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符太后:也许儿子说的对?小兵也是人。是啊,他们也不容-《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

  第389章 悟民本太后思变 整朝纲初定良策

  紫宸殿的烛火已燃至过半,烛芯偶尔爆出的火星,将符太后的身影在墙面上拉得忽长忽短。柴宗训已被宫女带去用晚膳,殿内只剩她一人,指尖还残留着方才握住儿子小手时的温热,而柴宗训说的那些话,却像落在心湖上的石子,漾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久久未散。

  她起身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夜风吹进殿内,带着初秋的凉意,让她纷乱的思绪清明了些。晚风里似乎还裹着洛阳城特有的气息——远处白马寺的钟声隐约传来,街角酒肆残留的酒香飘入殿中,这座承载了后周气运的古都,此刻正沉在夜色里,安静得能听见巷陌间巡夜卫兵的脚步声。

  方才柴宗训仰头问“凭什么当官的战死了有人惦记,小兵就没人记得”时,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满是困惑,竟让她一时语塞。这些年她在洛阳执掌朝政,看惯了朝堂上的等级森严,听惯了“君臣有别”“尊卑有序”,却从未像儿子这般,直白地戳破那层“理所当然”——小兵也是人,他们也有爹娘要养,也有妻儿要牵挂,他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凭什么死后连个被记住的资格都没有?

  “爱民如此……”符太后轻声呢喃,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棂上的牡丹雕花。她忽然想起先帝在世时,曾在雨夜披着蓑衣去洛阳城外的军营,蹲在地上给受伤的小兵包扎伤口,那时先帝说:“这天下不是朕一个人的,是千千万万个小兵用命守着的,是千千万万个百姓用粮养着的。忘了他们,就是忘了江山的根。”

  那时她只当是先帝的仁心,如今听了柴宗训的话,才猛然醒悟——儿子的“爱民”,比她和先帝都更纯粹,更透彻。他不懂什么“君为臣纲”,只知道“所有人都该被好好对待”;他不懂什么“治国谋略”,只知道“百姓饿了要给饭吃,小兵伤了要给医治”。可偏偏是这份纯粹,让她看清了自己这些年的疏漏:整顿军需、惩治贪官,说到底是为了强国,可强国的根本,不就是让洛阳城里外的这些“小兵”“百姓”能安稳活下去吗?

  她转身走回软榻,目光落在桌案上那本摊开的军需账册上——林阿夏下午送来的,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军需库的亏空,还有被替换的军粮、劣质的甲片数量。账册旁放着柴宗训留下的那块薄甲片,边缘粗糙,指尖一碰就能感受到劣质铁料的脆硬。符太后拿起甲片,想起儿子说“以后看到比这还薄的甲片,就不让送到军营”,心里忽然一阵发酸。

  这孩子,才九岁,却已经把“守护小兵”刻进了心里。而她这个当娘的,这个在洛阳紫宸殿执掌后周朝政的太后,竟还在纠结“巡游是否安全”“整顿是否会引发朝局动荡”。

  “也许,儿子说得对。”符太后将甲片轻轻放回锦盒,心里渐渐有了主意。她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泛黄的册子——那是先帝在位时的民生记录,上面记着洛阳周边各州府的人口、收成、灾情,还有每一次征兵后,孤儿寡母的安置情况。她翻开其中一页,看到先帝亲笔写的批注:“兵者,民之子弟也。征其一,需安其家,否则民不信,国不固。”

  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她混沌的思绪。如今后周虽暂不伐唐,可辽人在燕云虎视眈眈,吴越在江南蠢蠢欲动,若想守住以洛阳为根基的江山,靠的不仅是精良的兵器、充足的粮草,更要靠民心——靠那些愿意把儿子送上战场的百姓,靠那些愿意为国捐躯的小兵。可现在呢?军需掺假、贪官横行,洛阳城外的百姓逃荒、小兵战死无人问津,长此以往,民心散了,江山又如何能稳?

  “是该好好整顿了。”符太后合上册子,眼神渐渐变得坚定。她走到桌案前,提起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写下“整顿之策”四个大字,随即开始逐条思索:

  首先是贪腐。军需案已经牵扯出户部郎中王坤、主事李才,可这绝不是结束。李侍郎和林阿夏只查了洛阳军需库和户部,其他部门呢?兵部是否有克扣军饷的情况?洛阳周边的郑州、汝州,是否有截留赈灾粮款的官员?若想彻底根除贪腐,只查一角远远不够,必须从洛阳中央到地方州府,逐层排查。可该从哪里入手?直接派御史台去查,恐怕会打草惊蛇,那些贪官污吏说不定会互相勾结,销毁证据。或许,可以先从已经查实的王坤、李才入手,撬开他们的嘴,找出背后牵扯的官员,顺藤摸瓜,一网打尽——毕竟他们在洛阳任职多年,手上定然握着不少人的把柄。

  其次是民生。柴宗训说的没错,洛阳城外的百姓逃荒、不愿生孩子,根源在于“不安”——怕战乱、怕苛税、怕生病无医。如今国家和平了些,该做的就是让百姓“安下心”。减免赋税是必须的,尤其是洛阳以东的陈州、许州,去年冬天还有百姓冻饿而死,今年必须从洛阳国库调拨赈灾粮,派官员送去,还要让农官带着粮种去指导耕种,让他们有地种、有饭吃。至于老龄化和医学落后的问题,眼下虽不能立刻解决,却也不能坐视不管。洛阳太医院里还有几位老御医,或许可以让他们去各州府开设医馆,教地方郎中识药、治病,再编纂些简单的医书,刻版印刷后分发到各县,让百姓知道常见病症该如何应对。还有那些战死小兵的家属,不能只在洛阳军需署记个名字就完事,得按人头发放抚恤金,每月从洛阳国库拨发,让他们能活下去——这样活着的小兵看到了,才会更愿意为后周卖命。

  然后是女辅营。柴宗训特意提到要关心女辅营姐姐们的生理问题,这一点她之前确实忽略了。女辅营的营地就在洛阳城南,她去过两次,只看到姑娘们训练时的利落,却没留意她们私下里的难处。女子参军本就不易,每月那几日身子不适,还要顶着太阳练枪、守城,时间久了,难免会心生不满。该给女辅营添置些东西——从洛阳织造局调些柔软的棉布,做几床厚被褥;让太医院熬制暖身的姜汤,每日送到营中;再特制些调理气血的药丸,让她们不舒服时能吃上。另外,女辅营的编制虽已正规,可训练强度和男兵一样,是不是可以根据女子的体质调整?比如减少重兵器训练,增加轻功、侦查这类更适合女子的科目,这样既能发挥她们的优势,也能减少伤病——毕竟洛阳城里能参军的女子本就不多,得好好护着。

  最后是微服私访。柴宗训想去巡游天下,她虽不同意,可微服私访确实可行。不用去远的地方,就去洛阳周边的村落——比如离城三十里的孟村,去年夏天受了蝗灾,庄稼收成减半;还有城西的翟村,村里大半男丁都去了前线,只剩老弱妇孺。去这些地方看看,才能知道百姓的真实日子,才能知道地方官有没有把洛阳朝廷的政令落到实处。女辅营的营地也该再去一次,这次不穿凤袍,就穿普通妇人的衣裳,跟姑娘们坐在一块儿聊聊,听听她们到底需要什么。不过这事得悄悄安排——让苏凌薇先去探路,摸清村落的情况、女辅营的作息,再让林阿夏从洛阳禁军中选几个可靠的,伪装成普通百姓随行,确保安全。她和柴宗训也得换身衣服,柴宗训穿布衫,她穿素色裙装,这样才不会惊动旁人,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景象。

  符太后握着笔,在纸上逐条写下这些想法,字迹从一开始的迟疑,渐渐变得坚定有力。烛火映在纸上,那些关于“贪腐”“民生”“女辅营”“微服私访”的字眼,仿佛变成了后周未来的模样——洛阳城外的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小兵有尊严、有保障,女辅营的姑娘们能安心服役,朝堂上再无贪官污吏。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是柴宗训用完晚膳回来了。他手里还拿着一块没吃完的桂花糕——那是洛阳老字号“福记”的点心,甜而不腻,是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