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首席顾问的第一项工作-《团宠小军医,我跟你的器官聊聊天》

  郑部长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足足有十秒钟。

  这十秒,对周重楼来说,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他能想象得到,卫生部的最高领导,此刻是何等的震惊和压力。

  “沈司令,您言重了,言重了!”郑部长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惶恐,

  “周老先生是我们的瑰宝,他的医学探索,我们卫生部向来是百分之百支持的!小辈们不懂事,不理解周老的深意,是我工作做得不到位!”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给了沈凌霄面子,也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什么政治风险?救死扶伤,就是最大的政治!”

  郑部长义正言辞地表态,“我马上就给军区总院的张书记打电话!我跟他说,这台手术,不是实验,是国家卫生部重点关注的‘医学攻关项目’!让他们全力配合,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谁敢再多说一句废话,就让他卷铺盖回家!”

  这番表态,比周重楼预想的最好的结果,还要好上十倍。

  从“无人敢保的实验”,升级成了“国家重点项目”。

  这性质,完全变了。

  “嗯。”沈凌霄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声,“那就这样吧。”

  说完,他便干脆利落地挂了电话。

  周重楼看着沈凌霄,张了张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就是权力的力量。

  他穷尽一生声望,在会议室里都无法解决的僵局,沈凌霄只用了一个电话,就以一种碾压的姿态,彻底摆平。

  “看什么看?”沈凌霄瞥了他一眼,重新拿起毛笔,语气恢复了平淡,“还不赶紧回去准备你的手术?要是敢把我孙女的‘奇思妙想’给搞砸了,看我怎么嘲笑你!”

  周重楼哭笑不得,却也彻底放下了心。

  他对着沈凌霄,郑重地鞠了一躬。

  “老沈,谢了。”

  “谢我做什么?谢谢我的宝贝孙女吧。”沈凌霄头也不抬,淡淡地说道。

  ……

  当天下午,军区总院的张书记,就接到了郑部长亲自打来的电话。

  电话里,郑部长用严厉语气,将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下达了“死命令”,要求医院必须全面配合,保障周重楼“新型神经吻合术”攻关项目的顺利进行。

  挂了电话的张书记,后背的衬衫都湿透了。

  他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当众宣布了这个决定。

  之前还激烈反对的李医生等人,此刻一个个噤若寒蝉,再也不敢多说半个字。

  开玩笑,这都上升到国家项目了,谁还敢反对?那是跟国家作对!

  而那个一直幸灾乐祸的胡主任,则连会议都没能参加。

  就在半小时前,纪委的人突然找到了他,说接到实名举报,要他回去配合调查一些“历史遗留的生活作风问题”。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位胡主任的职业生涯,到此为止了。

  沈家的能量,第一次如此清晰、冷酷地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一些之前对沈空青这个“乡下孙女”还有些轻视的人,此刻心里只剩下郑重。

  周重楼的“古法神经吻合术特别研究小组”也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

  组长,自然是周重楼。

  副组长,是他的老伴,中医泰斗苏合香。

  组员,则是他亲自挑选的几名最顶尖、最可靠的外科和神经科医生。

  而在这个星光熠熠的名单最后,还有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名字——特别顾问:沈空青。

  这个任命,在医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但有了郑部长的“尚方宝剑”和胡主任的前车之鉴,也没人敢公开质疑。

  大家都只当是周老爱孙心切,挂个名头让孩子高兴高兴。

  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研究小组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攻克手术器械的难题。

  按照周重楼从《异术格致》上“解读”出的理论,神经束膜的缝合,需要比头发丝还细的针,和根本不存在的“10-0”甚至“11-0”缝合线。

  这在70年代,简直是天方夜谭。

  “针尖的曲度不够,无法在狭小的空间里完成垂直进针。”

  “持针器太大,会严重影响视野。”

  “现有的缝合线太粗,而且张力太大,会造成二次损伤。”

  在小组的第一次讨论会上,几位专家对着一堆图纸和模型,愁眉不展。

  周重楼也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一直乖乖坐在角落里,像是在旁听天书的沈空青,忽然开口了。

  “外公,这个针,为什么不能做得像奶奶缝衣服的绣花针那样,前面弯一点点,像小猫的爪子?”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比划了一个小小的弧度。

  周重楼眼睛一亮!

  对啊!猫爪针!这种特殊的弧度,正好可以在不旋转手腕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完美的垂直刺入!

  “还有这个夹子,”沈空青又指着图纸上的持针器,“它太笨了!能不能做得像妈妈拔眉毛的镊子一样,尖尖的,小小的,这样就不会挡住眼睛了呀!”

  一位专家忍不住笑出声:“小同学,拔眉毛的镊子可夹不住手术针。”

  “那就让它变得有力气呀!”沈空青理所当然地说,“在后面加个弹簧,或者把力臂做长一点,不就行了?”

  专家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是啊……这么简单的杠杆原理,他们怎么就没想到?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身上。

  她用最天真、最幼稚的比喻,却精准地指出了他们这些专家都未能突破的设计瓶颈。

  “至于线……”沈空青歪着头,想了想,“我听村里的老人说,有一种蚕的丝,泡在桐油里,又结实又滑,还不会烂,我们能不能也找一种东西,把现在的线泡一泡,让它变得更光滑,更有韧性呢?”

  “生物涂层!”周重楼猛地站了起来,激动得满脸通红,“用一种无毒无害的生物材料,给缝合线包上一层‘外衣’!减少它穿过组织时的阻力和损伤!天才!这个想法简直是天才!”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所有专家都用一种看怪物的眼神看着沈空青。

  如果说,第一个想法是巧合,第二个是运气,那这第三个,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十四岁少女应该有的知识范畴!

  看着众人震惊的目光,沈空青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小声说:“我……我就是瞎想的……”

  周重楼看着她,眼中满是骄傲和欣赏。

  他知道,自己这个外孙女,又在“喂”他了。

  他清了清嗓子,对着已经石化的专家组员们下令:“都听到了吗?按照空青顾问的思路,立刻去联系军工研究所,请他们连夜给我们打造新的器械!材料用最好的,不计成本!”

  “是!”众人如梦初醒,齐声应道。

  看着专家们拿着沈空青“瞎想”出来的草图,如获至宝般冲出去的背影,沈玄明站在门口,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他刚刚只是来给姐姐送奶奶熬的银耳汤,结果就看到了这颠覆他三观的一幕。

  “姐……”沈玄明呆呆地走进来,“你……你连这些都懂?”

  沈空青接过他手里的保温桶,拧开盖子,喝了一口甜甜的银耳汤,然后眨了眨眼,一脸无辜地说:

  “我不是懂,我只是善于观察而已,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