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他的目光便已投向今日?!-《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杨士奇毕竟任史官,熟读典籍更是学文铺设之基。

  提及往事,信手拈来,条理分明。

  “五胡入华,天下崩裂;五代更替,民不聊生;辽人称帝于北,金兵铁蹄踏破江淮;终至蒙元一统,汉室倾覆……”

  “每览史册,心中难平。”

  “所幸洪武皇帝出身布衣,扫荡群雄,重开天地。”

  “方有今日山河清明,日月同光。”

  言至此处,他目光炯炯,胸中激荡豪情。

  但转瞬之间,神色又归凝重。

  “然历史殷鉴不远。纵使大明如今压制漠北,可百年之后呢?”

  “洪武皇帝功盖千古,千载之下,几人能及?”

  “后世若遇庸主当朝,权臣弄权,奸佞当道……”

  “大明江山,岂非危如累卵?”

  “《六国论》中有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每每诵读至此,我总觉寒心彻骨。”

  话音落下,杨士奇眼神微黯,忧思深重。

  忽然,他心头一震。

  意识到自己竟对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吐露了这许多朝堂隐忧。

  自幼丧父,孤苦成长,养成了他谨言慎行的性格。

  此类政事,向来闭口不谈,方才却如江河决堤,难以遏制。

  旋即省悟。

  只因眼前这少年,气质沉静,言语温润,似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

  不知不觉,便敞开了心扉。

  他暗自警醒,收敛心神。

  对面的年轻人却微微一笑。

  “杨兄所见深远,令人钦佩。”

  “您刚才提到,有长策可制草原?”杨士奇顺势追问。

  “确有其法。”朱雄英应声答道。

  “既然杨兄所论,关乎大明边防之患,属武备要务。”

  “那我也就直言一二。”

  说着,他伸出食指,轻蘸杯中茶水。

  在木桌之上,缓缓画出一圈。

  “杨兄方才所述,自秦汉始,经隋唐,历两宋,直至今日大明。”

  “历代王朝倾覆,根源往往不在外患,而在内忧。将帅拥兵自重,彼此征伐,朝纲崩坏,这才给了外敌可乘之机。”

  青年指尖轻点地图圈内区域,声音平稳。

  “两宋虽力压武夫,却也因此积弱难返,边患频仍,始终无法根除北方威胁。”

  “直到蒙元铁骑南下,江山易主,社稷倾塌。”

  “由此可见,中原政权动荡之始,皆由内部失衡而起。”

  “这种裂变,非旦夕所致,而是经年累月酝酿而成。”

  “人生不过数十载春秋。”

  “一个王朝,又岂能奢望万世不倒?”

  话音落下片刻。

  杨士奇眉梢微蹙,觉其言似偏离正题。

  但转念一想,不过闲论古今,无须拘泥章法。

  他如今仅为史官一介,即便日后因“秦王”“三皇孙”乃至“皇长孙举荐”得入中枢,凭资历也难以涉足军国要务。

  于是静心聆听,权作谈古论今。

  就在此时。

  那青年忽然停顿,语气陡然转沉。

  一股凛然之势悄然弥漫。

  “但!”

  “不论朝廷内部是武将跋扈,还是文官揽权——”

  “只要权力始终掌握在中原子民手中,江山根基便未动摇。”

  “汉代沿袭秦规,唐代继承隋制。”

  “制度更迭,血脉未断。”

  “这天下,终究是我们自己人在执掌。”

  “那些关外部族,有何资格染指?”

  “正是如此!”杨士奇眼中光芒闪动,脱口而出。

  “哪怕争斗再烈,一旦尘埃落定,新主登基,终归要安民治国,恢复元气。”

  “秦亡之后,楚汉鏖战多年。”

  “最终迎来文景之治,百姓休养,方有强盛大汉。”

  “隋末群雄并起,烽火遍野。”

  “可贞观年间,海清河晏,盛唐气象由此而兴。”

  “不像蒙元入主中原,视我族人为奴仆牲畜……若非洪武皇帝奋起驱逐……”

  杨士奇情绪激昂,正欲继续。

  朱雄英却抬手截断,语气坚定。

  “正因如此,大明正值鼎盛之时,必须先行扫清四周隐患。”

  “这也是朝廷决意对北境草原‘一劳永逸’的根本所在。”

  茶盏边缘的水渍已渐渐褪去。

  朱雄英终于切入话题核心。

  随而,他指尖转向圈外广袤之地。

  “如何做到一劳永逸?”

  “草原辽阔无垠,我军深入讨伐,若敌避战逃散,踪迹难寻。”

  “大军只能空手而归,白白耗费粮饷。”

  “事不过三,屡次徒劳,只会拖垮国力。”

  “久而久之,军心疲惫,百姓困顿,国家元气大伤。”

  “故而,欲求长治久安——”

  杨士奇心头一震。

  只见那青年猛然挥袖,气势如虹,仿佛天地为之凝滞一般。

  “第一,我大明之军备、兵力、体制,必须远超外敌数倍!”

  “第二,军队远征,粮草补给不易,必须修建大量道路,如同血脉贯穿大明的两京十二省,确保物资畅通无阻。”

  “第三,思想须强。无论是军中将士,还是普通百姓,都应深知外患未除,则国家难安。”

  话音落下。

  杨士奇喘息微促,脑海中骤然浮现出之前未深思的诸多细节。

  这些时日以来,朝廷接连推行的各项举措,似乎都在悄然指向这一目标。

  没错!

  他心中瞬间豁然开朗。

  数月前的财政改革,遏制士绅盘剥百姓,为国库积蓄粮饷;

  军事体制调整,废除世袭军户弊端,防止一家独担军役,更隐约听闻火器研发已有进展,战力大幅提升;

  而新出现的水泥与铁轨,民间议论纷纷,虽前所未见,却传洪武皇帝始终坚信,未来只需一日,便可从应天府直达北疆边陲。

  这一切,难道真是巧合?

  回想当初《雄鹰盛典》上,那年轻人展示过的“模型”,不正与此刻所言如出一辙?

  原来并非偶然。

  那么——

  此次朝堂提出的两项主张,背后是否早已埋下伏笔?

  莫非洪武皇帝,早在那时便已洞悉全局?

  等等!

  杨士奇心头猛然一震。

  他忽然意识到,这些构想,并非出自当朝重臣之口。

  而是源于——大明的皇长孙!

  自那位皇长孙首次献上钱粮起,他的目光便已投向今日?

  每一步皆有深意,层层推进,直至如今主导国策制定?

  想到此处,杨士奇呼吸几近停滞。

  如果真是如此,这般深远谋划,简直令人胆寒。

  难道,朝中诸公,竟无一人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