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捷报!也速迭儿溃败北逃!高丽请降!-《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大明的命运,在这一天犹如冷露入沸油,剧烈翻涌!

  那一日。

  京城急报,八百里飞骑疾驰而来。

  三道军情,一浪高过一浪。

  整个大明百姓,如同惊雷贯耳,心头震动!

  “北元犯边,燕王出征告捷,也速迭儿溃败北逃!”

  “副将张玉,进兵直抵高丽边境!”

  “高丽大将李成桂,遣使请降!”

  “北元犯边,燕王出征告捷,也速迭儿溃败北逃!”

  “副将张玉,进兵直抵高丽边境!”

  “高丽大将李成桂,遣使请降!”

  快马冲入应天府那一刻。

  胜利的消息如潮水般席卷全城。

  三条战报,一条比一条令人振奋。

  尤其是李成桂请降一事,震动朝野。

  顷刻间,京城沸腾。

  百姓争相涌向酒楼茶肆,聚首议论。

  “这手笔,真是大啊!”

  “我听说了,燕王早有谋划,趁高丽内乱之际,命张玉直插要害,一击封喉!”

  “如今高丽进退两难,打不能打,和不敢和,困于死局!”

  “哈哈,听说李成桂正与高丽王激战正酣,想速战速决登临大位。谁知后院起火,张玉悄然入境,断其根基!”

  街头巷尾,有人得知内情,说得热血沸腾。

  身为大明子民,国胜即己胜。

  谁不感到自豪,谁不扬眉吐气?

  谈笑之间,皆是豪情满怀。

  “最妙的是,张玉占住要地,扼其咽喉,对方不动,我们按兵不动。”

  “但凡有一点异动,张玉立刻快马出击,雷霆压境!”

  “现在高丽看似僵持,实则主动权尽归我大明所有。”

  “至于那也速迭儿,听说张玉分兵他往,便趁机南侵,妄图卷土重来。”

  “可将士们人心浮动,唯独燕王镇定自若。”

  “你们可知为何?”

  众人正欲发问。

  那人已朗声道:“因为——他们听见了雷声!”

  “那不是普通的响动,是千军万马奔腾如雷,震彻山河!”

  “陛下先前调遣北平卫,正是皇长孙推动军制变革之后,朝廷新设组建的神威军。”

  “莫非……”

  一声低呼在人群中响起。

  “没错!正是这支军队!”

  “传闻那火炮威力惊人,较以往强出五倍不止,一弹落地,血肉横飞,数十人顷刻间化为齑粉。”

  “此战神威军大胜,也速迭儿刚登汗位,本想立威,却反被击溃。首次败于燕王之手尚不服气,继而妄图以铁骑迅疾之势迂回侧击。”

  “此举虽凶狠,令燕王一度陷入苦战,神威军亦有折损。”

  “但最终燕王亲率大军出城迎敌,火铳部队再度建功。”

  “北元残部彻底溃散,仓皇逃窜。也速迭儿自身难保,恐怕已陷入绝境。”

  市井之中,并非尽是闲谈之辈。

  有人早已自别处获知战况,言语间笃定非常。

  忽有一人发问:“刘兄,你这消息从何而来?”

  “哈哈,此事外人不知。前些时日,朝廷放出风声,要在北境重开互市。”

  “但凡有点眼光的商队,早已着手筹备。如今燕王得胜,紧随其后便是滚滚财源!”

  “互市重开?你们可真是嗅觉灵敏啊!”

  “嘿嘿,不过是机缘巧合,得知了些内情罢了。”

  “只管等着瞧,朝廷很快便会动作。据说幕后推手,仍是那位深藏不露的皇长孙,且此次布局,与早年国策息息相关。”

  “北地将成黄金之地,更不必提高丽那边——那才是真正的肥肉。”

  “一旦议定!”

  “北元残党不足挂齿,整片草原都将沦为我等商贾的生财之所。”

  “辽东、高丽……处处皆机。”

  “接下来,就看朝廷如何落子了。”

  众人低声交谈,眼神炽热。

  京城本就是龙蛇混杂之地。当年洪武皇帝一道诏令,天下豪富齐聚于此。

  脚下每一块青石,都可能掩埋着巨贾之家。

  今日!

  这些人围聚一处,言辞激昂,面泛红光。

  更有智者早已将朝局与商机相连,心中暗觉:风口将至。

  无可否认。

  纵使商贾在大明身份卑微,可“钱财”二字,足以令人心潮澎湃。

  不过片刻之间。

  那个最先喊出“北境遍地黄金”的人身边,已然围满了听众。

  “荒谬!”

  “荒谬至极!”

  “这些商人,竟敢白日之下,将国家方略视作敛财工具!其胆之大,令人发指!”

  “哼!不知有多少双眼睛,正像饿狼盯着羔羊一般,死死盯住北境!”

  “齐泰,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朝中那些人,难道全瞎了眼?第一条国策听着冠冕堂皇,可照这般发展下去,真正捞到好处的,不过是那些钻营逐利的商人罢了。”

  “兵马刚动,商队就紧跟着出发……可笑!”

  “恐怕文武百官里头,早有不少人暗地里分杯羹,吃得满嘴流油。”

  酒楼二楼。

  与楼下喧闹嘈杂的气氛截然不同。

  一群自认清高的读书人围坐一隅,衣冠整肃,言谈间透着几分傲气。

  这本是齐泰为几位远道而来的大儒设下的接风宴。

  席间一人面容严肃,颔下短须微抖,眉间凝聚着怒意,正是方孝孺。

  另一位则静坐不动,眉头轻蹙,神色虽有波动,却始终未发一语。

  此人名叫练子宁。

  齐泰坐在主位,脸上挂着无奈笑意。今日由他做东,场面却已失控。

  “二位,这些事皆出自圣意,我不过一介文臣,岂能左右?”

  “六部尚书如今个个缄口不语,像什么样子?身为百官表率,竟无一人敢言!”

  “凡有直言者,不是贬官便是入狱。”

  “唉……”

  他长叹一声,眼中满是忧愤。

  方孝孺素来刚正,行事一丝不苟,眼里容不得半点污浊。

  耳中听着楼下那些对商贸之利津津乐道的声音,胸中怒火更盛。

  按说今日所传消息皆为喜讯——

  燕王得胜,也速迭儿败逃漠北;

  高丽李成桂遣使请降,边境将安!

  换作往日,哪一件不是举城同庆的大事?

  如今却被这些人用“生意”“税利”挂在嘴边反复咀嚼,令人作呕。

  更何况——

  他此番进京,本就有明确目的。

  那就是阻止那所谓的“文教兴国、百工振业”之策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