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可通永生之学?!-《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众人面面相觑,神色各异。

  尚未消化前两门学问,又添第三?

  朱允熥并不停顿。

  “物质运理之学、化工能源之学、自然生物之学。”

  “三者合称——科学。”

  “科学者,格物致知之道也。涵盖天地万象,无论有形无形,无论生死动静,皆在其内。”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凝重的脸。

  “物理,观天地运转,察万物动势。凡眼所见,皆可测度。”

  “化工,则入微探秘。虽不可见,然其变化可感,其性可验。”

  “至于自然生物学,乃究生命之源,考物种之变,窥未来之迹。”

  话音稍缓,他又道:

  “但此一门,非凭空可立。”

  “必待物理与化工有所成,方能触及其真谛。”

  “故而,大哥将其列为后启之学,藏而不发,只为待时。”

  言至此处,他忽地止声。

  手指停在一页泛黄的纸面上,仿佛被什么钉住。

  整个人僵立原地,眼神死死盯着几行小字。

  那是此前无人留意的一句话。

  短短数字,却如惊雷贯耳。

  在场之人皆觉异样。

  朱允蚊眉头紧锁,欲上前查看。

  朱标与老爷子同时抬眼,目光急切。

  “允熥……”老爷子刚启唇。

  却见他猛然倒吸一口气,似从深渊归来。

  朱允熥猛然抬起了头,动作如惊雷般突兀。

  他的双眼中满是错愕,仿佛看到了不该存在的东西。

  “怎么了?”

  众人的心被这一瞬的神情紧紧攥住。三皇孙的模样,像是撞见了天机。

  “皇爷爷!”

  话音未落,他握着册子的双手开始剧烈颤抖,指节发白,手臂微晃。

  瞳孔扩张,呼吸停滞,脸上的神色凝固在一种近乎崩溃的震惊里。

  声音已变,尖锐得刺破空气。

  而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砸在大殿的青石之上。

  “大哥说……”

  “自然生物学,是生命跃迁的根本。”

  “钻研至极处——”

  “不止延年益寿。”

  “甚至……可通永生。”

  夕阳斜照,金光漫过殿角,染红了梁柱与龙纹。

  外头蝉声不断,一声紧似一声,却无人侧耳。

  整座宫殿陷入死寂。

  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六品文官,皆如泥塑木雕。

  他们的魂魄,被那两个字牢牢钉在原地。

  永生!

  这不是妄语,而是从一个少年口中说出的雷霆。

  他们第一反应是听错了,第二反应是这孩子疯了。

  可看他颤抖的唇、充血的眼,又不像作伪。

  自古以来,长生之梦从未断绝。

  秦始皇遣徐福东渡,只为求一粒不死药。

  汉武晚年困于巫蛊,心神俱裂。

  唐太宗吞丹暴毙,临终前仍信炉火能炼永恒。

  北宋末年,京城危在旦夕,百官竟寄望于“六丁六甲神法”,任由骗子郭京招摇而入。

  结果城破如纸,山河倾覆,所谓神兵,从未降临。

  历朝历代,皆有痴人追梦。

  玄谈怪论,屡见不鲜。

  如今,大明天下,紫禁深宫。

  “永生”二字再度响起。

  百官脊背发凉,冷汗沁出。

  但今日不同往昔。

  当今天子,并非沉迷方术之主。

  朱元璋出身田亩,起于乱世,一刀一枪打出江山。

  他不信仙,不拜神,只信手中刀与民心向背。

  在他看来,人皆有死,草木荣枯,天道如此。

  可此刻,这两个字传入耳中。

  纵然不信,他的瞳孔仍不可抑制地收缩。

  心头掠过一丝异样,如同寒风吹过荒原。

  那本册子静静躺在少年手中,厚实沉重。

  里面写满了古怪术语,字字如谜。

  就连他自己,也无法全然参透。

  翻阅过那些大孙留下的“主观性话语”之后,他便不再细看。

  将那册子交到了朱允熥手中。今日所图,是以这本《基础教育手册》,为大明官吏开一扇新窗,让他们知晓大孙早已铺就的学路。

  谁曾想,其中一页提及的《自然生物学》,竟隐隐指向延年益寿,乃至不死之境?

  “允熥!”

  “说清楚些!”

  朱标终于从惊愕中回神,见满殿文武神色各异,有的张口结舌,有的目光灼热,便立刻催促。

  朱允熥却苦笑摇头。

  “父亲,这书中关于《自然生物学》的内容极少,仅此一段。”

  “它并非当前主修之学。”

  “书上讲得很明白:要研习此道,须先有物质根基,且对天地万象——无论宏大还是细微——皆需具备相当眼界,方可入门。”

  “而这门学问,或将仰赖我大明学者与医者合力探求。”

  “大哥提到,医者本就识百草、通阴阳五行,或许正是此学的担纲之人。”

  “但在此之前,物理学与化工学必须先行奠基。”

  话音落地,他原以为众人会流露惋惜之情。

  未曾料到,众臣面容更显呆滞。

  有些人嘴唇轻颤,几乎说不出话来。

  一名翰林学士从齐泰身后站出,声音发抖。

  “三殿下……您的意思是,所谓永生虽不敢想,但延年益寿……真能借由这门学问实现?”

  此人正是方才随方孝孺慷慨陈词的一位。

  此刻却全然不顾姿态,只盼得一确答。

  “自然!”朱允熥断然点头,“大哥所言,何曾虚妄?”

  “《自然生物学》,乃是探究天地间一切生命之学。”

  “它立足于物理学与化工学之上,是二者孕育而出的新知。”

  他继续翻页,忽然停在一处陌生词汇前。

  “显微镜。”

  “书中写道:化工学与自然生物学,皆离不开此器物。”

  “而此物的原理,又牵涉物理学。”

  “甚至……”

  他读到下一行,呼吸一紧。

  “书中指出,某类物理现象,竟与孔圣人当年遭遇的难题——《两小儿辩日》——如出一辙!”

  “什么?”

  “《两小儿辩日》?”

  朝堂霎时再起波澜。

  话题仿佛绕了一圈,又回到起点。

  “这两者竟有关联?”

  “如此看来,物理、化工、自然生物三者,莫非是我大明必行之路?”

  “可我们连听都没听过这些名字,更别提亲眼见过。”

  “科举制度即将变革,莫非皇长孙真正的布局,早在此处便已埋下?”

  “三门新学,皆指向天地万物的真实面貌。”

  “物理学——揭示日月运行、山川流转的内在法则。”

  “化工学——深入微尘之间,探寻物质生成与变化的根本奥秘。”

  “生物学——直指生命起源,甚至触及不朽之谜。”

  “倘若这三者真能让人洞悉世界本质,那未来之变,便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