家产的京城商贾、士绅,也在有心人的引导下,开始组织百姓“自发”地上书请愿,万民伞、民意书之类的东西也开始悄然出现。对于底层百姓而言,谁当皇帝或许并不重要,但他们渴望结束战乱,渴望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带来秩序。而迅速平定京城、并未大规模屠戮的江辰,似乎符合他们的期待。
一时间,各种劝进的上书、表文,如同雪片般飞向临时帅府。军方的、文臣的、民间的……各种声音汇聚成一个强大的舆论浪潮,几乎要将江辰推着、架着,走向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临时帅府内,江辰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劝进文书,眉头微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并非虚伪到对皇位毫无渴望,权力巅峰的诱惑无人能免俗。但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步迈出,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步步惊心。
“将军,”张崮和李铁再次前来,态度近乎恳求,“众意难违啊!弟兄们和百官百姓都是一片赤诚,您若再推辞,只怕会寒了人心……”
江辰抬起手,制止了他们的话。他目光扫过两位心腹爱将,缓缓道:“我知道你们的心思,也明白当下的情势。但登基之事,非同小可,绝非儿戏。”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巍峨的宫墙:“其一,旧帝新丧,尸骨未寒,我若急不可待黄袍加身,吃相是否太过难看?天下士林悠悠之口,会如何议论?会不会授人以‘篡逆’之柄,给南方、北方的敌人以口实?”
“其二,”他转过身,目光变得锐利,“这些劝进的人中,有多少是真心为公?有多少是急于站队投机?又有多少,是别有用心的捧杀?你们可曾细查?如今京城初定,暗流涌动,若我欣然应允,是否会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反而助长其气焰?”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江辰的声音低沉下来,“那个位置,不是那么好坐的。坐上去,意味着所有的矛盾、所有的期望、所有的责任,都将聚焦于我一人之身。南方未平,北方未靖,内部隐忧重重,国库空虚,百废待兴……这些难题,不会因为我当了皇帝就自动消失,反而会更加尖锐。届时,若处理不当,所有的赞誉都会瞬间化为怨恨。”
张崮和李铁闻言,脸上的激动稍稍褪去,露出了沉思之色。他们习惯了战场上的冲杀,对于这些政治上的弯弯绕绕和深远考量,显然想得没有江辰那么深。
“那……将军,您的意思是?”张崮迟疑地问道。
“等等看。”江辰目光深邃,“再等等。让这‘劝进’的风,再吹一会儿。一方面,看看还有哪些牛鬼蛇神会跳出来。另一方面,也让天下人看看,我江辰,并非贪图虚名、急不可待之辈。”
他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按照古礼,不是还有‘三辞三让’吗?我们就先走一走这个过场。你们去告诉外面那些人,就说我江辰德薄才浅,于国有功不敢自居,于民有愧岂敢称尊?万万不敢承受天命,请他们另择贤明。”
“这……”李铁瞪大了眼睛,一脸不解。
张崮却似乎明白了什么,点头道:“末将明白了。将军这是要以退为进,既全了名声,也好趁机看清人心向背,甄别忠奸。”
“不止如此。”江辰淡淡道,“也要给某些人,最后一点跳出来的机会。”
果然,江辰“谦逊推辞”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引发了更大的劝进浪潮。军方将领们更加焦急,纷纷再次上书,言辞甚至更加激烈,表示若江辰不登基,军心不稳,将士寒心。降臣们则绞尽脑汁,写出更加文采斐然、引经据典的劝进表,极力论证其即位的合法性与必要性。民间“自发”的请愿活动也似乎更加热烈了。
然而,在这看似众口一词、万众拥戴的喧嚣之下,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开始悄然出现。
京城某处隐秘的宅院内,几个之前密议过的旧官员再次聚首,脸上带着讥讽和忧虑。
“哼!三辞三让?故作姿态!虚伪!”
“但他越是如此,越是显得……深不可测。舆论几乎一边倒,我们之前散播的那些关于他残暴、想当皇帝的流言,效果甚微。”
“不能让他这么顺利!必须做点什么,哪怕只是给他添点堵!否则等他真坐稳了位置,我们就再无机会了!”
“或许……可以从‘德’字上做文章?他出身寒微,又曾是朝廷钦犯……”
“还有,南方那边,或许可以加紧联络……”
另一面,黑水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中层军官在酒酣耳热之余,也开始议论:
“将军为啥还不答应?兄弟们等着封赏呢!”
“就是,当皇帝多好!到时候咱们都是开国功臣!”
“听说……将军是怕南方和北边不稳?”
“怕什么?谁敢不服,咱们就打过去!正好再立新功!”
各种心思,各种算计,在这“劝进”的狂潮中沉浮涌动。
江辰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通过“夜不收”和军情系统,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汇总到他这里。他看到了表面的狂热,也察觉到了水下的暗流。
他知道,火候差不多了。过度的推辞,反而会真正导致人心离散和局势不稳。
在又一次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文武百官联合劝进之后,江辰终于不再“坚决推辞”。他在临时帅府接见了劝进代表,语气沉重而诚恳地表示:自己本无德无能,唯恐有负天下所托。然则诸位军民如此赤诚拥戴,若再固执推辞,恐伤将士百姓之心,亦不利于天下安定。为江山社稷计,为苍生黎民计,他只好“勉为其难”,“暂摄大位”,以待贤者。
消息传出,军中欢声雷动,降臣们弹冠相庆,京城百姓也似乎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了新主,天下或许真的要太平了。
登基大典的筹备工作,立刻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然而,江辰心中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了。他深知,“勉为其难”地坐上那至尊之位,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那些隐藏在劝进浪潮下的不满、怨恨和阴谋,并不会消失,只会因为他的登基而变得更加隐蔽和危险。
一场盛大的加冕典礼,正在筹备之中。但新朝的龙椅之下,远非一片坦途,而是布满了荆棘和尚未引爆的陷阱。最终的答案,远未到揭晓之时。
皇帝自焚,旧朝法统已然断绝。天下不可一日无主。这个最简单也最核心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而对于那些追随江辰浴血奋战打下江山的将领、那些渴望在新朝中站稳脚跟甚至更进一步的降臣、乃至那些期盼着一位“真龙天子”带来太平盛世的普通百姓而言,答案似乎只有一个。
首先动起来的是军中将校。在一个由张崮、李铁等核心将领私下组织的会议上,气氛热烈得几乎要掀翻屋顶。
“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李铁声如洪钟,挥舞着拳头,激动得满脸通红,“这天下是将军带着咱们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没有将军,就没有咱们的今天!皇帝老儿自己烧死了,这龙椅,除了将军,还有谁有资格坐?谁敢坐?俺老李第一个不答应!”
“铁哥说得对!”另一员悍将高声附和,“兄弟们提着脑袋跟着将军干,图啥?不就是图个从龙之功,博个封妻荫子吗?将军不登基,名不正言不顺,咱们这些兄弟算什么?反贼吗?必须登基!”
张崮相对沉稳,但语气同样坚定:“将军,并非我等贪图富贵。而是时势如此,人心所向。您若不正位,则国本不立,政令难通。各方势力便会心存观望,甚至滋生异心。为了稳定大局,为了犒赏有功将士,也为了天下早日安定,您必须迈出这一步。”
很快,一份由军中几乎所有高级将领联名签署的“劝进表”,便被恭恭敬敬地呈送到了江辰的面前。文书辞藻华丽,引经据典,但核心意思简单粗暴:兄弟们等不及了,请将军赶紧当皇帝!
几乎是同时,以那位原御史台经历(现被委任为临时文书总管)为首的一批降臣,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政治投机”的最佳机会。他们深知,在新朝想要获得地位,没有比拥立首功更快捷的途径了。
他们四处串联,暗中鼓动,很快也凑起了一份由数百名原朝廷中下级官员签名的劝进表。他们的理由则更加“冠冕堂皇”:“天命无常,惟德是辅。今旧主失德,自绝于天。而将军提义兵,扫寰宇,拯生灵于涂炭,此实乃天命所归,神器更易之时也。伏望将军顺天应人,早正大位,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甚至,一些被黑水军政策安抚、得以保全性命和家产的京城商贾、士绅,也在有心人的引导下,开始组织百姓“自发”地上书请愿,万民伞、民意书之类的东西也开始悄然出现。对于底层百姓而言,谁当皇帝或许并不重要,但他们渴望结束战乱,渴望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带来秩序。而迅速平定京城、并未大规模屠戮的江辰,似乎符合他们的期待。
一时间,各种劝进的上书、表文,如同雪片般飞向临时帅府。军方的、文臣的、民间的……各种声音汇聚成一个强大的舆论浪潮,几乎要将江辰推着、架着,走向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临时帅府内,江辰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劝进文书,眉头微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并非虚伪到对皇位毫无渴望,权力巅峰的诱惑无人能免俗。但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步迈出,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步步惊心。
“将军,”张崮和李铁再次前来,态度近乎恳求,“众意难违啊!弟兄们和百官百姓都是一片赤诚,您若再推辞,只怕会寒了人心……”
江辰抬起手,制止了他们的话。他目光扫过两位心腹爱将,缓缓道:“我知道你们的心思,也明白当下的情势。但登基之事,非同小可,绝非儿戏。”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巍峨的宫墙:“其一,旧帝新丧,尸骨未寒,我若急不可待黄袍加身,吃相是否太过难看?天下士林悠悠之口,会如何议论?会不会授人以‘篡逆’之柄,给南方、北方的敌人以口实?”
“其二,”他转过身,目光变得锐利,“这些劝进的人中,有多少是真心为公?有多少是急于站队投机?又有多少,是别有用心的捧杀?你们可曾细查?如今京城初定,暗流涌动,若我欣然应允,是否会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反而助长其气焰?”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江辰的声音低沉下来,“那个位置,不是那么好坐的。坐上去,意味着所有的矛盾、所有的期望、所有的责任,都将聚焦于我一人之身。南方未平,北方未靖,内部隐忧重重,国库空虚,百废待兴……这些难题,不会因为我当了皇帝就自动消失,反而会更加尖锐。届时,若处理不当,所有的赞誉都会瞬间化为怨恨。”
张崮和李铁闻言,脸上的激动稍稍褪去,露出了沉思之色。他们习惯了战场上的冲杀,对于这些政治上的弯弯绕绕和深远考量,显然想得没有江辰那么深。
“那……将军,您的意思是?”张崮迟疑地问道。
“等等看。”江辰目光深邃,“再等等。让这‘劝进’的风,再吹一会儿。一方面,看看还有哪些牛鬼蛇神会跳出来。另一方面,也让天下人看看,我江辰,并非贪图虚名、急不可待之辈。”
他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按照古礼,不是还有‘三辞三让’吗?我们就先走一走这个过场。你们去告诉外面那些人,就说我江辰德薄才浅,于国有功不敢自居,于民有愧岂敢称尊?万万不敢承受天命,请他们另择贤明。”
“这……”李铁瞪大了眼睛,一脸不解。
张崮却似乎明白了什么,点头道:“末将明白了。将军这是要以退为进,既全了名声,也好趁机看清人心向背,甄别忠奸。”
“不止如此。”江辰淡淡道,“也要给某些人,最后一点跳出来的机会。”
果然,江辰“谦逊推辞”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引发了更大的劝进浪潮。军方将领们更加焦急,纷纷再次上书,言辞甚至更加激烈,表示若江辰不登基,军心不稳,将士寒心。降臣们则绞尽脑汁,写出更加文采斐然、引经据典的劝进表,极力论证其即位的合法性与必要性。民间“自发”的请愿活动也似乎更加热烈了。
然而,在这看似众口一词、万众拥戴的喧嚣之下,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开始悄然出现。
京城某处隐秘的宅院内,几个之前密议过的旧官员再次聚首,脸上带着讥讽和忧虑。
“哼!三辞三让?故作姿态!虚伪!”
“但他越是如此,越是显得……深不可测。舆论几乎一边倒,我们之前散播的那些关于他残暴、想当皇帝的流言,效果甚微。”
“不能让他这么顺利!必须做点什么,哪怕只是给他添点堵!否则等他真坐稳了位置,我们就再无机会了!”
“或许……可以从‘德’字上做文章?他出身寒微,又曾是朝廷钦犯……”
“还有,南方那边,或许可以加紧联络……”
另一面,黑水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中层军官在酒酣耳热之余,也开始议论:
“将军为啥还不答应?兄弟们等着封赏呢!”
“就是,当皇帝多好!到时候咱们都是开国功臣!”
“听说……将军是怕南方和北边不稳?”
“怕什么?谁敢不服,咱们就打过去!正好再立新功!”
各种心思,各种算计,在这“劝进”的狂潮中沉浮涌动。
江辰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通过“夜不收”和军情系统,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汇总到他这里。他看到了表面的狂热,也察觉到了水下的暗流。
他知道,火候差不多了。过度的推辞,反而会真正导致人心离散和局势不稳。
在又一次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文武百官联合劝进之后,江辰终于不再“坚决推辞”。他在临时帅府接见了劝进代表,语气沉重而诚恳地表示:自己本无德无能,唯恐有负天下所托。然则诸位军民如此赤诚拥戴,若再固执推辞,恐伤将士百姓之心,亦不利于天下安定。为江山社稷计,为苍生黎民计,他只好“勉为其难”,“暂摄大位”,以待贤者。
消息传出,军中欢声雷动,降臣们弹冠相庆,京城百姓也似乎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了新主,天下或许真的要太平了。
登基大典的筹备工作,立刻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然而,江辰心中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了。他深知,“勉为其难”地坐上那至尊之位,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那些隐藏在劝进浪潮下的不满、怨恨和阴谋,并不会消失,只会因为他的登基而变得更加隐蔽和危险。
一场盛大的加冕典礼,正在筹备之中。但新朝的龙椅之下,远非一片坦途,而是布满了荆棘和尚未引爆的陷阱。最终的答案,远未到揭晓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