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关东地界上有个叫赵家屯的小村庄,村里有个叫赵老三的货郎,三十来岁,为人机灵,走南闯北做些小买卖。
这年腊月二十三,赵老三从县城办年货回来,天色已晚,风雪交加。他急着赶路,抄了近道,走进了一片老林子。这林子当地人叫它黑风岭,传说有狐仙出没,平日里很少有人敢在夜间经过。
赵老三心里正打鼓,忽然看见前方有团黑影倒在雪地里。走近一瞧,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衣衫单薄,面色青紫,已是冻得半死。
“老人家,醒醒!”赵老三连忙脱下自己的棉袄裹住老者,又从货担里取出酒壶,给老者灌了几口烧刀子。
半晌,老者缓缓睁眼,气息微弱地说:“多谢小哥救命之恩,老朽是山中修行之人,今日外出采药,不慎摔伤了腿。”
赵老三二话不说,将老者背起,说道:“这冰天雪地的,您老要是不嫌弃,先到我家将养几日。”
老者也不推辞,指点着方向,赵老三背着老者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林子里穿行。奇怪的是,明明是自己熟悉的路,今晚却觉得格外陌生,走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眼前竟出现一座雅致的宅院,青砖灰瓦,在这荒山野岭中显得极不寻常。
老者笑道:“这便是寒舍,小哥请进。”
宅院内温暖如春,与外面的冰天雪地判若两个世界。几名童子迎上来,恭敬地称老者为“胡三太爷”。赵老三心知遇到了仙家,却也不点破,只是更加恭敬。
胡三太爷设宴款待,席间山珍海味,皆是赵老三从未见过的美味。酒过三巡,胡三太爷拍手叫童子取来一物,却是个普普通通的粗陶碗。
“老朽身无长物,此碗赠与小哥,算是报答救命之恩。”胡三太爷将碗递给赵老三,“只需将一枚铜钱放入碗中,过一夜便可得一碗铜钱。切记,每日只能取一次,多则无效。”
赵老三将信将疑,接过碗收好。次日清晨,胡三太爷派人送他出山。赵老三回头一看,哪有什么宅院,只有茫茫雪地和几棵老树。
回到家,赵老三按捺不住好奇,当晚将一枚铜钱放入碗中。第二天一早,他惊讶地发现碗里果然堆满了铜钱,数了数,正好是一百枚。
赵老三欣喜若狂,但他谨记胡三太爷的嘱咐,每日只取一碗铜钱。不出半年,他便成了赵家屯数一数二的富户,盖起了青砖大瓦房,买了田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消息传开,四邻八乡都说赵老三是走了大运,却不知他得了如此宝贝。
这年秋天,赵老三的堂兄赵福来串门。赵福在县城当铺做伙计,见多识广,一眼就看出赵老三暴富得蹊跷。几杯酒下肚,赵老三酒意上头,忍不住将宝碗的秘密说了出来。
赵福听罢,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老三啊,你可知道这碗的来历?这叫聚宝盆,可惜你这只是小号的。我听东家说,真正的聚宝盆,放金得金,放银得银,你这放铜钱只得铜钱,实在是浪费了。”
赵老三被说得心动,犹豫道:“可胡三太爷嘱咐过,每日只能取一次...”
“嗨!仙家说话都爱留一半,那是试探你呢!”赵福怂恿道,“你若敢多放,说不定这碗就能变成真正的聚宝盆!”
送走赵福后,赵老三辗转反侧,贪念渐起。第二天,他不再放入铜钱,而是将积攒的十两银子全部放入碗中,心想次日便能得到百倍回报。
一夜无眠,天刚蒙蒙亮,赵老三便迫不及待地去看碗。谁知碗中空空如也,连原本的十两银子也不见了踪影。他大惊失色,连忙又抓了一把铜钱放入碗中,可过了一夜,依旧什么都没有。
宝碗失灵了!
赵老三悔恨交加,却又不敢声张,只得硬着头皮过日子。好在之前积攒的家底尚在,日子倒也过得去。
转眼到了年关,赵老三去县城采办年货,回来时又经过黑风岭。忽然,他看见胡三太爷站在路旁,面色凝重。
“小哥,当日我赠你宝碗,是念你心地纯良,救我一命。为何不听嘱咐,贪心不足?”胡三太爷叹息道。
赵老三满面羞愧,跪地认错:“仙长恕罪,是小人一时猪油蒙了心...”
胡三太爷扶起他:“也罢,这本是你命中该有的财帛,只是不该来得太快。今日我再赠你一物。”说着取出一个红布包,“这里面是三粒谷种,回家后种在院中,来年秋收,可保你衣食无忧。切记,不可贪多,每年留种再种,切不可与他人交换。”
赵老三千恩万谢,回家后依言将谷种种下。来年秋天,这三株稻谷果然长得异常茂盛,收获的谷粒饱满异常,碾米煮饭,香气扑鼻,比寻常米饭美味数倍。
赵老三留足口粮和种子,将多余的粮食拿到集市上卖,因米质上好,很快便被抢购一空。如此三年,赵老三又渐渐富裕起来,这次他不敢张扬,踏实过日子。
这年春天,村里来了个游方道士,自称能点石成金。赵老三想起之前的教训,本不欲接触,但那道士主动上门,说看他家中有宝气萦绕。
道士见到赵老三种的稻谷,大惊道:“这可是传说中的金粳米!若能与南海珍珠粉混合种植,一株可结千斤!”
赵老三摇头:“仙长嘱咐,不可贪多,不可与他人交换。”
道士笑道:“那是他道行不够,我有一法,可让你这金粳米效用倍增,且不违天和。”
赵老三又被说动了心,拿出积蓄向道士购买所谓的“南海珍珠粉”,掺入土中。不料不到半月,稻苗全部枯死,而那道士早已不知去向。
赵老三懊悔不已,正要清理枯死的稻苗,忽见胡三太爷不知何时已站在院中。
“唉,凡人啊凡人,贪念一起,便蒙蔽了心智。”胡三太爷摇头叹息,“我两次赠你机缘,你两次失信,这是天意如此。”
赵老三伏地痛哭:“仙长,小人知错了!只求仙长再给一次机会!”
胡三太爷沉吟片刻,道:“也罢,看你尚有悔过之心,我再指你一条明路。明日你去黑风岭下,有一棵老槐树,树下埋着一坛银子,是百年前土匪所藏,无主之物,你可取来度日。但切记,此乃最后一次,若再生贪念,必遭天谴。”
赵老三叩谢不已,胡三太爷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次日,赵老三半信半疑地来到黑风岭下,果然找到老槐树,挖出一坛白花花的银子。他欢天喜地,正要回家,忽然想起胡三太爷说这是百年前土匪所藏。
“既然有土匪藏银,说不定还有第二坛、第三坛...”贪念又起,赵老三继续挖掘,直到日落西山,却再无所获。
回家途中,赵老三觉得怀中银两越来越重,最后竟如千斤巨石,将他压倒在地。正当他奄奄一息时,胡三太爷又出现了。
“看来你终究难破贪字一关。”胡三太爷叹息道,“这些银子你拿不动,便不属于你。回去吧,安安分分过日子,或许晚年尚有转机。”
说罢,手一挥,赵老三只觉得身上一轻,再看那坛银子,已不见踪影。他挣扎着爬起来,踉踉跄跄回家去了。
此后,赵老三又做回了货郎,每日走街串巷,勉强维持生计。有人说他疯了,总是喃喃自语:“贪字头上一把刀,知足常乐才是宝...”
但也有人说,每逢腊月二十三,总能看到赵老三提着酒食往黑风岭方向去,像是去拜访什么老朋友。而他的货担里,总会备着一些治疗跌打损伤的草药,说是“以备不时之需”。
至于那宝碗和胡三太爷,赵家屯的老人们至今还在茶余饭后讲述着这个故事,提醒儿孙们:仙缘难得,贪念不可有,诚信不可无。而黑风岭的狐仙,依然在暗中护佑着那些心地纯良、知足常乐的人。
这年腊月二十三,赵老三从县城办年货回来,天色已晚,风雪交加。他急着赶路,抄了近道,走进了一片老林子。这林子当地人叫它黑风岭,传说有狐仙出没,平日里很少有人敢在夜间经过。
赵老三心里正打鼓,忽然看见前方有团黑影倒在雪地里。走近一瞧,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衣衫单薄,面色青紫,已是冻得半死。
“老人家,醒醒!”赵老三连忙脱下自己的棉袄裹住老者,又从货担里取出酒壶,给老者灌了几口烧刀子。
半晌,老者缓缓睁眼,气息微弱地说:“多谢小哥救命之恩,老朽是山中修行之人,今日外出采药,不慎摔伤了腿。”
赵老三二话不说,将老者背起,说道:“这冰天雪地的,您老要是不嫌弃,先到我家将养几日。”
老者也不推辞,指点着方向,赵老三背着老者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林子里穿行。奇怪的是,明明是自己熟悉的路,今晚却觉得格外陌生,走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眼前竟出现一座雅致的宅院,青砖灰瓦,在这荒山野岭中显得极不寻常。
老者笑道:“这便是寒舍,小哥请进。”
宅院内温暖如春,与外面的冰天雪地判若两个世界。几名童子迎上来,恭敬地称老者为“胡三太爷”。赵老三心知遇到了仙家,却也不点破,只是更加恭敬。
胡三太爷设宴款待,席间山珍海味,皆是赵老三从未见过的美味。酒过三巡,胡三太爷拍手叫童子取来一物,却是个普普通通的粗陶碗。
“老朽身无长物,此碗赠与小哥,算是报答救命之恩。”胡三太爷将碗递给赵老三,“只需将一枚铜钱放入碗中,过一夜便可得一碗铜钱。切记,每日只能取一次,多则无效。”
赵老三将信将疑,接过碗收好。次日清晨,胡三太爷派人送他出山。赵老三回头一看,哪有什么宅院,只有茫茫雪地和几棵老树。
回到家,赵老三按捺不住好奇,当晚将一枚铜钱放入碗中。第二天一早,他惊讶地发现碗里果然堆满了铜钱,数了数,正好是一百枚。
赵老三欣喜若狂,但他谨记胡三太爷的嘱咐,每日只取一碗铜钱。不出半年,他便成了赵家屯数一数二的富户,盖起了青砖大瓦房,买了田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消息传开,四邻八乡都说赵老三是走了大运,却不知他得了如此宝贝。
这年秋天,赵老三的堂兄赵福来串门。赵福在县城当铺做伙计,见多识广,一眼就看出赵老三暴富得蹊跷。几杯酒下肚,赵老三酒意上头,忍不住将宝碗的秘密说了出来。
赵福听罢,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老三啊,你可知道这碗的来历?这叫聚宝盆,可惜你这只是小号的。我听东家说,真正的聚宝盆,放金得金,放银得银,你这放铜钱只得铜钱,实在是浪费了。”
赵老三被说得心动,犹豫道:“可胡三太爷嘱咐过,每日只能取一次...”
“嗨!仙家说话都爱留一半,那是试探你呢!”赵福怂恿道,“你若敢多放,说不定这碗就能变成真正的聚宝盆!”
送走赵福后,赵老三辗转反侧,贪念渐起。第二天,他不再放入铜钱,而是将积攒的十两银子全部放入碗中,心想次日便能得到百倍回报。
一夜无眠,天刚蒙蒙亮,赵老三便迫不及待地去看碗。谁知碗中空空如也,连原本的十两银子也不见了踪影。他大惊失色,连忙又抓了一把铜钱放入碗中,可过了一夜,依旧什么都没有。
宝碗失灵了!
赵老三悔恨交加,却又不敢声张,只得硬着头皮过日子。好在之前积攒的家底尚在,日子倒也过得去。
转眼到了年关,赵老三去县城采办年货,回来时又经过黑风岭。忽然,他看见胡三太爷站在路旁,面色凝重。
“小哥,当日我赠你宝碗,是念你心地纯良,救我一命。为何不听嘱咐,贪心不足?”胡三太爷叹息道。
赵老三满面羞愧,跪地认错:“仙长恕罪,是小人一时猪油蒙了心...”
胡三太爷扶起他:“也罢,这本是你命中该有的财帛,只是不该来得太快。今日我再赠你一物。”说着取出一个红布包,“这里面是三粒谷种,回家后种在院中,来年秋收,可保你衣食无忧。切记,不可贪多,每年留种再种,切不可与他人交换。”
赵老三千恩万谢,回家后依言将谷种种下。来年秋天,这三株稻谷果然长得异常茂盛,收获的谷粒饱满异常,碾米煮饭,香气扑鼻,比寻常米饭美味数倍。
赵老三留足口粮和种子,将多余的粮食拿到集市上卖,因米质上好,很快便被抢购一空。如此三年,赵老三又渐渐富裕起来,这次他不敢张扬,踏实过日子。
这年春天,村里来了个游方道士,自称能点石成金。赵老三想起之前的教训,本不欲接触,但那道士主动上门,说看他家中有宝气萦绕。
道士见到赵老三种的稻谷,大惊道:“这可是传说中的金粳米!若能与南海珍珠粉混合种植,一株可结千斤!”
赵老三摇头:“仙长嘱咐,不可贪多,不可与他人交换。”
道士笑道:“那是他道行不够,我有一法,可让你这金粳米效用倍增,且不违天和。”
赵老三又被说动了心,拿出积蓄向道士购买所谓的“南海珍珠粉”,掺入土中。不料不到半月,稻苗全部枯死,而那道士早已不知去向。
赵老三懊悔不已,正要清理枯死的稻苗,忽见胡三太爷不知何时已站在院中。
“唉,凡人啊凡人,贪念一起,便蒙蔽了心智。”胡三太爷摇头叹息,“我两次赠你机缘,你两次失信,这是天意如此。”
赵老三伏地痛哭:“仙长,小人知错了!只求仙长再给一次机会!”
胡三太爷沉吟片刻,道:“也罢,看你尚有悔过之心,我再指你一条明路。明日你去黑风岭下,有一棵老槐树,树下埋着一坛银子,是百年前土匪所藏,无主之物,你可取来度日。但切记,此乃最后一次,若再生贪念,必遭天谴。”
赵老三叩谢不已,胡三太爷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次日,赵老三半信半疑地来到黑风岭下,果然找到老槐树,挖出一坛白花花的银子。他欢天喜地,正要回家,忽然想起胡三太爷说这是百年前土匪所藏。
“既然有土匪藏银,说不定还有第二坛、第三坛...”贪念又起,赵老三继续挖掘,直到日落西山,却再无所获。
回家途中,赵老三觉得怀中银两越来越重,最后竟如千斤巨石,将他压倒在地。正当他奄奄一息时,胡三太爷又出现了。
“看来你终究难破贪字一关。”胡三太爷叹息道,“这些银子你拿不动,便不属于你。回去吧,安安分分过日子,或许晚年尚有转机。”
说罢,手一挥,赵老三只觉得身上一轻,再看那坛银子,已不见踪影。他挣扎着爬起来,踉踉跄跄回家去了。
此后,赵老三又做回了货郎,每日走街串巷,勉强维持生计。有人说他疯了,总是喃喃自语:“贪字头上一把刀,知足常乐才是宝...”
但也有人说,每逢腊月二十三,总能看到赵老三提着酒食往黑风岭方向去,像是去拜访什么老朋友。而他的货担里,总会备着一些治疗跌打损伤的草药,说是“以备不时之需”。
至于那宝碗和胡三太爷,赵家屯的老人们至今还在茶余饭后讲述着这个故事,提醒儿孙们:仙缘难得,贪念不可有,诚信不可无。而黑风岭的狐仙,依然在暗中护佑着那些心地纯良、知足常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