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桃花源-《虎学:从斑纹到王字》

  在多山之地逆水行舟,四顾的景象本就令人目眩。

  “啪”一声,一尾鱼被拽出水面,不偏不倚打在闭目养神的彦祖额上。

  彦祖将鱼扔进竹筏中央的竹篓,定睛一看,里头竟已有十余条,最大的也不过巴掌大小。

  这全是长歌的功劳——他幻化出的鱼竿,韧性也就如此了。

  越过一道水丘,溪面渐宽,水色转绿。

  刘苏脑中的晕眩感稍缓,他睁开双眼,望见远处一片烂漫春色,不禁脱口道:“到了。”

  在筏尾垂钓的二人闻声急忙转身张望:“哪儿?在哪儿?”

  彦祖也站起身来,低语:“桃花。”

  伯光一愣——夏末时节,哪来的桃花?可眼前岸边,分明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竹筏缓缓驶至桃林尽头,露出一处山洞,溪水正从洞中涌出。

  众人乘筏而入,点亮剑灯照明。水流的源头,竟是一道深不见底的漆黑壑口。

  四杰见状,皆惊叹恍惚——这溪流,竟是自下而上倒涌而成的逆流之水。

  无人察觉,此时张书澈嘴角掠过一丝邪魅的笑意。原本静止的竹筏骤然前冲,直直坠入深渊。

  “啊——”只余惊叫回荡不绝。

  “老五,醒醒……”

  伯光费力地睁开眼,第一个念头便是自己是不是摔坏了——从那么高跌下来,怎么身上不觉得疼,反倒是脸颊上一片火辣辣的?

  “咳。”长歌清了清嗓子,“老五,你看前面。”

  伯光这才回过神来,顺着方向望去,竟见到一片光亮。他定了定神,开始仔细打量四周,发现身旁不远处还有一条溪流悄然流淌。

  他抬头向上望去,瀑布源头隐没在不见天日的漆黑之中。原本逆流而上的水流,此刻竟化作一道飞瀑直泻而下。

  “老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长歌一时语塞,他哪里说得清楚。只能在心中暗叹一句:不愧是被称为圣地的地方,果然玄妙难测。

  两人不敢多留,急忙向外走去。没走多远,眼前豁然开朗。几位兄弟和老师的背影就在不远处,他们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却让苏长歌和王伯光双双怔在原地。

  他们此刻竟立于一座悬崖之上,飞瀑如练,声若奔雷。可这壮阔的景象,却丝毫不妨碍他们将远方风光尽收眼底。

  伯光伸手指向水流远去的方向,转头望向身旁:“老师,那里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吗?”

  他再度望向山脚下的村落,声音微颤,一字一句地念道:“鹿衔芝草,鹤舞松汀……这莫不是,桃川仙隐?”

  众人下崖之后,老师只叮嘱了一件事:不可在常人面前御空飞行。

  上游仍保持着仙家气象,草木繁茂,飞禽走兽悠然自得。行至中游,始见人烟,只见叠砌的泳池错落有致,湿漉的木炭堆散置林间。

  “嗖——”

  “乓!”

  一支冷箭忽自密林中射出,伯光剑随身动,幻影般将其格开。

  紧绷的气氛却被一阵洪亮的笑声打破:“误会,误会啊!”

  只见一位虬髯大汉自林间迈步而出,身披兽皮短衣,双手将弓箭高举过顶。他咧嘴一笑,朝张书澈郑重行礼:“敢问阁下,可是天使?”

  此言一出,四杰面面相觑,皆露茫然。

  张书澈微微颔首:“正是。”

  那虬髯大汉闻言竟激动得双唇微颤,恭声道:“恭迎天使驾临!小人是村中猎户,叫我李四就好。”

  “嗯,前头带路吧。”

  四杰心中疑云密布,但眼下秉持着仙家威仪,也不便向老师追问,只得暂压好奇,默然随行。

  行至下游,眼前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一具足。

  道旁劳作的农夫瞧见这一行人,赶忙停下手中活计,小跑着迎上前来,躬身行礼:“小农见过天使。”

  一路上寡言少语的李猎户,此时却声如洪钟,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豪迈之气:“老王,还不快去通报村长,天使大人到了!”

  那被称作老王的农夫一拍脑门,自责道:“哎呦,您瞧我这眼神!我这就去,这就去!”

  说罢,王农夫一溜烟朝村里跑去。李猎户瞧着他那慌慌张张的背影,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一路行去,不断有村民上前行礼。大人们径直朝村里迎去,孩童们则怯生生地跟在几位天使身后,探头探脑。

  将至村口,忽然燃竹爆声响,男女老幼纷纷涌出,掌声雷动,热情似火。

  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缓步而出,拱手道:“不知天使莅临,刘谋有失远迎啊。”

  见到这位老者,张老师神情微动,眼底泛起一丝温情,连忙上前扶住老人双手:“刘老,您可还认得我?我是书澈啊。”

  老者神情恍惚,嘴唇微微颤抖:“书澈……你真是书澈?”

  张书澈也激动不已,紧握着对方的手臂:“是我,刘老!”

  “二十年了……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与你重逢啊,书澈……”

  当夜,村中摆开宴席,灯火通明,欢声不绝。

  天使团入住了一座名为“天使馆”的四合院。院落陈设简朴,连厕所都设在了院子外边。

  第二天一早,刘苏醒来时,张老师已不在房中。

  自从昨天下午抵达此地,刘苏心中就积攒了无数疑问。

  他信步走进书房。果然没有失望——书架上赫然摆着《桃花纪要》。

  从中得知,这里果真就叫“桃花源”。适宜居住的只有中下游地区,上游及其他区域常有猛兽横行。

  村民们一直过着自给自足,以物易物的生活。然而这片乐土也曾遭遇两次几乎灭村的危机:一次是秩序崩坏,另一次,则是猛兽袭村……

  刘苏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多时便将十来本纪要尽数阅毕,对本村的人口,姓氏,生活作息等基本情况,已大致了然于胸。

  然而就在此时,他察觉到了一件趣事——这十几本纪要中,年代最久远的那一本,似乎暗藏蹊跷。

  刘苏凝神,掌心气息流转,与那书册隐隐呼应。果然,册页随之生出变化,竟显露出“书中藏册”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