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天大的误会-《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

  这一夜,金陵城注定无眠。

  很快,御史张桐、知府陈邦光、右侍郎马文升和少卿张承等人,被皇城司番子捆绑押解至大理寺。

  在王衣的主审下,他们的罪行被层层剥开,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

  最终,这几名官员因构陷朝廷命官、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等罪名,被革职流放,家产充公。

  他们的党羽亲信,也无一幸免,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江东经制副使赵明诚,无罪释放,恢复官职,崇祯更是特地颁布了一道圣旨,由朝廷出具“私藏合法”的文书,明确规定其金石书画收藏的合法性,严禁任何人再行觊觎或构陷。

  这不仅是对赵明诚的昭雪,更是对天下文人收藏爱好的一种保护和肯定。

  “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向崇祯帝谢恩。

  他们跪伏在地,泪流满面,心中充满了劫后余生的感激与震撼。

  崇祯帝让他们起身,走到赵明诚身边,俯身拿起那卷被李清照一直珍藏的《金石录》手稿,轻轻翻看。

  《金石录》收录了自夏商至五代的金石器物、碑刻铭文,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其学术价值历经千年不可替代。

  崇祯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问与心血,于是将手稿交还给赵明诚,语重心长地告诫道:

  “乱世之中,能守此学术初心,实属不易,此《金石录》,当传之后世,启迪天下学人。”

  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连连称是,心中感念圣恩。

  李清照更是感激涕零,她曾以为自己一生便要沉溺于诗词书画,未曾想今朝得见天颜,亲历圣断,心中对这位年轻的帝王,除了敬畏,更多了一份折服。

  为了表达谢意,赵明诚夫妇提出,愿将他们多年来收藏的部分珍贵金石拓片献给官家。

  崇祯不高兴了,心道你们把朕当什么人了?

  他摆了摆手,温言拒绝道:“此物应属天下学者,而非帝王私藏,朕要的,是天下太平,是万民安乐,是清明吏治,是海晏河清!”

  言罢转身,在顾千帆和康履的簇拥下,起驾回宫。

  数日之后,此案被百姓口口相传,街头巷尾都议论着“官家微服断冤狱”的佳话。

  经过此案,大宋的吏治风气为之一肃,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党争苗头,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雷霆手段,狠狠地掐断。

  金陵城中的官场,在经历了这场洗牌之后,似乎终于看到了清明的曙光。

  ......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

  这场风波,在带来清明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为赵明诚夫妇平静的生活埋下了隐患。

  自大理寺一别,崇祯与李清照虽然没有再见面,但在诗词上的交流却悄然开始。

  崇祯在御批奏章之余,偶尔会将自己所作的诗词,通过康履辗转送至李清照处,请她斧正。

  李清照本就是当世大儒,词风婉约豪放兼具,见识卓绝。

  面对天子诗作,她既不敢怠慢,又秉持文人风骨,每每批阅,皆细致入微,点评精辟,偶尔也会以自己的诗词相和,表达对时局的看法或对天子励精图治的期许。

  这般诗词往来,既是出于崇祯帝对李清照才华的欣赏,也是他从这位心忧天下的女词人笔下,窥见民间疾苦、感受文人风骨的一种途径。

  在李清照的启发和批注下,崇祯帝的诗词造诣突飞猛进,文采日益斐然。

  他本就胸怀天下,如今得名家指点,笔下的诗句,也渐渐摆脱了昔日的直白鼓舞,开始融入更深层次的哲思与情感,文化素养飙升。

  对崇祯而言,李清照无疑是难得的知己,是高山流水的雅韵。

  然而,这等君臣知遇之情,在旁人眼中,却渐渐变了味。

  宫中的大臣们,尤其是那些善于揣测上意、深谙帝王心思的老臣,很快便察觉到这种不同寻常的“诗词交流”。

  他们得知官家频繁向一位“有夫之妇”求教诗词,心中不由得浮想联翩,兴趣大作。

  毕竟,大宋皇族,素来不乏风流雅事。

  太上皇赵佶,那位风流天子,曾经中意东京城中的歌姬李师师,甚至不顾帝王身份,微服出宫,夜访李师师家。

  更有甚者,曾与词人周邦彦在李师师处“偶遇”,上演了一出帝王与才子的争风吃醋戏码,传为一时佳话,也引为后世笑柄。

  再往前上百年,太宗皇帝赵光义,在灭南唐后,强行霸占小周后,将其纳入宫中,当众羞辱,甚至作画留念,更是饱受争议。

  老赵家的子孙,似乎总有些“奇奇怪怪”的癖好,对美色和才华的追求,有时甚至能超越礼法束缚。

  在那些大臣看来,这位年轻的崇祯帝,如今对李清照的才华如此“钟情”,保不准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恐怕也是步了先祖的后尘,对这位“绝代才女”动了心。

  于是,一些心思活络的大臣,开始暗中揣测圣意。

  有人认为,既然官家对李清照如此青睐,那何不成人之美,将这位才女收入后宫,既能满足圣意,又能彰显皇恩浩荡,岂不是一举两得?

  恰逢此时,宫中正在筹备选妃事宜,以充实后宫,繁衍子嗣。

  数日后。

  在一次朝议上,当谈及选妃时,竟有大臣大胆提议:“陛下,臣闻李清照夫人,才华横溢,艳冠京华,乃大宋第一才女,其诗词造诣,冠绝古今,更兼容貌端丽,品行端庄,若能纳入宫中,常伴圣驾,定能与陛下在诗词之道上切磋,为陛下分忧解闷,亦能为皇家增添文采,实乃社稷之幸,陛下之福也!”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望向了龙椅上的崇祯帝。

  他们等着看这位年轻的帝王,是龙颜大悦,还是雷霆震怒。

  崇祯闻言,先是一怔,随即脸上青筋暴起,猛地一拍龙椅,勃然大怒!

  “胡闹!简直是荒唐透顶!”

  崇祯怒斥道,声音震彻大殿,吓得那名提议的大臣“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瑟瑟发抖。

  他是真怒了,自己和李清照不过是一番学术上的探讨,居然被传成这样!

  崇祯一向自诩君子,怎么能容忍如此诽谤?

  当即大怒道:“尔等身为朝廷股肱,不思匡扶社稷,整肃吏治,竟敢在此信口雌黄,妄议人妇!”

  “朕与李夫人,不过是文学切磋,诗词交流,何曾有过半分逾越?!尔等如此揣测圣意,将朕置于何地?将堂堂大宋的律法纲常置于何地?!”

  崇祯目光如电,扫视群臣:“天下方兴,百废待兴!朕要的是贤臣良将,是清明吏治,是国泰民安!而非沉溺于声色犬马,重蹈覆辙!”

  “李清照才学过人,品德高尚,乃国之瑰宝,尔等妄想将她强行纳入宫中,岂非辱没斯文,强人所难?!此等提议,荒谬绝伦!再有言者,定斩不饶!”

  帝王之怒,非同小可。

  提议的大臣被崇祯这番话吓得战战兢兢,当即跪地请罪,再无人敢提及此事。

  崇祯也借此机会,狠狠敲打了那些心思不正的大臣,再次重申了他整饬吏治、励精图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