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此一事,崇祯与李清照之间的诗词交流,便戛然而止。
他深知流言蜚语的可怕,更不愿意让李清照的名誉因此受损。
为了避嫌,也为了保护这位才女,崇祯忍痛割爱,不再向李清照送去诗稿。
李清照的诗词批注,也再未能抵达御前。
这对原本惺惺相惜的诗词知己,就此被无形的宫墙和世俗的流言隔断。
对于李清照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她原本以为,得遇明君,夫君冤屈昭雪,自己也能以才华报国,贡献绵薄之力。
然而,一场无妄的流言,却让她再次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才华的桎梏。
字词,李清照深居简出,再不问世事,曾经的诗情画意,也蒙上了一层灰尘。
有官家庇护,李清照还不算受害者。
真正的受害者是她的夫君赵明诚。
对老赵而言,这场风波的打击更是致命的。
赵明诚出狱后,最初是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妻子的感激。
看着李清照消瘦的面庞,听她讲述奔走喊冤的艰辛,心中充满怜惜与愧疚。
然而,那份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
流言,如同无孔不入的寒风,悄然渗入他们的生活。
先是下人窃窃私语,再是友人在酒席上若有所指的玩笑,最后演变为市井巷陌间的闲言碎语。
那些不堪入耳的言论,从最初的“李夫人得了天子青睐”,逐渐演变成“赵相公能重获清白,全凭李夫人与官家那段‘风雅佳话’”,甚至更不堪的“夫妻二人,一个借势攀附,一个假借诗词之名,实则……”
赵明诚渐渐变得沉默寡言,笑容从他脸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郁。
“夫君,你近来为何总是心事重重?”
在一个月色清冷的夜晚,李清照坐在案前,为沉浸在卷宗中的赵明诚研磨,柔声问道。
赵明诚没有抬头,只是翻动着纸页,随意道:“无事,只是狱中消磨了些元气,精神不济罢了。”
“可是为了那些流言蜚语?”
李清照轻轻放下墨条,走上前,握住他冰冷的手:“流言止于智者!我与陛下,只是诗词之谊,君子之交,何曾逾越半步?夫君难道还不信我吗?”
赵明诚猛地抬起头,那双曾经温润的眼眸,此刻却布满了血丝,带着深深的疲惫与一丝无法言喻的怨恨。
“诗词之谊?”他冷笑一声,语气讽刺:“何等风雅!我赵明诚何德何能,让天子屈尊降贵,与我的夫人频繁唱和?你可曾听闻,帝王与臣妻的诗词之谊,能如此频密?!”
李清照被他的话语刺得生疼,眼圈瞬间泛红。
“你……你竟会如此想我?!我李清照是何等样人,夫君难道不清楚吗?!”
李清照委屈道:“那夜在大理寺,若非陛下明察秋毫,夫君岂能安然归来?我感激陛下搭救之恩,故而以诗文相答,仅此而已,夫君怎能……怎能将我想得如此不堪?!”
赵明诚缓缓起身,看着李清照那张绝美的脸庞,心中一半是爱,一半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嫉妒与猜疑。
他感觉自己被绿了,置身大草原之间。
“感激?他救你出狱,又怎知……又怎知不是为了……为了让你感激涕零,为了……为了让你心生敬慕,为了将你……从我身边夺走?!”
赵明诚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入狱,是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官家为了接近李清照而布下的局?
毕竟,赵氏皇族的私德有亏,自祖上便有!
“你竟这般想我?”
李清照彻底呆住了,从未见过丈夫如此偏执与疯狂。
赵明诚的话,像是刀子一样狠狠地扎进了她的心窝。
“你……你这是要将我逼上绝路!”她泪水夺眶而出,无法相信这些话竟然出自自己深爱的夫君之口。
赵明诚像是没有听到,继续沉沦在自己的臆想之中,痛苦低语道:“我不过一介落魄文人,父祖之荫早已散尽,家道中落,身陷囹圄。”
“而他,是九五之尊,天下至尊!你才华横溢,艳冠京华,他看上你,亦是情理之中!我又能拿什么与他相争?!我又能如何……”
“你可曾想过,他救我,是为了让你对我,永远心存感激,却又永远活在他的阴影之下?!为了……为了让我坐实这‘借妻攀附’的骂名?!”
这句“借妻攀附”,像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李清照。
她颤抖着后退一步,望着眼前这个被猜疑和痛苦折磨得面目全非的丈夫,心如刀绞。
曾经的恩爱夫妻,此刻却被一道无形的深渊所隔绝。
此后,赵明诚彻底变了一个人,茶不思饭不想,日渐消瘦,眼神空洞无神。
他本就是个敏感而清高的文人,经历了牢狱之灾,身心俱疲。
如今又被这等流言缠身,无论崇祯如何怒斥群臣,如何表明清白,在世俗的眼光里,在赵明诚自己内心的挣扎中,这都像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赵明诚无法面对妻子“名声受损”的事实,也无法摆脱自己“借妻攀附”的臆想。
他不再收藏金石,不再钻研学问,每日只是枯坐在书房,对着旧时的文稿发呆,或是盯着窗外。
更是对李清照避而不见,即使偶尔碰面,也只是冷冷地瞥一眼,不发一语。
曾经的柔情蜜意,悉数化为冰冷的隔膜。
李清照心痛如绞,日夜陪伴,尝试与他交谈,重拾往日情趣,甚至不惜以泪洗面,苦苦哀求。
然而,赵明诚已沉沦在自己编织的苦海中,对外界的一切都充耳不闻,对妻子的劝慰更是视若无睹。
他那份文人的清高与脆弱,被猜疑与屈辱所吞噬,最终演变成一种偏执的绝望。
最终,在赵明诚一案昭雪不久后,这位才华横溢、一生清高的金石学家,在无尽的抑郁与自我折磨中,撒手人寰,溘然长逝。
他的去世,给李清照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崇祯得知后,十分郁闷。
明明自己什么也没做,赵卿怎么就走了?
一定是当初在大理寺和刑部大牢中,遭受酷刑留下的后遗症!
于是,崇祯又给此前因赵明诚案落马的几个官员,追加了几年流放刑期,以此安抚家属。
......
这段剧情。
最初的设计是单纯蹭李清照的名,以她为视角崇拜崇祯,经常给他写诗。
因为二人年龄相差十多岁,肯定是不能收的,而且我也没有孟德之好,不会收有夫之妇。
以崇祯的为人,也断然不会做出此等惊世骇俗之事,最多成为诗友。
关于赵明诚气死的结局,是对历史上他弃城的惩罚,不给他好结局。
《宋史?赵明诚传》记载,当年十二月,金军尚未兵临江宁,但 “有溃兵数千人犯城”(即北宋溃败的散兵游勇骚扰城池)。
面对这一并非 “金军主力” 的威胁,赵明诚却 “缒城而出”, 从城墙上用绳索吊下逃走,导致江宁城内人心惶惶,后被朝廷追责罢官。
当然了,赵明诚不是投降派。
从时代背景看,南宋初年避战风气严重,赵明诚的行为并非个例,而是靖康之变后南宋官员的普遍困境。
因为他是文官,守城能力有限,能守成的概率极低。
大宋文官多是治国无方、御敌无策之人,但凡文官守城成功的,都会名垂青史,比如李纲、宗泽。
所以赵明诚能力很一般,且懦弱,不能指望他干什么大事。
即便如此,无论从 “法” 还是 “义” 的角度,赵明诚的弃城都是不可辩解的失职,是他人生中的污点。
所以得写死他!
他深知流言蜚语的可怕,更不愿意让李清照的名誉因此受损。
为了避嫌,也为了保护这位才女,崇祯忍痛割爱,不再向李清照送去诗稿。
李清照的诗词批注,也再未能抵达御前。
这对原本惺惺相惜的诗词知己,就此被无形的宫墙和世俗的流言隔断。
对于李清照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她原本以为,得遇明君,夫君冤屈昭雪,自己也能以才华报国,贡献绵薄之力。
然而,一场无妄的流言,却让她再次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才华的桎梏。
字词,李清照深居简出,再不问世事,曾经的诗情画意,也蒙上了一层灰尘。
有官家庇护,李清照还不算受害者。
真正的受害者是她的夫君赵明诚。
对老赵而言,这场风波的打击更是致命的。
赵明诚出狱后,最初是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妻子的感激。
看着李清照消瘦的面庞,听她讲述奔走喊冤的艰辛,心中充满怜惜与愧疚。
然而,那份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
流言,如同无孔不入的寒风,悄然渗入他们的生活。
先是下人窃窃私语,再是友人在酒席上若有所指的玩笑,最后演变为市井巷陌间的闲言碎语。
那些不堪入耳的言论,从最初的“李夫人得了天子青睐”,逐渐演变成“赵相公能重获清白,全凭李夫人与官家那段‘风雅佳话’”,甚至更不堪的“夫妻二人,一个借势攀附,一个假借诗词之名,实则……”
赵明诚渐渐变得沉默寡言,笑容从他脸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郁。
“夫君,你近来为何总是心事重重?”
在一个月色清冷的夜晚,李清照坐在案前,为沉浸在卷宗中的赵明诚研磨,柔声问道。
赵明诚没有抬头,只是翻动着纸页,随意道:“无事,只是狱中消磨了些元气,精神不济罢了。”
“可是为了那些流言蜚语?”
李清照轻轻放下墨条,走上前,握住他冰冷的手:“流言止于智者!我与陛下,只是诗词之谊,君子之交,何曾逾越半步?夫君难道还不信我吗?”
赵明诚猛地抬起头,那双曾经温润的眼眸,此刻却布满了血丝,带着深深的疲惫与一丝无法言喻的怨恨。
“诗词之谊?”他冷笑一声,语气讽刺:“何等风雅!我赵明诚何德何能,让天子屈尊降贵,与我的夫人频繁唱和?你可曾听闻,帝王与臣妻的诗词之谊,能如此频密?!”
李清照被他的话语刺得生疼,眼圈瞬间泛红。
“你……你竟会如此想我?!我李清照是何等样人,夫君难道不清楚吗?!”
李清照委屈道:“那夜在大理寺,若非陛下明察秋毫,夫君岂能安然归来?我感激陛下搭救之恩,故而以诗文相答,仅此而已,夫君怎能……怎能将我想得如此不堪?!”
赵明诚缓缓起身,看着李清照那张绝美的脸庞,心中一半是爱,一半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嫉妒与猜疑。
他感觉自己被绿了,置身大草原之间。
“感激?他救你出狱,又怎知……又怎知不是为了……为了让你感激涕零,为了……为了让你心生敬慕,为了将你……从我身边夺走?!”
赵明诚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入狱,是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官家为了接近李清照而布下的局?
毕竟,赵氏皇族的私德有亏,自祖上便有!
“你竟这般想我?”
李清照彻底呆住了,从未见过丈夫如此偏执与疯狂。
赵明诚的话,像是刀子一样狠狠地扎进了她的心窝。
“你……你这是要将我逼上绝路!”她泪水夺眶而出,无法相信这些话竟然出自自己深爱的夫君之口。
赵明诚像是没有听到,继续沉沦在自己的臆想之中,痛苦低语道:“我不过一介落魄文人,父祖之荫早已散尽,家道中落,身陷囹圄。”
“而他,是九五之尊,天下至尊!你才华横溢,艳冠京华,他看上你,亦是情理之中!我又能拿什么与他相争?!我又能如何……”
“你可曾想过,他救我,是为了让你对我,永远心存感激,却又永远活在他的阴影之下?!为了……为了让我坐实这‘借妻攀附’的骂名?!”
这句“借妻攀附”,像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李清照。
她颤抖着后退一步,望着眼前这个被猜疑和痛苦折磨得面目全非的丈夫,心如刀绞。
曾经的恩爱夫妻,此刻却被一道无形的深渊所隔绝。
此后,赵明诚彻底变了一个人,茶不思饭不想,日渐消瘦,眼神空洞无神。
他本就是个敏感而清高的文人,经历了牢狱之灾,身心俱疲。
如今又被这等流言缠身,无论崇祯如何怒斥群臣,如何表明清白,在世俗的眼光里,在赵明诚自己内心的挣扎中,这都像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赵明诚无法面对妻子“名声受损”的事实,也无法摆脱自己“借妻攀附”的臆想。
他不再收藏金石,不再钻研学问,每日只是枯坐在书房,对着旧时的文稿发呆,或是盯着窗外。
更是对李清照避而不见,即使偶尔碰面,也只是冷冷地瞥一眼,不发一语。
曾经的柔情蜜意,悉数化为冰冷的隔膜。
李清照心痛如绞,日夜陪伴,尝试与他交谈,重拾往日情趣,甚至不惜以泪洗面,苦苦哀求。
然而,赵明诚已沉沦在自己编织的苦海中,对外界的一切都充耳不闻,对妻子的劝慰更是视若无睹。
他那份文人的清高与脆弱,被猜疑与屈辱所吞噬,最终演变成一种偏执的绝望。
最终,在赵明诚一案昭雪不久后,这位才华横溢、一生清高的金石学家,在无尽的抑郁与自我折磨中,撒手人寰,溘然长逝。
他的去世,给李清照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崇祯得知后,十分郁闷。
明明自己什么也没做,赵卿怎么就走了?
一定是当初在大理寺和刑部大牢中,遭受酷刑留下的后遗症!
于是,崇祯又给此前因赵明诚案落马的几个官员,追加了几年流放刑期,以此安抚家属。
......
这段剧情。
最初的设计是单纯蹭李清照的名,以她为视角崇拜崇祯,经常给他写诗。
因为二人年龄相差十多岁,肯定是不能收的,而且我也没有孟德之好,不会收有夫之妇。
以崇祯的为人,也断然不会做出此等惊世骇俗之事,最多成为诗友。
关于赵明诚气死的结局,是对历史上他弃城的惩罚,不给他好结局。
《宋史?赵明诚传》记载,当年十二月,金军尚未兵临江宁,但 “有溃兵数千人犯城”(即北宋溃败的散兵游勇骚扰城池)。
面对这一并非 “金军主力” 的威胁,赵明诚却 “缒城而出”, 从城墙上用绳索吊下逃走,导致江宁城内人心惶惶,后被朝廷追责罢官。
当然了,赵明诚不是投降派。
从时代背景看,南宋初年避战风气严重,赵明诚的行为并非个例,而是靖康之变后南宋官员的普遍困境。
因为他是文官,守城能力有限,能守成的概率极低。
大宋文官多是治国无方、御敌无策之人,但凡文官守城成功的,都会名垂青史,比如李纲、宗泽。
所以赵明诚能力很一般,且懦弱,不能指望他干什么大事。
即便如此,无论从 “法” 还是 “义” 的角度,赵明诚的弃城都是不可辩解的失职,是他人生中的污点。
所以得写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