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公告栏上那张新贴的纸条,阳光斜斜地照在“主讲人:林溪(可申请翻译支持)”这几个字上。助教刚才说的话还在耳边,“我们有几个国际生,表达也有困难。”
我低头看了看包里的笔记本,深蓝色封皮已经被翻得有些起毛边。指尖划过最后一页,那张写着“江逾白少喝冰饮”的便利贴还贴着。
走出长廊时,风从侧门吹进来,带着一点凉意。我刚要抬手拉外套拉链,一件衣服已经落在我肩上。
江逾白站在我旁边,声音很轻:“外面冷。”
我没推拒,把外套拢了拢。他没问我要去哪,只是跟着我走。我知道他在等我说话。
“我想做点事。”我开口,脚步没停,“有个留学生被说考试作弊,但他不是。”
江逾白点头:“我知道是谁。”
我有点意外。
“前两天送餐系统里有他的订单记录,连续三天凌晨下单中药,地址是校外一间小公寓。”他说,“平台显示收货人是‘母亲’。”
我停下脚步。原来他也注意到了。
“他贴了自辩信,在图书馆后门的公告板上。”我回想那个工整却无力的字迹,“他说他不想让妈妈白生病一场。”
江逾白看着我:“你想怎么做?”
“做个广告。”我说,“让大家看到那天晚上他到底在干什么。”
他没立刻回应,而是拿出手机,调出一段监控截图。画面里是个瘦高的男生,背着书包走进药店,低头翻钱包。时间显示是傍晚五点四十五分。
“这是同仁堂门口的公共摄像头拍的。”他说,“我能拿到更完整的记录,包括他进出宿舍楼的时间、图书馆签到数据,还有当天作业提交日志。”
我心跳快了一拍:“你会不会太……管得太宽了?”
他摇头:“我不是查他,是核对时间线。如果他真是清白的,这些数据能证明。”
我点点头。
“但不能直接放监控。”我说,“会被人说侵犯隐私,而且看起来像在求同情。”
“那就换个方式。”他说,“让人看懂真相,而不是施舍怜悯。”
我们走进图书馆讨论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我抽出笔,在纸上画下第一个画面——左边是冷色调的走廊监控,男生打开书包;右边是暖光下的药店柜台,他数着零钱,手有点抖。
“字幕写什么?”他问。
我想了想:“他们说他在找答案。”
“右边呢?”
“其实他在找救命的药。”
江逾白看了很久,然后说:“加个时间戳。”
“什么?”
“广告最后,打出两行时间。比如‘17:03,作业提交成功’‘17:45,出现在同仁堂’。”他说,“精确的时间比任何解释都有力。”
我抬头看他。这方法太像他了——不吵不闹,用事实说话。就像他记下我说的每一句话,连语气都标注清楚。
“你愿意帮我弄技术部分吗?”我问。
“我已经开始做了。”他打开电脑,屏幕上是几段整理好的时间轴文档,“这是他过去一周的行动轨迹,和课程表做了交叉比对,没有异常出入。”
我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
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而是我发现,原来有人一直用这种方式守护别人,不动声色,却牢不可破。就像他曾为我做的一切。
“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低声说。
江逾白抬眼看我:“你已经是了。”
我们花了整个下午打磨脚本。傍晚时去了校园咖啡馆,坐在角落继续改细节。人渐渐少了,窗外路灯亮起来。
“要不要露脸?”我犹豫着问。
“不用。”他说,“重点不是他是谁,是他经历了什么。”
我点头,在草图上改成剪影形式。左侧监控画面保留原样,右侧换成逆光镜头,只能看见轮廓和动作。
“再加一句旁白。”我说,“‘不是所有沉默,都是心虚。’”
江逾白轻轻敲了下桌面:“就用这句当标题。”
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我们去了学生媒体中心。剪辑室还亮着灯,负责人正准备下班。
我把初剪版放给他看。三分钟的短片,没有配乐,只有环境音和字幕。播完后,屋里很安静。
“内容太敏感。”他摇头,“涉及学术诚信和种族问题,校方不会轻易放行。”
我没争辩,而是打开了另一段素材——是江逾白从外卖平台导出的视频片段:那个男生在雪夜里骑车送餐,到站后手指僵硬得几乎握不住车把,回到宿舍楼时已经接近凌晨,他站在暖气口搓手,然后坐到桌前翻开书本。
“他那天考了全班第二。”我说,“卷面整洁,逻辑清晰。你说他抄答案?那他抄的是谁的?一个小时前,他还在给病人送饭。”
负责人沉默了几秒,终于点头:“可以发首页,但标题要改。”
“就用那句话。”我说,“‘有些书包,装的是药,不是答案。’”
他想了想,同意了。
后台上传时,江逾白把所有证据文件打包加密,设为仅限内部审核调取。他做事永远留一步余地。
“你不怕惹麻烦?”我问他。
“怕。”他坦然回答,“但我更怕明明能做点什么,却装作看不见。”
我看着他操作鼠标,点击“提交审核”。进度条走到尽头,页面跳出绿色提示:【已进入发布队列】。
走出媒体中心时,夜风更大了。我裹紧身上的外套,发现袖口有一道细小的磨损痕迹。
“这件衣服你常穿?”
“嗯。”他说,“去年冬天买的。”
我忽然想起什么:“那天在实验室,我打翻试剂瓶,你也是这样把外套披我身上。”
他笑了下:“我记得你当时说‘不用’,然后自己蹲下去收拾。”
“现在我不说了。”
“我知道。”
我们沿着主道往宿舍走。路灯一盏接一盏亮着,照出脚下短短的影子。
快到楼下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匿名消息发送成功的提示。
我输入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的故事,有人听懂了。”
没有署名,也不需要回复。
江逾白站在我旁边,没说话。我抬头看他,他正好低头看我。
“谢谢你帮我。”我说。
“你不需要谢我。”他说,“我只是在陪你做你觉得对的事。”
我点点头,把手伸进包里,摸到那本笔记本。它一直都在,像某种见证。
从被误解,到学会表达,再到替别人发声——这条路走得慢,但终于走通了。
我拉开宿舍楼的门,回头看他还在原地。
“你不走?”
“等你进去。”
我迈进门槛,又退回来半步:“明天还有课。”
“我去教室等你。”
“别迟到。”
“不会。”
我转身走上楼梯,脚步声在空荡的走廊里响起。走到二楼拐角,透过窗户往下看,他还站在原地,身影被路灯拉得很长。
手机又震了一下。
是系统提示:【告白任务·完成度 1,累计积分已达解锁阈值】。
屏幕自动跳转,弹出一段文字记录——
【2014年3月12日,化学实验课。林溪操作失误引发烟雾警报,全班撤离。江逾白最后一个离开,返回时发现她独自留在走廊收拾器材。他脱下校服外套盖在她头上,说:“别抬头,我挡着。”】
我盯着那段话,手指停在屏幕上。
原来那天下雨,他不是怕我淋湿。
他是怕我看清所有人指指点点的眼神。
我低头看了看包里的笔记本,深蓝色封皮已经被翻得有些起毛边。指尖划过最后一页,那张写着“江逾白少喝冰饮”的便利贴还贴着。
走出长廊时,风从侧门吹进来,带着一点凉意。我刚要抬手拉外套拉链,一件衣服已经落在我肩上。
江逾白站在我旁边,声音很轻:“外面冷。”
我没推拒,把外套拢了拢。他没问我要去哪,只是跟着我走。我知道他在等我说话。
“我想做点事。”我开口,脚步没停,“有个留学生被说考试作弊,但他不是。”
江逾白点头:“我知道是谁。”
我有点意外。
“前两天送餐系统里有他的订单记录,连续三天凌晨下单中药,地址是校外一间小公寓。”他说,“平台显示收货人是‘母亲’。”
我停下脚步。原来他也注意到了。
“他贴了自辩信,在图书馆后门的公告板上。”我回想那个工整却无力的字迹,“他说他不想让妈妈白生病一场。”
江逾白看着我:“你想怎么做?”
“做个广告。”我说,“让大家看到那天晚上他到底在干什么。”
他没立刻回应,而是拿出手机,调出一段监控截图。画面里是个瘦高的男生,背着书包走进药店,低头翻钱包。时间显示是傍晚五点四十五分。
“这是同仁堂门口的公共摄像头拍的。”他说,“我能拿到更完整的记录,包括他进出宿舍楼的时间、图书馆签到数据,还有当天作业提交日志。”
我心跳快了一拍:“你会不会太……管得太宽了?”
他摇头:“我不是查他,是核对时间线。如果他真是清白的,这些数据能证明。”
我点点头。
“但不能直接放监控。”我说,“会被人说侵犯隐私,而且看起来像在求同情。”
“那就换个方式。”他说,“让人看懂真相,而不是施舍怜悯。”
我们走进图书馆讨论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我抽出笔,在纸上画下第一个画面——左边是冷色调的走廊监控,男生打开书包;右边是暖光下的药店柜台,他数着零钱,手有点抖。
“字幕写什么?”他问。
我想了想:“他们说他在找答案。”
“右边呢?”
“其实他在找救命的药。”
江逾白看了很久,然后说:“加个时间戳。”
“什么?”
“广告最后,打出两行时间。比如‘17:03,作业提交成功’‘17:45,出现在同仁堂’。”他说,“精确的时间比任何解释都有力。”
我抬头看他。这方法太像他了——不吵不闹,用事实说话。就像他记下我说的每一句话,连语气都标注清楚。
“你愿意帮我弄技术部分吗?”我问。
“我已经开始做了。”他打开电脑,屏幕上是几段整理好的时间轴文档,“这是他过去一周的行动轨迹,和课程表做了交叉比对,没有异常出入。”
我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
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而是我发现,原来有人一直用这种方式守护别人,不动声色,却牢不可破。就像他曾为我做的一切。
“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低声说。
江逾白抬眼看我:“你已经是了。”
我们花了整个下午打磨脚本。傍晚时去了校园咖啡馆,坐在角落继续改细节。人渐渐少了,窗外路灯亮起来。
“要不要露脸?”我犹豫着问。
“不用。”他说,“重点不是他是谁,是他经历了什么。”
我点头,在草图上改成剪影形式。左侧监控画面保留原样,右侧换成逆光镜头,只能看见轮廓和动作。
“再加一句旁白。”我说,“‘不是所有沉默,都是心虚。’”
江逾白轻轻敲了下桌面:“就用这句当标题。”
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我们去了学生媒体中心。剪辑室还亮着灯,负责人正准备下班。
我把初剪版放给他看。三分钟的短片,没有配乐,只有环境音和字幕。播完后,屋里很安静。
“内容太敏感。”他摇头,“涉及学术诚信和种族问题,校方不会轻易放行。”
我没争辩,而是打开了另一段素材——是江逾白从外卖平台导出的视频片段:那个男生在雪夜里骑车送餐,到站后手指僵硬得几乎握不住车把,回到宿舍楼时已经接近凌晨,他站在暖气口搓手,然后坐到桌前翻开书本。
“他那天考了全班第二。”我说,“卷面整洁,逻辑清晰。你说他抄答案?那他抄的是谁的?一个小时前,他还在给病人送饭。”
负责人沉默了几秒,终于点头:“可以发首页,但标题要改。”
“就用那句话。”我说,“‘有些书包,装的是药,不是答案。’”
他想了想,同意了。
后台上传时,江逾白把所有证据文件打包加密,设为仅限内部审核调取。他做事永远留一步余地。
“你不怕惹麻烦?”我问他。
“怕。”他坦然回答,“但我更怕明明能做点什么,却装作看不见。”
我看着他操作鼠标,点击“提交审核”。进度条走到尽头,页面跳出绿色提示:【已进入发布队列】。
走出媒体中心时,夜风更大了。我裹紧身上的外套,发现袖口有一道细小的磨损痕迹。
“这件衣服你常穿?”
“嗯。”他说,“去年冬天买的。”
我忽然想起什么:“那天在实验室,我打翻试剂瓶,你也是这样把外套披我身上。”
他笑了下:“我记得你当时说‘不用’,然后自己蹲下去收拾。”
“现在我不说了。”
“我知道。”
我们沿着主道往宿舍走。路灯一盏接一盏亮着,照出脚下短短的影子。
快到楼下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匿名消息发送成功的提示。
我输入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的故事,有人听懂了。”
没有署名,也不需要回复。
江逾白站在我旁边,没说话。我抬头看他,他正好低头看我。
“谢谢你帮我。”我说。
“你不需要谢我。”他说,“我只是在陪你做你觉得对的事。”
我点点头,把手伸进包里,摸到那本笔记本。它一直都在,像某种见证。
从被误解,到学会表达,再到替别人发声——这条路走得慢,但终于走通了。
我拉开宿舍楼的门,回头看他还在原地。
“你不走?”
“等你进去。”
我迈进门槛,又退回来半步:“明天还有课。”
“我去教室等你。”
“别迟到。”
“不会。”
我转身走上楼梯,脚步声在空荡的走廊里响起。走到二楼拐角,透过窗户往下看,他还站在原地,身影被路灯拉得很长。
手机又震了一下。
是系统提示:【告白任务·完成度 1,累计积分已达解锁阈值】。
屏幕自动跳转,弹出一段文字记录——
【2014年3月12日,化学实验课。林溪操作失误引发烟雾警报,全班撤离。江逾白最后一个离开,返回时发现她独自留在走廊收拾器材。他脱下校服外套盖在她头上,说:“别抬头,我挡着。”】
我盯着那段话,手指停在屏幕上。
原来那天下雨,他不是怕我淋湿。
他是怕我看清所有人指指点点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