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熄灭后,陈渊推开车门跳下来。北区通讯塔前的地面上还留着一道焦黑的痕迹,是巡逻队用脉冲枪击退入侵者时留下的。张宇跟在他后面,手里检测仪的屏幕闪着红光。
“信号源已经断了。”张宇蹲下检查那台被丢弃的设备,“但最后半秒传出去的数据包,用了三重跳频加密。”
陈渊没说话,弯腰捡起一块碎裂的电路板。边缘有烧痕,但核心芯片没完全损毁。他翻过来一看,编码序列不是军用标准,也不是民用常见型号。
“这不是街头混子能搞到的东西。”他说。
张宇点头:“更像是专门定制的通讯中继模块。”
两人回到指挥室时,林悦已经在等了。她坐在主控台旁边,面前摆着三台便携终端,屏幕上滚动着资金流水、人员调动和基站日志。
“刚从审讯记录里扒出来的。”她抬头,“被捕的反对派头目名下有个空壳公司,三个月前突然进账两笔大额转账,来源是两个离岸中转账户。”
陈渊走过去看其中一台屏幕:“查到终点了吗?”
“没直接路径。”林悦摇头,“钱转了五道手,最后一站消失在一颗废弃矿星的虚拟结算平台。但我在对方打款的时间点,发现了一个异常——他们每次付款前后,都会触发一次短时高频信号脉冲。”
她调出一张波形图:“你看这个频率,0.87赫兹,极低频,穿透力强,适合地下或深海传输。正常民用通信不会用这种模式。”
陈渊盯着图看了几秒:“有没有匹配上已知信道?”
“没有注册记录。”林悦敲键盘,“就像空气里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陈渊转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三个关键词:资金流、信号源、行动时间。他把这三项用线连起来,中间画了个问号。
“如果这些暴乱不是自发的呢?”他说,“如果有人在背后定时给钱、给指令,让他们按计划闹事?”
林悦眼睛亮了一下:“你是说,这只是一场掩护?”
“我需要确认那个信号是从哪发出来的。”陈渊回头,“能不能反向追踪?”
“正规手段不行。”林悦手指敲着桌面,“但我们有别的路子。”
她打开一个隐藏文件夹,里面存着一串代号和坐标。“这是我以前在废土带用的老办法——蜂巢监听网。靠一堆废弃基站接力捕获信号碎片,拼出完整路径。虽然慢,但能绕过官方监控系统。”
“去办。”陈渊说,“我要知道那个中继站到底藏在哪。”
林悦立刻起身往外走,刚到门口又停下:“对了,老王那边说,蒸汽城邦底下有张老频谱图,可能有用。我已经让人送来了。”
陈渊点头:“到了直接通知我。”
接下来十二小时,指挥室成了临时情报中心。林悦带着几个技术员轮班盯数据,每隔半小时汇总一次结果。陈渊一直没离开,要么看屏幕,要么在纸上画关系图。
傍晚时候,林悦终于敲开了他的门。
“找到了。”她声音有点哑,“信号源不在地表,而在F7区南侧的地壳裂缝深处。那里本来是个旧地质监测点,三十年前就废弃了。”
她递过平板,上面显示一段加密编码截图:“最关键的是,我们截到了一次完整的握手协议。它的应答码,和敌方主力舰队某次跃迁前的预备通讯完全一致。”
陈渊盯着那串数字,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件事。
“第454天。”他低声说,“那天夜里能量波动异常,我说像跃迁预兆,没人信。”
林悦看着他:“现在信了吗?”
陈渊没回答,而是快步走回主控台,调出过去一个月的所有异常警报记录。他把每一次反对派活动的时间点标出来,再叠加上边境雷达捕捉到的能量扰动。
两条线几乎重合。
每次反对派动手,敌方舰队就会在同一时间进行小规模跃迁测试。
“他们在练兵。”陈渊说,“用我们的内乱当掩护,偷偷调整部署。”
林悦倒吸一口气:“所以这些所谓的‘暴乱分子’,其实是他们的遥控棋子?”
“不止是棋子。”陈渊关掉屏幕,“是烟雾弹。让我们忙着平乱,顾不上真正的威胁。”
话音刚落,主控台警报响了一声。
不是外部入侵,而是内部数据异常提示。
“怎么回事?”陈渊问。
技术员回头:“刚才备份的那段通信记录,被人远程触发了自毁程序。幸好我们提前做了镜像,不然全没了。”
林悦皱眉:“他们察觉了?”
“不一定。”陈渊沉着脸,“可能是定时清除机制。说明这套系统有自动防护,一旦暴露节点就会抹除痕迹。”
这时另一条消息弹出来:西哨站报告虚假警报,监控显示有人影闯入,回放却发现只是光影错位。
紧接着东区也传来消息,说能源管道压力传感器集体误报。
“节奏不对。”林悦盯着屏幕,“太密集了,不像巧合。”
陈渊站起身,走到战术地图前。他看着各个报警点的位置,慢慢看出规律——这些地方都是刚刚加强防御的关键节点。
“他们在试探。”他说,“想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发现了什么。”
林悦明白过来:“如果我们调动兵力去处理这些假警报,真实防线就会出现空档。”
“所以不能动。”陈渊转身下令,“所有哨站保持原定轮防节奏,谁也不准擅自增派人员。对外通报一律按常规流程走,就说系统误判。”
“那万一他们真打进来?”
“那就让他们进来。”陈渊声音低下去,“只要他们敢露头,我就敢把整条线都掀了。”
林悦看了他一眼,没再多问,转身去安排监控任务。
深夜,指挥室只剩下陈渊一个人。其他人轮流休息,他坐在主控台前,反复播放那段残存的通信数据。
波形图在屏幕上缓缓滚动,每一个起伏都被他记下。
忽然,他在一段看似杂乱的背景噪声里,发现了一个微弱的重复信号。
间隔正好是137秒。
他立刻调出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监听记录,逐段比对。果然,在每次中继站激活前,都有这个信号作为前置触发。
“不是随机的。”他喃喃道,“是有规律的唤醒指令。”
他打开加密频道,接通张宇。
“明天早上六点前,我要一套静默监听装置,能自动捕捉137秒周期信号的那种。不要联网,不要主动发射,只接收。”
“做什么用?”张宇问。
“钓鱼。”陈渊说,“让他们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发信号。等我把这条线摸透,就能顺藤摸瓜,找到他们的主控端。”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打算什么时候收网?”
“不急。”陈渊看着屏幕,“现在收,只能抓几个小角色。我要等他们自己把底牌亮出来。”
挂了电话,他靠在椅背上,闭眼几分钟,又睁开。
桌角放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是林悦整理的证据链汇总。从资金流向到信号特征,再到行动协同性,每一条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反对派的背后,有一支熟悉联盟运作模式的外部势力在操控。
而且这支势力,有能力避开量子防火墙,能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远程调度资源、发动攻击。
陈渊把文件翻到最后一页,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一个词:**影控**。
他还没来得及多想,主控台又响了一下。
不是警报,而是一条私人加密消息。
发件人ID被遮蔽,内容只有八个字:
**“你离真相太近了。”**
陈渊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手指慢慢移到回车键上。
他没有删除这条消息,也没有上报,而是把它移动到了一个名为“待查”的加密文件夹里。
然后他打开另一个窗口,调出边境所有未登记的地下设施清单。
一条条往下翻。
翻到第三十七页时,他的手停住了。
某个废弃矿井的备案图上,标注着一条通往地壳深层的维修通道。
通道尽头的坐标,和之前锁定的中继站位置,只差不到两百米。
“信号源已经断了。”张宇蹲下检查那台被丢弃的设备,“但最后半秒传出去的数据包,用了三重跳频加密。”
陈渊没说话,弯腰捡起一块碎裂的电路板。边缘有烧痕,但核心芯片没完全损毁。他翻过来一看,编码序列不是军用标准,也不是民用常见型号。
“这不是街头混子能搞到的东西。”他说。
张宇点头:“更像是专门定制的通讯中继模块。”
两人回到指挥室时,林悦已经在等了。她坐在主控台旁边,面前摆着三台便携终端,屏幕上滚动着资金流水、人员调动和基站日志。
“刚从审讯记录里扒出来的。”她抬头,“被捕的反对派头目名下有个空壳公司,三个月前突然进账两笔大额转账,来源是两个离岸中转账户。”
陈渊走过去看其中一台屏幕:“查到终点了吗?”
“没直接路径。”林悦摇头,“钱转了五道手,最后一站消失在一颗废弃矿星的虚拟结算平台。但我在对方打款的时间点,发现了一个异常——他们每次付款前后,都会触发一次短时高频信号脉冲。”
她调出一张波形图:“你看这个频率,0.87赫兹,极低频,穿透力强,适合地下或深海传输。正常民用通信不会用这种模式。”
陈渊盯着图看了几秒:“有没有匹配上已知信道?”
“没有注册记录。”林悦敲键盘,“就像空气里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陈渊转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三个关键词:资金流、信号源、行动时间。他把这三项用线连起来,中间画了个问号。
“如果这些暴乱不是自发的呢?”他说,“如果有人在背后定时给钱、给指令,让他们按计划闹事?”
林悦眼睛亮了一下:“你是说,这只是一场掩护?”
“我需要确认那个信号是从哪发出来的。”陈渊回头,“能不能反向追踪?”
“正规手段不行。”林悦手指敲着桌面,“但我们有别的路子。”
她打开一个隐藏文件夹,里面存着一串代号和坐标。“这是我以前在废土带用的老办法——蜂巢监听网。靠一堆废弃基站接力捕获信号碎片,拼出完整路径。虽然慢,但能绕过官方监控系统。”
“去办。”陈渊说,“我要知道那个中继站到底藏在哪。”
林悦立刻起身往外走,刚到门口又停下:“对了,老王那边说,蒸汽城邦底下有张老频谱图,可能有用。我已经让人送来了。”
陈渊点头:“到了直接通知我。”
接下来十二小时,指挥室成了临时情报中心。林悦带着几个技术员轮班盯数据,每隔半小时汇总一次结果。陈渊一直没离开,要么看屏幕,要么在纸上画关系图。
傍晚时候,林悦终于敲开了他的门。
“找到了。”她声音有点哑,“信号源不在地表,而在F7区南侧的地壳裂缝深处。那里本来是个旧地质监测点,三十年前就废弃了。”
她递过平板,上面显示一段加密编码截图:“最关键的是,我们截到了一次完整的握手协议。它的应答码,和敌方主力舰队某次跃迁前的预备通讯完全一致。”
陈渊盯着那串数字,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件事。
“第454天。”他低声说,“那天夜里能量波动异常,我说像跃迁预兆,没人信。”
林悦看着他:“现在信了吗?”
陈渊没回答,而是快步走回主控台,调出过去一个月的所有异常警报记录。他把每一次反对派活动的时间点标出来,再叠加上边境雷达捕捉到的能量扰动。
两条线几乎重合。
每次反对派动手,敌方舰队就会在同一时间进行小规模跃迁测试。
“他们在练兵。”陈渊说,“用我们的内乱当掩护,偷偷调整部署。”
林悦倒吸一口气:“所以这些所谓的‘暴乱分子’,其实是他们的遥控棋子?”
“不止是棋子。”陈渊关掉屏幕,“是烟雾弹。让我们忙着平乱,顾不上真正的威胁。”
话音刚落,主控台警报响了一声。
不是外部入侵,而是内部数据异常提示。
“怎么回事?”陈渊问。
技术员回头:“刚才备份的那段通信记录,被人远程触发了自毁程序。幸好我们提前做了镜像,不然全没了。”
林悦皱眉:“他们察觉了?”
“不一定。”陈渊沉着脸,“可能是定时清除机制。说明这套系统有自动防护,一旦暴露节点就会抹除痕迹。”
这时另一条消息弹出来:西哨站报告虚假警报,监控显示有人影闯入,回放却发现只是光影错位。
紧接着东区也传来消息,说能源管道压力传感器集体误报。
“节奏不对。”林悦盯着屏幕,“太密集了,不像巧合。”
陈渊站起身,走到战术地图前。他看着各个报警点的位置,慢慢看出规律——这些地方都是刚刚加强防御的关键节点。
“他们在试探。”他说,“想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发现了什么。”
林悦明白过来:“如果我们调动兵力去处理这些假警报,真实防线就会出现空档。”
“所以不能动。”陈渊转身下令,“所有哨站保持原定轮防节奏,谁也不准擅自增派人员。对外通报一律按常规流程走,就说系统误判。”
“那万一他们真打进来?”
“那就让他们进来。”陈渊声音低下去,“只要他们敢露头,我就敢把整条线都掀了。”
林悦看了他一眼,没再多问,转身去安排监控任务。
深夜,指挥室只剩下陈渊一个人。其他人轮流休息,他坐在主控台前,反复播放那段残存的通信数据。
波形图在屏幕上缓缓滚动,每一个起伏都被他记下。
忽然,他在一段看似杂乱的背景噪声里,发现了一个微弱的重复信号。
间隔正好是137秒。
他立刻调出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监听记录,逐段比对。果然,在每次中继站激活前,都有这个信号作为前置触发。
“不是随机的。”他喃喃道,“是有规律的唤醒指令。”
他打开加密频道,接通张宇。
“明天早上六点前,我要一套静默监听装置,能自动捕捉137秒周期信号的那种。不要联网,不要主动发射,只接收。”
“做什么用?”张宇问。
“钓鱼。”陈渊说,“让他们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发信号。等我把这条线摸透,就能顺藤摸瓜,找到他们的主控端。”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打算什么时候收网?”
“不急。”陈渊看着屏幕,“现在收,只能抓几个小角色。我要等他们自己把底牌亮出来。”
挂了电话,他靠在椅背上,闭眼几分钟,又睁开。
桌角放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是林悦整理的证据链汇总。从资金流向到信号特征,再到行动协同性,每一条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反对派的背后,有一支熟悉联盟运作模式的外部势力在操控。
而且这支势力,有能力避开量子防火墙,能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远程调度资源、发动攻击。
陈渊把文件翻到最后一页,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一个词:**影控**。
他还没来得及多想,主控台又响了一下。
不是警报,而是一条私人加密消息。
发件人ID被遮蔽,内容只有八个字:
**“你离真相太近了。”**
陈渊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手指慢慢移到回车键上。
他没有删除这条消息,也没有上报,而是把它移动到了一个名为“待查”的加密文件夹里。
然后他打开另一个窗口,调出边境所有未登记的地下设施清单。
一条条往下翻。
翻到第三十七页时,他的手停住了。
某个废弃矿井的备案图上,标注着一条通往地壳深层的维修通道。
通道尽头的坐标,和之前锁定的中继站位置,只差不到两百米。