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我不喜欢-《华娱:从八一厂当编剧开始》

  文化部电影局负责对全国电影行业包括制片厂的生产、创作、发行、管理等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管理。

  华影的成立就像是一个不受宠,长大了的孩子突然闹分家另起炉灶过日子。

  面对如此叛逆的孩子,文化部怎么可能支持!

  而总政在电影行业所能给予华影的扶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若想实现行业的整合,归根结底,还是得华影自身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吸引其它势力主动汇聚。

  这个年代建大楼分房,确实算是最实用的手段之一。

  谈起制作项目,老书记看向于厂长,语气中带着一丝愧疚,

  “彩色动画长片项目可能要暂时搁置下来。”

  于厂长闻言,并未感到意外,反而提议道:

  “上影美术厂的人可宝贝着,不如就让儿童制片厂同时立两个故事片吧?”

  “不,动画长片的事,我会亲自去一趟泸市。”

  张华直接拒绝道,随后交代马守青,

  “赛璐璐片制作技术,可以减少画师绘制工作量,缩短项目周期,我们一定要把这一套全面用上,尽快实现国产化。”

  “赛璐璐?”

  马守青有些惊讶,他没想到张华还懂动画制作技术。

  赛璐璐是一种薄片塑料,国内的塑料生产还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达不到动画制作的指标要求。

  而且在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相对落后,重要的转印机设备只能通过引进。

  上影美术厂烧不起这个钱,传统手工纸张上绘制依然是主流。

  张华点头,一脸痛心疾首的说起:

  “上影美术厂的彩色动画出海成绩不比八一厂差,可是他们却连提高制作效率的工具都用不起。总有一天岛国的动画制作会超过国内,输出全世界。”

  “华影绝对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必须集中资源制作优秀项目出海盈利,加大制片技术研发的投入,相信一定可以让国内电影行业蓬勃发展。”

  话音落下,原本心里还对张华的拒绝有意见的于厂长,瞬间醒悟过来。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六十年代制作的《大闹天宫》。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国内外共同认可的世界一流动画。

  大英bbc甚至每一帧报价10英镑。

  结果出海挣了这么多外汇,上影美术厂却还是过着苦日子。

  这理跟谁说去?

  而华影给儿童制片厂挖美术人才,立项动画长片,如果目的是为了推动动画制片技术的发展,那就非常符合集团公司在他们心中该有的定位。

  会议室的众人听完,有表现出若有所思,有点头认同,但没有人敢站出反驳。

  因为华影全靠总政看重的这个年轻人!

  ……

  编剧部办公室。

  徐晓芸和新来的编剧,共同创作的故事片剧本,就是儿童制片厂今年立的三个项目其中一个。

  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丰富儿童精神文化生活,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

  整个剧本故事大概细读下来,徐晓芸感觉有些无聊。

  八一厂《铁甲》的失败,已经验证过说教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重新走这条路,孩子们真的会喜欢这种电影故事?

  一阵轻声传来,打断了她的专注。

  “晓芸姐,看什么这么专注?”

  “张华同志!”

  见到来人,徐晓芸惊喜喊道。

  音量很大,瞬间引起办公室众人的注意力。

  周平笑着调侃道:“张华同志,终于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那可不得嘛。”

  王强一旁附和,说完话,停下手上的创作,向徐晓芸的办公桌方向凑上前。

  后桌的王瑞阳一开始,还好奇年轻人在编剧部这么受欢迎。

  但联想到对方名字获得的成就,一切又理所当然。

  “各位老师,好久不见啊!”

  “我又来麻烦大家帮忙创作剧本了。”

  张华直接向众人坦白自己到访的目的。

  作为新上任的华影制片副经理,要推动的事情很多。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亲为。

  徐晓芸一听,眼前一亮,连忙问道:

  “是动画长片电影项目?”

  “没错,我想把一个民间故事改编成动画电影。”

  周平连忙问道:“那个故事?”

  国内的动画普遍都是由小说、民间故事改编,他已经见怪不怪,主要是想参与进张华主导的项目。

  “十兄弟!”

  说完,随后张华就说给众人讲起,前世国内那部经典动画电影的剧情情节。

  众人听的入神,连一直保持着矜持的陆国丰,也是时不时点头,心中非常意动。

  这段时间,家里的孙子辈一直闹着陆国丰讲故事。

  张华讲的这个故事,他感觉孩子们就非常喜欢。

  可以直接照着框架完善出来,不用费太多的心思。

  顺便让他的孙子辈们,看看自己爷爷写的故事。

  人生岂不美哉?

  ……

  燕京电影学院的篮球场。

  一场激烈的运动对抗下来,陈凯鸽刚和身边的人坐下,便若有所思的喘着气问道:

  “壮壮,明年毕业你家里怎么给你安排?”

  “我就想好好拍电影,管它分配到哪儿,只要能让我拍就行。”

  田壮随手拿起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陈凯鸽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羡慕,

  “于阿姨可是进了华影和张华导演一起共事,没有想过把你安排进去学习?”

  “他拍的电影我不喜欢,我想拍自己的电影。”田壮犹豫了一下,坦白道。

  “嗨,我也这么觉得!”陈凯鸽附和道。

  听到这番交谈话语,早就对两个人靠着家里关系有意见的一位校队成员,忍不住嘲讽道:

  “你们瞎说什么?你们看的懂张导的电影?还是说你们两个的分量,能和全国观众对张导的认可相提并论?”

  靠着出演《山楂树之恋》和《情书》,以及国外参展获奖成就。

  张华在国内早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公共人物。

  陈凯鸽一听这话,顿时就火冒三丈,没好气地回怼道:

  “你这人怎么回事,就爱偷听别人说话?”

  “少想着岔开话题,敢说不敢认?”

  “我有什么不敢认,他拍的电影就是没有艺术。不光是我说,戛纳电影节就评了一个安慰奖就是个证明!”

  “拿奖还不能证明张导?有本事你拿一个呗!”

  “拿就拿,你等着!”

  陈凯鸽血气上涌,语气中带着不服气的味。

  在陈凯鸽心里,那种只有情情爱爱的作品,实在没多少艺术含量。

  而且国内当下的生活那么苦,真正有负责心的导演,应该拍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

  然而,话一出口,陈凯鸽就后悔了。

  毕竟张华现在在国内电影圈地位极高,还是华影的重要领导。

  自己刚才一时冲动说出那样的话,万一传到人家耳朵里,只怕会给自己惹来不少麻烦。

  想到这儿,他心里不禁有些发慌。

  目光投向身旁的田壮,希望他能给自己撑撑场面。

  田壮似乎察觉到了陈凯鸽的不安,低声说道:

  “电影艺术本来就该有不同的看法和声音,拍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才是国内电影行业的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