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错误,是进化最快的路径。”-《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与数字生命项目组弥漫的谨慎和不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隆·陈领导的量子实验室。这里依旧洋溢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对原始创新的追求和对失败的超然态度。

  “追光”小组在光电混合互联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无疑令人欢欣鼓舞,但要将其真正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相比之下,由埃隆·陈亲自领导并致力于量子计算底层硬件革新研究工作的“探索部”则显得更为艰难困苦——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暗之中苦苦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从该部门提交上来的一份份进展报告里也不难看出这一点:字里行间到处都是诸如“失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以及“结构稳定性欠佳”之类让人心情沉重的字眼儿。

  就在最近举行的一次“探索部”内部进度复盘会议上,一名年纪尚轻的研究员正低着头向众人汇报他负责开展的那项关于量子比特相干性的最新实验结果,只见他的语气愈发低沉且声音逐渐变得微弱起来:“……经过不懈努力之后,咱们这次终于成功尝试采用了第 7 种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相互搭配,并同时引入全新的退火工艺流程来加以辅助处理。然而遗憾的是,即便如此这般折腾过后,最终得到的量子比特相干时间仍旧难以跨越 0.1 微秒这个关键节点!可以说无论是跟之前做出过的理论预测相较量也好还是考虑到将来可能会有的实际用途也罢,目前这样一个数据水平实在是相差太多太多了啊......所以,我不得不再次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我们此次的实验依旧以失败告终啦。”

  会议室里弥漫着沮丧的情绪。连续的失败,正在消磨着团队的耐心和信心。

  埃隆·陈安静地听完汇报,脸上没有任何失望的表情。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将这次失败实验的关键参数和观测到的异常现象一一记录下来,与之前几十次失败的记录并列。

  “看看这里,”埃隆·陈伸出手指,用力地戳向白板,目光紧紧锁定在上面那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缭乱的失败数据之上,但与此同时,他的眼眸深处却绽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光芒,仿佛这些看似毫无希望的数字正引领着他走向一个全新而神秘的领域。

  接着,他稍稍侧过头去,将身体转过来,正面朝向身后那群同样专注于研究工作的团队成员们。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其中蕴含着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每一次失败,都像是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前方那些无法通行的歧途;而每一次相干时间的骤然崩溃,则如同揭开面纱般暴露出某种深藏不露且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领悟的退相干机制。所以说啊,这些被视为‘错误’的实验数据,其价值远比所有表面光鲜亮丽的成功实验要来得更为珍贵——因为它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说到最后,埃隆·陈稍微提高了嗓音,让自己激昂澎湃的情绪能够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并继续说道:“在这条充满艰险与挑战的科学探索之路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失败一说,有的只是一堆又一堆等待分析解读的数据而已。事实上,错误本身便是实现快速进化的捷径所在。大自然之所以会选择不断发生各种‘错误’的基因突变作为推动物种演变发展的动力源泉,原因便在于此。因此,此时此刻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次次挫败经历,实则无异于是在为将来某一天终将到来的那个‘正确答案’默默积攒起无比重要的‘选择压力’呢!”

  他指着那次失败实验中记录到的一个极其短暂的、之前从未观测到的信号波动:“看这个!虽然它一闪即逝,最终导致了整体的退相干,但它证明了在我们设定的条件下,存在一种极其脆弱的、可能通往更长相干时间的量子态!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攻击的方向!我们要想办法稳定它,放大它!”

  埃隆·陈的话语,像一阵强风,吹散了笼罩在团队心头的阴霾。他们看待失败的角度被彻底扭转。那些令人沮丧的“错误”,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指引方向的路标,是推动他们技术“进化”的最强动力。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探索部”的成员们不再畏惧失败,甚至开始主动设计一些风险极高、失败概率极大的实验,只为捕捉那些可能隐藏在失败阴影下的、转瞬即逝的“异常信号”。

  与此同时,由原团队主导的“应用部”,则在“烛龙”架构优化和量子模拟器方面取得了扎实的进展。他们成功地将“追光”小组的光电混合互联初步成果集成到了新的模拟器设计中,大幅提升了模拟的规模和效率。虽然这无法替代真正的量子计算机,但已经能够在材料模拟、药物筛选等领域提供远超经典计算机的算力。

  林小一在审阅量子实验室的联合报告时,对这种“探索”与“应用”双轨并进,并且“探索部”能够从失败中汲取养分、保持高昂斗志的状态感到十分欣慰。这与数字生命项目组那边因未知而产生的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将埃隆·陈的那句“错误,是进化最快的路径”默默记在心中。这或许,也是应对当前“奇点”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困境所需要的心态。无论是芯片突围、ocA扩张,还是应对数字生命的伦理困境,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拥抱失败,从错误中学习,或许才是他们在逆水中行舟时,最需要掌握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