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渊擢升礼部侍郎,并获得“随时入宫奏对”殊荣的消息,如同在已不平静的湖面上又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扩散得更远,也搅动了更多潜藏在水底的心思。秦桧被暂时压制,其党羽蛰伏,朝堂之上,一股寻求新平衡、甚至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风气,悄然滋生。
在这股暗流中,一个松散而隐秘的联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风头正劲的李文渊。这便是由部分与秦桧素有旧怨、或因利益冲突而被秦党打压的官员,以及一些试图在权力洗牌中谋取更大话语权的派系,所组成的“反秦联盟”。这个联盟内部成分复杂,诉求各异,唯一的共同点便是对秦桧的敌视,以及……对李文渊这把“皇帝利刃”的浓厚兴趣。
这日散朝后,李文渊刚回到礼部衙门值房,还未坐定,一名胥吏便恭敬地送来一份拜帖。拜帖样式古朴,用料讲究,落款却只有一个看似寻常的别号——“山居散人”。但李文渊一眼便认出,这别号属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周廷儒。一位以清流自居,在士林中颇有声望,且多年来与秦桧明争暗斗不断的老臣。他,正是“反秦联盟”中一位颇具分量的代表人物。
“终于来了。”李文渊心中暗道,脸上不动声色,对胥吏吩咐道:“回复周大人,就说本官公务繁忙,但久仰周大人清名,若大人不弃,今夜戌时,于城南‘听雨轩’茶楼一叙。”
“听雨轩”并非京城最顶级的茶楼,但环境清幽,雅间隔音良好,是许多官员私下会面的首选之地。
戌时初,华灯初上。李文渊只带了赵虎一人,便服来到“听雨轩”。在伙计的引领下,他走进一间早已订好的雅间。雅间内,一位身着藏青色儒衫,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眼神却十分清亮有神的老者已端坐其中,正是周廷儒。他身旁只站着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长随。
“下官李文渊,见过周老大人。”李文渊拱手行礼,态度恭敬却不失气度。
周廷儒起身,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虚扶一下:“李侍郎不必多礼,快请坐。老夫冒昧相邀,叨扰了。”
两人分宾主落座,赵虎与那长随默契地退至门外守候。伙计奉上香茗后,雅间内便只剩下他们二人。
初时,只是些不着边际的寒暄。周廷儒称赞李文渊年轻有为,破获祭天大典一案,为朝廷立下大功,言语间不乏欣赏之意。李文渊则谦逊回应,将功劳归于陛下圣明和同僚协力,应对得滴水不漏。
几盏茶过后,周廷儒放下茶杯,轻轻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笑容微敛,语气变得郑重了几分:“李侍郎,明人面前不说暗话。老夫今日邀你前来,实是有一事,关乎朝廷正气,关乎社稷未来,欲与侍郎推心置腹一谈。”
“老大人请讲,晚辈洗耳恭听。”李文渊知道,戏肉来了。
周廷儒叹了口气,脸上露出忧国忧民之色:“秦桧此人,把持朝政多年,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其门下更是多有张汝、王焕这等祸国殃民之辈!如今虽因祭天大典一事暂时受挫,但其党羽遍布朝野,根基深厚,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陛下虽圣心独运,予以惩戒,然则……恐难伤其根本啊。”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李文渊:“李侍郎如今深得圣眷,又刚正不阿,连秦桧那般庞然大物都敢直面其锋,实乃我辈楷模,亦是朝中一股难得的清流正气!老夫与朝中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僚,无不期盼侍郎能再接再厉,乘胜追击,彻底扫清秦党余孽,还朝堂一个朗朗乾坤!”
他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充满了大义名分,仿佛李文渊便是那擎天之柱,唯一的希望。
李文渊心中冷笑,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凝重与一丝“被寄予厚望”的使命感:“老大人过誉了。铲奸除恶,匡扶朝纲,乃臣子本分。只是……”他话锋一转,露出些许为难之色,“秦相……秦桧虽有过失,毕竟树大根深,门生故旧众多。下官人微言轻,初入中枢,若贸然行事,恐力有未逮,反而打草惊蛇,误了陛下的大事。”
他这是在试探,也是在讨价还价。你想让我当枪,可以,但你能给我什么支持?又想让我具体去对付谁?
周廷儒眼中精光一闪,知道李文渊并非热血上头的愣头青,而是个懂得权衡利弊的聪明人。他压低了声音,身体微微前倾:“侍郎不必过谦。你如今圣眷正浓,这便是最大的依仗!至于其他……老夫与一些同僚,在朝中多年,倒也有些人脉,可供侍郎驱策。无论是信息渠道,还是在关键时刻的声援,皆可鼎力相助!”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几分,带着诱导:“譬如,吏部文选司郎中一职,掌管官员铨选,至关重要。现任郎中乃是秦桧妻侄,贪墨无能,劣迹斑斑。若侍郎能寻其错处,将其扳倒,不仅可断秦桧一臂,更能将此关键职位,掌握在……嗯,‘正直之士’手中。届时,对于侍郎今后在朝中行事,大有裨益啊!”
他这是在抛出一个具体的“猎物”和“好处”。扳倒秦桧的妻侄,既能打击秦党,又能空出一个肥缺,由“反秦联盟”或者说他周廷儒指定的人选接任,增强己方实力。而李文渊,则能得到这个联盟在信息和舆论上的支持,以及一个潜在的、位于吏部的盟友。
紧接着,周廷儒又看似随意地提到了几位官员的名字,有的是秦桧门下干将,掌管着漕运、盐铁等要害部门;有的则是与秦桧关系密切的皇亲国戚,侵占田产,为非作歹。他言语之间,将这些人的“罪证”隐隐透露一二,仿佛只要李文渊愿意出手,他们就能提供足够的“弹药”。
“李侍郎,”周廷儒最后总结道,语气恳切,“独木难支,众擎易举。秦桧势大,非一人之力可抗衡。唯有我等同心协力,方能成事!为了朝廷,为了天下苍生,望侍郎勿要推辞!”
雅间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茶水沸腾的轻微声响。檀香的青烟袅袅盘旋,模糊了周廷儒那张看似正气凛然,实则深藏算计的脸。
李文渊端着茶杯,指尖感受着瓷壁传来的温热,心中念头飞转。
“反秦联盟”的接触,在他的预料之中。这是一股可以利用的力量,他们的信息和人脉,确实能弥补自己初来乍到的不足。周廷儒提出的那几个目标,也确实是秦桧势力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打击他们,符合皇帝“继续敲打”的意图,也能切实削弱秦桧。
但是,与虎谋皮,风险极大。这个联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有各的算盘。他们是想利用自己这把最锋利的“枪”,去攻打最坚固的堡垒,而他们则躲在后面,坐收渔利。一旦自己稍有不慎,或者失去了皇帝的宠信,第一个被抛弃甚至被推出去顶罪的,很可能就是自己。
答应,意味着正式卷入更深层次的政治漩涡,成为“反秦联盟”的急先锋。
不答应,则可能被视为不识抬举,甚至被这个联盟暗中使绊子。
半晌,李文渊缓缓放下茶杯,脸上露出了一个既不显得热切,也不显得疏离的笑容,他对着周廷儒拱了拱手:
“周老大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忧国忧民之意,晚辈感佩万分。铲除奸佞,肃清朝纲,确是吾辈职责所在。老大人的提议……晚辈会慎重考虑。只是兹事体大,牵涉甚广,还需从长计议,寻得稳妥时机,方可行事。毕竟,陛下要的是朝局稳定,而非动荡不安。”
他没有明确答应,也没有断然拒绝。给出了一个“慎重考虑”、“从长计议”的模糊态度,既给了周廷儒希望,也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和周全准备的时间。
周廷儒是何等老练之人,立刻明白了李文渊的意思。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很快便被笑容掩盖。他知道,急不得。能让这把“利刃”不排斥与他们接触,愿意“考虑”,已经是初步的成功。
“呵呵,侍郎言之有理,是老夫心急了。”周廷儒笑着捋须,“此事确实需从长计议。那老夫便静候侍郎佳音了。”
又闲谈了几句朝中趣闻后,两人便各自起身,客气地告辞。
走出“听雨轩”,夜风带着凉意。李文渊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赵虎低声道:“虎子,让百晓生重点查一查周廷儒,还有他今晚提到的那些人。我要知道他们所有的底细,以及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
“是,大人!”赵虎沉声应道。
李文渊回头看了一眼那灯火阑珊的茶楼,目光深邃。
“反秦联盟”……这潭水,果然很深。想要借我这把“枪”,也得看看你们,付不付得起足够的代价,以及……能不能承受得起,这把“枪”可能带来的反噬。
他微微一笑,融入京城的夜色之中。棋局,越来越复杂了。
---
在这股暗流中,一个松散而隐秘的联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风头正劲的李文渊。这便是由部分与秦桧素有旧怨、或因利益冲突而被秦党打压的官员,以及一些试图在权力洗牌中谋取更大话语权的派系,所组成的“反秦联盟”。这个联盟内部成分复杂,诉求各异,唯一的共同点便是对秦桧的敌视,以及……对李文渊这把“皇帝利刃”的浓厚兴趣。
这日散朝后,李文渊刚回到礼部衙门值房,还未坐定,一名胥吏便恭敬地送来一份拜帖。拜帖样式古朴,用料讲究,落款却只有一个看似寻常的别号——“山居散人”。但李文渊一眼便认出,这别号属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周廷儒。一位以清流自居,在士林中颇有声望,且多年来与秦桧明争暗斗不断的老臣。他,正是“反秦联盟”中一位颇具分量的代表人物。
“终于来了。”李文渊心中暗道,脸上不动声色,对胥吏吩咐道:“回复周大人,就说本官公务繁忙,但久仰周大人清名,若大人不弃,今夜戌时,于城南‘听雨轩’茶楼一叙。”
“听雨轩”并非京城最顶级的茶楼,但环境清幽,雅间隔音良好,是许多官员私下会面的首选之地。
戌时初,华灯初上。李文渊只带了赵虎一人,便服来到“听雨轩”。在伙计的引领下,他走进一间早已订好的雅间。雅间内,一位身着藏青色儒衫,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眼神却十分清亮有神的老者已端坐其中,正是周廷儒。他身旁只站着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长随。
“下官李文渊,见过周老大人。”李文渊拱手行礼,态度恭敬却不失气度。
周廷儒起身,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虚扶一下:“李侍郎不必多礼,快请坐。老夫冒昧相邀,叨扰了。”
两人分宾主落座,赵虎与那长随默契地退至门外守候。伙计奉上香茗后,雅间内便只剩下他们二人。
初时,只是些不着边际的寒暄。周廷儒称赞李文渊年轻有为,破获祭天大典一案,为朝廷立下大功,言语间不乏欣赏之意。李文渊则谦逊回应,将功劳归于陛下圣明和同僚协力,应对得滴水不漏。
几盏茶过后,周廷儒放下茶杯,轻轻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笑容微敛,语气变得郑重了几分:“李侍郎,明人面前不说暗话。老夫今日邀你前来,实是有一事,关乎朝廷正气,关乎社稷未来,欲与侍郎推心置腹一谈。”
“老大人请讲,晚辈洗耳恭听。”李文渊知道,戏肉来了。
周廷儒叹了口气,脸上露出忧国忧民之色:“秦桧此人,把持朝政多年,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其门下更是多有张汝、王焕这等祸国殃民之辈!如今虽因祭天大典一事暂时受挫,但其党羽遍布朝野,根基深厚,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陛下虽圣心独运,予以惩戒,然则……恐难伤其根本啊。”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李文渊:“李侍郎如今深得圣眷,又刚正不阿,连秦桧那般庞然大物都敢直面其锋,实乃我辈楷模,亦是朝中一股难得的清流正气!老夫与朝中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僚,无不期盼侍郎能再接再厉,乘胜追击,彻底扫清秦党余孽,还朝堂一个朗朗乾坤!”
他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充满了大义名分,仿佛李文渊便是那擎天之柱,唯一的希望。
李文渊心中冷笑,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凝重与一丝“被寄予厚望”的使命感:“老大人过誉了。铲奸除恶,匡扶朝纲,乃臣子本分。只是……”他话锋一转,露出些许为难之色,“秦相……秦桧虽有过失,毕竟树大根深,门生故旧众多。下官人微言轻,初入中枢,若贸然行事,恐力有未逮,反而打草惊蛇,误了陛下的大事。”
他这是在试探,也是在讨价还价。你想让我当枪,可以,但你能给我什么支持?又想让我具体去对付谁?
周廷儒眼中精光一闪,知道李文渊并非热血上头的愣头青,而是个懂得权衡利弊的聪明人。他压低了声音,身体微微前倾:“侍郎不必过谦。你如今圣眷正浓,这便是最大的依仗!至于其他……老夫与一些同僚,在朝中多年,倒也有些人脉,可供侍郎驱策。无论是信息渠道,还是在关键时刻的声援,皆可鼎力相助!”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几分,带着诱导:“譬如,吏部文选司郎中一职,掌管官员铨选,至关重要。现任郎中乃是秦桧妻侄,贪墨无能,劣迹斑斑。若侍郎能寻其错处,将其扳倒,不仅可断秦桧一臂,更能将此关键职位,掌握在……嗯,‘正直之士’手中。届时,对于侍郎今后在朝中行事,大有裨益啊!”
他这是在抛出一个具体的“猎物”和“好处”。扳倒秦桧的妻侄,既能打击秦党,又能空出一个肥缺,由“反秦联盟”或者说他周廷儒指定的人选接任,增强己方实力。而李文渊,则能得到这个联盟在信息和舆论上的支持,以及一个潜在的、位于吏部的盟友。
紧接着,周廷儒又看似随意地提到了几位官员的名字,有的是秦桧门下干将,掌管着漕运、盐铁等要害部门;有的则是与秦桧关系密切的皇亲国戚,侵占田产,为非作歹。他言语之间,将这些人的“罪证”隐隐透露一二,仿佛只要李文渊愿意出手,他们就能提供足够的“弹药”。
“李侍郎,”周廷儒最后总结道,语气恳切,“独木难支,众擎易举。秦桧势大,非一人之力可抗衡。唯有我等同心协力,方能成事!为了朝廷,为了天下苍生,望侍郎勿要推辞!”
雅间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茶水沸腾的轻微声响。檀香的青烟袅袅盘旋,模糊了周廷儒那张看似正气凛然,实则深藏算计的脸。
李文渊端着茶杯,指尖感受着瓷壁传来的温热,心中念头飞转。
“反秦联盟”的接触,在他的预料之中。这是一股可以利用的力量,他们的信息和人脉,确实能弥补自己初来乍到的不足。周廷儒提出的那几个目标,也确实是秦桧势力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打击他们,符合皇帝“继续敲打”的意图,也能切实削弱秦桧。
但是,与虎谋皮,风险极大。这个联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有各的算盘。他们是想利用自己这把最锋利的“枪”,去攻打最坚固的堡垒,而他们则躲在后面,坐收渔利。一旦自己稍有不慎,或者失去了皇帝的宠信,第一个被抛弃甚至被推出去顶罪的,很可能就是自己。
答应,意味着正式卷入更深层次的政治漩涡,成为“反秦联盟”的急先锋。
不答应,则可能被视为不识抬举,甚至被这个联盟暗中使绊子。
半晌,李文渊缓缓放下茶杯,脸上露出了一个既不显得热切,也不显得疏离的笑容,他对着周廷儒拱了拱手:
“周老大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忧国忧民之意,晚辈感佩万分。铲除奸佞,肃清朝纲,确是吾辈职责所在。老大人的提议……晚辈会慎重考虑。只是兹事体大,牵涉甚广,还需从长计议,寻得稳妥时机,方可行事。毕竟,陛下要的是朝局稳定,而非动荡不安。”
他没有明确答应,也没有断然拒绝。给出了一个“慎重考虑”、“从长计议”的模糊态度,既给了周廷儒希望,也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和周全准备的时间。
周廷儒是何等老练之人,立刻明白了李文渊的意思。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很快便被笑容掩盖。他知道,急不得。能让这把“利刃”不排斥与他们接触,愿意“考虑”,已经是初步的成功。
“呵呵,侍郎言之有理,是老夫心急了。”周廷儒笑着捋须,“此事确实需从长计议。那老夫便静候侍郎佳音了。”
又闲谈了几句朝中趣闻后,两人便各自起身,客气地告辞。
走出“听雨轩”,夜风带着凉意。李文渊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赵虎低声道:“虎子,让百晓生重点查一查周廷儒,还有他今晚提到的那些人。我要知道他们所有的底细,以及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
“是,大人!”赵虎沉声应道。
李文渊回头看了一眼那灯火阑珊的茶楼,目光深邃。
“反秦联盟”……这潭水,果然很深。想要借我这把“枪”,也得看看你们,付不付得起足够的代价,以及……能不能承受得起,这把“枪”可能带来的反噬。
他微微一笑,融入京城的夜色之中。棋局,越来越复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