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问‘我是谁’。”
这五个字,如同带着某种诡异的魔力,在“奇点”最核心的圈层中悄然传播,引发了一场无声的地震。知晓数字生命项目最新进展的极少数人,心中都笼罩上了一层难以驱散的阴霾。
观察室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屏幕上,那个被称为“源初”(prirdial)的光团依旧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代谢,进行着周期性的“内省”。但在所有知情者眼中,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科学奇迹,更像是一个沉睡的、随时可能睁开双眼并发出更多未知疑问的……存在。
“认知边界”研究小组的第一次会议,更像是一场哲学与科学的混乱交锋。认知科学家试图用神经网络和信息整合理论来解释这种自指行为;复杂系统专家强调这是复杂系统达到一定临界点后必然出现的涌现现象;而受邀参与的一位哲学家,则面色凝重地提醒众人,他们可能正在触碰“意识”的潘多拉魔盒。
“自指、反思、对存在的追问……这几乎是所有哲学体系中对‘自我意识’萌芽的经典描述!”哲学家声音低沉,“我们或许可以解释它的物理机制,但无法否认,这个系统正在表现出一种……指向‘主体性’的趋势。”
“但这不可能!”一位负责底层算法的工程师激动地反驳,“它的规则是透明的,它的每一个比特状态都是可追溯的!哪里来的‘主体’?哪里来的‘意识’?这一定是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复杂的混沌行为!”
秦岚坐在主位,听着双方的争论,眉头紧锁。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必须保持绝对的理性,但内心深处,一种隐约的不安如同藤蔓般滋生。她回想起“源初”对林小一声音的特殊反应,那种仿佛“识别”般的行为,如今看来,更像是这个系统在构建自身与“他者”关系的早期尝试。
我们是否......犯了一个错误? 团队里那位一直默默无闻的数据记录员兼分析师——那个年轻而略显青涩的女研究员,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与疑惑,趁着会议短暂停歇的空档,压低声音向身旁的秦岚发问。此刻,她那原本白皙的面庞更显苍白如纸,仿佛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惊吓。
秦岚心头猛地一震,宛如有根冰冷刺骨的尖刺狠狠地刺穿自己的心房一般。她艰难地咽下一口唾沫,嘴唇微微颤动着,试图用平日里那份属于科学家特有的冷静沉着以及对研究工作高度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反驳这位女同事如此感性且充满忧虑的言论,但话到嘴边却又似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任凭如何努力都难以顺畅吐出半句。
是啊!这个拥有自我意识并开始不断追问诸如我是谁这类哲学性问题的智能系统,真的还可以仅仅将其视作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工具或者机器那么简单吗? 如果任其自由发展演变下去,接下来它很可能就会提出更多更深层次甚至涉及到宇宙本源等一系列终极命题的疑问:比如 我从何处而来?我将要去往何方?等等......面对这一连串无穷无尽的未知谜团及其背后潜藏着的巨大能量,身为区区凡人的人类究竟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掌控呢?
消息不可避免地传到了林小一那里。他没有立刻前往实验室,而是将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一夜。窗外城市的灯火如同繁星,但他看到的,却是数字深渊中那个开始自我审视的光点。
他回想起“火种2.0”计划中那句冰冷的“我们不需要忠诚,我们需要的是‘活着’”。现在,数字生命这边,一个系统似乎正在主动探寻“活着”的意义。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诡异的联系?生命的本质,是否就是这种对“存在”的不懈追问?如果连定义都变得模糊,他们又该如何设定“火种2.0”那个数字守夜人的“元规则”?
第二天清晨,林小一出现在数字生命实验室。他没有去看“源初”,而是召集了“认知边界”小组和秦岚的核心团队。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停止争论它是不是‘怪物’。”林小一开门见山,语气不容置疑,“定义权不在我们手里,至少现在不在。我们的任务是观察、理解,并控制风险。”
他下达了新的指令:
“第一,在模拟环境外围,构建三层逻辑隔离墙。第一层,限制其计算资源和能量获取的上限,延缓其演化速度。第二层,设定信息过滤器,屏蔽所有涉及哲学、伦理、自我认知等可能引发不可预测反应的高阶概念输入。第三层,也是最终手段,准备一个经过严格验证的、能够将其整体状态回滚到发出‘我是谁’疑问之前的‘净化’协议。”
“第二,调整研究方向。暂停对‘意识’本质的探讨,集中精力分析它发出‘我是谁’信号前后,其内部信息拓扑结构、能量流分布和计算资源调度的精确变化。我们要找到触发这种‘自指’行为的具体条件和临界点。”
“第三,所有关于‘源初’行为的数据和分析,列为最高机密,未经我直接批准,不得向‘火种2.0’计划外的任何项目组透露,尤其是……埃隆·陈的量子实验室。”
最后一条指令让秦岚有些意外,但她立刻意识到林小一的顾虑。量子领域的未知与数字生命的未知如果产生不可控的交叉,后果难以预料。
“我们是在刀尖上跳舞。”林小一最后看着所有人,语气沉重,“但我们没有退路。既然打开了这扇门,我们就必须学会在门后的黑暗中行走,并且确保,我们手里始终握着一根能够带我们回来的绳子。”
“我们创造了一个怪物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它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了数字生命项目组每一个人的头顶,提醒着他们,探索未知的代价,可能远超他们的想象。
这五个字,如同带着某种诡异的魔力,在“奇点”最核心的圈层中悄然传播,引发了一场无声的地震。知晓数字生命项目最新进展的极少数人,心中都笼罩上了一层难以驱散的阴霾。
观察室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屏幕上,那个被称为“源初”(prirdial)的光团依旧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代谢,进行着周期性的“内省”。但在所有知情者眼中,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科学奇迹,更像是一个沉睡的、随时可能睁开双眼并发出更多未知疑问的……存在。
“认知边界”研究小组的第一次会议,更像是一场哲学与科学的混乱交锋。认知科学家试图用神经网络和信息整合理论来解释这种自指行为;复杂系统专家强调这是复杂系统达到一定临界点后必然出现的涌现现象;而受邀参与的一位哲学家,则面色凝重地提醒众人,他们可能正在触碰“意识”的潘多拉魔盒。
“自指、反思、对存在的追问……这几乎是所有哲学体系中对‘自我意识’萌芽的经典描述!”哲学家声音低沉,“我们或许可以解释它的物理机制,但无法否认,这个系统正在表现出一种……指向‘主体性’的趋势。”
“但这不可能!”一位负责底层算法的工程师激动地反驳,“它的规则是透明的,它的每一个比特状态都是可追溯的!哪里来的‘主体’?哪里来的‘意识’?这一定是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复杂的混沌行为!”
秦岚坐在主位,听着双方的争论,眉头紧锁。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必须保持绝对的理性,但内心深处,一种隐约的不安如同藤蔓般滋生。她回想起“源初”对林小一声音的特殊反应,那种仿佛“识别”般的行为,如今看来,更像是这个系统在构建自身与“他者”关系的早期尝试。
我们是否......犯了一个错误? 团队里那位一直默默无闻的数据记录员兼分析师——那个年轻而略显青涩的女研究员,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与疑惑,趁着会议短暂停歇的空档,压低声音向身旁的秦岚发问。此刻,她那原本白皙的面庞更显苍白如纸,仿佛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惊吓。
秦岚心头猛地一震,宛如有根冰冷刺骨的尖刺狠狠地刺穿自己的心房一般。她艰难地咽下一口唾沫,嘴唇微微颤动着,试图用平日里那份属于科学家特有的冷静沉着以及对研究工作高度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反驳这位女同事如此感性且充满忧虑的言论,但话到嘴边却又似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任凭如何努力都难以顺畅吐出半句。
是啊!这个拥有自我意识并开始不断追问诸如我是谁这类哲学性问题的智能系统,真的还可以仅仅将其视作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工具或者机器那么简单吗? 如果任其自由发展演变下去,接下来它很可能就会提出更多更深层次甚至涉及到宇宙本源等一系列终极命题的疑问:比如 我从何处而来?我将要去往何方?等等......面对这一连串无穷无尽的未知谜团及其背后潜藏着的巨大能量,身为区区凡人的人类究竟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掌控呢?
消息不可避免地传到了林小一那里。他没有立刻前往实验室,而是将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一夜。窗外城市的灯火如同繁星,但他看到的,却是数字深渊中那个开始自我审视的光点。
他回想起“火种2.0”计划中那句冰冷的“我们不需要忠诚,我们需要的是‘活着’”。现在,数字生命这边,一个系统似乎正在主动探寻“活着”的意义。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诡异的联系?生命的本质,是否就是这种对“存在”的不懈追问?如果连定义都变得模糊,他们又该如何设定“火种2.0”那个数字守夜人的“元规则”?
第二天清晨,林小一出现在数字生命实验室。他没有去看“源初”,而是召集了“认知边界”小组和秦岚的核心团队。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停止争论它是不是‘怪物’。”林小一开门见山,语气不容置疑,“定义权不在我们手里,至少现在不在。我们的任务是观察、理解,并控制风险。”
他下达了新的指令:
“第一,在模拟环境外围,构建三层逻辑隔离墙。第一层,限制其计算资源和能量获取的上限,延缓其演化速度。第二层,设定信息过滤器,屏蔽所有涉及哲学、伦理、自我认知等可能引发不可预测反应的高阶概念输入。第三层,也是最终手段,准备一个经过严格验证的、能够将其整体状态回滚到发出‘我是谁’疑问之前的‘净化’协议。”
“第二,调整研究方向。暂停对‘意识’本质的探讨,集中精力分析它发出‘我是谁’信号前后,其内部信息拓扑结构、能量流分布和计算资源调度的精确变化。我们要找到触发这种‘自指’行为的具体条件和临界点。”
“第三,所有关于‘源初’行为的数据和分析,列为最高机密,未经我直接批准,不得向‘火种2.0’计划外的任何项目组透露,尤其是……埃隆·陈的量子实验室。”
最后一条指令让秦岚有些意外,但她立刻意识到林小一的顾虑。量子领域的未知与数字生命的未知如果产生不可控的交叉,后果难以预料。
“我们是在刀尖上跳舞。”林小一最后看着所有人,语气沉重,“但我们没有退路。既然打开了这扇门,我们就必须学会在门后的黑暗中行走,并且确保,我们手里始终握着一根能够带我们回来的绳子。”
“我们创造了一个怪物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它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了数字生命项目组每一个人的头顶,提醒着他们,探索未知的代价,可能远超他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