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文坛震动!天下儒者尽入京!-《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你真打算点头?”马皇后轻声问。

  朱元璋眉头微皱。

  “这事急不得。”

  “大孙也说了,先等北边战报。”

  “那就先看着。”

  “别的制度还能慢慢调,唯独科举,牵着一整套育人之法。”

  “耗时太长。”

  “要动它,就得跟满朝文官斗,跟大儒争,甚至与天下读书人为敌。”

  “我这把老骨头,不知能不能撑到那一天。”

  朱元璋又低声说:“还有……”

  “真由我亲手推这个,万一出了岔子。”

  “后果不堪设想。”

  他自知性子。

  真做了这一步,定会被士林指着骂“背祖忘宗”、“断绝文脉”。

  那些话,他听着就烦。

  烦了就要动手。

  一动手,血就跟着来了。

  局面便会更加难收。

  最关键是,这事和当年废丞相不一样。

  为了除胡惟庸,他忍了多年,任其权倾朝野。

  朝中大小事务,皆由那人做主。

  让他猖狂到极点,才好一击毙命,将所有罪责列作凭据。

  那时出手,无人敢拦。

  科举取士,终究与宰辅之位大不相同!

  “罢了!”

  “这主意是大孙提的。”

  “咱只能在后方压阵。”

  “真要动起来,光靠一本册子,咱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方才大孙不是提到,北境的情报快到了?”

  “倒有几分盼头。”

  “只是……”

  话到此处,朱元璋眼神微敛。

  “既然大孙已现身,为何又悄然离去?”

  “咱连一面都没见上。”

  朱标、马皇后、朱允熥皆面露惊异。

  “恐怕其中有不便明说的缘由。”朱标低声答道。

  “再怎么不便,不也说明大孙能现身?”

  “问题在于,每次停留都太短暂!”

  老爷子回想朱雄英近来数次现身的情景,若有所思。

  “咱心里已有计较。”

  “得寻个机会探一探,看看能否引他再度现身,也能摸清他的行踪规律。”

  “不过!”

  “归根结底!”

  “文教振兴、百业兴旺这些事,还得你们去推。”

  “允熥——”

  忽然间,老爷子目光落在朱允熥身上。

  “你刚才说得不错。”

  “‘北境之敌,一绝永患’,朝中大孙已借杨士奇之口,把草原后续方略点了出来。”

  “眼下只等北境回音。”

  “另外……今日所议的‘文教兴国、百工振业’,你可听明白了?”

  朱允熥茫然点头,尚未领会其中深意。

  谁料下一刻。

  老爷子猛然抬手。

  “明白就好!”

  “待北境消息抵达,趁势而起——”

  “你便在朝堂之上,再将‘文教兴国、百工振业’的道理重提一遍。”

  “咱倒要瞧瞧,那些大臣作何反应。”

  朱标立于一旁,眉间浮现一丝忧色。

  “只怕他们比上次更为抵触。”

  “恐怕此刻已在暗中串联,密谋应对。”

  “父皇,您当真要……”

  朱元璋挥手打断,“现在言定为时尚早。咱不是说了,先等北境消息,再议不迟?”

  “若大孙所料无误。”

  “由允熥出面陈词,或许更容易赢得支持。”

  “此事非同小可。”

  “最终决断,由咱来定。”

  朱标默然点头。

  心中却愈发焦灼。

  如今两大要务均已明晰。

  他卧房中那两株奇异植物,不知是否已有异变。

  朱标恨不得即刻赶回查看。

  ……

  与此同时。

  正如老爷子所料。

  京城之内,多位文坛宿儒的府邸中。

  一封封密信接连送出,飞向各自交厚的同僚手中。

  江西一隅。

  三年守孝期满,身形清癯的练子宁立于庭院之中。一封书信被他猛然掷地,眉宇间怒意翻涌。

  此人虽不常现于朝野传闻,却曾在洪武朝历任刑部、工部侍郎,声名赫赫。此次归乡尽孝已毕,朝廷再召,本应是重返高位之兆。

  但他脸上不见喜色,唯余愤慨。

  “纵然是皇长孙所谋——”

  “又待怎样?”

  “儒门道统,绵延千载。”

  “岂容断绝于此?”

  “我命尚在!”

  “谁敢动儒?”

  蜀中之地。

  昔日宫中侍讲方孝孺,因秉性刚直触怒太祖,贬出宫闱。自此游历天下,终落脚于蜀王府邸,执掌诸王子弟课业。

  竹林深处,书声清越如泉。

  书房之内,一位年近半百、长须垂胸的儒者,原本神色从容,此刻却拍案而起,面露震怒。

  “荒唐!实乃荒唐!”

  “什么百工兴学,分明是要铲除我文脉根基!”

  “此等行径,岂非毁道灭伦?”

  “老夫定要入京!”

  “倒要亲眼看看,是谁在朝堂之上妄言乱制!”

  言罢起身欲行。

  门外忽有脚步声急至,“方大先生且慢!”

  来者乃一身青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蜀王朱椿,洪武帝第十一子。

  诸藩之中,唯他以仁厚博学着称。治蜀多年,重教化,安百姓,西南边陲亦因军威肃然,民得安居。

  “蜀王何事?”方孝孺回身拱手。

  “本王知先生心系天下,”朱椿轻叹,“但此事不过耳闻,仅凭片语流言,难以确证。”

  “况且,若真有其事,也是那位深居简出的大侄子所议。”

  “当年先生,不正是他的授读之人?”

  “皇长孙……”方孝孺心头一震。

  回想近日自京师传出的种种风声,心中疑云更重。

  “正因如此,吾更不可袖手!”

  见其意已决,朱椿不再劝阻,只微微摇头。

  “既如此,本王便不挽留了。”

  “只是近来西番蠢动,边患隐现。”

  “我会修书三封,分别呈于父皇、太子兄长,以及岳父蓝玉。”

  “乱民不除,国无宁日。”

  话落之际,他眼中寒光一闪。

  那岳父,正是手握兵权的凉国公蓝玉。

  蓝玉被定罪,其中一条便是勾结蜀王,暗中蓄养军队。

  更有人称其调兵遣将,图谋不轨。

  ……

  事实上。

  不只是方孝孺与练子宁二人愤然起身。

  几乎在朝廷变动传开的瞬间。

  天下各地有声望的儒者,纷纷动身赶赴京师。

  连朱雄英也未曾料到,仅仅提及一句扶持百工之事,竟掀起如此波澜!

  明初的读书人,骨子里都带着一股倔劲。

  他们真敢以命相谏,面不改色。

  ……

  可就在众人启程入京之时。

  仿佛天地气运汇聚一处。

  大明的命运,在这一天骤然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