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石头开口说话-《凛冬录》

  西寨墙根的积雪被日头晒出层薄冰,几个孩童正蹲在青石板上,小拇指勾着小拇指比画。

  最前头扎羊角辫的女娃鼓着腮帮子,把\"吃饭\"二字的口型夸张地张成o型,后面的小毛头跟着歪嘴模仿,活像一串被线牵着的泥偶。

  \"瞎比划什么!\"

  柳六郎的青布衫下摆扫过冰面,惊得孩子们像受了惊的麻雀,\"轰\"地四散。

  他甩了甩广袖,眉峰拧成结:

  \"观讼堂的规矩是教你们认字断理,不是学这些歪门邪道!\"

  哑讼从墙后转出来,手指快速在胸前划了个圈,又点了点自己耳朵。

  女娃壮着胆子拽住柳六郎的袖口:

  \"阿叔,我们在学老听爷爷的本事!前日他审王屠户作伪证,就看那刁妇嘴唇抖三抖,就拆穿她根本没看见张三偷肉!\"

  柳六郎的怒容顿了顿,目光扫过哑讼比划的手势——那是\"听\"的形状,手掌虚扣在耳后。

  \"他们不是在玩。\"

  燕迟的声音从廊下传来。

  他抱臂站在竹影里,墨色发带被风掀起一角,

  \"是在学一种新话。\"

  他走到孩子们中间,蹲下身,用指尖在冰面上画出口型:

  \"唇语不是歪道,是让说不出话的人,也能把理喊出声。\"

  女娃眼睛亮起来,踮脚拽燕迟的袖子:

  \"阿迟哥哥,你教我们'理'怎么说?\"

  燕迟屈指刮了刮她鼻尖,喉结动了动,慢慢张开嘴——上唇平,下唇微收,正是\"理\"字的口型。

  孩子们立刻挤成一团,你学我的歪嘴,我学他的龇牙,连哑讼都跟着用手语比了个\"理\",指节在风里冻得通红。

  柳六郎望着这场景,广袖下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讼牌。

  那是块磨得发亮的枣木牌,刻着\"观讼\"二字,他带了十年,如今竟有些硌手。

  当晚,老听的竹屋飘出米酒香。

  燕迟提了半坛新酿,见老听正就着月光补鞋——他耳背,但听力越好的人,看唇越准,这双眼睛早练得比猎鹰还尖。

  \"老丈。\"

  燕迟将酒坛放在矮几上,酒液晃出几滴,在粗陶碗里溅起小泡,\"若设个'唇语庭',专理聋哑噤声的案子,您愿当首师么?\"

  老听的手顿在鞋帮上。

  他活了六十岁,前五十年在市井被人当哑巴对待,后十年在谷里替人读唇断案,可\"当首师\"这三个字,他连梦里都不敢想。

  米酒的热气漫上他的眼尾,他摸过炭笔,在桌案上重重写下一个\"敢\"。

  墨迹未干,字角洇开个小晕,像滴没落下的泪。

  首案来得比预想快。

  三日后晌,暖室管事揪着个十二岁的聋童往外拖

  \"这小傻子成日蹲在炉边发愣,扫雪都扫不利索,留着白费炭!\"

  苏芽正翻着《雪讼录》,闻言\"啪\"地合上竹卷。

  她腰间的银刀随动作轻撞桌角,发出清响:

  \"设唇语庭。老听主审,柳六郎、石判列席。\"

  暖室的炭火烧得正旺,老听坐在上首,面前摆着哑讼新制的\"情绪板\"——红笔标怒,蓝笔标悲,黄笔标喜。

  聋童缩在角落,指甲缝里还沾着炉灰。

  老听招招手,用手语比了个\"说\",手掌从嘴前向外推。

  孩童的眼睛亮了。

  他抬起冻得发红的手,指尖先比了把扫帚,又画了个圆圈(炉子),再拍拍自己胸口。

  哑讼立刻在情绪板上点了黄点,轻声道:

  \"他说,每日扫雪护炉。\"

  孩童接着比画:双手捧起,像托着什么珍贵的东西,然后贴在耳边。

  哑讼的声音突然发颤:

  \"他...他说,想活着...听春天。\"

  暖室里的炭火星\"噼啪\"炸开。

  柳六郎攥着讼牌的手青筋凸起,喉结动了动,正要开口,石判已翻开《准入条》:

  \"无保人者不得居暖区,这是苏首领定的规矩。\"

  苏芽没说话,目光落在燕迟身上。

  燕迟起身,提笔在判词右栏添了一行小字:

  \"本条施行前提:确保每一人皆有成为'保人'之可能。\"

  他转头看向老听:

  \"老丈,您愿为这孩子作保么?\"

  老听重重点头,炭笔在保人栏画下歪扭的十字——那是他认的第一个字。

  判决公布那晚,纸娘的灯盏亮到三更。

  她用竹笔在桑皮纸上抄判词,左边是墨字,右边是哑讼画的手语图解:扫雪的手,托春的掌,听风的耳。

  第二日,这些纸页像春燕般贴满市集,连西寨的歪脖子树上都挂了一张。

  三日后,有个穿灰布袄的聋汉拽着哑讼的袖子,用手势比了个\"保\"字。

  接着是个戴铜簪的聋妇,她比划的\"保\"字带着股狠劲,像在说什么誓言。

  苏芽站在讲古台下,看纸页被风吹得翻卷。

  她摸了摸怀里的《雪讼录》,对小满道

  \"去把《手语十二图》绘出来,让春桃塞进'识理牌'的竹筒里。\"

  变化来得比雪化还快。

  某日晌午,市集突然响起一阵哄笑。

  苏芽循声望去,见泼皮李二正涨红了脸,手指哆嗦着指向一个聋妇:

  \"你...你怎么知道我爹的事?\"

  那聋妇正平静地打着手势。

  围在她脚边的孩童们齐声翻译:

  \"她说你父亲饿极偷米,被吊在树上三天。\"

  李二的脸瞬间煞白——这事他从未对人提过,连他娘都只当是场噩梦。

  人群里不知谁喊了句

  \"原来手语是新密语!\"

  哄笑变成了低叹,几个妇人悄悄抹起了眼睛。

  当晚,苏芽登钟台查地脉。

  寒风卷着雪粒子打在脸上,她运起血视,见唇语庭方向浮起淡青色的波纹,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

  波纹里影影绰绰,竟有个老妇的轮廓——她披头散发,脖颈上还缠着焦黑的绳索,临终前的唇形与今日聋妇打的\"饿\"字分毫不差。

  \"原来不是新话。\"

  苏芽喃喃,指尖按在钟纹上,

  \"是被雪埋了百年的旧语,醒了。\"

  同一时刻,石判在典案房翻着旧卷宗。

  一页泛黄的纸页飘落,夹缝里有行小字:\"天聋地哑,自有天听。\"他的手指抚过那些字,突然听见窗外传来细碎的响声——是唇语庭的孩子们,正借着月光比画\"理\"的口型。

  春寒渐退的夜里,有人在谷口发现具冻僵的老农。

  他怀里揣着本破破烂烂的黄历,最后一页用炭笔歪歪扭扭写着:\"惊蛰该融雪。\"可如今的雪,早没了旧历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