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关外长白山下有个叫靠山屯的小村子,村里有个叫赵老四的汉子,三十出头,是个走村串巷的货郎。
这年腊月二十三,赵老四从外村卖货回来,天色已晚。北风刮得紧,鹅毛大雪下得正猛。他急着赶路,不小心在岔道上走偏了,一头扎进了老林子里。
“真是鬼打墙了,明明认得的路,怎就走错了呢?”赵老四心里发毛,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摸。
正着急时,他瞧见林子深处有微弱光亮,走近一看,是间破旧的山神庙。庙门歪斜,窗户纸破烂不堪,但总归是个避雪的地方。
赵老四推门进去,拍打身上的积雪,从货担里取出火折子,点燃了供桌上半截残烛。烛光摇曳,照亮了庙堂。山神像早已斑驳脱落,供桌上空空如也,看来这庙荒废已久。
“山神老爷莫怪,借贵宝地躲躲风雪,明日一早便走。”赵老四对着神像拜了拜,找了个角落坐下,掏出干粮啃起来。
夜深人静,外面风声呼啸,偶尔传来几声狼嚎。赵老四裹紧棉袄,迷迷糊糊正要睡去,忽听门外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
这么晚了,这荒山野岭的,谁会来?赵老四心里一惊,赶紧吹灭蜡烛,躲到神像后面。
庙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进来三个穿着古怪的人。为首的是个白发老翁,身着长衫,手拄拐杖;后面跟着个中年汉子,穿一身黑衣;最后是个胖乎乎的中年妇人,满脸堆笑。
三人也不点灯,就在庙堂中央席地而坐,竟从怀里掏出酒菜,吃喝谈笑起来。
赵老四躲在神像后,大气不敢出,心想这三人深更半夜在此聚会,定非寻常人物。
只听那老翁道:“今年收成不错,方圆百里供奉比往年多了三成。”
妇人笑道:“可不是嘛,就靠山屯那胡三太爷,今年收的供奉顶得上往年两年。”
汉子接口道:“胡三太爷管着靠山屯一带的财运,今年他倒是大方,散出去的财帛也不少。”
赵老四一听“胡三太爷”,心里咯噔一下。这胡三太爷是当地保家仙中的头面人物,据说是得道的狐仙,掌管这一带财运,村民逢年过节都要祭拜他。
老翁喝了口酒,又道:“说起财运,明日便是送财日,咱们这些地仙要按例发放财帛。不过我听说,近来阴间有新规矩,说是阳间烧化的锡锞,在阴间一锭只准折三分用。”
妇人拍手道:“正是呢!这事闹得沸沸扬扬。说是阳间人偷工减料,锡锞越做越薄,里面灌铅掺假,阎王爷动了怒,下令贬值。”
汉子摇头叹道:“这一来,那些指望后人烧纸钱度日的孤魂野鬼可就苦了。”
赵老四在神像后听得真切,心里暗暗记下。他平日也给人代买祭奠用的锡锞纸钱,从中赚些差价,没想到阴间竟有这等变化。
三人又聊了些赵老四听不懂的阴司事务,约莫半个时辰后,方才收拾离去。
等他们走远,赵老四才从神像后出来,重新点燃蜡烛,心里盘算开来:“若真如此,我何不囤些真材实料的锡锞?等这消息传开,必定涨价。”
但转念一想,又觉不妥:“这三人来历不明,所言未必是真。万一囤积了货物卖不出去,岂不亏本?”
正犹豫间,他忽然看见地上有什么东西闪闪发光,拾起来一看,竟是一锭银元宝!
赵老四又惊又喜,心想定是那三人落下的。他本想追出去归还,但转念一想,这荒山野岭的,去哪找人?不如暂且收下,明日再打听失主。
他将银元宝揣入怀中,一夜无话。
次日雪停,赵老四循路回家,把昨夜奇遇跟媳妇王氏说了,又拿出那锭银元宝。王氏见了银子,喜不自禁,道:“这是山神赐福,合该咱们发财!”
赵老四却道:“别忘了那三人说的,阴间锡锞要贬值,咱们是不是该囤些货?”
王氏撇嘴道:“梦话你也信?哪有什么阴间贬值之说!快过年了,正是锡锞销路好的时候,你赶紧多进些货是正经。”
赵老四素来怕老婆,虽觉昨夜之事蹊跷,还是依言去镇上进了大批锡锞。
说来也怪,那年腊月,靠山屯一带格外流行烧纸祭祖,赵老四进的锡锞很快销售一空,赚了不少钱。王氏乐得合不拢嘴,直夸自己有先见之明。
转眼到了年关,赵老四突然得了怪病,浑身发热,胡言乱语,请了好几个郎中都看不出所以然。
王氏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丈夫提起的山神庙,心想莫不是冲撞了什么,便备了香烛供品,独自前往山神庙拜祭。
那日雪大,王氏跌跌撞撞找到山神庙,进去一看,庙中竟已修缮一新,山神像也重新上了金身,供桌上香烟缭绕。
王氏正惊讶时,忽听身后有人道:“这位娘子,是来还愿的么?”
王氏回头,见是一位白发老翁,正是那夜赵老四见过的三人之一。老翁笑眯眯地看着她,似乎早已料到她会来。
王氏连忙下拜,道:“仙长救命!我家丈夫赵老四自从月前在此避雪后,就一病不起,怕是冲撞了神灵。”
老翁捻须笑道:“非是冲撞,而是贪心。那夜他拾得一锭银元宝,可曾归还?”
王氏一愣,支吾道:“这...我们本想找失主,但...”
老翁摆手道:“不必辩解。那银元宝乃阴司财库试样之物,岂是阳间凡人可私藏的?你丈夫私吞阴财,又听闻锡锞将贬值却不信,反而趁机牟利,已犯阴司忌讳。”
王氏吓得脸色惨白,连连叩头:“仙长开恩,我们知错了!那银元宝我们还没用,愿意归还!”
老翁叹道:“也罢,念你丈夫平日虽有些小奸小滑,却无大恶,我便指你一条明路。”
“仙长请讲!”王氏忙道。
“第一,立即归还银元宝,置于此供桌之上;第二,将此次贩卖锡锞所得利润,全部购置正宗锡锞,于除夕夜在院中烧化,供奉胡三太爷及四方游魂;第三,今后买卖锡锞,须真材实料,不得掺假,价格公道,每卖十锭,自留七分利,三分让与买主,暗合阴间新规。”
王氏一一记下,叩谢不已。待她抬头时,老翁已不见踪影。
王氏急忙回家,见赵老四已气息奄奄,不敢怠慢,按老翁吩咐一一办理。
说也奇怪,除夕夜当赵老四挣扎起身,在院中烧完锡锞后,顿觉神清气爽,病就好了七八分。
更奇的是,开春后,赵老四的货郎生意越发红火。他牢记老翁教诲,买卖公道,尤其锡锞货真价实,渐渐名声远扬,连邻县的人都来找他买锡锞纸钱。
同年清明,赵老四偶遇一个同行,同行抱怨道:“如今怪了,一样的锡锞,别家卖的,烧化后灰烬发黑结块,就你家的烧化后灰烬洁白松散,都说你家锡锞在阴间更值钱呢!”
赵老四笑而不语,心知是山神庙中老翁点拨之功。
后来有明白人告诉赵老四,那山神庙中的老翁,极可能是胡三太爷的化身。胡三太爷是狐仙得道,掌管一地财运,最恨人贪心不足、以次充好。赵老四那夜偶得阴财,本是考验,幸得他最终迷途知返,才保住了性命和财运。
从此,赵老四谨守“每卖十锭,自留七分利,三分让与买主”的规矩,家道日渐兴隆。他将这规矩传给子孙,告诫他们:阳间钱财,阴间有账,莫贪不义之财,否则纵得一时利,终将损福报。
这故事也在靠山屯一带流传下来,老人们常说:“阳间一枚铜钱,阴间一分货;锡锞一锭,阴间准三分用。钱财往来,天地有账,亏心经营,终遭报应。”
至今,当地买卖锡锞纸钱的商家,还保留着“十锭让三”的老规矩,以示不贪阴财,不敢欺瞒鬼神。
这年腊月二十三,赵老四从外村卖货回来,天色已晚。北风刮得紧,鹅毛大雪下得正猛。他急着赶路,不小心在岔道上走偏了,一头扎进了老林子里。
“真是鬼打墙了,明明认得的路,怎就走错了呢?”赵老四心里发毛,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摸。
正着急时,他瞧见林子深处有微弱光亮,走近一看,是间破旧的山神庙。庙门歪斜,窗户纸破烂不堪,但总归是个避雪的地方。
赵老四推门进去,拍打身上的积雪,从货担里取出火折子,点燃了供桌上半截残烛。烛光摇曳,照亮了庙堂。山神像早已斑驳脱落,供桌上空空如也,看来这庙荒废已久。
“山神老爷莫怪,借贵宝地躲躲风雪,明日一早便走。”赵老四对着神像拜了拜,找了个角落坐下,掏出干粮啃起来。
夜深人静,外面风声呼啸,偶尔传来几声狼嚎。赵老四裹紧棉袄,迷迷糊糊正要睡去,忽听门外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
这么晚了,这荒山野岭的,谁会来?赵老四心里一惊,赶紧吹灭蜡烛,躲到神像后面。
庙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进来三个穿着古怪的人。为首的是个白发老翁,身着长衫,手拄拐杖;后面跟着个中年汉子,穿一身黑衣;最后是个胖乎乎的中年妇人,满脸堆笑。
三人也不点灯,就在庙堂中央席地而坐,竟从怀里掏出酒菜,吃喝谈笑起来。
赵老四躲在神像后,大气不敢出,心想这三人深更半夜在此聚会,定非寻常人物。
只听那老翁道:“今年收成不错,方圆百里供奉比往年多了三成。”
妇人笑道:“可不是嘛,就靠山屯那胡三太爷,今年收的供奉顶得上往年两年。”
汉子接口道:“胡三太爷管着靠山屯一带的财运,今年他倒是大方,散出去的财帛也不少。”
赵老四一听“胡三太爷”,心里咯噔一下。这胡三太爷是当地保家仙中的头面人物,据说是得道的狐仙,掌管这一带财运,村民逢年过节都要祭拜他。
老翁喝了口酒,又道:“说起财运,明日便是送财日,咱们这些地仙要按例发放财帛。不过我听说,近来阴间有新规矩,说是阳间烧化的锡锞,在阴间一锭只准折三分用。”
妇人拍手道:“正是呢!这事闹得沸沸扬扬。说是阳间人偷工减料,锡锞越做越薄,里面灌铅掺假,阎王爷动了怒,下令贬值。”
汉子摇头叹道:“这一来,那些指望后人烧纸钱度日的孤魂野鬼可就苦了。”
赵老四在神像后听得真切,心里暗暗记下。他平日也给人代买祭奠用的锡锞纸钱,从中赚些差价,没想到阴间竟有这等变化。
三人又聊了些赵老四听不懂的阴司事务,约莫半个时辰后,方才收拾离去。
等他们走远,赵老四才从神像后出来,重新点燃蜡烛,心里盘算开来:“若真如此,我何不囤些真材实料的锡锞?等这消息传开,必定涨价。”
但转念一想,又觉不妥:“这三人来历不明,所言未必是真。万一囤积了货物卖不出去,岂不亏本?”
正犹豫间,他忽然看见地上有什么东西闪闪发光,拾起来一看,竟是一锭银元宝!
赵老四又惊又喜,心想定是那三人落下的。他本想追出去归还,但转念一想,这荒山野岭的,去哪找人?不如暂且收下,明日再打听失主。
他将银元宝揣入怀中,一夜无话。
次日雪停,赵老四循路回家,把昨夜奇遇跟媳妇王氏说了,又拿出那锭银元宝。王氏见了银子,喜不自禁,道:“这是山神赐福,合该咱们发财!”
赵老四却道:“别忘了那三人说的,阴间锡锞要贬值,咱们是不是该囤些货?”
王氏撇嘴道:“梦话你也信?哪有什么阴间贬值之说!快过年了,正是锡锞销路好的时候,你赶紧多进些货是正经。”
赵老四素来怕老婆,虽觉昨夜之事蹊跷,还是依言去镇上进了大批锡锞。
说来也怪,那年腊月,靠山屯一带格外流行烧纸祭祖,赵老四进的锡锞很快销售一空,赚了不少钱。王氏乐得合不拢嘴,直夸自己有先见之明。
转眼到了年关,赵老四突然得了怪病,浑身发热,胡言乱语,请了好几个郎中都看不出所以然。
王氏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丈夫提起的山神庙,心想莫不是冲撞了什么,便备了香烛供品,独自前往山神庙拜祭。
那日雪大,王氏跌跌撞撞找到山神庙,进去一看,庙中竟已修缮一新,山神像也重新上了金身,供桌上香烟缭绕。
王氏正惊讶时,忽听身后有人道:“这位娘子,是来还愿的么?”
王氏回头,见是一位白发老翁,正是那夜赵老四见过的三人之一。老翁笑眯眯地看着她,似乎早已料到她会来。
王氏连忙下拜,道:“仙长救命!我家丈夫赵老四自从月前在此避雪后,就一病不起,怕是冲撞了神灵。”
老翁捻须笑道:“非是冲撞,而是贪心。那夜他拾得一锭银元宝,可曾归还?”
王氏一愣,支吾道:“这...我们本想找失主,但...”
老翁摆手道:“不必辩解。那银元宝乃阴司财库试样之物,岂是阳间凡人可私藏的?你丈夫私吞阴财,又听闻锡锞将贬值却不信,反而趁机牟利,已犯阴司忌讳。”
王氏吓得脸色惨白,连连叩头:“仙长开恩,我们知错了!那银元宝我们还没用,愿意归还!”
老翁叹道:“也罢,念你丈夫平日虽有些小奸小滑,却无大恶,我便指你一条明路。”
“仙长请讲!”王氏忙道。
“第一,立即归还银元宝,置于此供桌之上;第二,将此次贩卖锡锞所得利润,全部购置正宗锡锞,于除夕夜在院中烧化,供奉胡三太爷及四方游魂;第三,今后买卖锡锞,须真材实料,不得掺假,价格公道,每卖十锭,自留七分利,三分让与买主,暗合阴间新规。”
王氏一一记下,叩谢不已。待她抬头时,老翁已不见踪影。
王氏急忙回家,见赵老四已气息奄奄,不敢怠慢,按老翁吩咐一一办理。
说也奇怪,除夕夜当赵老四挣扎起身,在院中烧完锡锞后,顿觉神清气爽,病就好了七八分。
更奇的是,开春后,赵老四的货郎生意越发红火。他牢记老翁教诲,买卖公道,尤其锡锞货真价实,渐渐名声远扬,连邻县的人都来找他买锡锞纸钱。
同年清明,赵老四偶遇一个同行,同行抱怨道:“如今怪了,一样的锡锞,别家卖的,烧化后灰烬发黑结块,就你家的烧化后灰烬洁白松散,都说你家锡锞在阴间更值钱呢!”
赵老四笑而不语,心知是山神庙中老翁点拨之功。
后来有明白人告诉赵老四,那山神庙中的老翁,极可能是胡三太爷的化身。胡三太爷是狐仙得道,掌管一地财运,最恨人贪心不足、以次充好。赵老四那夜偶得阴财,本是考验,幸得他最终迷途知返,才保住了性命和财运。
从此,赵老四谨守“每卖十锭,自留七分利,三分让与买主”的规矩,家道日渐兴隆。他将这规矩传给子孙,告诫他们:阳间钱财,阴间有账,莫贪不义之财,否则纵得一时利,终将损福报。
这故事也在靠山屯一带流传下来,老人们常说:“阳间一枚铜钱,阴间一分货;锡锞一锭,阴间准三分用。钱财往来,天地有账,亏心经营,终遭报应。”
至今,当地买卖锡锞纸钱的商家,还保留着“十锭让三”的老规矩,以示不贪阴财,不敢欺瞒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