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一页页无情地撕去,期末考试的脚步,终于如同北方冬日里最凛冽的那阵寒风,无可阻挡地吹到了每一个大学生的面前。校园里最后一点关于节日和假期的闲适气息被彻底涤荡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凝固的紧张。空气仿佛都变得沉重,吸进肺里都带着书本油墨和焦虑混合的奇特味道。
吴普同感觉自己像一根被持续拉扯的橡皮筋,已经绷紧到了极限。过去近一个月的“早出晚归”、泡在自习室与书本为伴的日子,将他大脑的每一个角落都塞满了公式、定义、单词和理论。他的眼圈因为长期睡眠不足而泛着淡淡的青色,手指也因长时间握笔留下了浅浅的凹痕。考试前夜,他最后一次翻看着那些已经被翻得毛了边的笔记和划满了红蓝线条的教材,心里像揣了只兔子,砰砰直跳。既有对未知考题的恐惧,也有一种即将“解脱”的期盼,更多的,是一种想要检验自己这学期努力成果的迫切。
第一门考试是《高等数学》,安排在周一上午。走进被指定为考场的大型阶梯教室,一种肃杀的气氛立刻包裹了他。桌椅被拉成了标准的考试间距,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巨大的“肃静”和考试科目、时间。监考老师面无表情地站在讲台上,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鱼贯而入的考生。同学们也都收敛了平日的谈笑,默默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有的还在抓紧最后几分钟翻看笔记,有的则双眼放空,试图平复过于紧张的心情。吴普同找到自己的位置,深吸一口气,将文具和准考证整齐地摆放在桌角,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
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教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哗啦声。吴普同迅速浏览了一遍题目,心跳竟然奇异地平缓了一些。题型并不陌生,大部分都是老师课堂上反复强调过的重点,或者是课后习题的变种,甚至有几道选择题和填空题,在他看来简直是送分题。他想起周磊常挂在嘴边的“大学考试跟高中不一样,很简单”,此刻竟有几分歪理似的应验。当然,这种“简单”是相对的,是建立在他过去一个月近乎苦行僧般反复钻研和巩固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那些平时没怎么下功夫的同学来说,这些题目恐怕依然是拦路虎。
他沉下心,开始答题。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先前填鸭式塞进脑子的知识,此刻仿佛被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起来,顺着题目要求流淌而出。遇到复杂的计算题,他仔细演算;遇到需要论述的题目,他条分缕析。整个过程虽然不敢说有十足的把握,但至少没有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恐慌,大部分题目他都能找到思路,并且顺利地解答出来。当他答完最后一道题,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时间竟然还有富余。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开始从头检查,心里那种沉甸甸的石头,似乎松动了不少。
接下来的《大学英语》、《基础化学》、《动物生物学》……一门接一门,考试接踵而至。吴普同的感觉大同小异。英语的阅读理解和作文题目中规中矩;化学的方程式和计算题也多在复习范围之内;动物生物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更是他反复背诵过的重点。整个考试过程,远没有他之前想象的那么恐怖和深不可测。他意识到,大学的期末考试,更像是对一学期所学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的一次系统性检阅,只要平时跟上节奏,期末阶段肯花时间扎实复习,想要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并非遥不可及。当然,他也遇到了几个拿不准的题目,或者需要深入思考才能下笔的论述点,但这并没有让他过于慌乱。
与吴普同逐渐放松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磊在考后的迅速“变脸”。
考完《高等数学》回到宿舍,周磊就像一只被霜打过的茄子,蔫头耷脑地瘫在椅子上,嘴里不停地念叨:“完了完了……说好的简单呢?这特么叫简单?极限那题是啥玩意儿?那个积分我根本没见过啊!感觉啥都不会,全靠蒙了……”
吴普同看着他,想起他考前那副“及格万岁”、“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试着安慰道:“也许……也许老师判卷会松一点?”
“对啊!”周磊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猛地坐直了身体,眼睛亮了一下,“只能听天由命了!希望老师们高抬贵手,看在咱们是大一新生,又是第一次大学考试的份上,手下留情!千万别挂科啊!六十分!六十分就行!菩萨保佑,祖宗保佑!”他开始双手合十,做出祈祷状,那滑稽的样子让人哭笑不得。
此后的每一门考试结束,周磊几乎都要上演一遍类似的“哀嚎”与“祈祷”。《大学英语》考完,他抱怨听力太快,阅读理解看不懂;《基础化学》考完,他哀叹计算太复杂,概念太模糊;就连相对容易些的《思想政治理论》,他也觉得大题写得不够圆满。他那套“及格万岁”的理论,在现实的考试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考前突击抄来的笔记和囫囵吞枣看来的重点,显然无法支撑他应对哪怕是“相对简单”的大学考试。他的自信和潇洒,在铁一般的试卷面前,被击得粉碎,只剩下对“及格”这个最低标准的卑微期盼。
宿舍里的其他人,状态各异。康大伟考完后显得比较平静,他平时学习扎实,又是班长,对自己的要求不低,感觉考得应该还算理想。李政则依旧是那副沉稳的样子,很少谈论考试情况,但从他考完回来后就轻松地拿起小说来看的样子判断,应该问题不大。梁天赋和杨维嘉考完后更多地在讨论学生会假期的工作安排,似乎考试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李学家则是考完一门算一门,考完了就立刻把书本抛到脑后,继续他的“宅男”生活。张卫平依旧是沉默的,没人知道他考得如何,他也不与任何人交流。
当最后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无论感觉如何,所有人都如同卸下了千斤重担。一种巨大的、混杂着疲惫、解脱、以及些许茫然的情绪,瞬间席卷了整个校园。教学楼里爆发出阵阵欢呼声,那是压抑了许久后的释放。
紧接着,学校正式宣布放寒假!这个消息如同最终的特赦令,彻底点燃了学生们归家的热情。
几乎是在考试结束的当天下午,校园里就迅速切换到了“返乡模式”。宿舍楼里一片忙乱,随处可见打包行李的学生。拉杆箱的轮子声、捆扎行李带的摩擦声、互相道别的祝福声、商量回家车次的讨论声……汇成了一曲寒假前奏的交响乐。
购买车票成了头等大事。相比于国庆时的从容,寒假返乡的大军显然要庞大得多。吴普同吸取了教训,提前几天就去校内的代售点排长队,好不容易买到了一张回县城的汽车票。周磊则显得焦头烂额,他之前光顾着玩和考前“祈祷”,完全没把买票当回事,等到想起来,热门时段的车票早已售罄,最后只能买了一张时间不太好的站票,唉声叹气地抱怨运气不好。康大伟家就在本省另一个市,车次较多,相对轻松。李政则早就规划好了路线,连中转票都提前买好了。梁天赋和杨维嘉家在外省,需要坐火车,他们也提前托人或者通过电话预订了车票。
吴普同也开始收拾行装。他的行李很简单,几件换洗衣服,几本觉得寒假可能需要翻看的书(主要是下学期的教材,他想提前预习一下),以及给家人买的一点保定特产——这次除了驴肉火烧,他还特意买了两盒有名的保定糕点。
离校的前一天晚上,316宿舍难得地人齐了一次。大家各自整理着行李,气氛有些特别,既有即将回家的兴奋,也有对短暂分别的一丝不舍。
“兄弟们,明年见了啊!”周磊虽然为考试和车票烦恼,但想到回家还是兴奋的,“祝大家寒假玩得开心,过年拿多多压岁钱!”
“你也一样,路上注意安全。”康大伟作为班长,习惯性地叮嘱。
“希望成绩出来的时候,咱们宿舍都能过个好年。”李政推了推眼镜,说出了大家心里共同的担忧和期盼。
吴普同默默地听着,心里也默默祈祷着。他对自己考试的表现有一定信心,但没看到最终成绩,心里总还是悬着一块石头。
就连李学家也难得地说了句:“明年见。”张卫平依旧沉默地收拾着他那个简单的行李包。
吴普同将宿舍仔细打扫了一遍,把被褥卷好,做好长期离校的准备。看着空了一半的床铺和书桌,一个学期紧张而充实的生活画面在脑海中一一闪过:初入校园的懵懂,军训的汗水与艰辛,第一次大课堂的震撼,图书馆里挑灯夜读的孤影,老乡会上的温暖,澳门回归时的激情澎湃,满城爬山时的欢声笑语,还有期末备考的煎熬与最终走进考场的沉着……这一切,都即将暂时画上一个句号。
第二天,吴普同起了个大早。最后一次检查了宿舍的电源窗户,背上行囊,与还在睡梦中的室友们无声地道别,轻轻关上了316宿舍的门。走廊里已经有不少同样早起赶车的同学,互相点头致意,眼神里都是归心似箭的迫切。
来到汽车站,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比国庆时还要拥挤数倍。空气中弥漫着行李包裹的味道、汗味、还有各种食物的气味。广播里不断播放着班次信息和寻人启事,嘈杂声震耳欲聋。吴普同紧紧攥着自己的车票,护着行李,费力地穿过人群,找到对应的检票口,排进了长长的队伍。周围都是和他一样年轻的面孔,带着旅途的疲惫和回家的喜悦。
大巴车在寒风中缓缓驶出保定市区。吴普同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心情复杂。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他带着憧憬和不安而来,如今带着满满的收获(无论知识还是阅历)和一丝对成绩的忐忑而归。他摸了摸书包里那两盒精心包好的保定糕点,想象着父母和弟弟妹妹看到时的笑容,想象着家里那部红色电话机旁热闹的场景,归家的渴望变得无比强烈。
车轮滚滚,载着满车的思乡之情,向着那个名为“家”的温暖方向,疾驰而去。车窗外是广袤的、冬日的华北平原,而在吴普同的心中,一个充实的、成长的大学第一学期,正式落下了帷幕。等待他的,将是家的温暖,春节的喜庆,以及,不久后即将揭晓的、关乎他这半年努力成果的那一纸成绩单。
吴普同感觉自己像一根被持续拉扯的橡皮筋,已经绷紧到了极限。过去近一个月的“早出晚归”、泡在自习室与书本为伴的日子,将他大脑的每一个角落都塞满了公式、定义、单词和理论。他的眼圈因为长期睡眠不足而泛着淡淡的青色,手指也因长时间握笔留下了浅浅的凹痕。考试前夜,他最后一次翻看着那些已经被翻得毛了边的笔记和划满了红蓝线条的教材,心里像揣了只兔子,砰砰直跳。既有对未知考题的恐惧,也有一种即将“解脱”的期盼,更多的,是一种想要检验自己这学期努力成果的迫切。
第一门考试是《高等数学》,安排在周一上午。走进被指定为考场的大型阶梯教室,一种肃杀的气氛立刻包裹了他。桌椅被拉成了标准的考试间距,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巨大的“肃静”和考试科目、时间。监考老师面无表情地站在讲台上,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鱼贯而入的考生。同学们也都收敛了平日的谈笑,默默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有的还在抓紧最后几分钟翻看笔记,有的则双眼放空,试图平复过于紧张的心情。吴普同找到自己的位置,深吸一口气,将文具和准考证整齐地摆放在桌角,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
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教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哗啦声。吴普同迅速浏览了一遍题目,心跳竟然奇异地平缓了一些。题型并不陌生,大部分都是老师课堂上反复强调过的重点,或者是课后习题的变种,甚至有几道选择题和填空题,在他看来简直是送分题。他想起周磊常挂在嘴边的“大学考试跟高中不一样,很简单”,此刻竟有几分歪理似的应验。当然,这种“简单”是相对的,是建立在他过去一个月近乎苦行僧般反复钻研和巩固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那些平时没怎么下功夫的同学来说,这些题目恐怕依然是拦路虎。
他沉下心,开始答题。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先前填鸭式塞进脑子的知识,此刻仿佛被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起来,顺着题目要求流淌而出。遇到复杂的计算题,他仔细演算;遇到需要论述的题目,他条分缕析。整个过程虽然不敢说有十足的把握,但至少没有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恐慌,大部分题目他都能找到思路,并且顺利地解答出来。当他答完最后一道题,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时间竟然还有富余。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开始从头检查,心里那种沉甸甸的石头,似乎松动了不少。
接下来的《大学英语》、《基础化学》、《动物生物学》……一门接一门,考试接踵而至。吴普同的感觉大同小异。英语的阅读理解和作文题目中规中矩;化学的方程式和计算题也多在复习范围之内;动物生物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更是他反复背诵过的重点。整个考试过程,远没有他之前想象的那么恐怖和深不可测。他意识到,大学的期末考试,更像是对一学期所学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的一次系统性检阅,只要平时跟上节奏,期末阶段肯花时间扎实复习,想要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并非遥不可及。当然,他也遇到了几个拿不准的题目,或者需要深入思考才能下笔的论述点,但这并没有让他过于慌乱。
与吴普同逐渐放松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磊在考后的迅速“变脸”。
考完《高等数学》回到宿舍,周磊就像一只被霜打过的茄子,蔫头耷脑地瘫在椅子上,嘴里不停地念叨:“完了完了……说好的简单呢?这特么叫简单?极限那题是啥玩意儿?那个积分我根本没见过啊!感觉啥都不会,全靠蒙了……”
吴普同看着他,想起他考前那副“及格万岁”、“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试着安慰道:“也许……也许老师判卷会松一点?”
“对啊!”周磊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猛地坐直了身体,眼睛亮了一下,“只能听天由命了!希望老师们高抬贵手,看在咱们是大一新生,又是第一次大学考试的份上,手下留情!千万别挂科啊!六十分!六十分就行!菩萨保佑,祖宗保佑!”他开始双手合十,做出祈祷状,那滑稽的样子让人哭笑不得。
此后的每一门考试结束,周磊几乎都要上演一遍类似的“哀嚎”与“祈祷”。《大学英语》考完,他抱怨听力太快,阅读理解看不懂;《基础化学》考完,他哀叹计算太复杂,概念太模糊;就连相对容易些的《思想政治理论》,他也觉得大题写得不够圆满。他那套“及格万岁”的理论,在现实的考试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考前突击抄来的笔记和囫囵吞枣看来的重点,显然无法支撑他应对哪怕是“相对简单”的大学考试。他的自信和潇洒,在铁一般的试卷面前,被击得粉碎,只剩下对“及格”这个最低标准的卑微期盼。
宿舍里的其他人,状态各异。康大伟考完后显得比较平静,他平时学习扎实,又是班长,对自己的要求不低,感觉考得应该还算理想。李政则依旧是那副沉稳的样子,很少谈论考试情况,但从他考完回来后就轻松地拿起小说来看的样子判断,应该问题不大。梁天赋和杨维嘉考完后更多地在讨论学生会假期的工作安排,似乎考试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李学家则是考完一门算一门,考完了就立刻把书本抛到脑后,继续他的“宅男”生活。张卫平依旧是沉默的,没人知道他考得如何,他也不与任何人交流。
当最后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无论感觉如何,所有人都如同卸下了千斤重担。一种巨大的、混杂着疲惫、解脱、以及些许茫然的情绪,瞬间席卷了整个校园。教学楼里爆发出阵阵欢呼声,那是压抑了许久后的释放。
紧接着,学校正式宣布放寒假!这个消息如同最终的特赦令,彻底点燃了学生们归家的热情。
几乎是在考试结束的当天下午,校园里就迅速切换到了“返乡模式”。宿舍楼里一片忙乱,随处可见打包行李的学生。拉杆箱的轮子声、捆扎行李带的摩擦声、互相道别的祝福声、商量回家车次的讨论声……汇成了一曲寒假前奏的交响乐。
购买车票成了头等大事。相比于国庆时的从容,寒假返乡的大军显然要庞大得多。吴普同吸取了教训,提前几天就去校内的代售点排长队,好不容易买到了一张回县城的汽车票。周磊则显得焦头烂额,他之前光顾着玩和考前“祈祷”,完全没把买票当回事,等到想起来,热门时段的车票早已售罄,最后只能买了一张时间不太好的站票,唉声叹气地抱怨运气不好。康大伟家就在本省另一个市,车次较多,相对轻松。李政则早就规划好了路线,连中转票都提前买好了。梁天赋和杨维嘉家在外省,需要坐火车,他们也提前托人或者通过电话预订了车票。
吴普同也开始收拾行装。他的行李很简单,几件换洗衣服,几本觉得寒假可能需要翻看的书(主要是下学期的教材,他想提前预习一下),以及给家人买的一点保定特产——这次除了驴肉火烧,他还特意买了两盒有名的保定糕点。
离校的前一天晚上,316宿舍难得地人齐了一次。大家各自整理着行李,气氛有些特别,既有即将回家的兴奋,也有对短暂分别的一丝不舍。
“兄弟们,明年见了啊!”周磊虽然为考试和车票烦恼,但想到回家还是兴奋的,“祝大家寒假玩得开心,过年拿多多压岁钱!”
“你也一样,路上注意安全。”康大伟作为班长,习惯性地叮嘱。
“希望成绩出来的时候,咱们宿舍都能过个好年。”李政推了推眼镜,说出了大家心里共同的担忧和期盼。
吴普同默默地听着,心里也默默祈祷着。他对自己考试的表现有一定信心,但没看到最终成绩,心里总还是悬着一块石头。
就连李学家也难得地说了句:“明年见。”张卫平依旧沉默地收拾着他那个简单的行李包。
吴普同将宿舍仔细打扫了一遍,把被褥卷好,做好长期离校的准备。看着空了一半的床铺和书桌,一个学期紧张而充实的生活画面在脑海中一一闪过:初入校园的懵懂,军训的汗水与艰辛,第一次大课堂的震撼,图书馆里挑灯夜读的孤影,老乡会上的温暖,澳门回归时的激情澎湃,满城爬山时的欢声笑语,还有期末备考的煎熬与最终走进考场的沉着……这一切,都即将暂时画上一个句号。
第二天,吴普同起了个大早。最后一次检查了宿舍的电源窗户,背上行囊,与还在睡梦中的室友们无声地道别,轻轻关上了316宿舍的门。走廊里已经有不少同样早起赶车的同学,互相点头致意,眼神里都是归心似箭的迫切。
来到汽车站,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比国庆时还要拥挤数倍。空气中弥漫着行李包裹的味道、汗味、还有各种食物的气味。广播里不断播放着班次信息和寻人启事,嘈杂声震耳欲聋。吴普同紧紧攥着自己的车票,护着行李,费力地穿过人群,找到对应的检票口,排进了长长的队伍。周围都是和他一样年轻的面孔,带着旅途的疲惫和回家的喜悦。
大巴车在寒风中缓缓驶出保定市区。吴普同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心情复杂。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他带着憧憬和不安而来,如今带着满满的收获(无论知识还是阅历)和一丝对成绩的忐忑而归。他摸了摸书包里那两盒精心包好的保定糕点,想象着父母和弟弟妹妹看到时的笑容,想象着家里那部红色电话机旁热闹的场景,归家的渴望变得无比强烈。
车轮滚滚,载着满车的思乡之情,向着那个名为“家”的温暖方向,疾驰而去。车窗外是广袤的、冬日的华北平原,而在吴普同的心中,一个充实的、成长的大学第一学期,正式落下了帷幕。等待他的,将是家的温暖,春节的喜庆,以及,不久后即将揭晓的、关乎他这半年努力成果的那一纸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