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暗流庐江-《尸卒:开局吞噬华雄》

  船队西进,一路无话。

  抵达庐江治所舒县后,贾诩并未急于求见刘勋,而是先住下,通过商会渠道,默默观察。

  他发现舒县气氛紧张。士兵面带忧色,百姓议论纷纷,都在谈论袁术称帝和那份要命的《淮安旬报》。

  此外,袁术称帝后,不断向各地守将索要钱粮美女,刘勋不胜其烦,怨气颇大。

  时机已然成熟!

  这一夜,贾诩只带周猛一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太守府后门。

  他递上一份拜帖和一件信物——一枚看似普通,却刻有特殊暗记的玉佩。

  书房内,刘勋拿着那枚玉佩,脸色阴晴不定。

  这是他曾赠予一位广陵大商的“私礼”,如今被送来,意味不言自明。

  看来,第二条出路有戏!

  袁术称帝后,刘勋知其必亡。已向四方势力抛出“橄榄枝”。

  刘表势大,久不见回音,想必是没看上他。

  江东孙策?两人有私怨,他愿招降,刘勋也不敢去。

  至于广陵,不过是退路之一,其实他并不看好。

  刘勋最想等的是曹操的回信。

  只不过他离曹操最远,而且中间隔着袁术,凡事得小心再小心。

  盘算片刻,刘勋沉声道:“让他进来。”

  贾诩步入书房,从容一礼:“广陵贾诩,见过刘太守。”

  刘勋屏退左右,目光锐利地打量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文士:

  “贾文和?张绣身边的那个贾诩?你竟投了刘骏?哼!好大的胆子,敢独自来见我。”

  贾诩淡然一笑:“诩今为淮安侯军师祭酒。此来,非为贾诩,实为救太守前程乃至性命而来。”

  “哼,危言耸听。”

  “非也。”贾诩摇头,“袁术逆天篡位,天下共弃之。

  曹操、刘表、刘备、吕布、我主,乃至江东孙策,已磨刀霍霍,准备共讨国贼。

  太守以为,凭一己之力,袁术能挡天下滔滔大势否?”

  刘勋脸色微变,强自镇定:“我乃袁……仲氏臣子,自当尽忠职守。”

  “仲氏?”贾诩嗤笑,“伪朝罢了,岂能长久?太守是明白人,何必自欺?

  袁术奢靡无度,刻薄寡恩,今大难临头,必令太守死守庐江。胜,无赏;败,则玉石俱焚。太守甘心为之殉葬?”

  刘勋沉默,额头沁出细汗。贾诩句句说中他心事。

  贾诩继续道:“即便太守击退一方,譬如击退孙策。然,北有曹操虎视,西有刘表眈眈,我家主公大军不日亦将西进。

  庐江四战之地,太守能撑几时?

  届时,兵败身死,家小不保,还要背上逆贼同党的骂名,遗臭万年。值得吗?”

  刘勋喉结滚动,声音干涩:“那以先生之见,我当如何?”

  贾诩踏前一步,声音压低:“顺势而为,弃暗投明。我家主公乃汉室宗亲,讨逆名正言顺。

  太守若愿献城归顺,不仅可免刀兵之祸,保全性命家小,更是反正之功臣。

  我家主公宽厚,必保太守富贵,甚至这庐江太守之位,仍可由将军自领,亦未可知。”

  刘勋犹豫不决,降区区广陵太守?这……

  贾诩看出他心事,笑道:“太守左近,不过刘表、袁术、孙策,加之我家主公。”

  “袁术自不用提。刘表何人?岂会纳你一曾从国贼之人?至于降我家主公,若是太守觉得不妥,你我两家可结盟互保。”

  他顿了顿,抛出最后的筹码:“如此,总好过日后被与您有旧怨的孙伯符打破城池,清算旧账吧?”

  刘勋浑身一震。

  孙策之父孙坚的死,与他或多或少有些牵连,这是他最大的一块心病。

  书房内死寂一片,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良久,刘勋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被抽干了力气:“淮安侯……欲我如何做?”

  贾诩脸上露出一丝诡异笑容。

  “很简单,太守需主动请战,代袁术镇守九江,如此……”

  时光荏苒。

  又一次丰收之后,各地诸侯粮草充足。

  广陵更是第一次完美实现自给自足,加之,广陵商队一直在疯狂买入粮食。此时此刻的刘骏手中,可谓是粮草堆积如山。

  广陵也因此进入了战前最后的准备阶段。

  整个淮安城里气氛紧张而有序。

  军营里,杀声震天。

  张绣的步骑与赵云的骑兵合练冲锋分割、骑射,陈到的步兵方阵演练攻坚守御,甘宁的水军则在淮水上操演登陆、运输。

  新式装备一批批下发。

  更坚韧的扎甲、棉甲,更锋利的钢制兵器,以及一批样式古怪的弩。此弩力道强劲,脚踏上弦,射程极远,被刘骏命名为“滑轮神机弩”。

  工坊区,炉火日夜不熄。打铁声、锤击声、木料加工声不绝于耳。

  箭矢、兵刃、铠甲、粮车、船只……无数战争物资源源不断产出。

  民兵体系同样在高效运转。

  各地民兵队长接到征召令,立刻集结人手,开始接受运输、护卫、修筑工事的训练。他们不直接参战,却是后勤保障的关键。

  官道上,车马辚辚。满载粮草的牛车、驴车,在民兵护卫下,向着边境集结点汇聚。

  淮安城内,依旧繁华,却多了几分肃杀。

  酒馆茶肆里,人们都在议论即将到来的大战,他们的语气里没有恐惧,反而充满期待。

  百姓们对侯爷,对广陵军,有着盲目的信心。

  侯府书房,军事会议频繁召开。

  这日,徐庶指着地图:“根据文和传回的最新密报,刘勋已暗中答应结盟,并奉袁术之命镇守九江重镇历阳。届时,我大军可兵不血刃进入九江,直逼寿春南线。”

  众将面露喜色。

  刘骏补充:“所谓兵不厌诈,我等亦不可全信刘勋,需防其诈降。子龙。”

  “末将在。”赵云出列。

  “你率五千精兵为前部先锋。进入九江郡后,若刘勋真心归顺,则接收城防,安抚百姓。若其有诈……”刘骏眼神一冷,“则即刻封锁历阳,控制要道。”

  “诺。”赵云领命。

  “兴霸。”

  “末将在。”甘宁咧嘴一笑,摩拳擦掌。

  “你率水军主力,沿淮水而上,控制水道,运送粮草,并阻击袁术水军。必要时,可运送陆军登陆作战。”

  “主公放心。淮水上,一条鱼都别想溜过去。”

  “叔至。”

  “末将在。”陈到沉声应道。

  “你统步兵主力,镇守广陵,护卫粮道,务保我军后方无虑。”

  “诺。”

  “佑维。”

  “末将在。”张绣起身。

  “你西营铁骑,为我军机动主力。或迂回侧击,或追击溃敌,任务最重。”

  “绣,必不辱命。”

  刘骏最后看向徐庶和留守的陈庸、糜竺:“元直随军参赞。子仲,后勤粮秣,关乎全军命脉,务必用心。”

  “喏。”

  “陈庸,广陵政务,由你与蔡公暂理,遇事不决,可快马报我。”

  “遵命。”陈庸应道。

  一切安排就绪,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