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签名字的人回来了-《凛冬录》

  苏芽把麦种揣进怀里时,指腹还残留着那粒麦种的温度。

  谷里的动静从四面八方涌来:东边磨镰刀的“嚯嚯”声里混着孩童的笑闹,西边谷仓的木梁被抬起来时发出“吱呀”轻响,最亮的那盏灯还在火理坊窗纸上晃,映得人影像株往上窜的芽。

  她摸了摸腰间挂着的铜钥匙,那是管着《伤痛档案》的——这是她定下的规矩,每个北行人若心里堵得慌,都要去纸娘那儿登记,由她按月查看。

  夏至前的晚风裹着麦香钻进衣领,苏芽却突然顿住脚步。

  她想起三天前纸娘来送新档时说的话:

  “这个月只收了七份心结。”

  七份,比上个月少了一半,比去年同期少了三分之二。

  那时候她只当是丰产季大家忙着收粮,可此刻站在《伤痛档案》的木柜前,铜钥匙在锁孔里转了三转才拧开,她忽然觉得不对——去年春荒时,光是饿肚子的焦虑就登记了三十多份;前年冰灾压塌两间屋,哭丈夫的、怕再塌的,整整写满两本册子。

  “纸娘。”

  她掀开蓝布帘,案头的《伤痛档案》堆得整整齐齐,最新那本封皮还泛着新浆糊的味儿。

  纸娘正蹲在墙角补抄旧档,听见唤声,手指在靛青围裙上蹭了蹭才起身:

  “芽首。”

  “这个月的。”

  苏芽敲了敲最上面那本,

  “七份?”

  纸娘的手指绞着围裙角:

  “大家都忙……”

  “忙到连疼都忘了?”

  苏芽翻开册子,墨迹浅得像被水洇过,

  “上回王婶说小儿子总做噩梦,怎么没登?刘铁匠断指的疤痒得睡不着,也没登?”

  纸娘突然跪下来,额头抵着砖地:“是我劝的!他们说登记了也没用,不如多打两镰麦。我想着……您不是说要省心么?”

  苏芽的指尖在纸页上微微发颤。

  她想起三年前刚立《伤痛档案》时,纸娘捧着第一本破破烂烂的册子来找她,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饿”“冷”“怕”,字里行间还沾着血渍——那是逃奴阿秀被鞭打的伤。

  那时候她摸着那些字说:

  “疼要让我看见,我才知道哪里要改。”

  可现在……

  “去把灰姑叫来。”

  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把《春耕令》《共政录》《过失录》的原始抄本都搬来。”

  月光爬上讲古台时,灰姑抱着一摞布包气喘吁吁跑来。

  苏芽蹲在满地纸页间,借着火把的光一张张翻:最早的《春耕令》边缘全是毛边,字里夹着批注“谷种要留三成”“老弱先领”,墨团涂了又改;去年的《共政录》却工整得像刻出来的,连标点都用朱砂点得圆溜溜。

  “您看这个。”

  灰姑指着一张被揉皱的纸,

  “这是铁娘子第一年写的试炼场规,她不认字,让我帮着记,写一句就划一句——她说‘打人’那两条太狠,不能留。”

  苏芽的喉咙突然发紧。

  她想起铁娘子第一次主持试炼场时,皮鞭抽在冻土上的脆响;想起石妹被煤渣迷了眼还坚持抄档,睫毛上沾着黑灰;想起小满把“不准偷粮”的告示贴歪了,被她揪着耳朵重贴时,眼眶里打转的泪。

  那时候的规矩是带着血、汗和眼泪长出来的,可现在……

  “我们把规矩立得太好。”

  她突然站起来,火把的光在她眼底晃,

  “好到让人忘了——法本是从疼里长出来的。”

  次日晨钟未响,讲古台的木牌上就贴出红榜:

  “民议立法会重启,凡有话者皆可登台,不限议题,不限身份。”

  第一天的日头刚爬上谷口,台下就挤了百来号人。

  苏芽站在后台,听见石妹的声音先炸起来:

  “矿政学堂该设轮休制!我教的小学员里有三个说眼睛发花,再这么熬下去要瞎的!”她扒着幕布缝看,石妹的脸涨得通红,手里攥着块黑黢黢的煤矸石——那是学员们塞给她的“证据”。

  接着是个穿粗布裙的妇人,苏芽认得她,是三年前从南边逃来的奴。

  她扶着肚子站起来,声音发颤:

  “我想改《配额令》……哺乳期该多给半碗奶羹。我家娃上个月饿哭了三夜,我数过的。”

  台下有人小声应和,“对!我家那口子也说过!”

  最震的是铁娘子。

  她走上台时,牛皮靴踩得木板“咚咚”响。

  苏芽看见她腰上没挂皮鞭,只别着那本炭书。

  铁娘子翻开首页,炭字被磨得发白:

  “第一条:不准打人。”她的声音比从前低了许多,像块被水浸过的石头:“我用了十七年让人怕我——在旧营垒抽过三百鞭,在试炼场罚过两百人。现在想试试……让人信我。”

  台下静了片刻,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苏芽摸了摸眼角,湿的。

  修订持续了七日。

  燕迟抱着一摞提案来找她时,眼尾还带着红:

  “三百二十二条,我整理出八十条可行的。”

  “别急着印。”苏芽拿过他怀里的本子,“跟我走。”

  他们走过麦浪翻涌的南坡,听见两个农夫蹲在田埂上争:“施肥税该按亩算,我家地薄!”“按产量算才公道,你去年收得比我多!”又穿过铁匠铺,几个工匠围着炉子敲:

  “工具共享率提到七成?那我这把新锤子谁都能借?”

  “七成太少,六成五!”

  最让燕迟愣住的是西巷口,三个孩童跳着绳唱:

  “新规好,新规妙,轮休日里睡大觉;奶羹多,娃不闹,铁娘子的哨声不扎腰——”

  “你还记得《民议立法会章程》最初是谁签的吗?”苏芽停在老槐树下。

  燕迟想了想:

  “三百民代表,按各寨人口选的。”

  “不对。”

  苏芽指着树杈上——那里钉着块小木板,是三年前一个五岁娃踮着脚贴的,

  “是那个举手的孩子。他说‘我要改不许爬树的规矩’。法要活,就得让签名字的人,真的回来管事。”

  签约日改在释命钟下。

  钟是三年前从旧营垒搬来的,钟身上还留着十七道鞭痕——那是铁娘子当年抽人时,皮鞭甩在钟上的印子。

  这一回,签名单子不是按身份排,而是抽签。

  第一位上台的是灰舌。

  他拄着竹杖颤巍巍走来,左手少了三根手指——那是旧主砍的。

  纸娘递过炭笔,他却摇了摇头,把掌心按在墨迹未干的条款上:

  “我不认字,但我疼过。”

  掌印是歪的,还带着茧子的纹路。

  接着是石妹,她在“矿政轮休制”旁画了颗小煤块;小满在“哺乳期奶羹”后面添了朵小花;铁娘子把那本炭书压在“不准打人”的条款上,用炭笔在旁边写:

  “信我。”

  最后一个签名的是阿牛——两年前偷过粮的青年。

  他接过笔时手抖得厉害,在“偷窃罚则”那页写了个“改”字,又划掉,重新写

  “我错了。”

  苏芽站在钟前,看着满纸的掌印、炭画和歪字,突然想起埋在共悯碑下的那支笔。

  那是她刚建北行时埋下的,笔杆刻着“换班”,想着等有天不用她拿笔了,就挖出来传给别人。

  灰姑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她身后,手里捧着个木盒:

  “今早翻碑底,土都松了——像是有人年年替您添新土。”

  笔杆被重新打磨过,“换班”二字却还清晰。

  苏芽把笔递给燕迟:

  “这次,你写标题。”

  燕迟接过笔,悬在纸页上方许久。

  笔锋落下时,墨痕里浸着月光:我们定的约。

  仪式散后,谷里的灯一盏盏灭了。

  苏芽摸着释命钟上的十七道刻痕,突然听见身后脚步声。

  铁娘子站在月光里,手里捏着块烧红的铁片,上面压着十七个小指印:

  “新生队的小子们说,要替我疼一次。”

  苏芽接过铁片,扔进旁边的熔炉。

  火焰腾起时,火星子窜得老高,像极了她梦里那些互相照亮的火把。

  “芽首。”

  铁娘子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您看那山道——”

  苏芽顺着她的目光望过去。

  月光下,一队人影正沿着山道往谷口挪,为首的老者举着面破旗,旗上的字被火光照得忽明忽暗:

  “听说……你们这儿,规矩是活着的人喘出来的?”

  她没说话,只是摸了摸怀里的麦种。

  风裹着山外的寒气吹进来,却不再像从前那样扎骨头。

  熔炉的火还在烧,把“我们定的约”四个字映得发亮。

  流民破旗入谷那夜,苏芽站在谷口的了望台上,看着他们越走越近。

  她没迎,也没拒,只是摸出怀里的麦种,在掌心搓了搓——硬邦邦的,带着阳光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