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剑城风物-《虎学:从斑纹到王字》

  剑城今年的招录规制:联考榜前二十者直取金帖,四大世家各执举荐令,百年望族共分五席,另有五枚特敕令。

  这般严苛之下,苏氏宗族堪堪符合资质的不过寥寥数人。而苏长歌这个终日浪荡的公子哥,偏生成了最合适的候补人选。

  苏长歌虽说文试成绩平平,但世家子弟的仪轨教养早如刻入骨髓的剑痕——晨昏定省的规矩分毫不差,典籍阁里的经卷也常翻得卷边。

  只是那身锦袍裹着的,到底是匹不肯驯服的烈马,还是柄未开刃的寒铁,在这世俗礼法中磕碰出星星点点的火花。

  刘苏回过神来,颔首:“省得了”。

  苏二十三看对方兴趣不佳,偏头笑道:“兄长若有所念之地,但说无妨,我今日便为你作这剑城的向导”。

  马蹄声渐缓,刘苏沉吟片刻:“倒想去书肆看看,寻本册子”。

  “书肆?”苏长歌眉峰微挑,眸光流转间将人细细打量:“难怪能蟾宫折桂。只是……”

  他忽地轻笑出声:“外头那些书肆的藏书,怕还不及苏府墨斋十之七八。就好比上月秦国大家新注的算经,月初便已躺在书案上了”。

  刘苏喉结微动欲言又止的模样落进少年眼底。二十三忽地策马横在道中,马鞭遥指南北,讲解道:

  “古剑书院藏经百万卷,孤本万篇,飞檐下悬着状元题匾;新剑书院纳典千车书,收着海外番邦的机巧图谱,连鲛人饲育手札这般奇书都能寻见。”

  刘苏忽然勒住缰绳,若有所思:“既如此,何须分作两家?”

  “啪”的一声脆响,苏二十三的巴掌结结实实拍在额上。这几日相处,他早该知晓这位半路杀出的表兄,连城隍庙前石狮子的掌纹都要问个分明。

  “自然是……”少年忽然压低嗓音,策马贴近刘苏耳畔:“一江剑气分南北啊。”

  苏长歌扬鞭指北:“那边厢乃是簪缨累世的钟鸣鼎食世家,百年望族的根基所在,更是剑山中兴崛起的龙兴之地。”

  马头忽转向南,嘴角噙着一丝轻蔑的笑意:这厢么,尽是些暴发户和新贵,不值一提。”

  随即抬手指向西山:“四柱擎天——剑院相府守着千年剑山,军部商会原是同脉连枝。”少年忽然嗤笑一声,马鞭在空中劈出裂帛之音:

  “偏二百年前那场论剑,硬生生把商会逼过大江,从此南岸夜夜算盘声,倒比剑鸣还聒噪三分”……

  百花乡乃至整个梁山地区,昔日不过是层峦叠嶂中的穷乡僻壤。

  自梁山君开山辟道以来,历经百余载沧桑巨变,方有今日鳞次栉比的繁华气象。

  至今仍算是商旅络绎的新兴之地。在这方尚在成长的热土上,人口桎梏自然未成掣肘。

  是以当论及剑城南北人文分治的掌故,刘苏确不曾深究其中关窍。

  刘苏微微颔首:“省得了。既如此,长歌不妨与我说说南北二城的风物之别?”

  二十三眼中霎时星火迸溅——这九街十八巷他早踏破了青砖缝,若教他整日伴着这位儒生态的表兄吟风弄月,当真要闷出个鸟来!

  此刻既得两全之法,少年郎当即眉眼飞扬似春溪跃金:

  “表哥好眼力!这剑城里桥头的晨雾观碑,巷尾的夜市尝鲜,哪处茶肆的说书先生舌绽莲花,何时画舫的灯影最为醉人——”

  他故意拖长尾音:“您可是逮着活舆图了!”

  自西向东——城北:军堡旌旗卷朔风,商檐铜铃咽旧声。三大世家朱门冷,禁城威压暮云沉。

  古竞技场残柱刀痕渗锈,老书街楠木浸透书香。半神居灵韵氤氲,贫户炊烟暗结胭脂雾。

  万宝楼十二重飞檐悬着七十二盏鲛绡宫灯,流光摇曳。

  城外北山秘境,隐峰如巨兽游走云海。世人皆知黄山雪色无双,却不知云雾深处尚有两峰,静候命定之人。

  南城:新商会银楼比邻着富人区,酒街三百步便醉倒过诗仙。万剑广场每块青砖都嵌着断刃,制造工厂的蒸汽终日吞吐铁腥。

  要说奇景当属子夜时分的黑市,千面灯笼亮起的刹那,连掌柜都要戴上面具。

  剑山:书院晨钟能惊起满林栖鸟,相府九重檐下悬着十二柄斩佞剑,千刃窟里的兵器灵性至今犹存。

  刘苏眼中泛起异彩。在表弟的讲述之下,这座用血火淬炼、以金银浇铸的城池,正待他如鉴赏古卷般徐徐展看……

  “兄长且看,那飞檐斗拱处便是老书街了。”

  但见道旁立着“文脉禁马”的碑文。十数名戴方巾的接引童子早已捧着马槽候在道旁。

  甫一踏入,墨香扑面,便知其名由了:斑驳的朱漆门楣悬着百年老号的匾额,苍虬古杏垂荫石径,每株树下皆立碑铭,细述着自某某年间便在此守候的岁月。

  行至中庭忽见天光乍泄,原是三株桧树撑起穹顶。其皮若龙鳞,根似蟒踞,最奇是枝干虬结竟在半空搭成天然穹顶,漏下细碎金阳洒在树底青玉案上。

  三五儒生正围看某位白发先生挥毫,起落间竟牵动文气流转。

  虽知万剑山不尚文绶,此刻却见素衣青衿往来如织。

  忽有清磬声破空,人群如分波般让出通道,竟是位戴五梁进贤冠的瀚林执卷而过……

  这文道修行自有其通天阶梯,七重境界恰似北斗七星遥映武道苍穹。

  自童生破蒙始,至圣人垂拱终,每登临一境皆需叩问天地文心。

  初阶秀才凝练文胆,以浩然正气铸就文宫根基,笔锋所至可驱邪镇鬼;举人境则需突破文宫桎梏,胸中锦绣化作文气狼烟,直冲霄汉。

  及至进士及第,文心通明如镜,落笔成章时竟能引动文曲星辉,此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翰林学士开辟学海,文气长河倒悬九天,举手投足间可唤来历代先贤虚影;大学士参透天地法则,唇齿开合便是金科玉律,所着典籍自生大道烙印。

  至大儒境界,已臻言出法随之境,半部论语可安天下,半阙诗篇能定乾坤。

  而文道巅峰的圣人,早已超脱笔墨桎梏。其存在本身便是文道长河,双眸倒映文明兴衰,吐息间春秋代序,弹指时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