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削藩……必从燕王开始!-《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黄子澄急忙上前,语气急切:“陛下,臣以为,大明的问题不少……”

  这一次,他格外谨慎,避开了那些敏感词,只说“问题”。

  “以臣所见,第一,国家晚期的财政支出混乱,最终导致国库空虚,朝廷无钱可用,再聪明的宰相也难办事。”

  老皇帝点头,这话确实有道理。

  “你继续讲。”

  朱允炆眼中透出光亮,黄子澄继续说道。

  “第二,明末民变四起,归根到底,是百姓吃不上饭,活不下去。这才爆发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流民。”

  “朝廷不断派兵镇压,导致边疆力量空虚。”

  “顾头不顾尾,最终酿成大祸。”

  老皇帝微微颔首,“你在政务上的看法,倒是有几分深度。”

  被这么一认可,黄子澄更加自信。

  于是鼓起勇气,说出心中最重要的一点……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话音一落,黄子澄神态激昂,仿佛准备以死明志。

  “陛下为大明推行新政,却屡遭阻挠。”

  “而其中,阻力最大的,是各地藩王!”

  “藩王势力膨胀,心怀异志,威胁皇权正统!”

  “这才是大明后期祸乱的根本!”

  “因此……”

  他声音铿锵,掷地有声,在朱允炆激动的目光中,字字如锤!

  “陛下……必须削藩!”

  “而削藩……臣!”

  “愿从燕王开始!”

  “陛下……必须削藩!”

  “而削藩……”

  “必从燕王开始!”

  说完这句话。

  整个大殿,骤然安静!

  站在一旁的武将阵营中,蓝玉和傅友德都愣住了。

  蓝玉先是震惊,随后冷笑,“这人到底懂不懂?乱说话!”

  而傅友德若有所思,像是想起了什么。

  “或许,他是另有所图……”

  蓝玉嗤之以鼻:“自寻死路罢了!这些文官对军事一窍不通,净瞎出主意!”

  “天天嚷着削藩,我看二殿下也被他们带偏了。”

  “大明九大藩王镇守边疆,不只是对抗北地敌人,还要防着其他未知威胁……”

  “别忘了,他们彼此之间也有制衡。”

  “虽说我和燕王一向不对路,甚至交过手,但有一点我必须承认——燕王守在北境,整个大明才能安稳无事。”

  “这话,老爷子当年亲口讲过。”

  “真以为徐达和常遇春教出来的人,只是个想着夺位造反的边王?”

  此时,连傅友德也忍不住点头。

  “也许是那黄子澄觉得,借着财政三策的势头,就能把这火烧到燕王头上?”

  蓝玉立刻冷哼一声,表示反对。

  “但他们有没有想过……”

  “老爷子现在,为什么要动燕王?”

  “太子还在……”

  “这几个皇子从小,我们这些老将就跟着太子四处征战,太子为了这几个弟弟,也操了不少心。”

  “燕王对这位大哥,一向服气,也十分信赖。”

  “当年燕王去北方就藩,太子亲自送到了南直隶之外。”

  “先不说兄弟情分。”

  “真要动起手来,我们这些老家伙还在,太子也不是那……那二皇孙能比的,燕王也不是个不知道轻重的人。”

  “老爷子凭什么觉得,燕王会反?”

  傅友德摇了摇头。

  “没错,老爷子就是老爷子。”

  “大家以为,大明是靠我们这些开国武将撑起来的。”

  “可真正懂兵的,还是老爷子。”

  “他的眼界和胸怀……”

  “大概是这些文臣这些年过得太安稳了,只记得老爷子会杀人。”

  蓝玉再次冷笑了声。

  但随即,他脸色微变,低声说道:“说真的……你我这次不会真惹出大祸吧?”

  傅友德嘴角抽了抽,“咱和太子关系一直不差……应该,应该没事吧?”

  ……

  就在蓝玉和傅友德低声交谈时。

  诸位皇子中,朱标、朱樉、朱棡三人,目光齐齐落在老四身上。

  朱标神情平静。

  其他两位,则带着几分看热闹的味道。

  朱棣神色如常,仿佛早有预料。

  几人又不约而同地望向老爷子。

  “你说什么?”

  老爷子终于听清了。

  满脸惊讶。

  不,准确地说,是震惊。

  他怎么也没想到。

  在这个时候,黄子澄居然敢说这种话?

  黄子澄却不管不顾。

  他已经说到劲头上,再不说,憋得慌。

  “陛下!”

  “藩王之祸,首当其冲便是燕王。他兵强马壮,在北方待得太久,稍有差池,便会危及大明根基。”

  “而且,刚才那一幕,归根结底,也因燕王而起。”

  “燕王谋反的念头,陛下与群臣都曾亲眼所见。”

  “他的子子孙孙,带给大明的,只有灾难……”

  黄子澄一字一句地说着。

  最后,语气一转。

  平日里总自认最懂察言观色的他,这次却仿佛失了判断。

  老爷子神色早已沉了下来,他却还像没看见一样继续说着。

  “财政三策现在推行,为时尚早,民间争议颇大。”

  “各地王府与地方豪绅联手抵制,阻力不小。”

  “反对的声音太多了!”

  “臣以为,削燕王兵权,正好可杀一儆百。”

  “所谓,杀鸡儆……”

  他话音未落。

  终于,老爷子的忍耐到了极限。

  “够了!”

  这一声怒喝,如惊雷炸响,整个大殿顿时鸦雀无声。

  老爷子猛地起身。

  “黄子澄,咱刚才已经说过,你只懂文章,不懂军事,别在这事上纠缠!”

  “你们在梦里也看见了。”

  “就是因为你在咱孙子耳边叨叨个没完!”

  “你既然还提削藩。”

  “那咱问你一句。”

  “削了之后,谁去守边关?”

  “你说,谁去?”

  黄子澄张了张嘴,仍试图争辩。

  “回皇爷,可从朝中选武将镇边。”

  “效仿宋制。”

  “轮换戍边,再派文臣监督,以防武将生异心。”

  此言一出,满殿顿时明白了黄子澄的意图。

  “宋制?”

  “砰!”

  老爷子怒极,抓起案上一本奏折就朝他砸了过去。

  “黄子澄啊黄子澄!”

  “原来,你们打的是这个主意?”

  “这就是你们想要的朝局?”

  “宋制?”

  “是不是还要咱和你们这些士大夫共治天下?”

  “是不是还要咱来个杯酒释兵权,把咱的武将都送去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