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钱眼通天之李卫江南布局棋-《搞钱传奇》

  南京两江总督衙门的书房里,李卫刚把行李放下,就拿起江南的地图,手指在盐场和铁矿的位置上划来划去。徐乾学端着茶进来:“大人,您刚到江南,歇会儿再忙吧。”

  “歇什么?江南的‘钱’,可不等我。”李卫指着地图,“你看,两淮盐场的盐税,去年才一百万两,比浙江的两百万两少一半;马鞍山的铁矿,被当地的地主垄断了,每斤铁卖一两,比我们直隶贵两钱。这都是‘利润空间’啊!”

  正说着,江南盐商总商汪士慎带着一群盐商进来,手里捧着个红木托盘,里面是一叠银票。“李大人,您来江南当总督,我们盐商高兴得很。这五万两,是我们给您的‘接风礼’,以后还请您多关照。”

  李卫把银票推了回去,笑着说:“汪老板,我在浙江搞帑盐,你们都听说了吧?我不要你们的‘接风礼’,只要你们跟我一起搞‘盐铁联动’——把两淮盐场的盐税提上去,再把马鞍山的铁矿整合了,你们赚的钱,比这五万两多十倍。”

  汪士慎愣了愣:“盐铁联动?怎么联动?”

  “很简单。”李卫拿起算盘,“两淮盐场每年产盐五千万斤,现在每斤卖五文,盐税一百万两。我们推行‘帑盐制’,官府出资收购余盐,再让你们分销,每斤盐的成本降到三文,卖六文,盐税能涨到两百万两。马鞍山的铁矿,我们用盐商的钱去整合,每斤铁的成本降到三钱,卖给兵器局八钱,你们既能分盐的利润,又能分铁的利润——这叫‘产业链延伸’,跟我在直隶搞煤铁一样。”

  汪士慎眼睛一亮:“可马鞍山的铁矿,被张地主垄断了,他跟两江的官员关系好,我们动不了他。”

  “关系好?”李卫冷笑一声,“我查过了,张地主去年偷税十万两,还强占了百姓的田。我明天就派人去查他,把他的铁矿没收了,交给你们盐商经营——这叫‘清理市场障碍’,跟我在云南抓贪腐官员一样。”

  盐商们一听,都高兴得直点头。汪士慎说:“李大人,只要您能帮我们整合铁矿,我们愿意出五十万两,支持您搞帑盐制!”

  “好!”李卫一拍桌子,“明天就开始干!”

  可就在李卫准备查张地主的时候,李忠匆匆跑来:“六爷,不好了!皇上派人来了,说是要您把直隶的煤铁生意交出去,还给您来了一道圣旨,说您‘权力太大,恐有不臣之心’!”

  李卫心里一沉——这肯定是有人在皇上面前告他,说他垄断盐铁,权力太大。他连忙接过圣旨,上面写着:“李卫着将直隶煤铁产业交予直隶布政使管理,即刻专注江南盐政,不得再干预矿务。”

  徐乾学忧心忡忡地说:“大人,皇上这是猜忌您了。您在直隶搞煤铁,赚了那么多钱,又在江南要搞盐铁联动,皇上怕您权力太大,不好控制。”

  “猜忌就猜忌,只要我能赚钱,还能给国库交税,皇上就不会把我怎么样。”李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直隶的煤铁生意交出去就交出去,我们在江南搞‘盐田承包’——把两淮盐场的盐田承包给盐商,每亩盐田交五两承包费,再让他们按产量交盐税,这样既能赚承包费,又能提高盐税,比搞煤铁还稳。”

  徐乾学点点头:“可张地主的铁矿怎么办?我们已经跟盐商说好了要整合。”

  “铁矿还是要整合,但换个法子。”李卫拿起算盘,“我们不直接没收张地主的铁矿,而是跟他‘合作’——让他把铁矿的三成股份卖给盐商,我们官府占两成股份,剩下的五成归他。这样一来,他既能保住铁矿,又能分利润,就不会跟我们作对了。这叫‘利益共享’,比强行没收强。”

  第二天,李卫让人把张地主请来。张地主一开始还很嚣张,可当李卫给他算完账:“你现在的铁矿,每年产铁一百万斤,每斤卖一两,利润七十万两。跟我们合作后,我们帮你降低成本到三钱,每斤卖八钱,每年产铁两百万斤,利润一百万两,你能分五十万两,比以前还多——你要是不合作,我们就查你偷税的事,让你连铁矿都保不住。”

  张地主脸色变了,连忙点头:“李大人,我合作!我合作!”

  解决了张地主的事,李卫立刻推行“盐田承包制”和“铁矿合作制”。盐商们承包了盐田,积极性很高,每天都派人去盐场晒盐;张地主的铁矿也开始扩大生产,每天能多炼两万斤铁。

  到了年底,徐乾学拿着账本跑进书房,声音都在发抖:“大人!两淮盐税涨到两百万两了,铁矿利润也到一百万两了!我们这一年,总共赚了三百万两!”

  李卫接过账本,看着上面的数字,心里却在盘算另一笔账——这三百万两,一百万两上交国库,一百万两给盐商和张地主分利润,五十万两用来修江南的水利,剩下的五十万两,被他以“买粮平粜”的名义,存在了汪士慎的盐铺里。

  “徐先生,你说皇上为什么猜忌我?”李卫突然问。

  “因为您太会‘搞钱’了,权力也太大了。”徐乾学小声说。

  “会搞钱不是坏事,关键是要让皇上知道,我搞的钱,都是为了国库。”李卫笑了,“我准备把修水利的五十万两,写成奏折上报给皇上,再把江南的粮价降下来,让百姓都念皇上的好——这样一来,皇上就不会猜忌我了,反而会觉得我是个‘能臣’。”

  正说着,太监刘公公又来了,这次他脸上带着笑:“李大人,皇上看了您的奏折,龙颜大悦,说您在江南干得好,还让我给您带了赏赐——一对玉如意,还有‘太子太保’的头衔。”

  李卫连忙跪下接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自己的“搞钱”策略又成功了——不管是盐场、煤矿还是铁矿,只要算清了“经济账”和“政治账”,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晚上,李卫站在总督衙门的院子里,望着江南的月亮,心里又开始盘算新的“生意”——他想把江南的丝绸和瓷器,通过盐商的渠道卖到国外,再把国外的银子赚回来。他拿起算盘,在月光下噼啪打了起来,算着丝绸的成本、运费、国外的售价,算着这笔新生意能赚多少银子。

  风里带着江南的水汽,温柔地吹在脸上。李卫知道,只要手里的算盘还在,只要心里的“账”算得清,他的“钱眼通天”之路,就永远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