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得魁-《虎学:从斑纹到王字》

  花楼灯火愈发明艳,赵有才将青瓷酒盏掼在地上,溅起的碎玉映着满堂红绡,终究拂袖而去。

  赌客们捧着银锭嬉笑数算,输家竟也抚掌称奇——整整数载春秋,这座销金窟终于有人叩开了冰美人的心扉。

  刘苏被侍女引着登上三楼时,楼梯都在他脚下虚浮。

  推开雕花木门的刹那,沉水香混着女儿香扑面而来。

  此刻,刘苏在房中踌躇不定,来回踱步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焦灼。

  他时而驻足窗前,时而停在门边,眉宇间凝结着难以化解的犹豫,仿佛在去留之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公子要走?”雪儿手捧烛台踏月而来,摇曳的烛火在她眉间描摹着跳动的金箔,将那双杏眼映得如同浸在琥珀里的星子。

  刘苏慌忙转身相迎,待抬眼望见雪儿姑娘的一瞬,刘苏竟怔住了,一切顾虑竟消。

  今夜的她恍若谪仙临凡——月白色的罗裙曳地生辉,唇畔那对浅浅的梨涡里盛着三分醉人的星光,整个人笼在溶溶月色中,连飘动的发丝都沾着银河的清辉。

  “没错,我正打算破窗逃走”刘苏的眼中盛满笑意,嘴角扬起完美的弧度,整个人都焕发着光彩……

  至于房内后话如何,不得而知。

  夜半,楼梯拐角处,几名锦袍郎君早将栏杆倚得温热。

  打头的忽地瞪圆了眼:“快瞧!魁首要下楼了!”

  众人忙不迭凑前,却见刘苏活像个做贼的,蹑手蹑脚,连大气都不敢喘。

  山羊须嚷道:“整整两刻香的春宵,刘公子不愧是文曲星下凡啊!”

  话音未落便被绛紫袍子的推了个踉跄:“张员外老糊涂了,前头对诗占去半柱香,后头整衣冠又费一盏茶……”

  哄笑声如潮水般漫开,刘苏耳尖泛红,攥着衣袖疾步而下。冷不防踩到襕衫下摆,踉跄间扶住围栏,又惹得楼下炸开一片揶揄。

  “到底是读书人,这腿脚比不得咱们走南闯北的。”

  刘苏此刻心绪烦乱,正欲逃离这是非之地,忽觉灵台一阵清明,如云开见月,霎时照彻心底。

  蓦然抬头,见雪儿斜倚朱栏,青丝散乱间,那支并蒂莲银簪竟如流星般划过半空,不偏不倚落在他襟前。

  楼下登时爆出一阵哄笑,叫好声此起彼伏。

  刘苏神情恍惚,仿佛置身于无人之境,将簪子攥在掌心——那金物上还沾着姑娘颈间的温香——忽地闪身出了雕花门,转眼便溶进了街市灯火里。

  翌日,刘苏枕畔沉水香尚未散尽,朦胧间似见雪儿鬓边东珠在眼前轻晃,惊得他猛然坐起,带翻了床头的杂物。

  当胸腔里那不安分的鼓动终于平息,才发觉太阳已经晒屁股了。

  渐而喧嚣入耳,他便来到书馆,却见门外早候着乌泱泱一片人。

  穿短打的货郎最先瞧见他:“快看!文曲星真身驾到!”

  人群顿时如沸水泼油,挎菜篮的妇人将小儿举过肩头讨个彩头。

  “双甲魁首的墨宝,劳烦小刘老板赐个祝福!”“我家闺女绣的状元及第香囊……”

  街坊们灼热的目光与道贺声交织成网,他已然明白发生了什么。

  于刘苏而言,蟾宫折桂本是意料中事。

  然当那顶象征着“魁首”身份的桂冠真真切切地落在头上时,他仍觉一阵目眩神迷,恍若置身云端,脚下虚浮不定。

  待神思稍定,他怀着满腔感激之情,将书馆中珍藏的典籍一一取出。

  在每一册的素白扉页上,他都以工楷题写箴言隽语,而后郑重其事地赠与前来道贺的乡邻……

  原来遴选结果昨夜便已敲定,今晨主考张书澈亲赴刘家报喜,奈何刘苏尚在酣眠。

  随即便是一道道洪亮的声音响彻全城,如惊雷般将今年遴选的结果昭告众人。

  令人惊喜的是,百花乡今年竟获双名额,刘苏与王伯光二子入选。

  好巧不巧,明日恰有飞往剑城的货舟启程,刘苏便不能现身自己的升学宴了。

  至于为何要如此匆忙地启程,张书澈给出的解释是——为了能让他们更早地融入剑城的风土人情。

  夜晚,德然书肆后院,昏黄的光晕笼罩着这一家三口,三人默然相对,唯有烛芯偶尔爆出的灯花,在寂静中发出细微的声响。

  “苏儿,到了剑城……”,终是向来沉默寡言的苏母打破了沉寂,从袖中取出一枚做工精致的令牌。

  那方牌不过掌心大小,却通体莹润如玉,在烛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

  正面以篆刻的“苏”字笔力遒劲,宛若游龙;背面暗纹如丝如缕,纵横交错间隐现大家风范,显是名匠运斤而成。

  她将令牌放进儿子掌心时,指尖几不可察地轻颤:“去寻你小姨苏慧慧,小舅苏万钧。”

  刘苏拢住沁凉的令牌,眉峰微蹙:“母亲从未提起……”

  苏母别过脸去,烛影在她眸中摇曳,将二十载光阴揉碎成明明灭灭的星火。

  “苏家若有人欺你……”她指尖轻捻儿子衣襟的褶皱,如同抚平一页泛黄的岁月,“小姨自会护你周全。”

  “剑城若起风波……”话音渐低,化作一声叹息,“你且记住,纵使山河倒悬,你小舅剑锋所向,永远是你的身前。”

  刘苏凝视着母亲眼中流转的微光,将令牌贴身收好。

  苏母忽然捧出个褪漆的八宝攒盒,一脉甜香悄然化开。

  “替我献给老祖宗。”她指尖拂过盒面:“就说……说小燕子院里的丹桂,今年开得比往年都盛。”

  刘苏捧住沉甸甸的木盒。原来小姨小舅不过是引路的藤蔓,真正要攀附的,是盘踞在家族根系深处的苍老虬枝。

  烛花“啪”地炸响,少年终是问出盘旋心底的疑惑:“那祖父祖母……”

  苏母闻言身形一滞,喉间滚动几番,方低声道:“来年清明……话音未落便哽住。

  良久,才抬起微红的眼眶:“记得替娘……”话至此处骤然停住,转而化作一声绵长的叹息,似有千言万语都随这气息散尽,“给你外祖父母……多上三炷香。”

  最后几字轻若游丝,却字字分明。

  刘苏垂首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